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达格萨尔说唱艺术调查*
2016-02-03刘虹江
苏 宇 陈 晨 张 莉 刘虹江
(四川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四川 康定 626001)
色达格萨尔说唱艺术调查*
苏 宇 陈 晨 张 莉 刘虹江
(四川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四川 康定 626001)
摘 要:《格萨尔》也叫《格萨尔王传》是我国的一部英雄史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篇幅最长的英雄史诗,也是世界上仍被传唱的最后一部史诗,被称为“东方的荷马史诗”。甘孜州历史文化悠久,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康定,扎坝,木雅,嘉绒,鱼通,安多,色达等多种藏族文化。甘孜州的色达县,是格萨尔说唱发达的地区,色达县格萨尔博物馆,色达藏戏团以及土生土长的格萨尔说唱艺人,这些都是色达的珍宝。
关键词:《格萨尔》;说唱;藏戏;传承
说唱音乐?顾名思义,说唱音乐是说与唱的结合体,说是文学的分子,唱则是音乐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又可以说,说唱音乐是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体!
说唱音乐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说唱音乐文学的结构是用散文和韵文。而在战国时期,学者荀子的《成相篇》就是一篇散文和韵文的作品。由此可见,说唱音乐的雏形在很早以前就已出现。但现在,根据很多的历史考证,我们把隋唐时期作为说唱音乐的正式形成时期。这和《格萨尔王传》的形成的时期有一些吻合。《格萨尔王传》在公元七世纪前流传,在公元九世纪的时候内容渐渐完整。公元七世纪,也就是隋末唐初的时期,与说唱音乐的形成时期大致相同。
隋唐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现,大唐盛世的出现,使得人们的需求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吃喝阶段,这使得市民的文化娱乐的要求日益增长,所以,说唱音乐在这是流行,已变成一种理所应当的事!现在我们能找到的最早的说唱本子是在敦煌出现的《变文》,这是唐代佛教所保存的。但这并不能证明说唱音乐的形成是在佛教。在史书记载,佛教为了吸引广大人民,它的音乐主要是吸收了我国的民间音乐。根据更多的历史证明,说唱音乐是产生与民间音乐。《格萨尔王传》说唱音乐,也是如此。《格萨尔王传》说唱音乐,是通过口头传唱的形式,保存与民间。《格萨尔王传》的说唱音乐,是没有文本记载的。它是由那些唱《格萨尔王传》的说唱艺人,一代代地传承而保存至今。
说唱音乐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描写现场故事的,有描写英雄事迹的,还有“说经”一类的,等等等等。《格萨尔王传》便是描写英雄事迹的,它是一部史诗。《格萨尔王传》说唱,是以说唱这种表演形式,用来表演,和讴歌藏族的民族英雄格萨尔王的英雄事迹。它是属于史诗说唱类的说唱艺术形式。
在说唱音乐中,唱腔是占主要地位的。在我过的说唱音乐中,我们一般把唱腔分为三类。一:半说半唱和唱中夹说的唱腔。二:似唱似说的唱腔。第三是旋律性强的唱腔。《格萨尔王传》说唱音乐是属于第一种的唱腔形式。它用“一曲多变”的曲调,演唱中夹着说白。它的特点是为了突出有些唱词的内容,如在故事中的中心内容等。用来更加生动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我国传统的说唱音乐和《格萨尔传》说唱音乐的关系是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格萨尔王传》说唱音乐是我国传统说唱音乐的一部分,它包含与其中。它们是有共性的。同时,《格萨尔王传》说唱音乐又是一个个体,它有许多特点是其他说唱音乐没有的。在《格萨尔传》说唱音乐的演出过程中,运用牛角琴伴奏,藏语进行说唱,有时候还配以图画用于讲解。它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强有力的都是值得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去学习的。
一、关于《格萨尔》的传说
格同的形式记录着,可以说,有藏族同胞的地方,就有格萨尔文化的传承。古老而神秘的格萨尔文化现象,以其独特的神授形式传承至今,经过2000多年的千锤百炼,在2006年,中国国务院把史诗《格萨尔》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想探究格萨尔文化的影响有多深,就应该从格萨尔王的神奇诞生故事追溯起: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藏族地区遍布天灾人祸,横行的妖魔鬼怪多不甚数,遭受荼毒的黎明百姓苦不堪言。为了普度众生摆脱苦海,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向阿弥陀佛请求,派白梵天神和朗曼噶姆的三子顿珠噶布下凡降魔。(凌仓木刻本《天界篇》里,格萨尔被称作“推巴噶瓦”,意为“听到便产生喜悦之情”,可意为“闻喜”;扎巴老人的说唱本《天界占卜九藏》里,格萨尔被称作“波多噶布”。)
格萨尔下凡降生于岭地三大家族之一,幼系首领森伦王与龙女的儿子,同时也是莲花生化身。生于公元一〇三八年,出生时天上出现了美丽的彩虹、下起了五彩缤纷的花雨、悦耳的仙乐从天空传来,出现了各种吉祥之兆,且一生下来,就有三岁孩童般大,出生未满一夜,就降服了天上的三只黑妖鸟。格萨尔的异母兄长嘉察对其甚好,给幼时的格萨尔取名“觉如”,嘱托家人要好好照料和抚养,用绸缎做衣服,并用三种干净素食喂养,即牛奶、酥油和糖。
从降生之日起,格萨尔就开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深受百姓喜爱,但幼年时代的格萨尔,也是家庭纠纷、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和受害者,受到过众多陷害和排挤。“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由于其父森伦王妃子之间的矛盾,加之其叔晁通的陷害,5岁时,格萨尔与其生母被逐出家门,移居黄河之畔,以挖蕨麻、掏地鼠过日子,生活比较贫苦。其兄长嘉察为人正直,在格萨尔受到晁通等人迫害时,嘉察挺身而出,勇敢的保护他,在生活上经其所能,对格萨尔母子给予帮助和照顾。格萨尔在8岁时,岭地部落也迁移至黄河之畔,这让贫困中生活的格萨尔,在磨练意志的同时,更有了深入社会基层的机会,接触贫困牧民,进一步激励了他为民造福的远大抱负。在12岁时,格萨尔参加了部落的赛马比赛,并且取得胜利,由部落百姓推举执政岭国,尊称其为“格萨尔王”,在那同一时期,倾国倾城的森姜珠姆成为了格萨尔的王妃。(相传森姜珠姆是一位倾国倾城的圣女,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彰显阴柔之美,一颦一笑之中无不呈现妩媚之态。因此,千百年来,“森姜珠姆”成为了藏族绝色女子的最高美誉。)从此,格萨尔开始施展天威,锄强扶弱,降妖伏魔,一生戎马,弘扬佛法,造福百姓,其美誉传遍四方。人间妖魔都被降服了,百姓安居乐业,世间恢复一片祥和之态,格萨尔也功德圆满了,遂与母亲郭姆、王妃森姜珠姆等一同返回了天界,从此过上幸福生活。
在藏族的同胞的心中,他是永远的英雄,在藏族地区他成为供奉的对象,对其没有一个人不祭祀供奉。
格萨尔,一生戎马,降妖伏魔,抑强扶弱,弘扬佛法,造福百姓,其美誉传遍四方,并成为供奉对象,对其没有一个人不祭祀供奉。在藏族的同胞的心中的英雄。
二、康巴色达地区的《格萨尔》
康巴地区是格萨尔的故里,也是《格萨尔》这部英雄史诗的发源地,康巴地区的人民具有个性坚强、勇敢以及善于冒险的精神,造而就康巴人民这种性格特点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康巴地区多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这片土地滋养了《格萨尔》的成长。
色达县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眦临大渡河畔,被人们称为地球的莲心。色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封闭地区,交通不便,被称为“化外之域”,色达地区流传着一句话:“不是天王喇嘛没磕过头,不是白布帐篷没低过头”。这句话显示了色达地区封闭的一面,也是色达地区的历史和地理位置特殊的一面。
甘孜州是格萨尔的故乡,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此地有着丰厚的文化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色达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格萨尔文化。关于“色达”县名由来,说法各有不同,但后来经考专家考证,主要因早年曾在色塘发现一马形黄金而得名,因此色达县在藏语中被翻译为“金马”。色达境内寺庙众多,大多寺庙内都供有格萨尔塑像,举行格萨尔祭拜仪式。
色达地区民族民间宗教文化博大精深,有人说,走进色达就是走进了格萨尔文化的艺术长廊。色达被称为“格萨尔艺术之乡”,除了远近闻名的格萨尔藏戏,色达境内的山山水水里都包含有大量的格萨尔遗迹与传说,其中有众多的格萨尔说唱艺人,独具特色的色达藏戏,以及格萨尔石刻、绘画艺术和格萨尔遗迹、遗址遍布全境。拟人化的色尔坝藏民居就是为纪念英雄的大将色尔哇·尼崩达雅而建,并至今保留着格萨尔庆功宴上的敬酒习俗,色达也因此被誉为“格萨尔藏剧之乡”、“英雄庆功之地”。在广袤无垠的色达牧区,生活着众多格萨尔的后裔,那里的建筑风格、民族风俗、部落渊源、艺术作品、宗教文化、自然景观等各个方面,都与格萨尔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康巴色县达境内,有很多关于格萨尔遗迹与传说,格萨尔博物馆是色达县标志性建筑之一,人们深受格萨尔历史文化的熏陶,接受格萨尔文化的洗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格萨尔文化也需要继承和发展。为了促进格萨尔文化的发展,近几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广大藏族地区开展了两馆——图书馆和群众艺术馆建设以及农家书屋的建设,《格萨尔》图书成为这些文化设施的重要内容,使《格萨尔》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藏区群众性活动的开展,使广大藏区人民更加了解格萨尔文化,群众性《格萨尔》文化的传播,在广大藏族地区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藏区的稳定发展,长治久安,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增强祖国大家庭的凝聚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格萨尔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康巴色达地区,更应该注重格萨尔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保护格萨尔文化遗址,继承说唱艺术,尊重民间艺人,国家政府也应该更加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三、《格萨尔》的传承与发展
《格萨尔》史诗内容十分丰富且博大精深,涉及了藏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是,传统的《格萨尔》文化在新的时代却遇到了发展的各个问题,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代文化的步伐接轨,适应当今时代文化的要求,并且在发展的同时保护传统《格萨尔》文化不被现代文化所侵蚀等问题,都是我们在发展格萨尔文化时应该思考的问题。
英雄史诗《格萨尔》是一部伟大的源于藏族的文化作品,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但是,在新的时代,新的传媒工具的普及,使得《格萨尔》渐渐从藏族人民的生活中淡化,不再是藏族人民茶余饭后的经典。特别是在现在的年轻人的生活中,年轻人可以通过各种传媒工具,了解现在流行的明星和歌曲,却不知道《格萨尔》的故事,不知道传唱《格萨尔》的民族民间说唱艺人,也没有去了解《格萨尔》的意义,使得《格萨尔》史诗的生态环境在逐渐缩小。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格萨尔》生态环境逐渐缩小这个问题已经被人们发现并且有所警觉,文化工作者意识到了保护《格萨尔》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国家及文化工作者正在进行着大量有效的工作,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在其中强调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文化遗产丰富且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完整的区域,要有计划地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
《格萨尔》文化工作者提出,保护《格萨尔》文化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进行,以保护和抢救文化为主,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再来传承和发展文化,那么,保护工作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呢?自然是从传播渠道的《格萨尔》说唱民间艺人开始。从其他国家保护传统文化艺人的措施和成功经验来看,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方法,例如,在经济上给予他们补助,使他们解决生活困难的问题,也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去传唱《格萨尔》;在精神上给予他们慰问,颁发荣誉称号等,可以使他们更有信心传承《格萨尔》文化,并且将他代代相传。
作为《格萨尔》文化爱好者,我们更加应该传承和发扬《格萨尔》,呼吁文化工作者加大对《格萨尔》的传承力度,发挥甘孜地区《格萨尔》的地域优势,发挥民族旅游资源的特色,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 岗.坚赞才让.格萨尔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思路.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
[2] 索南卓玛.浅谈《格萨尔》藏戏.格萨尔研究所.
[3]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
[4]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民族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基金项目:四川民族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成果(DXS1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