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电影《伊豆的舞女》中的心理描写
——以荣吉、“我”、阿妈为中心

2016-02-03陈永岐

黄河之声 2016年3期
关键词:电影

陈永岐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日本电影《伊豆的舞女》中的心理描写
——以荣吉、“我”、阿妈为中心

陈永岐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摘 要:本稿以1974版电影《伊豆的舞女》为主要考察对象,同时也参考了同名小说,探讨了荣吉、“我”、阿妈的心理描写。结果表明,荣吉认为“我”是个好人,阿薰是个孩子,支持“我”与阿薰交往。“我”喜欢舞女,愿意为她做事情。即将离开舞女,担心再难相见,心如乱麻。阿妈的心理是复杂的。身份不同,不允许与高中生的一段没有结果的恋情伤害舞女。电影的编剧以及川端康成巧妙地运用心理描写,在刻画人物思想性格方面为观众和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电影;《伊豆的舞女》;心理描写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根据20岁(1918年)时的体验写成的短篇小说。1926年发表。《伊豆的舞女》所写的是一个学生“我”和一个卖艺舞女阿薰在伊豆半岛邂逅相逢的故事。从“我”在天城山山顶北路口茶馆遇到阿薰一行起笔,到“我”在下田码头与前来送行却一言不发的阿薰告别并乘船返回东京为止。在这几天相处期间,“我”对阿薰逐渐产生一种爱慕之情,阿薰内心似乎也有所动。

小说发表之后,电影公演之后,前期的研究很多,例如,虞雅芬(2000)在“以情纬文 情文并茂—《伊豆的舞女》艺术论”一文中,从结构、人物、语言、文风等四个方面,解读了川端康成文学的特点。四方田犬彦(2001)在“川端康成与日本电影”一文中,分析了作品对贱民阶层的关注。李翠霞(2004)在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一文中分析了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中的“我”、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的执笔动机、选材、预期效果、社会影响。陈永岐(2016)在“《伊豆的舞女》的平等思想”一文中,通过江湖艺人的自卑感、社会对艺人的歧视、“我”对待艺人的态度等三个方面分析力小说中蕴含的平等思想。

但是,据笔者管窥,前期的研究未曾涉及作品中的心理描写。

因此,本稿以1974版山口百惠主演的电影《伊豆的舞女》为主要考察对象,同时也参考小说《伊豆的舞女》,探讨主人公的心理描写。

在本稿中,笔者第一考查荣吉的心理描写,第二考查“我”的心理描写,第三考查阿妈的心理描写。

一、“荣吉”心理描写

在本部分,笔者将要考察舞女阿薰的哥哥荣吉的语言及心理描写。

从茶屋出发“我”追上江湖艺人一行,荣吉主动与“我”搭话。

“我”一直想着要同江湖艺人住在同一客店,但是江湖艺人们拒绝了,荣吉主动带“我”到了另一家温泉旅馆。“我”在整个旅行之中一次也没有同江湖艺人住在同一个旅馆。

阿薰访阿君未遇,归途遇到荣吉,荣吉安慰一番,说今晚有堂会就在那家高中生住的福田屋的隔壁。荣吉知道阿薰有些喜欢高中生,这样说是想让阿薰高兴。

荣吉和“我”一起洗澡之后来到窗台,看到舞女来到桥中间,“我”邀请舞女们来喝茶,荣吉也同意,可是阿妈走出公共澡堂,看到阿薰想要来“我”这里时,说:“阿薰,你干什么呢?上去的话会影响学生学习,快回来”。

在影片的最后,到了下田,“我”打算领舞女去看电影,阿妈不答应。即便是有荣吉说情阿妈也还是不答应。荣吉认为“我”和阿薰一起看一次电影没什么。

从总体来看,荣吉认为“我”是个好人,阿薰是个孩子,支持“我”与阿薰交往。

在描写荣吉的心理时,主要是通过荣吉的语言反映出他的心里。

二、“我”的心理描写

当“我”正在前往伊豆旅行,在汤河桥旁,碰上了江湖艺人,“我”非常欣赏舞女的一举一动,她的一颦一笑使“我”的旅途不再寂寞。

小说的第一章,当“我”问茶婆:“今晚那些艺人住在什么地方呢?”茶婆回答说:“那种人谁知道会住在哪儿呢,少爷,什么今天晚上,哪有固定的住处哟。哪儿有客人就住哪儿呗。”

茶婆的话里,带着非常轻蔑的口吻,“我”想,果真是这样的话,今天夜里就让那舞女住在“我”的房间里。笔者认为“我”的想法中并没有恶意。

“我”和荣吉洗完澡,站在窗台向外望,看见艺人们也到对面的公共浴池洗澡,也许是看见了我们,所以,沐浴着日光,她高兴得光着身子就跑了出来,她真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看到她的样子,“我”的头似被拂拭过了一样清澄,“我”的心里涌上一股甘泉。

在小说的第四章中,“我”为舞女读书之后,有一段心理描写,“我”仿佛忘记了他们是江湖艺人,对他们既不好奇,也不轻视,这种很平常的好感,似乎沁入了他们的心灵。

在山上,舞女为“我”掸去泥土,帮“我”找泉水。当时“我”很清楚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不可能总跟艺人们在一起。所以决定从下田坐船回东京,可是真不想跟这个小舞娘告别,害怕再也没有机会见到她了。

到了下田,艺人们住进旅馆。“我”去找自己的旅馆,心想今天晚上“我”就应该跟她道别,再不说的话,很可能跟她不辞而别,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跟她说,“我”真的怕开不了口,脑子里真是乱七八糟的,该怎么办呢?

“我”喜欢舞女,愿意为她做事情,甚至想有时间去他们生活的大岛看看。即将离开舞女,担心再也见不到了,心如乱麻。

在处理“我”的心理描写时,电影多采用旁白的方式。描写“我”的内心独白,写出“我”的所思所想,让“我”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我”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我”的内心世界。

三、“阿妈”的心理描写

从茶屋出发“我”追上江湖艺人一行,荣吉与“我”搭话。后面的舞女和千代子在议论有学生去岛上游泳,“我”回头说那是夏天吧,舞女慌了神,小声回答:“冬天也……”,“我”又问了一遍,“冬天也游泳吗?”舞女脸红起来,很认真的样子,轻轻地点着头。电影中阿妈没有说什么,但是在小说中阿妈笑着说:“这孩子,真糊涂。”阿妈似乎发觉舞女对“我”有些好感了。

来到汤野的小客店前面,阿妈的脸上露出向“我”告别的神情时,荣吉就替“我”说,要跟他们结伴走。阿妈漫不经心地说:“是吗。在家靠父母,外出靠朋友。像我们这些无聊的人,也还可以替您排忧解闷呢。那么,您就进来休息一下吧。”舞女抢先替“我”要洗脚水,阿妈等人对视一下笑了。也许阿妈在想阿薰为什么这么积极呢?

上楼之后,“我”刚坐下,阿妈就骂百合子不要发愣,赶快收拾行李。

舞女从楼下端来了茶。她坐在“我”面前,满脸通红,不小心茶洒了出来。看她那羞愧的样儿,“我”愣住了。阿妈说“不要一个劲擦了,赶快去再要一杯来”“唉呀,真讨厌!这孩子长大了知道害羞啦。你看看……”,并把抹布扔过来。舞女拾起抹布,很呆板地擦着洒在榻榻米上的水。

从楼下阿妈漫不经心的谈话,阿薰替“我”要洗脚水时的对视一笑,在楼上骂百合子,训斥阿薰,可以看出,阿妈并不喜欢“我”,似乎想让“我”离开。《礼记•曲礼上》中有“尊客之前不叱狗。”的说法。

打发纸商走了以后,舞女本来是叫“我”下去洗澡,却在“我”的房间下棋,阿妈等急了来到“我”的房间(在小说之中阿妈一次也没有来过“我”的房间),纸商直接找阿妈商量与舞女过夜的价钱,正巧荣吉来了,纸商借口说地板滑溜走了。

鸡肉火锅店老板给阿薰读书时用手拍打阿薰的后背,被阿妈看到说:“不要碰阿薰,她还是个黄花姑娘”,他找个借口溜走了。

“我”给阿薰读书时,她自然而然地靠到“我”身边。“我”一开口读,她就凑过脸来,几乎碰到“我”的肩头,表情一本正经,眼睛闪闪发光,不眨眼地一心盯住“我”的前额。这似乎是她听人家读书的习惯,刚才她和鸡肉火锅店老板也几乎把脸碰在一起。这时,阿妈说:“阿薰,差不多就行了,太给高中生添麻烦了。”关于这一段描写,陈永岐(2016)指出:“有读,有听,好学。简直是一幅美好和谐的画面”。

到了旅途的最后一站下田,“我”如约去邀请舞女看电影。阿妈借口有堂会不答应。荣吉说情也不行。阿妈说自己知道高中生是个好人,但是问题不在这里,已经到了最危险的年龄了,江湖艺人迷恋上高中生是毫无结果的。千代子说阿薰不是小孩子了。阿妈说舞女年轻时、谁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阿妈是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看待此事,但是阿薰和荣吉却是当事者迷。

1921-1925,日本的平均寿命男子约42岁,女子约43岁。所以当纸商找阿妈商量与舞女过夜价钱时,阿妈说“你找我这老奶奶能有什么事”,这种说法是正常的。由此可见阿薰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以此类推的话茶店的老太太,以及小说最后一章出现的需要高中生帮助的老太太简直就是长寿的老神仙了。

小说的第六部分,虽说阿妈对“我”有戒备心,但是表面上却言不由衷的表现出好意,阿妈反复地说:“那么,到寒假的时候,我们划着船去接您。请先把日期通知我们,我们等着。住在旅馆我们可不答应,我们用船去接您。”

从分量来看,描写阿妈心理的内容最多。阿妈一方面允许“我”和他们结伴而行,另一方面不允许更接近一步。身份不同,阿妈不允许与高中生的一段没有结果的恋情伤害舞女。更不允许被学生或者其他人耍弄。实际上“我”的想法并非如此。

舞女与阿妈没有血缘关系。是荣吉的妹妹,阿妈是荣吉之妻千代子的母亲。但是,阿妈如亲生女儿一样担心舞女的一切。

在描写阿妈的心理时,主要是通过语言,准确地讲应该是一种间接描写。例如,阿妈从来没有说过高中生不好,总是说阿薰不懂事、影响学生学习、添麻烦等等,目的是不让阿薰接近高中生,其实也是对“我”的警告。这些心理描写展示了阿妈担心阿薰受害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阿妈也言不由衷地表现出好意。反映了阿妈复杂的心里。

四、结语

本稿探讨了电影《伊豆的舞女》中,荣吉、“我”、阿妈的心理描写。

结果表明,荣吉认为“我”是个好人,阿薰是个孩子,支持“我”与阿薰交往。“我”喜欢舞女,愿意为她做事情,甚至想去大岛看看。即将离开舞女,担心再也见不到了,心如乱麻。从分量来看,描写阿妈的内容最多。阿妈一方面允许“我”和他们结伴而行,另一方面不允许更接近一步。阿妈的心理是复杂的。身份不同,阿妈不允许与高中生的一段没有结果的恋情伤害舞女。

电影的编剧以及川端康成巧妙地运用心理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展示人了物的内心世界。在刻画人物思想性格方面为观众和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 川端康成.叶渭渠,唐月梅译.川端康成精品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19.

[2] 川端康成.『伊豆の踊子』[M].日本东京:新潮文库,1950:8-41.

[3] 陈永岐.《伊豆的舞女》的平等思想[J].山花,2016,03.

[4] 虞雅芬.以情纬文情文并茂——《伊豆的舞女》艺术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0,04:25-27.

[5] 李翠霞.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Z1: 77-80.

[6] 陈永岐.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美感体验与救赎[J].作家, 2016,01.

[7] 山口百惠主演.西河克己导演.电影.伊豆的舞女.1974.

[8] 四方田犬彦.川端康成と日本映画[J].解釈と教材の研究,學燈社, 2001:6-13.

作者简介:陈永岐(1964-),男,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猜你喜欢

电影
徐克电影的视觉风格解读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电影《飘》中的女权主义意识研究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从小说到电影:看《推拿》的改编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