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和”之思想试析
2016-02-03叶文萱
叶文萱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和”之思想试析
叶文萱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国古代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丰富且具价值的音乐美学思想,它以“礼乐”为中心,重视“和”的感情色彩,以“中和”“淡和”为审美标准,追求平淡恬静美。“和”的思想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之精髓体现。
古代音乐;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和”
中国音乐美学对音乐进行哲学思考,其发展过程是尤其漫长的。见于有记载的论著开始探究,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足以追溯到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的春秋时期。
我国古代的音乐美学家阐述过不少关于“和”的思想,先见于公元前16世纪的《尚书·舜书》:“律和声,八音克谐,神以人和”等。①在《国语·周语下》里说到:“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谈到的是和谐的音乐。后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中:“和于物,峨和则嘉成,故和声入耳而藏于心,心仪则乐。”②议出了关于“和”、“和声”说,显然,以“和”为中心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华民族思想体制中历史深远,并且有一个固定的观念的美学范畴。
“和”的音乐美学思想归纳和总结于公元前16世纪的《尚书》中,其本是置于五行阴阳学说的根本之上,也是古典音乐美学的代表。先秦时期的哲人和文人大多数都阐述有关“和”的思想,有些认为“和”是协和、谐和,而不是音乐的激烈对比和冲突。有些则强调“和”的平衡,它是音乐的“中庸”之和,但且不说是哪一种音乐美学中的“和”与其他的“和”,都是从其中某一个点去阐述的。
春秋时期,晏婴就是在周太史伯等人的“和而不同”根本上,将音乐的“和”做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陈述,他认为“和”与“同”是别样的。“和”是很多个不同对立而统一的因素相互调济,而“同”即简单的统一。他的认识为音乐的“和”,就应当“清浊、大小、刚柔……周疏以相济也。”这就牵涉到音质与音色的刚柔与清浊,音量的大小,节拍的快慢,音响的高低,音高的起伏,乐句的收缩,乐曲的整体性等对立因素的变化而统一。晏婴主张的是音乐要“和”而不能“同”,他谈到的:“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这精辟地阐明了音乐如果没有变化,最好的乐器如果没有和声效果,谁还会听这类的单调音乐?同在春秋时期,虢文公等人提出了“乐从和,和从平。”的观点,他对音乐的的认识为美在于和谐,但和谐应当要平和。荀子也谈到的“中和”,强调“中和”必须以礼为本,只要合乎“中和”即为礼乐。另外,周敦颐提出的“淡和”,是将儒道两家思想结合的成果,谈到音乐应“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儒家重视“中和”,而道家则强调用淡和之乐控制人们的欲求,去除躁动,从而达成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宗旨。古人提出的“中正之和”,要求就是反对变革,显然,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中审美的标准大都以“中和”“淡和”为标准,追求平淡恬静。这也就造就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和”的思想。
我国最早的美学专著《乐记》中,至始至终都链接了一个“和”字。例如“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即为美学思想“和”的最高境界。而这种美学思想大多都是追求缩小差异做到尽可能的统一,例:“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凡乐,天地之和。”在荀子《劝学》一篇中谈到:“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这样探求和谐、和顺、和美的意境以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和”的美学思想,恰恰是中国追求温柔敦和之美,这种美即为我国古代主要音乐风格之一。在我国古代音乐中的古琴音乐中,更是体现了“和”这一美学思想,如我国古琴曲的清、静、淡、远、和、古、澹、甜、逸、雅、丽、亮等二十四旷无不是音乐美学思想“和”的体现。
而然在古代音乐美学中,还有一种极其普遍的认识,“和”即为“中和”,而“中和之乐”,即为不大不小的音量,不高不低的音域,不强不弱的力度,不快不慢的速度,不欢快也不哀伤的情绪,总而言之它属于“适”、“哀”的音乐。《吕氏春秋》中称之为“适音”。最先见于“中和”思想的是春秋时期秦国医生医和,他谈到:“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淫声,滔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物亦如此,乃舍也矣,无以生疾”③。认为音乐不“平和”,人听了后有害于健康,甚至会孕育疾病。这一观点可能会有失偏颇,即便从医学的角度看来,也未必是正确的观点。另外,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他重视礼教,同时重视“中和之乐”,反对“郑卫之音”,他判断郑国的音乐为过于轻佻,不符合“中和”。同样,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讲“和”,之时,从某种意义上和即为和谐,然而这种和谐是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
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和”的原则,古人谈到的“乐”不光是音调按照一定数量组合而成,甚至是“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比。序,故群物皆别;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世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宫矣”④。乐与礼原是天造地设的,而非人们根据某种原则而拟定之物;有了通天接地的圣人便可“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所以音乐的和谐不是人给予的音调排列,它是宇宙运动的结果,三位一体即为和谐、人伦、自然。古代的音乐艺术的影响就是要在等级森严的纪律之中创造出这样一种“和”的气氛,达成一切事物能够融洽共处。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中“和”的思想是音乐情感的重要体现,然而,中国美学思想是一个尤其复杂、深奥的学问,这里就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和”的思想谈一些粗浅的认识,更深层次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深究。■
注释:
① 古籍:《尚书》
② 古籍:《左传》
③ 古籍:《吕氏春秋》
④ 古籍:《乐记·乐礼》
[1]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 蔡忠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助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 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2.
[4] 薛永武.中国文论经典流变:《礼乐乐记》的接受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