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音乐对当代音乐创作的影响以及其在作曲教学层面的启发*
——以细川俊夫的创作为例
2016-02-03张泽艺
张泽艺
(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浙江 杭州 310024)
本土音乐对当代音乐创作的影响以及其在作曲教学层面的启发*
——以细川俊夫的创作为例
张泽艺
(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浙江 杭州 310024)
摘 要:细川俊夫作为当代音乐创作舞台上较为活跃的作曲家,拥有鲜明创作风格与个性化音乐语言。这和他作品中不容忽视的亚洲音乐元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他的创作之路上,除了严格的西方音乐创作技术训练之外,细致深入的学习了日本的本土音乐也是他形成自己创作风格的重要因素。同时,他本人的学习历程以及形成目前创作风格的过程在作曲教学层面上给予学习者重要的启发:本土音乐对当代音乐创作的重要影响已经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对本土音乐的移植上,深入的了解本土音乐外在形式下的内涵,将其中的精粹吸收并与相对应的技术手段相结合、转化成为当代音乐崭新的符号,是在作曲教学过程中需要着重推进的方向。
关键词:细川俊夫;本土音乐;当代音乐创作;作曲教学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范围内各种文化思潮的迸发,当代音乐创作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音乐语言的多样化和创作手段的丰富化使各国作曲家创作音乐作品时有更多自由的空间和更广泛的表现舞台。在经过了张扬个性、凸显科技应用和高度逻辑化的若干创作思潮和时代,过去的几十年间,各国作曲家创造了大量丰富的音乐作品。由此世界乐坛中不断产生了新的音响和新的创作手段;新的创作风格和新的音乐流派。精读和研习这些当代音乐创作的精品;学习不同的风格流派写作已经成为推动当前音乐创作发展和前进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作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也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和新技术与资讯来源。然而,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当代音乐创作中,有相当的一部分作曲家都会在作品中渗透进入具有自己本民族个性化的素材。而这其中的“民族性”则大多数是受到了作曲家个人的本土音乐影响。对于本土音乐素材的使用和体现,尽管不同的作曲家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和手段,但是总体观之,其表现目的中总是或多或少的有意体现其中的“本土”之味。这也成为构成一部标记了个人风格作品的主要因素。更有甚者,成为了个人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本土音乐对当代音乐创作的作用不可小觑!日本作曲家细川俊夫是当代国际乐坛颇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在他求学的过程中,曾经寻着韩国著名作曲家尹伊桑的创作路径留学德国。在创作的实践中也曾经为寻找“自己的声音”寻找出路。但最终他从自己本民族的音乐中寻找到了创新的源泉,并终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他的所有音乐几乎都将日本本土音乐元素和西方现代的作曲手段融合在一起。当然,有同样经历的世界级作曲家不限于此一人,越来越多的作曲家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中渐渐踏上了从本土音乐中吸取养料的道路。鉴于此,如何在作曲教学中明确本土音乐的体现方式和影响路径;如何在作曲实践中,融合本土音乐与当代较为具有创新性的创作手法为一体,是在作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层面也是作曲研究和创作中关键的切入点。
一、本土音乐在当代音乐中的呈现
本土音乐,尤其是当代音乐创作中渗透进入的本土音乐,它所涉及的范围是较为广阔的。不仅仅涉及到民间音乐(含民间歌曲与富有地方性典型特色的民间器乐演奏曲目)、戏剧剧目、古曲,甚至还涉及到了来自本土文化中极具风土特色的曲艺、仪式音乐、劳动生产号子等等的影响。基本上每一位从事当代音乐创作的作曲家都无法否认自己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很难完全从本土音乐的影响下摆脱出来,因为这些伴随着作曲家成长、成熟的本土音乐如同地方语言、生活方式一样是渗透在作曲家创作思维的方方面面。而本土音乐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呈现形式同时具有显性和隐性两种特征:显性的存在,通常是作曲家在作品中较为明确的使用本土音乐的素材,如民歌旋律、戏曲的曲牌、古曲的曲调等等。这里的较为明确,指的是这些本土音乐素材有时是以片段的形式出现在当代音乐中,有时则甚至是以较为完整的面貌整段或者整句原封不动的出现在当代音乐中。但是在技术处理上,这些本土音乐往往与作曲家富有个性化的音乐语言相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借鉴于西方的当代音乐创作手法。而隐性的寻在,则是作曲家在受到不同类型本土音乐的影响或者启发后,重新产生与之相关联的全新创意,体现在作品中不会是明显的借用、模仿或移译①孪樥,而是对本土音乐某一素材的延伸发展,抑或是作曲家从本土音乐中已有内容里获得创作灵感,将其中的形式、韵意、内容甚至是思想和自己的创作手法完全混合为一体而产出新的音乐语言。但是,无论是怎样的变形与隐含,本土音乐在这样的创作手段下,依然隐隐的透露出他固有属性中的特征和风味。
二、日本作曲家细川俊夫作品中的本土音乐因素
对日本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借鉴是作曲家细川俊夫创作中不可被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位在欧洲接受多年系统作曲训练的作曲家,这样独特的音乐语言也是形成他的作品显得与众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欧洲学习期间,他在探索什么是“自己的声音”时,对自己的本民族音乐——日本本土音乐产生了重新的认识,并且第一次意识到日本传统音乐所独有的美感与气韵。1980年他创作了作品《序-破-急》,这是一部“在某种程度上将日本传统音乐的原则溶入到西方逻辑框架中”和“我试着在其中包含jo-Ha-Kju(序—破—急)的结构原则,不是在速度上,而是用这一基本原则作为我作品实质上的改变”②的作品。除此之外,他创作了大量为日本传统乐器而作的独奏作品,如1982年为17弦日本筝创作的《夜曲》(Nocturne,for 17 strings Koto);1986年为笙③和竖琴创作的Utsurohi;1988年为尺八、筝、三味线而创作的《断章I》(Fragment I);1989年为三味线独奏创作的《线III》(Sen.III);1989年为女高音和17弦筝所做的《挽歌》(Banka)等等。日本传统音乐对他的影响可见一斑。尤其是雅乐、这反映到他的创作中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对于他对于雅乐中所常用乐器的偏爱。不仅经常在新作品中使用这些乐器,在他著名的几部室内乐作品中,都曾经为这些乐器创作独奏或合奏。在1986年他为佛教声明和雅乐合奏而创作的室内乐作品《沉思的种子》中,他不仅使用了雅乐的原始表现形式,并用诵经的方式将宗教这一隐含在他作品中更深一层次的精神内涵完整的体现出来。
细川俊夫另一个重要灵感来源是日本的本土戏剧——能剧。在他1992年开始创作的系列作品《纵向时间的研习》(Vertical Time Studys)中,借鉴了能剧中的结构和节奏概念。而对于雅乐和能乐这种传统音乐形式上的借鉴,他并没有拘泥于仅是形式上的模仿或重复,而是在吸收和萃取了这些戏剧音乐形式所表达的哲学内涵之后,结合了西方现代作曲技术,从而在作品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陈述风格。除了上述提到的手法之外,他创作了一批使用西方传统乐器演奏他所创作的有着典型日本民族乐器音色特点的作品,如1989年为中音长笛和弦乐四重奏而作的作品《断章Ⅱ》(FragmentⅡ),其中中音长笛与日本乐器尺八不仅在音色上高度相似,通过一定的作曲技术,将二者各自的音色和演奏技巧、特点融为一体。再如:1986年为吉他和声乐所作的《恋歌Ⅰ》(Renka I)中,吉他是纯正的西方弹拨乐器,但在一定程度上与筝的音色关系较为接近。加之他在这部作品中通过使用了大量的揉弦、滑音、微分音等特殊的演奏法来模仿筝演奏中的按、揉等使之产生“余韵”的手法,让整部作品在西方音乐技巧的组合方式下渗透着日本传统音乐的美学内涵。
在欧洲学习的近十年中,第一位导师尹伊桑使他认识到单个音在亚洲音乐中的重要影响,以及通过对单个音的延伸和发展获得的音乐动力和张力。第二位导师胡贝尔和挚友兼导师的拉赫曼使他学习到先锋派音乐的新音响、音高、素材之间的逻辑关系等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术。这两者对他影响异常深远,又指引他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创作意识,西方先锋派和日本本土音乐在他身上很好的融合,成就了他的作品既具有西方先锋派一样精密的设计和技术手段,又渗入了他的亚洲艺术美学观。
和他的前辈尹伊桑、武满彻一样,细川俊夫一直致力于的是利用西方先锋派作曲技术结合亚洲本土音乐传统进行创作。作为一位生长在战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环境中的作曲家,他有机会较早的接触到西方先锋派音乐,早期的他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而当他身在外国,却更加意识到民族之间的不同,自身与他人的不同。怎样才能寻找和追求自己的声音是细川俊夫德国求学期间就开始探索的问题,由此对于日本本土传统艺术和音乐的继承成为他作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西方先锋派技术作为音乐组织和构架的手法,再进行对日本传统本土音乐中音色的借鉴,因此他的音乐中不仅有对雅乐音乐形式上的借鉴,更有对能乐空间与时间概念的借鉴。相比起他的前辈尹伊桑、武满彻,细川俊夫对本土音乐的借鉴更加具体和明确,他对亚洲本土音乐形式和内容的引用,以及关联到的传统美学观念,都印证了这位新生代的作曲家对本民族音乐的重视和深入骨髓的珍爱。尽管他在创作中尝试过不同的写作风格,但是最终还是立足于以日本传统音乐为精神内涵以西方作曲技法为路径的风格特征。他的音乐常以深深的寂静作为开端,在极端的安静与缓慢的发展中流动起来,这样的展开手法,尽管是按照西方音乐的创作思维进行的,但是他却同时映射了亚洲书画中,在一张空白的纸上,逐渐有落下笔尖,随着运笔的过程留下韵味,最终成就一张独具个性的书画。
三、本土音乐元素对当代音乐创作教学的重要影响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尽管全球音乐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本土音乐各元素已经成为影响当代音乐创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将本土音乐与现代创作技巧相结合是当今作曲家普遍进行的一项尝试,尽管在技术手段上各不相同,但是各国作曲家都在各自不同的技术层面上试图带入本土化的音乐语言。而这样做的目的,除了潜在的突出了音乐作品的地域性特征以及作曲家本人的审美倾向之外,更多的是将具有明显民间音乐特征的音乐渐渐融入到作曲家自己的创作风格中,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带有作曲家自身个性化和地域特点两种特征的音乐语言。细川俊夫作为一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亚洲作曲家,他的音乐中大量的本土音乐元素是他音乐个性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他个人风格的重要体现。然而在形成这些音乐特点的道路上,除了他在德国学习到坚实的音乐创作技术基础之外,他自身对于本土音乐的重视以及学习和汲取成为更重要的因素。这就不得不延伸到音乐创作的教学层面里,对于引导作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对本土音乐引起高度重视,以及如何将本土音乐元素与当代创作技术相结合有着深层次的启发。目前的作曲教学中,我们较为着重强调的是技术层面的知识,如在本科教育的前两年,学习与传授重点都集中在基础知识如传统“四大件”的学习上,进入本科学习中期,专业音乐学院的作曲专业会为学生开设一定的民间音乐学习课程,包括民歌演唱、戏曲赏析、中国音乐史等。但是仅仅将这些知识作为表面化的了解与记忆后,是否能成为学生心中学以致用的重要音乐素材“库”,是目前教学层面中普遍面对的问题。我们从巴托克对于民歌的研究经历以及他的创作轨迹中,意识到采样对于作曲家对本土音乐的汲取的重要性。于是我们在教学中强调了采风这一活动,但是一味的照搬与移译尽管可以达到传承本土音乐的目的,但同时也有碍于音乐本身产生的个性化特征。因为这样的过程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趋同”的效果。所以,对于本土音乐的全面学习,不仅仅在于采样和模仿,还必须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到其中的精髓,善于甚至参与到本土音乐形式中去细致的学习其中的乐器演奏、演唱方法以及音韵、和本土音乐中隐含着的生活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内容。在技术与音乐的结合中逐渐探索出属于自己的音乐语言。
注释:
① 以新西兰作曲家Jack Body的创作为代表的“移译”作曲技法,是将民间音乐进行个性化的改编,真实的再现民间音乐其中的精华。
② Toshio Hosokawa: Music for Flute, Violin, Viola and Violoncello, (from CD cover of Memory), FontecCompany, 2007, p. 9.
③ 随着公元8世纪雅乐传入日本并落地生根,发展成为当今最具代表性的日本传统音乐。雅乐的演奏乐器之一——笙也被视为日本的传统乐器。
*基金项目:2015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研究成果(2015SCG401)
作者简介:张泽艺(1980-),女,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