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音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育人模式探索
——以“苏南地方音乐文化研究及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为例

2016-02-03夏美君刘大巍

黄河之声 2016年17期
关键词:苏南基地师生

夏美君 刘大巍

(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高校音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育人模式探索
——以“苏南地方音乐文化研究及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为例

夏美君 刘大巍

(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高校教育不仅承接了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使命,更肩负着为全社会和属地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重任。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致使高校在植根中华文明传统,接轨地域民间文化,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实现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问题上产生了现实困难。为此,我院借助中央财政资助与校、地共建,构筑“苏南地方音乐文化研究及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以期通过该项教改实践为同类高校提供可资借鉴的范式。

高等教育;地方文化;苏南音乐;创新人才;艺术实践;实践基地

高等教育为“中等教育阶段以上的专业教育。”“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为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1]“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2]高校作为高素质研究型、应用型人才的孵化器,不仅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和行业工作者的职责,更承担了接续人类文明,弘扬民族传统,融合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服务地方建设的重任。因而在我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快速发展、转型的阶段,高校应如何主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则成了当前现实要务。

一、音乐专业主动接轨地方文化的创新实践

我国高校皆有为属地培养人才的使命。但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生态、人文资源和民族、地区方言、文化因素的作用却促成了区域社会发展差异。因此,高校如欲顺应地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培养受属地社会欢迎的全面发展人才,就应使教育紧扣多元民族、民间、区域文化根脉,构建地方人才创新实践培养机制,为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据此,教育部在高教音乐专业教改中特设了民族、民间、地方课程模块,为高校服务地方的创新教育提供了全新思路,更为音乐专业接轨区域民族民间音乐,维护地方音乐文化多样性,亲近本土文化教育的创新实践提供了保障。

苏州科技大学地处东部发达地区,该地自3600年前泰伯、仲雍率部南徙始建勾吴国至今,不仅创建了繁衍至今的吴语方言文化,孕育了难以计数的吴地民间非遗文化,更造就了江南音乐文明的繁盛。我校音乐学院自创办以来,坚持扎根吴语文化沃土,主动亲近吴地民间音乐,开设了吴歌、评弹、昆曲等地方音乐课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和文化传承效果,还在民间非遗艺术研究、传承、普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们以积极融入地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办学态度,实践服务属地两个文明建设的宗旨,由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文联批复成立了“苏州市苏南地方音乐文化艺术研究所”,创办了《苏南地方音乐文化艺术研究》杂志,组建了江南吴歌、评弹、昆曲、丝竹、吹打等多个研究团队,发表非遗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立项国家、省、市项目20余项,产出了一批学生项目及论文。我们的大学生实践团队还创作、排练了一批苏南音乐、戏曲、曲艺节目,并屡获大艺展和各类比赛奖项,并师生联手参与全国明星城市、中国山花节、寒山寺听钟、虎丘曲社、印象苏南等大型演出。学院还聘请非遗传承人和研究者担任苏南音乐教师,与评弹学校、白茆山歌馆、河阳山歌馆、太仓江南丝竹研究会、胜浦三宝纪念馆、白杨湾镇政府,及江浙沪著名江南音乐艺术家、教育家长期协作,签约组建地方音乐教育实践基地,为接轨地方音乐教育提供有力支持。2012年我院四位教授联合申报了“苏南地方音乐文化研究及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以下简作“基地”)项目,获财政部专项200万元和等额地方、学院配套资金,开启了地方音乐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实践模式的探索,为我院深化地方音乐文化教育和科研实践创新,构建高校服务地方建设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基地结构模块

该“基地”是为配合苏南地方音乐教育、研究而设计。我院通过内部机构、组织、团队整合,构筑了课程教学、课题研究、团队建设、艺术实践、情报建设等基地模块,利用专项经费优化设施、器材、设备,实现基地模块的功能互补,以突出强化创新、实践课堂教学延伸,对实践教学与非遗研究双重补强,引导师生投身苏南非遗传承、保护、研究;借地方音乐教学、训练、实践帮助学生感受、亲近、理解地方文化,提升创新、创造、融合能力,助力科研、才艺、文化素质整体提升。为此,我们共设计了六大基地模块:

(一)苏南地方音乐文化艺术研究所

“苏州市苏南地方音乐文化艺术研究所”为基地第一模块,以借助研究所带动院内苏南音乐团队建设,引领地方非遗研究和科研训练。实践中,我们利用外联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协作,参与地方、民间非遗保护、传播、研究;完善人员配备,改善办公、设备条件,构筑教师科研平台;组建吴歌、评弹、昆曲、丝竹、吹打等科研团队;沟通苏南高校与民间人士协作;助推市、省、国家级立项和高质量成果;举办各类苏南音乐学术活动等。研究所还组织师生开展田野调查和专题采风,引导“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取得十余项省级学生课题立项,达成师生理论实践创新训练及科研能力培养之双赢。

(二)苏南地方音乐采编工作室

“苏南地方音乐采编工作室”为第二模块,意在服务师生,面向社会,承担民间音乐采风和声像、音响采集、编辑、研究、实训工作,以通过苏南音乐、戏曲、曲艺的声像、音响、数字技术,协助采集、整理、改编、创作,引导实践、研究、训练。如利用暑期实践,组织师生到古里、芦墟、白杨湾、相城湖镇、胜浦镇等地采风学习,结合音像、声讯、乐谱、文字采编,积累原始民间音乐、文字、乐谱资料,为师生的教学、科研、创作、实践、竞赛积累素材;协同吴歌、评弹、昆曲节目排练,为民间音乐转化教学成果和参与大艺展竞赛提供理论、实践、训练支撑。我们还通过落实计划、选题,组织师生赴基层采编集训,开展校外田野调查并请传承人来工作室采风、采录,进行后期编辑、制作、创作,配合师生的研究、实践为苏南地方音乐的传承、保护服务。

(三)苏南地方音乐教学研究视听室

“苏南地方音乐教学研究视听室”模块服务苏南音乐研究和地方音乐教学,面向师生及社会提供教学、研究、备课、鉴赏苏南音乐的视听场所。它既是学院音响、影像、声讯资料的搜集、分类、收藏、管理中心,又是其检索、视听、鉴赏、研究的中心,可承担校内外人员的地方音乐检索服务和声讯资料采录、拷贝、复制工作。该室在地方音乐教学、鉴赏训练中亦有重要作用,内容覆盖昆曲、苏剧、锡剧、沪剧、评弹、滩簧、吴歌、古琴、丝竹、十番锣鼓、江南吹打、堂名、宣卷、道教教音乐、佛教梵呗吟诵唱腔等各类江南非遗门类。

(四)苏南地方音乐实训基地

“苏南地方音乐实训基地”模块侧重地方课程衍生训练,承担技能融合训练功能。学院为此装备了全套苏南音乐乐器,购置了相关服饰道具。实训由院内、外聘、境外教师主持师生苏南音乐、合唱、民乐、舞蹈的实训、排练、舞台实践,并将训练纳入平时或暑期实践周计划。我们还为演出、比赛、交流落实苏南声歌、器乐、戏曲、曲艺、舞蹈学习、排练、演出,以通过实训整体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拓展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并将所有学生依据专长编入不同团队完成规定的训练内容。

(五)苏南地方音乐文化艺术情报中心

“苏南地方音乐文化艺术情报中心”的组建,是为保障研究所、内刊及学院地方非遗科研,承担苏南音乐文化的文献、情报资料的搜集、整理、汇编、采录、检索、复制工作,协助开展对外文化学术和情报交流,服务苏南非遗音乐研究和学生科研训练的机构。中心还是校院学生科研技能训练和课题研究的文献资料库,为苏南音乐研究提供文献、资料、文件的调阅、检索、研究支持,同时也为教师科研的对外交流提供平台。中心由研究所引领、指导运作,并辅助大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和科研实训。

(六)苏南地方音乐教育校外实践基地

“苏南地方音乐教育校外实践基地”为我院与基层民间文化机构签约共建,作为师生开展民间田野工作的实践场所,为考察、调查、研究原生环境中的非遗艺术样本,寻访民间艺人、传承人,征集、搜集音乐素材,开展音乐采风等提供帮助。基地运作与教师科研和学生实践紧密关联,由骨干教师带领学生结合项目展开创新实践。我们还在基地聘请文化干部和传承人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田野实践,为师生的基地实践提供帮助,方便师生接触乡野、民间、民俗、非遗音乐文化,熟悉活态非遗艺术的生存环境、场景。专题校外实践多安排在暑期或大四学年。

三、结语

本“基地”建设体现了我院契合教育部课改的创新实践突破。建设中我们紧扣高校教育与地方文化渗透结合的主题,突出了强化创新教育和实践训练的育人宗旨,注重师生共同探索本土民间艺术理论研究及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使音乐技能教学、训练与地方音乐教育和非遗艺术研究紧密融合,并在教育教学实践和地方人才培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既往运作中各基地模块与地方课程交融合作,相关教育、教学、科研、实训有序展开。近年来,我们还利用海外招聘与接轨地方的协作,实现了吴地民间音乐与世界音乐的交流融合,其合唱、民乐、理论团队不仅荣获金钟奖金奖等国内外大奖、亦实现了国际国内演出交流和国家艺术、社科基金等重大突破,使吴地非遗文明传承在高校音乐教育理论实践创新中发挥了作用。而由师生共同参与的诸多苏南非遗音乐活动更是全面提升了我们的办学质量和创新实践效益。因此,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应主动放低身架,积极投身地方文化的弘扬、传承、实践、研究,以维系好中华传统民间文化的根脉,保障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多样性,进而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创新教育和实践育人,将接轨、亲近、传承本土音乐文化做到实处。我们深信这样的实践定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收益,同时我们也期待我院的创新实践探索能在国内得到推广,进而为高等教育融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功范本。■

[1] 辞海编撰委员会.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6.29.

猜你喜欢

苏南基地师生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苏南年俗亦动人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路先生,我错了
我的基地我的连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