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土家族、侗族锣鼓乐比较探析*
2016-02-03梁书琴
梁书琴
(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土家族、侗族锣鼓乐比较探析*
梁书琴
(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该地域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丰富而又独特,土家族打溜子和侗族闹年锣是片区内极具影响的民族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两种不同民族的锣鼓乐在表演程式、表演乐器、演奏方式、表演曲牌等多方面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着较多的共同特点,本文就是研究两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从而更好地让大家对这两种少数民族艺术表演形式有所了解。
打溜子;闹年锣;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比较研究
越是民族的文化,就越是世界的文化;越是原生态的艺术,就越受现代人的热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土家族打溜子和侗族闹年锣都属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它的生存与传承都基于本民族人们的日常生活。两个不同民族的两种锣鼓乐都包含了本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族习惯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本民族文化的特征,充分展示了本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通过对两个不同民族锣鼓乐音乐的比较研究,探讨两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让其弃糟粕,存精华,在艺术品位上得到提高,更具系统化的保存与发展。
一、立足于音乐历史来比较研究
土家族和侗族都是武陵山经济协作区里的世居少数民族,土家族打溜子和侗族闹年锣都属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它的生存与传承都基于本民族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两个不同民族的两种锣鼓乐都包含了本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族习惯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本民族文化的特征,充分展示了本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丰富。土家族打溜子和侗族闹年锣丰富的音乐文化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表演方式来传颂本民族历史、传承民族伦理道德、陶冶族人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传授劳动技艺等多方面的知识,是推动我们民族前进和发展的激越鼓点,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精神导向。
土家族和侗族历史上都是有语言而无文字的名族,民族历史和文化知识都是靠民族语言口耳相传,一般都用汉语来记载。根据《土家族简史》中的记载,土家族打溜子的源起约公元前210年左右,这种以打击节奏艺术的表演形态由湖南石门和湖北鹤锋、松滋等地传入五峰。关于侗族地区对铜鼓也有史书记载。据专家考证:武陵山片区高山峻岭,财狼横行,居住在这深山老林之中的少数民族,为了驱赶豺狼虎豹,常常敲击石块木棒鼎锅来驱赶野兽和号令族人抗击敌人,这种保家护院的原始的锅盆之声便成为了当时少数民族打击乐器的雏形,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的发展也受到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所以各民族的打击乐器也都独有特色各自成一格。但土家打溜子与侗族闹年锣所使用打击乐器都是由民间匠人手工打制而成,其音色和制作工艺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民间制作工艺特色,有着较为明显的民族特征。
二、立足于曲牌来比较研究
土家族打溜子多是标题音乐,每一个曲牌都是对生产、生活中所见所闻或所想的各种动、植物或事物的形态、神态、姿态、意态的描绘。土家艺人有一种说法“有头无尾的头子,有尾无头的扭子(即“溜子”)多变的头子,不变的扭子,头尾相合,组成一体。这就明确了打溜子曲牌的结构原则。打溜子曲目繁多,内容比较丰富。既有婚嫁专用曲牌,也有适合各种喜庆场合的通用曲牌。按其表现内容可大致分为绘声、绘神、绘意三大类,绘声类曲牌主要以模仿自然界各种飞禽、走兽、虫鱼的鸣叫或行为情态为主,用锣声模仿出美妙的声响来喧嚣自己的情感.在诸多绘声的表演曲牌中仍然是以劳动生活为题材,结合自然声响进行创作,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崇拜。代表性的曲牌有《铁匠打铁》、《弹棉花》等。绘神类曲牌以描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时的神态为主,代表曲目有如《四季发财》、《观音坐莲》等等。绘意类的曲牌从最初的绘声模仿,逐步发展成为能表达一定思想和情趣的内容,使表演具有意喻性和思想性,情感表达更加丰富细腻,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主。主要曲牌有《闹年关》、《双龙出洞》等等。
侗族闹年锣的曲牌也比较丰富,大多以描述大自然的飞禽走兽为主,每首曲牌都有固定的标题和鲜明的色彩,给人以种种联想。如《鸭婆洗澡》,《黄蜂进洞》等曲牌就表现的轻快而颇有情趣;有表现欢乐而诙谐的;也有幽默风趣的;还有表现侗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祈求。
三、立足于打击技法来比较研究
打溜子乐队编制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四件打击乐器组成,一般多由3至4人合奏演出,故有“三人溜子”、“四人溜子”之分。如果是“五人溜子”的话,需增配一只唢呐,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打溜子的锣钹是非常有讲究的。溜子锣是合奏中的中心力量是发出低音的乐器。演奏技法有击心、击边、轻击、重击、延长及迫锣等也可称为轻打、重打、中打、边打(用锣棒或轻或重击打锣面不同部位)等多种。钹的基本技法有闷击、亮击、侧击三种,头钹的声音铿锵,二钹则可模仿各种特殊效果,双钹交错配打,便可模仿大自然的神奇之音。马锣又叫小锣或钩锣,发音清脆尖亮。是合奏中的高音乐器兼指挥,除独奏、领奏外,常用掩音奏法,压节奏,锤敲指按,戛然而止,不留余音,音乐清脆短急。另外,马锣亦常与头钹齐奏,以加强强拍的节奏。总之传统打溜子的演奏技法十分独特,不同的曲牌打击方式也有所不同。
每套闹年锣鼓由一面大鼓、一面大锣,一面班锣和二副铙钹组成。锣鼓质量很讲究,鼓用老牛皮来蒙,鼓脊红漆涂底,有各种花纹图案,造型完美,美观大方。大锣则用青铜做。这面大锣非同一般,直径在二尺以上至三尺左右,非要两人抬起来打。鼓锤和落锤刮的很干净,两头缀上红缨子。一般每个寨子都有一套闹年锣,大一点的寨子甚至多达七八套,一般都是以青壮年为主,一般由七、八个人来打。侗家的锣鼓,多半是存放在寨子里一些有名望的人家,平时不准敲击,只有每年春节才能抬出来,由寨里乐手照规矩敲击。
四、立足于表演程式来比较研究
传统的土家族打溜子主要用于婚嫁等场合,决不出现在丧葬场所。表演形式则多以随行伴奏或四人站立,头钹对二钹,马锣对溜子锣,围成一圈或半圈站立式演奏。随行伴奏即伴随花轿的行进而演奏;站立演奏则多在新娘或新郎家门口进行,以创设氛围,增添喜庆色彩。据考证,传统的打溜子一般是“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与“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
侗家闹年锣确实影响很大,如果你是春节进入侗乡,你会感觉你置身于锣鼓声的海洋之中。侗乡每套闹年锣鼓由一面大鼓、一面大锣,一面班锣和二副铙钹组成。侗乡闹年锣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要到正月二是才结束。闹年锣一般是在每当节日的夜幕降临,锣首便带上鞭子去约定的鼓楼敲打等伴,等临寨的队伍到齐就进行比试,赢方称锣首,锣首在前众人在后一起到下一个寨子再进行比试。这样,人数会越来越多,有时会达到二三百人,五六十套锣鼓,这时就会拉开赛锣鼓的序幕。赛锣鼓一定会分出胜负,所以有时的赛期会有十多天。
五、结语
土家打溜子和侗族闹年锣都是源起于劳动生活之中,土家打溜子与侗族闹年锣是不同民族的锣鼓表演姊妹艺术形式,是我国民族民间打击乐器表演艺术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对土家族和侗族锣鼓乐的对比研究,让我对这两种民族文化加深了了解,并且用最大的力量进行传承与创新,弘扬了伟大瑰丽的民族音乐文化。通过实地考察发现这两种宝贵的民间艺术由于其传统的传承方式正在逐渐失去传承者。本文对这两种锣鼓乐只是初探,更深层次的论证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1] 李开沛.土家族打溜子的传承与变迁研究[J].中国音乐,2010,02.
[2] 李真贵,黄传舜.论土家族“打溜子”的艺术特点[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01.
[3] 李静.谈土家族打溜子曲体结构的可塑性[J].艺术教育,2006,05.
[4] 肖笛.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的音乐艺术特征探究[J].华章,2010,31.
[5] 张淑萍.大山里的交响——土家族传统器乐打溜子[J].中国音乐教育,200,04.
[6] 王定兴.侗乡闹年锣鼓[J].中国民族,1986,02.
[7] 龙民怡,龙燕怡.侗家闹年锣[J].乐器,2000,01.
2012年度省级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12YBA252);2013年度省教育厅科研课题研究成果(13C725)
梁书琴(1982-),女,湖南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民乐演奏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