APP下载

寻乌调查与毛泽东对富农问题的认识

2016-02-03曾耀荣江明明

苏区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富农

曾耀荣 江明明



寻乌调查与毛泽东对富农问题的认识

曾耀荣江明明

提要:中共在苏区土地革命中,迫切需要了解和认识农村社会各阶级。地主、中农、贫农和雇农等农村阶级很容易界定,而对富农问题的认识就显得困难多了。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富农,毛泽东开展了寻乌调查。在调查中,毛泽东认为“半封建性的地主”和富裕的自耕农或中农都是富农,因为他们具有地租剥削、高利贷剥削和商业剥削的性质。由此,毛泽东认为,中国的富农并不是农村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并不适合富农。毛泽东对富农问题的认识,对苏区革命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寻乌调查;毛泽东;富农;苏区革命

目前,学术界对毛泽东的寻乌调查已经进行了较为广泛地研究,也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代表性成果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编:《寻乌调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曹树基:《中国东南地区的地权分化与阶级分化——毛泽东<寻乌调查>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黄伟、郑德荣:《毛泽东“寻乌调查”与党的思想路线形成论析》,《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第7期;罗平汉:《革命与利益——读毛泽东的<寻乌调查>与<兴国调查>》,《理论视野》2011年第6期;温锐、陈涛:《社区共同体:清末民初农村经济社会关系再认识——以毛泽东<寻乌调查>及寻乌方志史料为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等等。毛泽东在做寻乌调查时,非常明白地表示,寻乌调查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认识和了解富农问题。可是,至今几乎没有学者关注到这个问题。实事求是地讲,寻乌调查的社会学研究价值是无法否定的。但反观历史,毛泽东的寻乌调查对近代中国富农问题的认识,给苏区革命带来了深刻影响,这一点也极其重要。

一、中央苏区土地革命与寻乌调查的开展

1927年12月到1928年6月,赣南地区举行了南康暴动、赣县潭口暴动和大埠暴动、于都里仁和桥头暴动、信丰暴动、寻乌暴动、兴国暴动。“可惜党的主观领导力量太缺乏,以致群众斗争没有得着什么好的结果,而且多归失败。”*《江西省委致中央信——目前军阀混战下江西工作的情形与最近的策略》(1927年11月30日),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1928年3月,福建龙岩后田发动农民武装暴动。6月,上杭蛟洋、永定溪南、金丰、太平里等地也先后举行武装暴动。同样,这些农民暴动由于缺乏斗争经验,先后遭到国民党政府镇压而失败。除福建省永定县溪南区曾经开展土地改革外,其它地方基本上来不及进行土地革命,农民暴动就宣告失败。

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下山后,在赣南和闽西一带开展游击。但是,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四军前委很快发现,如果没有根据地作为依托,红四军一切工作变得相当困难。1929年2月和3月,红四军在瑞金大柏地、福建长汀先后消灭刘士毅和郭凤鸣两个旅,赣南和闽西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已经被消灭,“闽西赣南可以说没有敌人了”。基于赣南和闽西良好的革命形势,中共中央决定把中国革命发展中心由湖南和广东转移到江西。*曾耀荣、鲜晓博:《战略重点的转变:中共从井冈山到中央苏区的战略选择问题分析》,《井冈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第9-10页。3月20日,红四军在辛耕别墅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总结了红四军在赣南闽西开展游击斗争的经验,讨论红四军的战略方针问题,制定了在赣南、闽西实行苏维埃政权割据的行动方针。4月5日,红四军前委提出了“争取江西,同时兼及闽西浙西”计划。*《前委致中央的信》(1929年4月5日),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第74页。同时,红四军颁布了《兴国土地法》,开始在赣南兴国开展土地革命。7月27日,《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土地问题决议案》提出,决定在闽西开展土地革命。1930年2月6日,红四军到达江西省吉安东固地区。2月7日到2月9日,红四军前委,赣西特委,红五、六军军委联席会议在吉安东固陂头村召开,史称“二七会议”或“陂头会议”。这次会议制定并通过了《赣西南土地法》,决定在赣西南地区大规模开展土地革命。

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开展土地革命之时,对中国农村阶级状况不是十分了解。随着土地革命的推进,中共迫切需要了解农村各阶级现状,以便更好地指导土地革命。寻乌调查是在红四军前委与赣西特委联席会议——陂头会议之后,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联席会议——汀州会议之前所做的。毛泽东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关于中国的富农问题我没有全般了解的时候,同时我对于商业状况是完全的门外汉,因此下大力来做这个调查。”*毛泽东:《寻乌调查》(1930年5月),《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1页。由此可见,毛泽东想通过寻乌调查来了解和认识富农问题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1930年5月,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寻乌,寻乌县委书记古柏向他汇报了寻乌县的基本情况。古柏介绍说,寻乌地处江西、福建和广东三省的交界处,是赣南通向闽西的重要地方。红四军攻占寻乌县城后,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都逃向周边的安远和平远,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社会环境比较安定。二七会议和《赣西南土地法》颁布后,寻乌县开展了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革命积极性高涨。毛泽东对古柏的汇报非常感兴趣,认为:“寻乌这个县,介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明了这个县的情况,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大概差不远。”*毛泽东:《寻乌调查》(1930年5月),《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42页。此时,国民党内部正在进行中原大战,寻乌社会局势相对比较安定。趁着这个机会,毛泽东与朱德约定,由朱德带领红四军在寻乌、安远和平远一带发动群众,扩大农村根据地;毛泽东则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对寻乌工商业和富农问题做一次全面调查。“因为红军部队分在安远、寻乌、平远做发动群众的工作,故有时间给我们开调查会。”*毛泽东:《寻乌调查》(1930年5月),《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42页。

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主要采取个别走访和开调查会的方式,全面调查寻乌县的情况。经过20多天调查,他做了十几万字的调查笔记,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对寻乌县社会经济情况有了详尽的了解。1931年1月,毛泽东在古柏的协助下,在宁都小布龚家祠将寻乌调查笔记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写成了8万字的调查报告《寻乌调查》。《寻乌调查》包括序言和五章,详细记载了寻乌的政治、交通、商业、旧有土地关系及土地革命斗争情况等内容。在《寻乌调查》中,他对富农认定标准、富农的阶级属性以及中共在土地改革中应该采取的政策形成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二、寻乌调查与毛泽东对富农问题的认识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曾经在湖南作过一些社会调查,对中国农村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客观地讲,毛泽东对中国农村并不是完全了解,尤其是对近代中国农村各个阶级状况也不是那么清楚。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注意到近代中国农村的阶级分化,但开始并没有足够重视“富农”问题,甚至还没有使用“富农”概念。*周利生:《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富农问题的论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94页。由于以前党内很少重视富农问题,毛泽东对近代中国富农问题也没有明确的认识。苏联主要领导人斯大林和共产国际主要领导人布哈林对苏联富农认识问题上存在着争议,但是,他们对富农的阶级本质认识是一致的,即富农是农村资产阶级,富农经济是农村资本主义经济。*王子昌:《论斯大林和布哈林在富农问题上的争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7年第1期,第75-79页。20世纪20年代末,中共革命被迫由城市转向农村,开展农村革命过程时,对农村阶级的认识显得越来越重要。近代中国的富农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阶级?是否像苏联富农一样,属于农村资产阶级?这是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在领导农村革命时,必须搞清楚的重要问题。共产国际主要领导人布哈林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若是机械的将西欧及苏维埃联邦的经验,很呆板的搬到中国去,则完全是不正确的非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在我们的运动中,以及整个共产国际的指导中,都有一很大的危险——列宁当时也指示出来了的——就在于将俄国的经验机械的直接转运到其他各国去。我们的影响,我们革命的影响自然是很大而没有什么不好的,但是我们是自觉的指导的。指导所有各处的革命过程,我们绝不能机械的死板的将这一国的经验搬到另一国去。”*《中国革命与中国的任务——国际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大会上的政治报告(节录)》,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27-1931)》第1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显然当时共产国际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不能把苏联的经验机械运用到别的国家革命中。对近代中国革命中的富农认识也同样如此。“在俄国,富农是资本主义关系的代表,他们同利用封建剥削制度建立自己经济实力的地主阶级是对立的。但在中国,富农比较少地采取资本主义剥削形式,而是比较多代表封建地主剥削制度,中国富农在多数情况下是小地主,他们对中国农民基本群众采用更苛刻、更残酷的剥削形式。”*米夫:《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土地问题》(1928年10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27-1931)》第11卷,第219页。在共产国际指导下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认为,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民的阶级分化,可以分为富农、雇农、最小农、小农、中农。中国农民阶级分化的总过程之中,可以看见富农的经济有资本主义的成分的。……富农的主要特点是刮削雇农的劳动。于是刮削雇农的方法,便开始成为富农的主要的经济特点。”*《土地问题议决案》(1928年7月9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15页。“自然这种富农经济现时是很少的。”*《土地问题议决案》(1928年7月9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第415页。另一方面中共还认为:“中国富农有一种特殊的性质。他具有资本主义的与资本主义以前的半封建剥削的形式,他往往是农业企业和工商业企业的剥削雇佣劳动的人,或者同时又将其土地的一部分出租,以通常残酷的形式剥削佃农,或以高利贷来剥削一切贫农。”*《农民运动决议案》(1928年7月9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第425页。中共六大对富农问题的认识,既突出了富农的资本主义性,同时又提出了富农的半封建性(或半地主性),这样就给人们会造成一种误解。“最主要的问题是把富农分成半封建主和资本家。”*《雷利斯基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东方书记处的信》(1929年9月30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27-1931)》第8卷,第176页。

与此相联系,中共对富农政策也呈现出复杂性。中共六大提出:“富农在农民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常表现消极、中立或仇视的态度,最后常更快的走入反革命的营垒中去。”*《农民运动决议案》(1928年7月9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第425页。“富农还没有消失革命的可能性,因受军阀官僚的压迫而继续斗争的时候,共产党应企图吸收富农于一般农民反军阀反地主豪绅的斗争之内。当富农动摇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时候,不妨碍贫农雇农斗争范围之内,党不应故意加紧对富农的斗争,使其更快的转入反革命方面去,而变成革命的积极的仇敌。党在现阶段中的任务,乃在使这种富农中立,以减少敌人的力量。但贫农与雇农的斗争应同时进行,决不能因联合战线而对富农有所让步。”*《农民运动决议案》(1928年7月9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第426页。中共六大根据富农革命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对富农的不同政策,然而中共基本主张还是联合富农的。为此,共产国际对中共六大富农政策表现出强烈不满,甚至批评了中共联合富农的政策。*《张国焘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和国家监察委员会的信》(1930年4月17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27-1931)》第9卷,第122页。共产国际东方部的领导人米夫认为:“在富农尚未丧失革命的可能性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应当尽力吸收富农参加反对军阀、地主、豪绅的共同斗争。当富农立场动摇时,中国共产党应当立即提出中立富裕阶层的任务,而不应加紧反对富农的斗争。最后,如果富农已成为反动势力,共产党就应当把反对军阀、地主和其他封建势力的斗争同反对富农的斗争结合起来。既然贫农和中农是土地革命的主要群众和基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就应当使中国农村的这些阶层同工人阶级建立巩固的同盟,以保证中国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米夫:《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土地问题》(1928年10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27-1931)》第11卷,第219页。从表面上看共产国际与中共六大的富农政策表述是相似的,实际上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中共强调联合富农政策,而共产国际并不赞同联合富农的政策。

综上所述,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认为,富农是农村资产阶级,但是,它们兼有半封建性。共产国际认为,中国富农更多地带有半封建性,采取半封建性地租剥削;而中共中央认为,富农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混合体。由于他们对富农性质认识不同,所以对富农实施的政策也有区别。共产国际虽然承认对富农应该采取阶段性政策,但基本政策还是反对富农的。中共中央也主张对富农实施阶段性政策,而基本政策是中立富农,由此引起共产国际对中共中央富农政策的不满。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支部,它有执行共产国际决议的义务;另一个方面中央苏区是直接接受中共中央的领导的,它也有履行中共中央决议的义务。问题是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对富农问题认识不一致,怎么来执行富农政策成为一个棘手的难题了。而且,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都强调根据富农在农村革命中不同表现和不同态度来实行不同政策,这也不好把握。这就必然促使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土地革命中必须搞清楚,富农到底是什么,该对它们采取何种政策。

通过寻乌调查,毛泽东对富农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富农主要由两种不同的群体组成:一种是所谓“新发子户”,即“半地主性的富农”;另一种是比较富裕的自耕农或中农,实际上是所谓的“富农”。*毛泽东:《寻乌调查》(1930年5月),《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30-131页。前一种人一般人把他叫做小地主,毛泽东认为是半地主性的富农;后一种人一般人叫他做自耕农或中农,毛泽东也认为是富农。*毛泽东:《寻乌调查》(1930年5月),《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30-131页。半地主性的富农出租小块土地,收取了地租;自耕农或中农性质的富农不出租土地,他们放高利贷、进行商业剥削。这些特点与半封建性富农是一致的,与自给自足的中农是不同的。*毛泽东:《寻乌调查》(1930年5月),《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31页。中国的富农主要由“半地主性的富农”和比较富裕的自耕富农组成。毛泽东由此得出结论,富农不是中国农村资产阶级。

既然富农不是农村资产阶级,那么毛泽东认为对资产阶级的政策是不适合富农的。所以他认为:“这种半地主性的富农,是农村中最恶劣的敌人阶级,在贫农眼中是没有什么理由不把他打倒的。”*毛泽东:《寻乌调查》(1930年5月),《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30-131页。而且对带有高利贷剥削和商业剥削的富裕的自耕富农,他也主张打倒。“因此,土地斗争一发展到群众的行动,便有大批的贫农唤着‘平田’和‘彻底废债’的口号,就是对付这种富农的。共产党如要阻止贫农的行动,那末贫农就非恨共产党不可了。因此可知,不但打倒半地主性的富农是没有疑义的,必须这样才能争取广大的贫农群众。这是农村斗争的重要策略之一。只有富农路线的机会主义者,才会站在这个策略的反对方面。”*毛泽东:《寻乌调查》(1930年5月),《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31页。在寻乌调查中,毛泽东对富农是主张采取坚决斗争的政策。这与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对富农政策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今后农村斗争的策略是:团结贫农,抓住中农,深入土地革命,厉行赤色恐怖,毫无顾忌的杀戮地主豪绅及其走狗,用赤色恐怖手段威胁富农,使不敢帮助地主阶级。”*《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节选)》(1928年10月5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第635页。

通过寻乌调查,毛泽东认识到,富农并不是农村资产阶级,这一点,他与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认识是不同的。但是,毛泽东认为出租小块土地的小地主,就是富农,这一点与共产国际认识是一致的,与中共中央认识是不同的。虽然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对待富农的基本政策有差别,但他们都认为,应该根据富农在农村革命中的不同态度采取阶段性的政策。而毛泽东不赞同对富农采取阶段性的政策,一直强调对富农开展坚决地彻底地斗争。因此,毛泽东对富农的认识必将对苏区革命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毛泽东的富农认识对苏区革命产生的深刻影响

毛泽东在《本本主义》一文中强调:“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4页。毛泽东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寻乌调查中,毛泽东确实运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重视通过实际调查来认识富农和解决富农问题。他在寻乌调查中所形成的对富农问题的认识,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

首先,寻乌调查直接影响了南阳会议对富农问题的认识。1930年5月,毛泽东做了寻乌调查,提出了对富农问题的明确认识。1930年6月,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召开南阳会议,富农问题成为会议的主题,并通过了《富农问题决议案》。在决议案中,红四军前委对富农性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自己耕种同时将多余土地出租的富农,即半地主性的富农;自己不出租土地,雇佣他人耕种的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富农;自己不出租,也不雇佣他人,依靠自己劳动力进行耕种,但是,将余粮出卖或借给别人的是所谓初期性富农。*《富农问题》(1930年2月25日前委闽西特委联席会议决议),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第400页。南阳会议是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联合召开的会议,而毛泽东是前委书记,所以南阳会议对富农的认识,无疑受到毛泽东认识的影响。对比毛泽东寻乌调查对富农问题的认识和南阳会议对富农问题的认识,人们可以发现,寻乌调查对富农问题的认识直接成为南阳会议富农问题决议的主体内容。

其次,寻乌调查对富农的认识,很容易造成富农与地主、富农与中农及富农和自耕农的混淆。中共中央认为:“农村资产阶级(富农),一方面实行雇用工人(雇农),别方面仍旧要出租田地,而且还要经营商业和高利贷盘刮。”*《土地问题议决案》(1928年7月9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第415-416页。“中央第六次大会已经明显的指出,凡是剥削一个雇农或一个雇农以上的农民,都是富农,不论他们兼不兼地主,放不放高利贷。”*《中央为土地问题致中央苏区中央局信》(1931年11月10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501页。在此,中共中央非常清楚地表明,富农就是剥削雇农的社会阶级,至于它是否进行地租剥削,是否放高利贷则不是判断富农的主要标准。然而,毛泽东通过寻乌调查后发现,他不同意中共中央提出的近代中国乡村富农是农村资产阶级的判断,而是认为具有与地主性质相似的半封建性的富农,本质上与半封建性的自耕富农或中农一样。对比共产国际、中共中央以及毛泽东对富农问题的认识,人们可以发现,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重视富农对雇农的剥削,并以此来界定富农。同时,他们还认为中国乡村的富农与苏联富农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那就是富农还附带有地租剥削、高利贷剥削的行为。而毛泽东似乎并不认可判断富农的主要标准就是剥削雇农,相反他把富农对贫农的地租剥削、高利贷剥削,甚至是商业剥削,都是作为判断富农的主要依据。

富农出租土地收取地租,党内有人把这一部分人划归为小地主,毛泽东认为这不叫小地主,而叫半封建性的富农。最近研究发现,富农出租土地“主要目的却不是为了收取封建地租,而是为了解决耕种不便或家庭劳动力不足等问题,这与地主纯粹为了收取地租而出租土地的目的和性质是有区别的。因此,笼统地认为富农出租土地的目的是为了‘剥削’贫苦农民,似乎有点名实不符。”*曾耀荣:《误读富农:中共在近代土地革命中打击富农的主要因素》,《史学月刊》2013年第6期,第108页。毛泽东把出租土地的富农叫半封建性的富农,会让人们无法从本质上区分地主和富农,也很容易导致地主和富农的混淆。另一方面,毛泽东把富裕的自耕农或中农也划归为富农,是由于他们具有高利贷剥削和商业剥削性质。近代农村高利借贷和商业经营是当时农村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毛泽东把从事商业和高利借贷的自耕农或中农划归为富农,也很难区分富农和中农或富农和自耕农,必然会导致富农和中农、自耕农的混淆。1931年2月8日,中共苏区中央局通告第九号《土地问题与反富农策略》中认为,过去苏维埃区域对于富农缺乏正确的分析和认识,不用剥削关系来确定富农,造成了把许多中农当作富农的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98页。

过去人们在研究中央苏区历史时,强调中共中央对共产国际的指示神圣化和教条化。但是,20世纪20年代末,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富农问题,似乎并没有体现出照搬苏联的经验和做法。当时共产国际主要领导人布哈林在指导中国革命时,就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情况与苏联情况的特殊性,并明确批评了将苏联经验移植到别的国家去的现象。共产国际在认识中国富农问题上,一方面提出了富农是农村资产阶级,另一方面更强调中国富农的特殊性——具有半封建性,是半封建性的富农,要求中共区分不同阶段富农的革命性,并采取不同的富农政策。

中共六大以前,中共中央曾经一度也认为自耕农就是富农,并主张对富农实行联合政策。*《中共中央给江西省委的信——关于全省总暴动与地方割据等问题》(1928年2月2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第96页。中共六大以后,中共中央认为富农是农村资产阶级,但并没有死守着“富农是农村资产阶级”这个教条,而是强调中国富农的特殊性和阶段性政策。中共中央认为,中国富农很多是兼有半地主性质,他们一方面自己耕种,另一方面又有少量土地出租给佃农,或者兼营高利贷和商业;有些富农是乡村统治者,有些受地主豪绅的压榨和统治。中共中央认为,在农村革命斗争开始阶段,富农常常是可以参加革命的。但是,当农村革命推进到土地革命阶段时,富农便会动摇反动。*《中央通告第二十八号——农民运动的策略》(1929年2月3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第18页。农民运动总策略是农民反对地主,必然会发展到贫农反对半地主的富农。*瞿秋白:《革命形势和目前的任务》(1928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第332-333页。“现在农民群众反对富农半地主的斗争,并非当他一个代表农村资本主义关系的人来反对,却是当一个出租田地的半地主来反对的。这些斗争有些地方是很剧烈的。”*《土地问题议决案》(1928年7月9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第411页。

虽然我们不知道毛泽东是否完整地了解共产国际的富农政策,但是,毛泽东对“半封建性的富农”的认识与共产国际认识是一致的。而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并没有认识到富农在不同革命阶段具有不同的革命态度,而坚决要求对富农采取严厉的打击政策。通过对比共产国际、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富农的认识和富农政策,毛泽东似乎比共产国际、中共中央走的更远。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认识到富农对待革命态度是动态变化的,他们认为对富农需要采取阶段性政策,这是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体现了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富农问题和富农政策的灵活性。毛泽东似乎对富农参加革命的态度认识更为悲观,而且对富农的政策更加激进,反而缺乏了相对的灵活性。我们可以理解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对富农主张采取严厉打击政策。因为中央苏区土地革命是在陂头会议后大规模推进的,而土地革命推进必然会对富农利益造成极大的打击,富农反对土地革命是必然性。关于中央苏区土地革命中富农态度问题,毛泽东作为中央苏区主要负责人,既有井冈山土地革命的历史经验,又有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的切身体验。

四、结语

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的开展,迫切需要中共对农村阶级有更为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对地主、中农、贫农和雇农界定和区分是很容易的,但是,对富农的界定和认识相对而言就困难多了。毛泽东希望通过寻乌调查来了解和认识富农,制定富农政策。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认为富农剥削雇农,但又认为中国富农具有特殊性,是半封建的富农,他们还兼有高利贷和商业剥削行为。而毛泽东认为富农是具有地租剥削、高利贷剥削和商业剥削性质的。“半封建的小地主”因为其实行了地租剥削,所以也是富农,即使是富裕的自耕农或中农也因为他们具有高利贷剥削和商业剥削性质被认为是富农。共产国际、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判定富农问题上的分歧,是前者认为富农是剥削雇农的,后者则不再强调富农剥削雇农这种基本特征。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通过富农剥削雇农,可以清楚地把富农和地主同其他阶层区分开来。但是,毛泽东把雇工剥削、地租剥削、高利贷剥削及商业剥削等都无主次的当作判断富农的标准,这样反而无法有效区分富农和其他社会阶级,必然会导致土地革命中对地主和富农、富农和中农的混淆。当然,人们在开展土地革命研究中,可以发现,毛泽东作为一个务实的革命者,一旦察觉到土地革命中产生问题时,会很快做出修正。1933年,随着中央苏区查田运动的开展,毛泽东对地主和富农、富农和中农及富农与自耕农的区分做出重新认定,以弥补寻乌调查中出现的认识缺陷。

责任编辑:魏烈刚

On Xunwu Investig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Mao Zedong about the Rich Peasants

Zeng YaorongJiang Mingming

Abstract: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urgent needed to understand and recognize the rural social classes in the Soviet revolution. It was easy to define the landlords, middle and poor peasants and farm labourers in rural class, but more difficult to the rich peasants. In order to know and understand more clearly the rich peasants, Mao Zedong carried out Xunwu survey. In the survey, Mao Zedong thought "semi-feudal landlords" and wealthy farmers or middle peasants were all the rich peasants, because they had rent exploitation, usury and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As a result, Mao Zedong thought rich peasants in China were not the rural bourgeoisie,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licy on national bourgeoisie was not suitable for peasants. However, the rich peasant understanding of Mao Zedong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oviet revolution.

Key words:Xunwu investigation; Mao Zedong; the rich peasants; Soviet revolution

DOI:10.16623/j.cnki.36-1341/c.2016.01.003

作者简介:曾耀荣,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赣南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历史学博士;江明明,男,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江西赣州34100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从革命到反革命:中央苏区富农问题研究”(14BZS030)

猜你喜欢

富农
从描述性到阶级性:中国共产党“富农”涵义的演变与确定(1922—1933)
农民合作社带农富农作用增强
尉氏:葡萄产业富农家
河南光山:特色养殖富农家
梨果飘香富农家——山西省积极发展梨产业扫描
春风里,奏响助农富农曲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新富农阶层的认知与诠释 *
苏区新富农问题探析
——从邓子恢给毛泽东的一封电报说起
一棚蝴蝶 产值两万 养萤火虫 挣观光钱 萤飞蝶舞 特色养殖富农家
老富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