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作品中的虚实美

2016-02-03

北方音乐 2016年3期
关键词:声乐作品声乐演唱

黄 婷

(嘉峪关市第一中学,甘肃 嘉峪关 735100)



声乐作品中的虚实美

黄 婷

(嘉峪关市第一中学,甘肃 嘉峪关 735100)

【摘要】虚与实,这对哲学范畴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最具特色的创作原则之一,也是各类艺术所共同追求的审美标准之重。能否准确的把握虚实,直接影响着对艺术作品的认知和诠释。

【关键词】虚与实;虚实美;声乐作品;声乐演唱

一、虚实涉及的范畴

(一)哲学层面的虚实

虚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情景反应,受个体的成长环境、社会阅历、生活实践、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人而不同。实是事物在自然界中的客观存在,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应。“虚”与“实”既对立又统一,二者既相辅相成又相生相克。实不会因为人的意识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不同的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所不同。虚和实属于哲学上的辩证认识论范畴。

(二)艺术中的虚实

虚与实既是哲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之一,又是各类艺术表现手段的基本原则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建筑、美术、音乐等艺术领域。艺术中的实就是作品本身,是可以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它是客观存在的。而艺术中的虚则是通过艺术作品本身透露出的独特的魅力、韵味和气质。“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最完美的诠释。

虚实从哲学中孕育,美学中发展,继而在艺术中延伸。就如同阴与阳、形与神、隐与显、刚与柔等等哲学范畴一样,看似独立,但它们运用的内在哲学原理的本源和结构框架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必须虚实结合、神形兼备,才能有生命力,让作品更有内涵。

二、声乐作品中的虚实

乐记中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实是以谱面形式存在的所有符号。音的产生源于人的内心,而人的内心又是受外界的影响的,由实入虚。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为了抒发情感又会在实际的作品中溶入“虚”的艺术构思。从虚的创作构思到实的乐谱的形成则又由虚入实。

节奏节拍表现作品的律动感和流动性,如:二拍子长于表现沉稳、悠闲、抒情和叙事;三拍子,则常用于表现活泼的、动感的、前进行的节奏。速度方面,表现激动、兴奋、积极、活泼、快乐的情绪时常用快速;表现风和日丽、舒适安逸等一般用中速;而慢速则常用来表现绝望、无奈、悲痛与孤独。力度方面,力度越强所表现的音乐越紧张、高亢,反之则舒缓、柔美。调式色彩中,大调色彩常表现宽敞明亮、刚劲有力、欢快坚定,用来表现宏伟气势、英雄气概、描绘锦绣壮丽等;小调色彩给人以暗淡、柔和的感觉,常用来表现安静、柔美、抑郁等。

所有不以谱面形式存在而需要的因素 ,如对谱面符号进行再创作时溶入的个人情感、认识都为虚。对于一首音乐作品,演唱者都会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表演经历进行二度创作,解读分析作品的过程就是从实的乐谱到虚的内心想象、塑造,化实为虚的过程。而在此基础上演唱者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会获得认识上的丰富和拓展,使得演唱者的表演技术技能进一步提高,对作品的把握更为准确。因此,从技能技巧的突破提高来说又是由虚入实。

三、演唱过程中的虚实美

歌剧《唐·璜》中《你就会看到》为例:乐谱第三页第三小节处,从歌词、音符、表情术语来分析,它描述了女主人公采琳娜对自己未婚夫马赛托撒娇时紧张、害羞而兴奋的情景。演唱时气息相对吸得浅一些,急促而快,要富于流动性和控制,不能太多僵住,也不可太浅太少声音发虚不够用。第五小节g1后十六分休止符处要迅速换气,随着旋律的上行递进趋势和情绪的逐渐变化从而使无声之虚的十六分休止符接到后面的有声之实。第六小节的d 2之前,虽没有休止符但此处应声断气不断,气流形成暂时的阻碍表现出女人公激动的心情。著名女高音巴托丽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声音圆润、舒展、灵活而又极具穿透力。她丰富的面部表情的变换和适度的表演动作,使得整部作品表现得更加戏剧性。也将釆莉娜美丽、活泼、善良及撒娇时害羞、紧张所表现的一系列性格特征展现的活灵活现、准确透彻。

维吾尔族民歌《思恋》为例:第1-16小节,歌词似在写百灵鸟实则表现出自己对亲人的思念。速度平稳,力度均匀。演唱这段时,注重实唱。因其音域不高相对来说真声运用较多,应当发声真实清晰,自然、亲切的说着唱。第33小节开始实音虚唱,采取由虚入实,使音色由柔和趋向明亮,通过音色和力度的变化来表现出思念由弱渐强。第37小节开始,旋律的整体继续上行和力度上的渐强,至第39小节的边时旋律下行,力度上减弱,由实入虚,将思念之情表现的更加深沉。在唱37小节,为了加强和巩固情感基调,“飞、到、了”这三个音重复出现在g2音上时,每个字都要注重实唱,激动振奋,将无尽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演唱这些小节时要注意真假声的合理结合运用,尽量唱着说。迪里拜尔在演唱《思恋》时,分别用维语和汉语进行了演唱,使歌曲更显得原汁原味。强有力的气息支撑,咬字亲切、自然,声音醇厚。完美的演唱离不开她对歌唱技巧娴熟的掌握和运用,更少不了她对这首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准确阐述。而吴碧霞在演唱这首作品又是另番风味。她在继承民族唱法的同时又大胆的结合了美声唱法,咬字准确圆润,声音明亮,叙述部分清新平稳,抒情部分婉转起伏,由景及情,使整个作品显得淳朴而优美。

四、结语

总之,以作品谱面上存在的“实”为基础借助“虚”的情思,以情境为体验,发出的“声”才具备血肉和灵魂。由实入虚、化虚为实、虚实相生在歌唱者的练习和演唱过程中贯穿始终。通过具体的练习和不断的实践使作品与情感更加和谐一致,最终努力上升到声乐表演艺术中虚实美相结合的审美思想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饶尚宽.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3]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黄婷(1987—),女,甘肃金塔人,研究生,现任教于嘉峪关市第一中学,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声乐作品声乐演唱
浅析文化艺术修养对声乐作品创新的重要性
浅论声乐演唱中的审美体现
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分析
声乐演唱中紧张的心理现象分析
声乐演唱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探析
声乐演唱中的跨界现象分析
浅谈声乐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乐感
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的关系探讨
浅谈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
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