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比萨诗章》中的儒家思想

2016-02-03郑佩伟张景玲

管子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庞德儒家思想

郑佩伟,张景玲

(山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古代学术思潮

谈《比萨诗章》中的儒家思想

郑佩伟,张景玲

(山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摘要:庞德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诗人中的诗人”的称号,他花了50多年时间创作的《诗章》堪称英美现代派诗歌的一座丰碑。特别是其中的《比萨诗章》部分,因融入很多的中国元素,尤其是大量引用儒家四书经典,颇受中国读者青睐。本文主要结合具体文本详尽阐述庞德与儒家思想的历史渊源,这对正确评价庞德其人其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庞德;《比萨诗章》;儒家思想

伊兹拉·庞德可以说是世界文坛上最有争议的作家,争议的起因源于他二战期间的亲法西斯主义和反犹太主义的政治污点。如今时过境迁,二战的硝烟早已散尽,其政治污点虽还没有完全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处于和平年代已久的人们早已把目光转向了他对英美文学和世界文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自1972年11月庞德谢世以来,国内外文学评论界对庞德及其作品做了大量的研究,范围甚广,成果颇丰。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庞德文学创作思想;庞德现代主义诗学理论;庞德写给其他文学名流的书信;庞德的政治、经济观点;庞德回忆录;庞德与音乐;庞德与意象诗;庞德与中国传统文化;庞德代表作《诗章》研究等等,不一而足。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Stuard McDougal:Ezra Pound and the Troubadour Tradition(1972); Murray Shafer:Ezra Pound and Music(1978). Peter Nicolls:Ezra Pound, Politics, Economics and Writing(1984); William Cookson:A Guide to The Cantos of Ezra Pound(1985); Donald Davie:Studies in Ezra Pound(1991);郭为:《埃兹拉·庞德的中国汤》(1988);欧内斯特·费诺罗萨著,赵毅衡译《作为诗歌手段的中国文字》(1994);伊兹拉·庞德著,黄运特译,张子清校订《庞德诗选比萨诗章》(1998);彼得·威尔逊:《庞德导读》(2005);胡平: 《论庞德〈比萨诗章〉中诗化的儒家思想》(2013)。2005年北京大学出版的彼得·威尔逊的论著《庞德导读》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庞德作了整体介绍:作者生平,作者的文学、文化和政治背景,作者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作者代表作《诗章》的评论等等,对全面把握庞德的创作思想有很大帮助。胡平于2013年发表的《论庞德〈比萨诗章〉中诗化的儒家思想》从三个大的方面,即:情境性儒家思想、表意性儒家思想和审美性儒家思想,对庞德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对全面认识庞德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文试图运用盛行于西方的文本细读的文学批评方法,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庞德《比萨诗章》中体现的儒家思想作进一步的挖掘,这对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庞德其人其作

伊兹拉·庞德(Ezra Pound)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一个叫海利的矿业小镇。他从小志向远大,他曾说:“如果一个人不想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那是他的过错,我断定在我30岁时,我懂得的诗歌要比任何活着的人都要多。”[1]15庞德于1901年考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两年后转入汉密尔顿学院,学习罗曼语言与比较文学,并获学士学位。之后又回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继续学习罗曼语言,并于190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为撰写博士论文,他先后到过大英博物馆和马德里皇家图书馆。1908年庞德来到伦敦,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文学创作生涯。他在伦敦呆了12年之久,正是在伦敦他发起了一场诗歌创作领域的意象主义运动,开启了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的先河。在伦敦的那些年,庞德的所作所为是可圈可点的,他为人慷慨,待人诚恳,乐于助人。海明威说:“伊兹拉是我认识的最慷慨、最公正无私的作家。他帮助他信得过的诗人、画家、雕刻家和散文家。他会帮助任何人,无论信得过信不过,只要他们有难处,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1]431924年之后移居意大利,并发表共计上百次的亲法西斯主义和反犹太主义的演说。1945年5月他在拉贝罗小镇的家中被意大利反法西斯游击队逮捕,被关在比萨郊外的劳教培训中心。1972年11月在威尼斯去世,享年87岁。抛开庞德的政治污点不谈,在文学创作上,可以说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其文学创作生涯之漫长,艺术道路之坎坷,很少有哪位作家能企及。其主要作品有:《熄灭的细烛》(1908), 《人格面具》(1909),《普罗旺斯》(1910),《罗曼诗歌的精神》( 1910),《在地铁站》(1913),《反击》(1912),《华夏集》(1915),《献祭》(1916),《向塞克斯特斯·普洛坡提斯致敬》(1917),《休·塞尔温·莫伯利》(1920),《诗章》(1917-1959)。另外,从上世纪20年代庞德对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说庞德是个“中国通”或“中国迷”一点都不为过。庞德自称为孔子的忠实信徒,艾略特曾问过庞德相信什么,庞德回答说他相信《大学》。庞德在一封信里写到:“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唯一翻译儒家著作的孔子信徒。”[2]296庞德花费大量心血翻译儒家著作,1928年翻译《大学》,二战期间翻译了《论语》和《中庸》,50年代翻译《孟子》,这对西方人深入了解中国起到重大作用。在庞德所有的作品当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凝聚了他50多年心血写出的《诗章》,而该作中最精彩的部分当属《比萨诗章》。《诗章》的前半部分涉及到的中国元素不算多,但后半部分,尤其是《比萨诗章》部分中国主题就多了起来。南京大学的张子清教授曾做过统计:“在《比萨诗章》里,我们看到庞德引用《大学》2次,《中庸》4次,《论语》21次,《孟子》9次。”[2]7庞德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从这可见一斑。

二、中庸思想的体现

《比萨诗章》是庞德的鸿篇巨制《诗章》中大放异彩的部分,正如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洛威尔所说:“《比萨诗章》是庞德最有人性和最迷人的作品。”[1]72早在1945年5月他被关在比萨劳教培训中心的时候,他就着手此部分的创作,在押往美国之前已完成,但直到1948年7月才得以发表。整部《诗章》共117章,《比萨诗章》从第74章到第84章共11章,虽篇幅不长,但令中国读者欣喜的是庞德大量引用儒家经典以表述自己的创作思想。如,在第74章、76章、77章和80章,庞德都提到一个“诚”字。“风亦属道/月亮妹妹/害怕神及民众的愚昧/而孔子‘诚’的确切定义/传递给西格斯蒙多。”[2]5“太初有道/圣灵或至道:诚/从死囚室仰望比萨的泰山。”[2]8“尧的圣灵,舜的真诚/禹这位治水者的怜悯。”[2]12“唯天下至诚,方能尽其性。”[2]86“我的小女孩/把传统延续下去/可以有一颗诚实的心/而没有出奇的才干。”[2]155“唯天下至诚,方能尽其性”这句话是庞德对《中庸》第二十二节的引用:“唯天下至诚,方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在庞德看来,“诚”是儒家思想的主要成分,他要让“诚”蔚然成风,去影响意大利的不觉悟者、感化美国的“野蛮人”和教化唯利是图“宋子文”之类的人。再就是,儒家的中庸思想对他的影响较大,如,在第74章、77章和84章中,庞德分别写道:“但让他们只守三周/我们怀疑/政府不会信赖这个中。”[2]59“居之中/不管垂直还是水平/(卑鄙之人)一旦得到它们(优势、特权)/他便无所不用其极地/保住它们。”[2]77“我们的‘中’/对此我们顶礼膜拜。”[2]213“一旦得到它们/他便无所不用其极地/保住它们”这句话源自《论语·阳货》:“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这里的“中”实际上是中庸的意思,一直以来,庞德希望能出现一个坚持中庸之道的理想政府。在《比萨诗章》里,“中”字出现3次,它既可理解为孔子的有关平衡支点或中心点的观点,也可看做是庞德混乱的个人世界和其政治世界的平稳中心。《中庸》强调在内心中寻找中心,在万事万物的秩序中发现平衡点,但庞德承认自己在同世界的争斗中失去了中心,以致于自己变成了“无人”和“日落西山的人”(庞德语)。

三、仁政思想的体现

庞德倍加推崇孔子所倡导的“仁政”。何谓“仁”?《论语·颜渊》中有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王志民认为:“孔子仁学的哲学表现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在天人关系上重人轻天;二是在君民关系上重民轻君,二者的结合就是民本或称为人本思想。”[3]195在他撰写的杂论《孔子与齐文化》中,他提到:“《孟子》书中提到孔子八十一次,‘仁’字出现一百五十七次。”[3]200付选刚说:“‘仁’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的所有道德规范都是以‘仁’为基础的。”[4]24在整部《诗章》中,“仁”字共出现7次。在第82章第190页的显要位置有一个醒目的“仁”字。在第84章庞德写道:“微,箕与比干/殷有三位充满人性的人/或仁。”[2]212这几句源自《论语·微子》:“‘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庞德所希望的理想政府是一个不与民争利的政府。在第74章中他批判美国政府与民争利,他写道:“站在甲板间的奴隶贩子/和所有的总统/华盛顿、亚当斯、门罗、波尔克、泰勒/再加上出生在卡罗尔顿的卡罗尔,还有克劳福德/掠夺民众以谋私利。”[2]27他认为国家应重义而忘利,所以他在第77章中写道:“不以义为利/而义为国之利也。”[2]90此句源自《大学》:“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庞德极力主张政府应发挥国家银行的特权扩充信贷,将政府掌控的金融红利分配给全体公民,即推行社会信贷制,反对私人高利贷。庞德认为私人高利贷就是昧着良心赚钱,钱生钱,不会创造社会财富,是对社会正常秩序的严重破坏。同时,他对美国政府贩卖武器从中谋利深恶痛绝,这一点与儒家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理念是相通的。孔子说的“爱人”,除指国家层面的爱民之外,还包括朋友之情、孝悌之爱和邻里互助。庞德在第74章中写道:“学而见时光之白翼飞驰而过/这不是我们的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的国土来/这不是欢乐吗/也不要计较自己是否见知于人?/孝悌之情/乃人性之本。”[2]29这几句出自《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受“仁爱”思想的影响,庞德反对统治阶级推行的资本主义、货币主义和军事工业主义,对战争更是深恶痛绝。在第76章中他写道:“诅咒那些以武力征服的人/和那些以力量为唯一公理的人。”[2]75在第82章中他进一步写道:“‘春秋’无义战/即没有一方绝对正确/在战场的任一侧完全正确。”[2]191这几句语出《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也。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四、表意汉字拆析中儒家思想的体现

《比萨诗章》第75章是整部《诗章》中篇幅最短的一章,只有寥寥数语,其后以两页的乐谱终结。庞德早在巴黎期间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音乐理论,成了一个业余作曲家和音乐批评家,他还曾试着写歌剧,撰文谈论音乐和声等方面的问题。他被关在比萨监狱期间,因悲愤无奈,想到了酷爱音乐的孔子,希望能像孔子那样亲耳听听韶乐以解心头郁闷之苦。在第74章中有这样几句:“我也走进了猪圈/罪犯不爱动脑筋?/三个月不知道饭菜的味道/在齐国听到韶乐。”[2]31这几句源自《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从这里可以看到,庞德对《论语》还是颇有研究的。《比萨诗章》中的儒学思想还体现在庞德对表意汉字的拆析上。如,第74章中的那句“学而见时光之白翼飞驰而过/这不是我们的快乐吗”,如前所述,这是庞德根据《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改写的,其中的“白翼”很明显是对古体字“習”的拆解,看起来也很有道理,表达了他对时光荏苒的悲叹。在第77章中有一句话:“志向所指,若心之士。”[2]84这实际上是对“志”字的解读。在同一章的83页上,在页面的一侧有8个汉字“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这句话源自《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在第77章的79页显要位置上,有“何逺”二字,语出《论语·子罕》:“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实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在同一章的78页的最上方写有“先後”二字,这源自《大学》之一:“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第79章,庞德写道:“在话语中/重要的是/达意除此无他。”[2]119且在右侧写着古体字“辭逹”两个字,语出《论语·卫灵公》:“辞达而已矣。”第74章第13页最下边有一个“莫”字,此字下方有一句话“日落西山的人”,这是庞德对“莫”字的拆解,古时,“莫”同“暮”,日落的意思,“莫”中有“日”和“人”,把自己比作日暮之人,拆析得很有创意。在同一章的第11页中间有一句话“黎明在神圣的土地上耕耘,让春蚕吐丝”,下方有个汉字“顯”,此字是“显”的繁体,字中有“日”和“丝”,由此可以看到庞德对汉字很有研究,其想象力也够丰富了。文本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篇幅有限,不再一一列举,《比萨诗章》中所体现的儒学思想从以上分析中足见一斑。

《比萨诗章》于1948年7月发表,翌年获博林根奖,这在当时的美国引起轩然大波,攻击声不绝于耳,但鉴于庞德在世界文学艺术上取得的无与伦比的成就,反对的浪潮便很快平息下去。《比萨诗章》在艺术形式上采用西方现代派破碎性艺术手法,诗中都是支离破碎的回忆片段,时空变换跨度较大,让人总感觉是前言不搭后语,仿佛在读一部意识流小说。难怪美国批评家考利把《比萨诗章》说成是一个“Botch”(粗制滥造的东西),另一位批评家泰特称它是一个装满破布条的“Bag”(袋子)。随时间的推移,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庞德诗作的文学艺术价值。这其中最让人称道的是他的博学,诗中他对历史人物、事件、典故、传奇、神话的广征博引很少有人能企及。而最让中国读者钦佩的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家思想的深刻认识。他对儒家《四书》的娴熟引用令中国读者难望其项背,有时甚至令人汗颜。作为西方一位诗坛大家,庞德对东方文化的钟情远胜过对西方文化的喜爱,正像他说过的那样:“我认为孔子的著作和奥维德的《变形记》是宗教上唯一可靠的指南。我觉得《变形记》是本圣书,而希伯来《圣经》是对一个野蛮部落的记载,满篇充满邪恶。”[1]104《比萨诗章》中还表现了庞德对当时盛行于西方全盘否定过去和现实的未来主义的严厉批判,他对孔子讲的“温故而知新”深信不疑。尽管现实中,由于政治上的缘故,庞德吃了不少苦头,但他并没有把一切希望寄托于未来不切实际的幻想上,而是勇敢地直面现实,承认错误以警示来者。在临终前他曾说过:“我一生都相信我是懂事理的。但很怪,一天我意识到我一无所知。我的初衷是好的,但我达到目的的方式被误导了。我知道的太晚了。最后我才知道我什么也不懂。”[1]77-78话里流露出他理想幻灭后的失落感和敢于面对现实勇往直前执著追求真理的勇气。知错认错,难能可贵。《比萨诗章》从内容上来看,虽然显得有些散乱,但细读之后还是能理清眉目的,这里可以借用南京大学方成教授的话来概括庞德的创作思想:“庞德的诗论及其整个文艺思想可以用‘崇尚古典’、‘开拓创新’、‘厚东薄西’、‘鞭策现实’这四句话来概括。”[6]71

参考文献:

[1]彼得·威尔逊.庞德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伊兹拉·庞德.庞德诗选比萨诗章[M].黄运特译,张子清校订.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3]王志民.齐文化论稿[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

[4]付选刚.论孔子“仁德”道德规范的理论依据及主要内涵[J]. 管子学刊,2013,(1).

[5]胡平.论庞德《比萨诗章》中诗化的儒家思想[J].中国比较文学,2013,(4).

[6]新编美国文学史[M].刘海平,王守仁主编,杨金才主撰.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张杰)

An Analysis of Confucian Orthodoxy Embodied in The Pisan Cantos

Zheng Peiwei, Zhang Jingling

(SchoolsofForeignLanguages,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Zibo255049,China)

Abstract:Ezra Pound is called “The Poet of Poet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Cantos which he takes more than 50 years to complete can be regarded as a monumental work among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modernist poems. Especially The Pisan cantos section finds favour in Chinese readers’ eyes on account of its absorption of many Chinese elements and its plenty of allusions to Confucian classics The Four Books.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giv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Pound and Confucianism. This will be of a certain referential value in terms of the appropriate evaluation of Pound and his works.

Key words:Pound; The Pisan Cantos; Confucianism

中图分类号:I109;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3828(2016)01-0045-04

作者简介:郑佩伟(1964-),男,山东平邑人,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美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文化的研究;张景玲(1967-),女,山东临沂人,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美国史硕士,主要从事美国历史与文化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28

猜你喜欢

庞德儒家思想
“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刘元堂:颜鲁公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庞德子
论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面对伏拉庞德修道院酒神壁画的沉思》作品分析
从学术史探索中走近学术庞德——评《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庞德学术史研究》
海明威学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