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白族仗鼓舞的“舞武相融”*

2016-02-03钮小静高

黄河之声 2016年7期

钮小静高 菲

(1.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2.保定市第七中学,河北 保定 071000)



湘西白族仗鼓舞的“舞武相融”*

钮小静1高 菲2

(1.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2.保定市第七中学,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仗鼓舞是湘西白族人民的代表性舞蹈,流行于桑植县一带的白家山寨,它既具有喜庆节日时的自娱自乐性,又具有借以祭祀祖先使本民族团结延续的象征性。本文从湘西白族仗鼓舞的起源、仗鼓舞中武术元素“舞化”的表现及仗鼓舞“舞武合一”的价值等方面入手,进而分析从武术套路到仗鼓舞舞蹈动作的演变,挖掘武术在仗鼓舞中的运用,突出其舞武相融的重要性。

关键词:湘西白族;仗鼓舞;舞武相融

湘西白族仗鼓舞又叫“跳邦藏”此舞仅湘西白族拥有,是桑植白族的传统舞蹈,跳时以仗鼓为道具,因此称为仗鼓舞。仗鼓长1.2米,以木棒为杆,两头大、中间细,两端内空大如碗口用皮革绷衬,敲击时发出咚咚的响声。湘西白族仗鼓舞古朴大方、粗犷刚劲、舞姿多变、舞武相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深受白族人民喜爱。

一、仗鼓舞起源说中蕴含武术因子

“仗鼓舞是白族迁始祖和他们的子孙创造而成”,史料记载仗鼓舞的起源说有三种:一是以武打为背景,树立白族人强悍勇猛形象。据《钟氏族谱》载打糍粑、斗官差、拿木杵、做武器后编舞,叫仗鼓。1288年腊月,白族聚居地马合口廖坪一带,钟迁一大儿子钟涵盛等兄弟三人正在打糍耙,几名官差突然闯入,无理取闹,钟氏三兄弟与官兵发生打斗,并用木杵当武器,打得官兵七零八落,狼狈而逃。乡邻们闻讯赶来祝贺,挥杵起舞,欢庆胜利,后来白族人将粑粑杵改成鼓,逐渐形成了仗鼓舞。二是以舞蹈表演为依托,向兄弟民族展示艺术天赋。白族《谷氏族谱》载:“跳仗鼓,玩武术套路,招招刚劲,灵活多变……表演性强。”白族始迁祖来桑植第三年,土家“摆手舞”、苗族“猴儿鼓”等民族舞蹈都已盛行。谷均万等祖先决定创造打糍粑舞,并将武术套路等招数穿插进去,创造了白族仗鼓舞。三是以比赛为动力,打造本民族舞蹈特色。白族《王氏家谱》载:“仗鼓舞,多人跳……擅比赛。”据说仗鼓舞由被明成祖朱棣授予“昭武将军”的谷永和创造,他以打糍粑的动作为基础并融入武术套路,在土家“六月六”文艺演出比赛中一举夺魁。为纪念胜利,谷永和把这一舞蹈称为白族仗鼓舞。

从仗鼓舞的起源中看出其蕴含了丰富的武术元素,武术元素与仗鼓舞的起源息息相关,并且在其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仗鼓舞中武术元素“舞化”的表现

(一)舞蹈动作中杂以武术套路

舞蹈是人们生活环境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在社会历史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影响下,湘西白族人民把武术元素充分融入舞蹈。湘西白族仗鼓舞常用的舞蹈动作丰富,有硬翻身、翻天鹰、野猪戏虾、二龙戏珠、五龙捧圣、兔子望月、仙人献桃、霸王撤鞭、二十连环圈等八十一套路,其中苏公背剑、野马分鬃、四十八花枪、魁星点斗、雷公扫殿等许多舞蹈动作融合了武术套路,在表演的过程中动作威猛,又不失舞蹈的细腻。如“魁心点斗”5-6拍的舞蹈动作为双手握鼓经过下方逆时针方向划立圆,手臂伸长,走最远的路线。7-8拍的表演动作是双手在头顶上方,身体正面朝前并向左倾斜,仗鼓基本与地面垂直,其动作速度快而灵巧,且方位角位变化多样,并伴有小跳性质的欢快舞步。“霸王撒鞭”5-6拍的舞蹈动作右脚吸抬落地,身体重心从左脚换到右脚。7-8拍的舞蹈动作左脚膝盖外开勾脚抬起,右腿屈膝,右手持鼓手背贴在左膝内侧,左手握鼓找肩膀,身体向左后方靠,右手向前,左肩向后上肢梓转。其动作幅度大而有力,棱角性强,富有跳动性,往下的动作较多,动作造型稳而快速有力。

(二)舞蹈表演中杂以武术技击元素

湘西白族发源于云南,并非湘西本土民族,最初来到桑植地区时由于人少势孤,常受到官府衙门的压迫,有时也遭到其他民族的歧视,为了生存与繁衍和抵御外敌,白族人习武成风,以促使本的民族形成坚强意志和强壮的体魄。在仗鼓舞的表演过程中,舞蹈的基本动作就好像一个人手持武器在斗争中在进行进攻与防御。白族仗鼓舞的动作就像武术技击一样要求快、狠、准。仗鼓舞九九八一套路当中的蜻蜓点水在5-6拍时右脚向前跳一步,左脚向后勾,同时右手握鼓中间呈与地面垂直(握竖鼓)向前伸出,用鼓的一端犹如蜻蜓点水般有弹性的向下锤一次,左手叉腰,7-8拍时左脚向后跳回原位,在完成蜻蜓点水动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舞者需要快速,准确的下锤完成。这很好的体现了仗鼓舞动作的快、狠、准特点。湘西白族仗鼓舞在表演过程中既要有武术技击动作的刚劲有力,能够在起伏转折的韵律变化中体现攻防技击的特点;又要有舞蹈表演艺术所具有的艺术表演技巧和美的韵律感。

(三)舞蹈音乐节奏中体现武术之形式美

湘西白族仗鼓舞主要器具为仗鼓,但是也以鼓、钱、小锣、笛、啧呐、长号等打击乐器参与演跳,节奏明快,纯朴优美,灵巧多变,兴致高涨时,还发出“哦、喂”的吼叫,给人以粗犷激越,朴素美感。湘西白族仗鼓舞的主要节奏型有XX、XXX 、X、XXXX,这样的节奏型较简单,舞者容易学会,在仗鼓舞音乐中重复演奏,可以使音乐铿锵有力,舞蹈节奏重复,可以使舞蹈动作更具气势、有力,增强仗鼓舞的韵律感,使仗鼓舞在表演时更加壮观。跳仗鼓舞时,以打击乐为基本伴奏,鼓点跟动作必须配套,在节拍、节奏、动作等方面均要与鼓点密切配合。鼓在敲击节奏时,舞者必须持仗鼓摆动;锣在敲打时,舞者必须转身变换方位,且动作组合的变换要在此节奏下进行。湘西白族仗鼓舞的动作韵律和节奏体现了长短相倾、音声相合、左右对称、前后相随的和谐统一之美。湘西白族的仗鼓舞的音乐节奏以格斗为基础,但经过提炼,进行有机、合理的组合后,表演中除了体现它的攻防含义,使人感到一种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气势。

三、湘西白族仗鼓舞“舞武合一”的价值

仗鼓舞是湘西白族人民经济生活、生产劳动、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真实写照,它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时还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

(一)历史研究价值

白族仗鼓舞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对白族地区文化艺术的影响等,无不与白族历史年代、人物、历史事件等息息相关,这对于研究白族历史提供了较好的素材。

云南白族人迁徙到湖南湘西,他们为了求得生存,为了在艰苦的环境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为了生活的继续,仗鼓舞的出现就是对其真实的写照,并且也做出了淋漓尽致的阐述与解释。例如仗鼓舞舞蹈中的主体动作“三翻身”特点是顺摆、下沉、曲膝、形成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的影响。同时湘西白族人民为了抵御外敌、反抗压迫求得本民族的发展和生存,将仗鼓作为武器,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三人一组,鼎足而立,边唱边跳,不仅强健了体魄,同时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精神探讨价值

湘西白族人民崇尚本主,本主是湘西白族人民理想人物的化身,大多是为白族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已去世人物,他们以谷、钟、王为为主姓把大、二、三神公视为自己的保护神。在重大节日或祭祀活动时,湘西白族人民都会通过跳仗鼓舞的形式,表达人们对本主神的崇敬之情、对祖先和民族英雄的歌颂与赞扬之情。在湘西白族仗鼓舞的舞蹈套路中有“苏公背剑”、“赶鞭捧圣”,这两个舞蹈套路分别象征了三神公和二神公。湘西白族人民通过舞蹈动作来传承和发展民族精神,并以舞蹈艺术的形式告诫子孙后代要铭记祖先战天斗地的艰苦历程,学习先辈求生存、求发展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

湘西白族仗鼓舞在不断孕育时代精神的过程中流传数百年不衰,2011年白族仗鼓舞被纳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仗鼓舞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与武术元素有着密切的联系,白族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以及宗教信仰也决定了舞蹈必将与武术结合,于是仗鼓舞形成了独特的舞蹈特征——舞武相融。它将武术与舞蹈完美结合,将舞蹈的意境美与武术的形式美进行巧妙的运用,同时武术元素在其舞蹈动作及舞蹈表演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 向智星.略论湘西白族的《仗鼓舞》[J].湖南大学学报,1998,02.

[2] 张云涯,杨中平.论武术和舞蹈的同源性、交融性、影响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03.

[3] 谷厉生.桑植白族文化特点[J].民族论坛,2003,09.

[4] 陈沛菊,乔凤杰.武术与舞蹈[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01.

[5] 谷俊德.白族仗鼓舞探源[N].张家界日报,2006-7-10-3.

[6] 侯碧云.桑植白族仗鼓舞的艺术特征[J].艺海,2009,03.

[7] 侯碧云.桑植白族仗鼓舞[N].张家界日报.2010-5-14-3.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湘西白族民俗音乐研究》研究成果(12C0853);湖南省教育厅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试验项目《湘西白族仗鼓舞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湘教通[2012]第402号:383】

作者简介:

钮小静(1983-),女,河南许昌人,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乐文化研究。

高菲(1990-),女,河北保定人,保定市第七中学音乐教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中学音乐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