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台联动下求证类科普节目发展路径探析
——以《是真的吗》为例

2016-02-03郑雅馨

传媒 2016年8期
关键词:流言科普受众

文/郑雅馨

网台联动下求证类科普节目发展路径探析
——以《是真的吗》为例

文/郑雅馨

求证类科普节目是电视科普节目发展的产物,是一种以实验调查的方式实现科学信息传播,使受众获得事实真相的节目形态。2003年,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推出一档风靡全球的求证类科普节目——《流言终结者》(Myth Busters),也是全球收视率最高的科普节目,其被艾美奖评为“最佳电视科普节目”。受《流言终结者》的影响,国内电视媒体开始在求证类科普节目中探索尝试,如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原来如此》、湖南卫视打造的《新闻大求真》,都是以模拟实验的形式,破解疑惑,还知于民。央视财经频道推出的《是真的吗》,作为国内首创网台联动的求证类科普节目,开播第一个月收视即达到0.525%,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该节目在内容制作、环节设置、传播渠道、实验方式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为求证类科普节目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以科学服务生活

《是真的吗》依托于央视财经的传播平台,秉承“关注中国经济成长,关注民生,关注消费”的理念,聚焦食品卫生、常识误区、消费陷阱等生活领域,使节目具有生活服务的性质。科学研究注重实验过程中数据的精确性,具有服务性的求证类科普节目则更看重结论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实用”是该节目追求的目标。例如2016年3月19日的节目中,针对“胃部反酸喝粥能养胃”的真假进行求证,听取了不同采访对象几乎一致的答案后,节目组迅速派出真相小分队前往武警总院,在权威人士——消化内科主任王伟岸和中医科主任李勇的揭秘之后,答案竟然出人意料,“胃部反酸喝粥能养胃”的说法其实是假的。喝粥养胃也是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的。恰是通过对这些生活流言的验证,为百姓生活拨开看不见的迷雾,对隐藏在生活中的误区正确引导,使科学真正成为服务生活的帮手,同时对各种流言进行积极正面的舆论引导。

用幽默搭建娱乐

通常,节目的严肃性与娱乐性是对立存在的,北京国际科教影视节评委会主席、英国广播公司科技部主任约翰·林奇先生曾说:“把科学传达给大众总是困难的,是一个许多人惟恐避之不及的事情。”《是真的吗》节目宗旨是“用最幽默的语言讲述最严肃的事件”,努力实现的就是严肃性与娱乐性的统一。节目形式上,嘉宾主持黄西通过风格独特的脱口秀幽默串联整场,包括“黄西开场秀”“固定选题秀”“黄西有说法”三个板块,时长约7分钟,占节目的八分之一。生化博士的高知背景,木讷夸张的表情,配以黄西特有的“脑筋急转弯式问答”,与科普节目生活化的特点极度吻合。黄西的幽默中常见以“网友、WiFi、朋友圈”等网络词汇,也涉及较多男女婚恋趣事,如“给剩男的十一条忠告”“给剩女的十一条忠告”“男生表白时成功率最高的11句话”,亦不乏对“广场舞”“高房价”等社会问题的逗趣嘲讽。节目还设置了嘉宾竞猜环节,作为嘉宾的知名主播或当红明星坐在红椅上要在调查短片播放前进行真假辨别,可以根据经验常识或和现场观众互动讨论,待实验谜底揭晓后猜错一方将接受摇椅喷气的惩罚。嘉宾竞猜的环节消解了观众对明星的盲目崇拜,让明星以真实的形象出现在节目中。现场嘉宾也时常加入到实验的过程中,既增加了验证的可信度,也是对实验中严肃内容的解构,适度的杂糅科学与娱乐,既体现了节目的科学性,又增加了节目的观赏性。

互动与体验并驱

《是真的吗》求证的流言主要来自网络,每期都有10万至20万的用户在线讨论,每周有多达10%左右的新用户流入,从话题的选择到话题的验证过程都借力于互联网。这种网台联动的传播手段,是当下全媒体语境下的一种新型业务运作模式与策略,具体表现为电视台与视频网站利用自身的优势双向互补,并在创作播出、资本运营、推广营销、媒体发展等多方面联动。互动模式下,节目进一步扩大观众的体验感。观众和网民通过节目官网、新浪微博、微信、节目邮箱等多种方式无障碍交流。例如,可以提供求证方式、表达观后感、讨论节目内容等,可谓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节目在主持人设置上很有新意,生化博士黄西负责搞笑调侃,美女主持陈蓓蓓化身现场实验员,身体力行为观众答疑解惑。在实验过程中,现场观众也时常被主持人邀请共同经历实验过程,一系列的实景体验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参与热情。

求证方式多样

求证节目的一大特征就是实验,但是实验并不是求证的所有手段,节目依据不同的求证内容,采取不同的求证方式。以实验危险性著称的《流言终结者》和《原来如此》,吸引着众多喜欢冒险、寻求刺激的观众,与此不同的是,《是真的吗》针对的是网络流言,倾向于对生活谜底的揭露,在求证方式上有各种新的呈现。首先,“真相小分队”沿用新闻调查的求证方式,将随机采访、专家学者答疑、专业人士实验室模拟,整合成专题短片在节目中播放,提高了求证效率。其次,《是真的吗》将操作性强的实验放在演播室进行,前期的道具和仪器经过精心设计,将可能出现的危险降至最低,嘉宾和现场观众都可以参与其中,这样现场互动体验的方式为节目的实验真实程度增加砝码。最后,一些无法用实验验证的话题,如消费陷阱——“购物赠送免费港澳游”,节目组采用与当事人现场访谈、业内人士揭秘、调查短片辅助等多种求证方式,力求把最客观的求证结果诉诸观众。多种求证方式的呈现不仅有助于流言的破解,也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求证类科普节目发展形态展望

“+互联网”助力传播。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传统的信息传播产生强大的冲击,由此也为信息传播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外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地区)公民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达到53.4%,已经超过了报纸(38.5%),仅次于电视(93.4%)。求证类科普节目发挥台网互动性的优势,弥补了传统电视媒体单向输出的短板,充分凸显出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在马莱茨克信息传播模式中,突出强调了传播系统互动性,因为受众的反馈不只是传播系统良性循环的保障,也是更新节目内容、考察节目效果的直接依据。在未来发展中,“+互联网”的模式将极大拓宽传播路径,全方位的互动变革成为求证类科普节目的一大助力。

趣味性解构程式。以往,科普节目总给人“高冷”的感觉,观众对科普节目兴致不高,而求证类科普节目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其生活服务的功能特征,发挥了科学的实用价值,让科学不再是冷冰冰的数据和定律,取而代之成为处理流言危机的锦囊妙计。事实上,形式有趣的科学传播可以雅俗共赏、寓教于乐,娱乐元素已经成为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的重要元素之一。科学传播中娱乐元素的增多,可以拉近科学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娱乐与生俱来的游戏性、参与感使娱乐元素成为稳定受众、增强观众黏性和忠诚度的利器。对于媒体来说,创新是一个节目发展的内在驱动,更是一种常态体制。趣味性的运用就是一种创新意识的具体运用,只有不断进行创新实践,才能尽可能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解决电视发展中的程式化桎梏,增强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三贴近”润物无声。任何一档传媒产业链上的节目,都应以传递信息、服务大众为己任,受众的需求强烈推动着电视求证类科普节目的发展。电视作为具有服务功能的大众传媒,应该在满足受众基本需求的同时,也能够满足受众随着时代和社会变化所出现的多样和个性化的需求,而“三贴近”的原则正是实现多种受众需求的纲领路线。“贴近实际”在求证类科普节目中就是坚持科学的求真性,以实事求是为指导原则;“贴近生活”体现了求证节目的目的性,让科学服务生活,成为生活的指南针;“贴近群众”,受众作为检验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求证实验节目必须充分考虑受众的独特性,精确受众目标,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科学不应该是小众的文化产物,让科学具备社会性、大众性的特质,是大众媒体的本职工作。弘扬科学精神,倡导公众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更是科学传播的本质追求,也是求证类科普节目应当遵循的探索之路。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流言科普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科普达人养成记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在网络流言的惊涛骇浪中,权威媒体如何做好“定海神针”
真相在真相里活着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科普漫画
流言
流言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