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民间葬礼中的民间信仰*

2016-02-03赵志辉赵凯宾

社会心理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葬礼习俗信仰

赵志辉 赵凯宾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曲阜,273165)

我国民间葬礼中的民间信仰*

赵志辉 赵凯宾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曲阜,273165)

丧葬仪式是人生礼仪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丧葬习俗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糅合了许多新的特点。本文主要针对汉族的民间葬礼仪式,揭示现象背后隐含的民间信仰,认为其信仰大多呈现为佛教、道教、儒家及各种迷信观念的杂糅体。

民间葬礼民间信仰宗教文化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日常风俗习惯下的宗教传统,是集体生活传承而成的社会活动与宗教规范,是汉民族最为深层的文化结构[1]杨庆 将宗教划分为制度性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和分散性宗教(diffused religion),分散性宗教没有完整的组织体系,但它与世俗生活结合最紧密,中国所有的民间信仰都可被纳入到“分散性宗教”范畴。

马林诺夫斯基[2]在分析人类对死亡的两重心理的基础上,揭示了仪式和信仰的情感抚慰功能,中国的殡葬仪式对人也有相同的心理疗愈功能[3]。关于民间葬礼促进伦理教化,维持社区的人伦秩序,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整合功能的论述有很多[4-5]。这些研究探讨的主要是丧葬礼仪的功能性,但是对民间葬礼仪式中隐含的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仰成分,鲜有文章涉及。

1.汉族民间传统葬礼仪式流程

(1)小殓:指为死者穿着殓服。小敛在室内。

(2)报庙:人死之后,子孙一行到土地庙“报庙”。

(3)报丧:即把老人去世的消息告知亲朋好友。

(4)成服:孝子按身份、辈份准备麻衣孝杖若干。

(5)守灵:一般停灵在自家堂屋,内亲轮流守灵达三天三夜。

(6)吊唁:亲友接到死讯后前来吊丧。

(7)照庙:“守灵”的当晚要去把死者的灵魂接回家。

(8)烧马:在“守灵”第三晚,烧掉纸糊的马及轿子,送死者的灵魂升天。

(9)出殡:整个葬礼仪式的高潮。

(10)圆坟:葬后第二天,子孙、亲属再赴茔地,添坟土,痛哭而返。

(11)周年祭:每到死者的祭日,死者的子孙都要到墓地祭拜,一则表达哀思;二则请祖先护佑全家。

2.解读传统葬礼仪式中的民间信仰

葬礼仪式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源于远古社会的灵魂信仰,它的种种礼俗和仪规,皆源自宗教意识或宗教的教理、教规。无论原始宗教还是人文宗教、民间宗教,一般都可以找到殡葬仪规相应的教义性解释,所以,有学者认为殡葬是宗教的产物[6]。殡葬和宗教相互之间的关系很难辨清,中国本土的儒释道教规教义源于民间信仰,民间信仰又从这些本土宗教中汲取养分,相互融合杂糅的产物我们统称其为民间信仰。下面对当地葬礼仪式中包含的民间信仰及宗教文化进行解析和探讨。

2.1 祖先崇拜:汉族的丧礼和祭礼,是最能体现崇拜祖先的观念的仪式。所谓祖先崇拜,就是相信祖先的灵魂不灭,并且成为宇宙的一部分而加以崇拜。《论语》上面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就是为父辈或祖辈办理丧事;追远就是祭祖。祖先崇拜之所以在我国数千年一直普遍流行,追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精神寄托。中国人有极强的寻根意识,生前死后都要与祖宗的神灵同在;二是求祖宗护佑。相信祖宗的灵魂与子孙同在,会保佑子孙避祸趋福;三是回报恩情。因为祖先对后代有养育之恩,所以后代要对祖先尽孝。

2.2 哭丧:是葬礼习俗一大特色文化现象,在中国葬礼中鼓励将悲情尽情展露,在儒家传统道德中便可以发现关于此的说明,在《礼记·檀弓上》中孔子曾有云:“兄弟,吾哭诸庙;父之友,吾哭诸庙门之外;师,吾哭诸寝;朋友,吾哭诸寝之外;所知,吾哭诸野。”儒家传统道德提倡以哭表临丧之哀,实际上包含着对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重视。在中国传统葬礼中,生者为死者哭泣,其形式和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哭泣的行为并不单单是悲哀情感的宣泄,也是某些礼仪性、仪式性的需要[7]。

2.3 孝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孝文化一直陪伴国人左右,无论是在生产劳动、衣食住行,抑或岁时节日、语言称谓中,孝文化都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承载着敬老尊老、还恩父母的传统观念。而新石器晚期初现端倪乃至延续到如今的葬俗,就是投射孝文化的一个焦点,是我国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历来提倡孝道,他们把养生送死等量齐观,甚至重视送死的程度超过了养生。《中庸》:“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备矣。”孔子十分重视孝在葬礼中的作用,孝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扎根于民间的。

2.4 厚葬:孔子主张治丧要量力而行,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权宜行事,不算非礼。提倡三年丧,孔子从孝道、仁爱思想出发,对此加以大力提倡。孔子虽不提倡厚葬,但他的丧葬思想,尤其是三年葬的思想,客观上却给厚葬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8]。孟子的丧葬孝道观念与孔子相比,已经开始从重精神悼念转到了重物质的悼念上。在孟子看来,厚葬非直观美也,而是为了讲礼尽孝,否则就是不孝。孟子以后,厚葬被冠以礼、孝的美名,这也就为中国几千年的厚葬风俗提供了依据。与孟子一样,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也十分重视“礼”在丧葬中的作用。《荀子.礼论篇》中有语:“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始终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白事的花销,对农民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所以说厚葬习俗无疑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给普通民众带来巨大负担,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费。改变厚葬陋习势在必行,应该强调重生厚养,敬老爱老。

2.5 “七”的习俗:中国汉族普遍有作“七”的习俗,即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直到七七四十九天止。对此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道家文化:人生四十九日而后三魂全,人死四十九日而后七魄散。四十九日后灵魂与肉体彻底分离,再无复生希望,遂停止祭奠。另一种是佛家的解释:是逢七转生,“七”是为了助亡者转世托生,时间最长可至第七期[9]。中国北方汉族丧葬习俗在人死后七日一祭,可能源于灵魂的七重结构,这样的习俗在维吾尔民间也存在。

2.6 死后世界的描绘:佛教结合中国人原有的一些信仰,向中国人灌输了很多观念,如佛祖、菩萨、罗汉、天王、观世音、阎罗王、恶魔、夜叉、罗刹、饿鬼等,还有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等。这样,中国人的来世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宗教观念依然深入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使封建迷信继续泛滥,烧纸钱超度等封建活动几乎普及每个家庭[10]。佛教对死后鬼神世界的描述和轮回观念深深地反映在葬礼中的许多环节上。

灵魂信仰是葬礼仪式和以上凸显的民间信仰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初民相信人死后灵魂仍于彼岸世界存在。以上列举的民间信仰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维系着中国特有的丧葬现象。

3.当代迷思

现代社会殡葬祭礼强调外在形式的操作,礼仪的内在功能逐渐消亡,人际伦理关系随之淡薄,“去葬礼化”、“简单化”,实际上弱化了丧葬礼仪的教育价值,越来越形式化的仪式淡化了事亲尽孝和感恩祖先的传统,过去的生命伦理、家庭伦理已不复存在,从而引发了文化危机[11]。除此之外,一些地方对殡葬改革过于激进,不考虑民众的感情,不尊重传统文化,出现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所以说当代的文化建设不是对殡葬礼仪进行破坏性改革,而是沿袭着丧礼、葬礼等传统结构中进行调适与创新。因为民间葬礼作为中国特色的民俗现象,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对今人的家庭、社会秩序失范的改变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以批判的态度来看待民间葬礼习俗,在文化的精心设计下,恰当的更新不合时宜的葬礼仪式。保留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发挥其对社会有利的价值。

[1]郑志明.关于“民间信仰”、“民间宗教”与“新兴宗教”之我见[J].文史哲,2006,01:10-12.

[2]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郑志明.中国殡葬礼仪学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4]马国庆.我国农村丧葬仪式的功能解析———以山东寿光市农村葬礼为例 [J].经营管理者,2012,11:38.

[5]管博丽.河北农村的丧葬仪礼过程及其分析——以河北省易县一个农村社区的葬礼为例[J].甘肃农业,2006,05:216-217.

[6]何建平,张志诚.殡葬与宗教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7]王晓凡.探析中国传统葬礼中的哭泣现象——兼谈中西传统葬礼中的哭泣所反映的文化差异[J].传承,2009,08:110-111.

[8]张捷夫.丧葬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9]朱爱东.作为过渡仪礼的葬礼——云南巍山坝区汉族丧葬习俗调查分析 [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1,04:31-36.

[10]金开诚.丧葬文化[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

[11]宁秀丽.山东农村传统丧葬礼仪的当代变迁[J].东岳论丛,2013,10:109-1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批准号:15YJA190002)

猜你喜欢

葬礼习俗信仰
为冰川举行“葬礼”
这是在葬礼上听过最多的一句话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不可思议的太空葬礼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