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混声合唱《茨冈》

2016-02-03唐飞元

黄河之声 2016年7期
关键词:舒曼合唱

唐飞元 陈 虎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探析混声合唱《茨冈》

唐飞元 陈 虎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合唱名作《茨冈》选自由德国著名作曲家舒曼所作的《混声合唱曲集》,这是一首混声带伴奏的合唱作品。本文将对于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技巧、结构分析、艺术特色、排练要点、情感处理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究与分析,以期能够对于这首合唱作品的传播与演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茨冈》;舒曼;合唱

一、创作背景

茨冈是对一个民族的称呼,这个民族的人们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称谓,如:吉普赛人、波希米亚人、艾弗吉特人、阿金嘉诺人、罗里人等等,但他们自称为罗姆人。这个民族的人有着漂泊流浪、自由奔放、能歌善舞等特点,同时也经常遭受到其他民族的压迫与歧视、驱赶。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以茨冈人的日常生活场景为素材,为这个民族的人们创作了诗作,著名作曲家舒曼又为之谱曲创作,使其成为一部广为流传的合唱佳作。

二、创作技巧

这首作品呢的创作首先运用了四部混声合唱这一重要形式,在作品的题材上就要比朗诵以及独唱等形式更加丰富、更加抒情、更加动人、更加有表现力;其次,在这部合唱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运用了齐唱、交替唱、平行八度、变换节奏节拍等手法;还有不同伴奏手法的运用也是极具特色的部分,优秀的伴奏创作往往能够对一首音乐作品起到画龙点睛之笔,而在这首作品中,这个特点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作品先后运用了柱式和弦式、复调写法、分解和弦等伴奏手法,为这部作品的完美展现锦上添花。

这首合唱作品的曲式结构为三部曲式结构。在调式调性上采用了e小调开头,中间进行了b小调、C、F、C、G、D大调等调,最后回归于e小调。多次转调主要在中段B部分,这样使得调性与和声更加丰富多彩,在增强作品感染力的同时也使得中段的对比性增强,从而使得作品整体的三部性结构更加清晰明了;历次不同调的进行虽然变换频繁,但大部分都在近关系调内进行,这又体现出与呈示部和再现部在调式调性上一定的统一性,使这首作品在曲式结构上前后之间呈现既对比又统一的特点。

在节奏与节拍方面,4/4拍的运用使作品速度中庸,节拍稳定感强,与作品内容与题材相得益彰。作品的钢琴伴奏部分写的华丽流畅,时而旋律线条现于左手,时而现于右手;时而柱式和弦结构,时而复调织体进行,使得钢琴伴奏部分与合唱部分浑然天成、密不可分,极大的增强了整首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合唱部分各声部旋律线条的写作也极为考究,旋律起伏有致,大量采用弱起节奏,中部亦有圣咏式同节奏进行,与作品的叙事性和写景特点进行了紧密结合;中段部分出现了轮唱的形式,很好的展现了四个声部各自的声部特点,同时也使作品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让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

三、排练要点

首先,A段的排练与演唱要特别注意音乐术语的提示:Belebt活泼生动的。这一部分的音乐活泼流畅,歌词以问答形式出现,描写了茨冈人自由奔放、漂泊流浪的特点。在排练时要严格按照谱面上的力度记号提示,特别注意渐强渐弱、强和弱的处理,指挥挥拍的要点在于指挥图式幅度的大小、手位高低的掌握。之后的模仿复调进行,先由男低音弱起节奏开始,然后依次进入男高、女低、女高,与作品的开始部分在声部进入前后顺序上形成了对比。这一部分的排练要特别注意挥拍的声部提示,要做到拍点清晰明了,避免拍点模糊不清,从而导致演唱节奏杂乱、声音混浊不清等问题,使这部分短小诙谐的乐句充分体现出茨冈人无拘无束、自由浪漫的特点。最后四声部以强力度同节奏的演唱结束A部分。

中段B部分的演唱要分为两部分来处理。第一部分(29-44小节)的演唱要分为上下两句。“有人讲着故事,有人唱着歌,唱西班牙花园鲜花千万朵”,作曲家用了ff力度圣咏式地进行,表现了茨冈人充满希望,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挥拍图式宜用合拍。第二句是第一句的下五度模进,力度从开始的ff变为p,指挥挥拍应在低位进行,以便于合唱队员更直观的看清楚力度的变化,声音的处理要用弱声演唱,避免声音强弱对比不清而导致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打折扣现象的发生。

中段第二部分采用了交替唱的形式,女低声部和女高声部形成下方五度模进关系、男低声部和男高声部形成下方四度模进关系、男高声部和女高声部形成下方三度模进关系。处理这一部分指挥挥拍要更加注重方位感,也要辅以眼神交流,同时也可以让每个声部的演唱比混声部分稍微夸张和突出一些,使每个声部的特点得到充分展现。中段结束部分的处理要注意弱力度渐慢结束,挥拍手势要在低位进行,渐慢部分挥拍的反射线应逐渐增长,这样便会使挥拍的力度与速度提示更加准确。

A1段为作品的再现部分,与A段形成“同头变尾”关系,歌词数次重复疑问句:“有谁能够知道他们去哪里?”,表达了作者对茨岗人遭受歧视、驱赶和压迫、居无定所、漂泊流浪生活的同情。这一部分的处理最关键在于力度的处理和情感表达,在排练过程中指挥要对这部分歌词所包含的情感向合唱队员解释说明,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表现作品内容。

四、结语

《茨岗》这首作品以其持久的艺术生命力流传至今、久唱不衰,笔者很有幸能够为这样一首合唱佳作做分析与研究,若能够对读者排练和演绎这首作品起到哪怕一点点的帮助,也将使本人倍感欣慰。但限于笔者知识水平有限,难免出现一些谬误和差错,恳请读者批评与指正。

[参考文献]

[1] 周跃峰.合唱与合唱指挥普修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1: 128-139.

[2] [美]霍默·乌尔里奇,周小静、周丽潭译.西方合唱音乐概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5.

作者简介:

唐飞元,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合唱与指挥。

陈虎,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院长。

猜你喜欢

舒曼合唱
音乐与爱情——舒曼与克拉拉的爱情马拉松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ixed infection of hepatic cystic and alveolar echinococcosis:Four case reports
浅析舒曼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
舒曼奢华系列AL1新品推介
《初中合唱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浅谈合唱与独唱声音训练之比较
感受魅力提升能力
音乐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