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审西方音乐作品“中文版”在我国声乐教育中的地位与意义

2016-02-03厦门工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福建厦门361000

北方音乐 2016年15期
关键词:译作中文版歌唱家

邵 燕(厦门工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重审西方音乐作品“中文版”在我国声乐教育中的地位与意义

邵 燕
(厦门工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我国高校声乐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重原文、轻译作”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中国有一批优秀的音乐翻译家、指挥家和歌唱家在长期的案头研究和演出实践下,正对西方经典歌剧或声乐作品做出大量艰苦而精深的中文译配工作。本文从西方经典音乐作品个案的译配及演出实践,浅谈我国声乐教育领域重新审视中译版作品在教学的地位与意义。

声乐教育;歌剧;译配

从上世纪开始,一批优秀的中国翻译家、指挥家和歌唱家为了让更多中国听众能欣赏西方经典音乐作品,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与实践,使一部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中译版日臻完善,并在客观上大大推动东西方音乐文化的深入交流。目前,在我国,从高校的声乐教育成果汇报到专业院团演出实践中,依然存在大量“重原文、轻译作”的问题。声歌专业的学生从校园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大量原文作品而对中译作品知之甚少。本文试图重审西方经典歌剧或声乐作品中译版在我国声乐教育领域中应有的教育实践意义重提出来,以试图与高校声乐教育者进行一些探讨。

一、西方经典声乐作品的译配

当一首外国歌剧或声乐作品被翻译成本国语进行演绎时,译配是基础工作。该作品不仅要翻译得“对”,还要翻译地“美”,配合音乐时,不但要字词通顺;在气口、语言重音与旋律走向的安排等,都需要在音乐家们反复切磋和推敲[1]。我国著名指挥家郑小瑛于在厦门工学院成立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便将“推广中文版的西方经典歌剧”做为该中心的宗旨之一。该中心推出的首部歌剧是中文版《茶花女》。早在上世纪50年代,由中央歌剧院的苗林、刘诗嵘两位前辈就已这部歌剧做了中文译配。2011年,在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再次将这部经典之作推上舞台前,郑小瑛仍与演奏家们、声乐演员们在一次次的排练中不断地修正其中的“不适”。如:《茶花女》(钢琴缩谱版)[2]中,薇奥列塔在接受了老阿芒的劝诱后,带着委屈又伤心欲绝的情绪唱出这部歌剧的爱情主题旋律。在谱面P108第五小节处,原文直译为“Alfredo,愿你爱我”,因第一个音为重音,于是将“爱情”的“爱”字代替男主人公的名字,改为“爱我吧,Alfredo”,既利于女高音唱出该字,又突出体现了“茶花女”薇奥列塔对爱情的渴望与绝望的心境。可见,一部音乐译作要翻译到合理通顺,实属不易。每一部译作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完成的,因此,做为声乐教育应该放下对译作的“偏见”,在课堂上下多与学生们共同研究、演唱译作,在长期的教学中,实现对中文译作长期地译配修订。

二、演唱者的实践感受

2013年,郑小瑛率领厦门爱乐乐团与女中音歌唱家杨光和男高音歌唱家王丰再一次录制马勒的声乐套曲《大地之歌》,这次录制距离该部作品中文版首演相隔已有二十多载,所以,《大地之歌》已然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译配之路。即便如此,优秀的音乐家们依然带着严谨的态度对这部经典之作做一次次的译配修订工作。女中音歌唱家杨光在谈到演唱中文版《大地之歌》时表示:即便我懂得原文里每一句的意思,但作为歌唱者,在歌唱之前,甚至你的母语只会比德语(原文)反映快“千分之一”秒,在音乐开始之前,表演者要传递出的画面恰恰也应该比音乐要前置“千分之一”秒[3]。中央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王丰在谈到演唱《大地之歌》这部作品时认为,这部作品的中译歌词是艺术化的白话文,目前翻译得已非常贴切,尤其是中译歌词的重音与原文歌词非常吻合,同时又不失原诗的原意,这是王丰强调在演唱时感触颇深的地方[4]。

三、“中译版”在我国高校声乐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目前,中国有不少的声乐学习者或声乐教师对西方歌剧或声乐作品翻译成中文版都持反对意见,认为唱原文版,不仅尊重原作者的写作意图,语言与音乐配合流畅,而且能和世界接轨。中国目前的声乐教育大都是采用原文曲目教学,可是在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原文的发音和基本语法时,这种“原文”作品会影响学生对曲目的正确理解及准确演唱。于是,在现在的高校声乐课堂上,很多学生把原文作品先听熟,然后生硬地模仿其原文语音和表演,对其中的音乐意境和内涵知之甚少,即便是唱了多年的曲目,也可能无法正确解释其作品的内容和背景。

很多声歌专业的师生会认为原文与音乐是“原生态”,翻译之后毕竟有“杂交”成分。因此对中译版抱有成见。殊不知,对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看待,反倒应是先接触中译作品后再接触原文作品更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当学生首先演唱外国曲目的中译版本,会让学生更好地明白自己唱得是什么,每一句音乐交待的是什么。这样即便将来学习原文版本,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其实,一些西方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外来歌剧及声乐作品的翻译和推广工作。有的国家在特定的剧院只允许上演译成本国语言的外国歌剧作品。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翻译只是其中一个环节[5]。若缺乏音乐翻译工作者先期大量艰苦的工作,目前我国的音乐理论及教学水平还很难达到现在的高度[6]。若我国的声乐教育者意识到该问题的意义所在,声乐专业的师生与指挥家、歌唱家们加大合作,一起工作。

事实上,我国目前也积累了很多优秀的中文版歌剧及声乐作品,怎么让更多专业学习者和大众接受呢?歌唱家王丰坦言:“这就需要我们歌唱家更多地去推广!如果莫言的作品不翻译成外语,又如何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呢?我在法国演唱我们中央歌剧院的经典作品中文版歌剧《卡门》,就是因为中文翻译得非常优秀而获得‘法兰西共和国奖’。中文版《卡门》就是郑小瑛指挥先和翻译家们一起做译配,再根据音乐的重音、气口、分句等与歌唱家们重新进行修配,最后在指挥与歌唱家们一次次的音乐作业中磨出来的。”就以上歌剧和声乐作品来看,当艺术家用精心翻译的中文,加上中文的字幕,再由中国优秀的歌唱家用中文表现出来,这会打动中国人的耳朵和心灵。这才成为一次有意义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四、总结

为了经典的西方音乐作品深入走进中国观众心里,中国音乐家和翻译家们对待艺术这份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正是对西方音乐大师传世之作的一份珍爱和传承的期盼,也是对中国观众能够更多领略西方经典音乐的殷切期待。反思今天,我国高校声乐教育中重视原文、轻视译作的局面需要更多支持“中译版”的教育力量矫枉过正。经典西方音乐作品的中文译配之路没有止境,唯有音乐教育界的实践家们带着“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永不辍耕,才能让中国声乐学习者与听众享受并领略更多的人类精神财富。

[1]邵燕.《精益求精 艺无止境——记马勒<大地之歌>的中文译配与修配》.歌剧,2015(11).

[2]该版《茶花女》(钢琴缩谱)为中央歌剧院资料.

[3]来自笔者2013年9月对杨光的采访录音.

[4]来自笔者2013年9月对王丰的采访录音.

[5]汤亚汀.音乐翻译专业与音乐学:若干问题漫议.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2).

[6]翁凤翔.论我国的音乐翻译.上海科技翻译,1999(4).

猜你喜欢

译作中文版歌唱家
《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征稿简则
《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征稿简则
《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征稿简则
what用法大搜索
《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征稿简则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小歌唱家
歌唱家与报晓员
草丛里的歌唱家
SOME汉译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