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采访中“立场预设”探析

2016-02-03张淇鑫

传媒 2016年8期
关键词:立场新闻报道预设

文/张淇鑫

新闻采访中“立场预设”探析

文/张淇鑫

在大多数学者眼中,新闻采访是绝对禁止预设立场的。但是,由于新闻采访的复杂性,随着新闻实务研究的演进,这个命题已有所动摇。本文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立场预设进行消极立场预设、积极立场预设的概念区分,认为消极立场预设为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自我的、个人的、情绪的立场,积极的立场预设为专业的、事实的、探究的、辩证的立场。新闻工作者应拥有新闻敏感,采用积极立场预设,并依据事实情况及时转换立场、改变立场。

新闻采访 消极立场预设 积极立场预设

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一直都是新闻价值的核心。当一个热点问题发生时,各种渠道的信息纷至沓来,不同媒体发出各种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声音。新闻人如何在信息纷繁芜杂的媒体环境中,做到公正、客观、深入的报道新闻,就显得非常重要。

基于此,立场预设也变成了近些年新闻业界的流行词汇,众多媒体人都对此进行了讨论。本文将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说明新闻报道中预设立场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进行立场预设。最后依据大数据时代的特征,说明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在新闻报道前建立更加可靠、客观的立场预设。

一、立场预设的概念来源

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发现,立场预设并没有一个严谨而权威的定义。为了对立场预设有更加深入和准确的讨论,我们参考了一些学者的解释, 对其定义给出一个相对客观的解释。

立场预设是一个组合词汇,分为“立场”和“预设”两个部分。分开来看,“立场”在这个语境下的意思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预设”又称为前提、先设和前设,指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和句子时所做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合适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因为这个词汇是语义逻辑学上的重要概念,所以在这个语境下,可以拓展其概念,如主体在形成某种观点、发表某种言论时所做的假设。

综合这两个词汇的分析,可以得到立场预设的定义:主体根据自己的阶级、地位、知识等背景,对问题形成某些想法或言论时预先持有的观点或者态度。当然,这个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者国家。明确了立场预设的概念,就可以对新闻报道中是否应该预设立场进行深入讨论。近些年,针对这个议题已有诸多探讨,但大多对此持否定的态度,即新闻报道中不能够预设立场。但是,笔者认为在新闻报道中必须预设立场,它甚至是新闻报道能否在客观前提下,对事件深入剖析的重要保证。

二、采用积极的立场预设

不管从生物认知学,还是从个人的主观感受出发,都可以发现对于一个知识渊博和经验丰富的成年人,不可能对事物不去产生观念或者立场,这是一种自然发生的过程,甚至有时候会以无法察觉的方式产生。所以,让新闻人不做任何立场假设的情况下去做新闻报道是不切实际的。即使在某个领域,新闻人对其相关背景一无所知或者比较匮乏,在这种状态下真的可以做到客观的分析吗?其实在这种情况下,认知的先占性,即先入为主的心理特性,将导致新闻人做出的新闻报道可能会偏离客观事实。而在新闻报道时,主动预设立场,且在形成自己的立场预设过程中,利用客观、科学的分析方法建立相对可靠的立场,将使得新闻人能够在新闻采访中更加冷静,能更好地以旁观者的心态去面对事件,将对新闻报道的客观与公平性有着很大帮助。

在许多学术论文中,学者们都对新闻报道时的立场预设持否定态度,也举出了很多案例。下面利用这些文章中提出的一些案例去论证新闻报道中必须用立场预设的观点。

如2015年5月3日四川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事件起因于女司机突然变道导致对方急刹车,造成车内小孩的脸碰在车窗上,之后双方斗气,最终情绪失控酿成暴力冲突。事件视频引发数万网友转发,数万网友谴责男子太过冲动,各大网站也进行报道与评论,造成很大的舆论影响。但报道与网评都并未对事件进行客观的分析,预设积极的立场,而是以自己的偏见和想象去判断事件真相,直接引发社会舆论对该男司机的过分施压与指责。新媒体的传播特性使得民众能够毫无顾忌地直接发声,从而形成强大的公众舆论。普通人预设立场,最多只为宣泄一下个人情绪,将网络视为发泄的平台。而此时的新闻媒体人应预设积极立场,在调查没有完成、无确凿证据之时,克服自己的偏见,用现有能调查到的事实来靠近真相。后经调查行车记录仪监控显示,是因女司机多次恶意变道行为影响到正常交通秩序,激怒了男司机。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一些媒体运用立场预设来倒逼真相的流出,通过不断质疑,以积极的立场预设求证事件的来龙去脉,逐渐使信息透明,正是这种积极合理的预设,才推动了案件的真实性还原。

此次事件与之前“公交不让座”或者“踩猫”事件的传播途径不谋而合,都遵循着“事件发生——网络传播——新媒体推动网民大规模讨论——媒体跟进,探究起因——怀疑产生,事件推进”的一定规律。由于“刻板印象”和已有对相关事件的认知反应,当事件发生时,人们首先接收到的往往都是表面和假象,加上道德偏向,见到弱势个体盲目地施与同情,而忽视了谨慎求证的必要性。在初期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以单一个体立场与观点对社会进行描述或评论的“合理想象”往往严重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虚假的真实”往往建立在这种消极的立场预设的基础上,此时“合理怀疑”的立场预设便成为必要。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大事件的发生都会有媒体的介入。此刻媒体所扮演的角色不光是联系事件与受众的纽带,更多是作为“正义”的使者,发出真实声音,传播客观公正的信息。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只有预先设立自己的积极立场,在遵循媒体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怀疑”,做好充分准备,才有可能发现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真相。

三、如何做好立场预设

当人们认识新事物时,总是借助于已经形成的认知框架和价值观念,对事件进行有选择的判断和有意识的认知。某些时候,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时总会有意或无意地附带着个人的情感与爱好,如果媒体人不能有效地避免固有“框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因素,那么相关报道便容易脱离客观公正的轨道。因此,记者需擦亮双眼,避免信息源的欺骗与蒙蔽,做好积极的立场预设。

首先,应培养新闻敏感度。在事件分析上,不仅仅是靠线索或线人提供信息源,而是要具备自我搜集证据与来源的能力,需要专业背景材料去判断是非。作为记者,要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和敏锐的捕捉力,这样才能在实际新闻采写操作中,明辨是非,寻找被“湮没”了的真实。

其次,要把握好坚守立场和转换立场的尺度。作为新闻人,必须能够坚守自己的立场,不能因为其他媒体的声音或者是看到的一些表象就轻易变更自己的新闻立场。但这不代表忽视所有立场对立面的证据,新闻人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去搜寻更新的、更全面的证据,并能够用科学的、客观的分析方法分析证据,以证据为依据来适时调整甚至是转换自己的立场。新闻的功能就是陈述事实,向公众提供真实消息。在新闻发布的过程中,新闻媒体承担着“把关人”的角色,要对信息进行筛选、甄别与选择性的发布。所以在新闻传播的有限信息中,必须把握尺度,将支持自己观点的各种数据材料呈现在公众面前。在采访过程中注重细节,注意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与整体形势,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因素,关注新闻事件当事人的内心感受,从而为受众提供更为全面、客观的真实信息。

另外,在新媒体和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利用相关载体可为立场预设阶段的客观性、公正性提供条件。新媒体时代,新闻人有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工具,有大数据分析技术等针对复杂和冗杂的信息分析和处理的技术,这使新闻人在立场预设阶段能够获得客观的基础,使新闻人在采访中,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能够更加冷静和科学地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微博论坛提供的各类统计指数了解事件的发展动态,或者通过一些权威机构发布的企业年报、数据分析来对新闻报道主体建立相对客观的认识。还可以通过一些热门的平台发布问卷来获得各类背景的人群对事物的观点,了解社会舆情背后的真相,从而形成更具公正性的初步结论,建立客观、公正、全面的预设立场,为采访寻找突破口。

作者系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1]杨江.从《厉害女士》一文看媒体立场预设[J].新闻记者,2013(03).

[2]陈方.新闻人不能预设立场[J].青年记者,2012(17).

[3]曹东.如何避免和纠正新闻报道中的“预设立场”[J].中国出版,2009(04).

猜你喜欢

立场新闻报道预设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