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

2016-02-03

黄河之声 2016年9期
关键词:乐歌赵元任曲调

张 斌

(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浅谈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

张斌

(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起源要追溯到清朝末年,在那个囯弱民穷而四面列强林立的时代,觉醒的中国大众要求效法西方先进制度,特别是法制和学制,希望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不愿改革,并且严厉打击维新人,使得立志救国的新知识分子们不得不纷纷留学日本,以求学到日本人成功学习西方的经验。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以学堂乐歌的形式出现了。

艺术歌曲;历史发展

一、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萌芽——学堂乐歌时期

清朝末年,中国传统的主流音乐渐渐不入时代。早期音乐家们便使用日本的西式曲调或直接以欧美的曲调填词,而歌词则使用新派诗歌或直接使用古诗词,这样的歌曲首先在学堂推广,所以称为学堂乐歌。因其旋律雅俗共赏,歌词朗朗上口,所以在社会上被迅速推广开来,且广为传播。甚至传入军中,被革命党人作为宣传之用。学堂乐歌的曲调来源主要有三类:第一是以日本学校唱歌和军歌中日本人创作的洋乐与邦乐曲调填配,如《体操》《中国男儿》等。第二是以欧美的曲调填诗,其中包括对以欧美曲调填词的日本歌曲的转译或再填配,其范围广及欧美各国的民间歌曲,学校歌曲,宗教歌曲等。第三以中国本土曲调填配或自谱乐歌旋律如《孟姜女》,沈心工的作品《美哉中华》等。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则是李叔同先生。

李叔同(1880-1942),学名文涛,字叔同,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上野美术学校学习画画并学习音乐。1918年在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李叔同才华卓越,诗,书,印,画均为名家。在音乐上也有不俗的造诣,其作品《送别》《春游》最是能代表学堂乐歌的特点。《送别》是以美国作曲家奥德威原作《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根据日本学校歌曲《旅愁》造意,又将来源于唐代词调“喜迁莺”的《送别》歌词与其结合而成的一首至今传唱不休的学堂乐歌填词乐歌中的佳作。而《春游》则是以轻盈的曲调规整的和声,描绘了一幅恬淡怡情的学生游春图,且是现今为止我国最早出现的合唱曲。

二、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形成时期

艺术歌曲是指兴起于19世纪欧洲浪漫派时期以诗歌与音乐有机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室内性声乐作品。它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演唱形式多样性,有独唱,重唱和合唱。

2.创作手法细腻,严谨,注重人物内心思想和情感刻画。

3.歌词具有诗意性,文学性极强且符合音乐要求。

4.抒情性强,旋律和歌词都易于抒发情感,极具表现力。

5.音乐素材通常雅俗共赏,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和传播性。

这些特点在19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的艺术歌曲中已经开始形成,而为这一时期艺术歌曲形成做出巨大贡献的当属赵元任先生。

赵元任(1892-1982)祖籍常州,生于天津,18岁留学美国。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音乐不是他的专业。但赵元任却是公认的现代音乐的奠基人。他不仅能谱曲还能写词甚至自己演唱。他的第一首作品是在1914年5月为中国传统曲调《花八板与湘江浪》所编的一首风琴曲,而他的艺术歌曲主要收集在《新诗歌集》中,当时艺术歌曲在中国还只有萧友梅,青主在作尝试,而赵元任是以其成功的作品,为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奠定基础的作曲家。

我认为赵元任先生在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形成时期最大的贡献当是“民族性”风格的体现,在谱曲方面更是按照他择定的“中国化”目标,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这一点在他的《新诗歌集》14首歌曲的次序中可以看得出来。头三首是完全西洋派,而越到后来越中国化,他的主要做法是,采用和创作具有中国风味的歌调,首先是采用中国传统曲调加以扩充,在歌调的音阶和唱法上加入“中国味道”。如“较我如何不想他”的四次的唱法,就有点像西皮过门的末句,他强调中国字不可以读外国音,坚持“中国味”的读音和唱法。其次是依声调谱曲。因为中国语言是有声调的,所以他提出既要合于汉语字调配乐调的规范,又要留下自由创作空间的理论。第三,赵元任又按艺术歌曲的旋律与伴奏,在借鉴欧洲艺术歌曲创作经验的同时,大胆进行了“中国派和声”的实验,他提出“中国派”和声既要合乎于和声学的普遍原理,又要着眼于可以跟中国的乐调相协调配合的构想。赵元任先生在上述这些方面的开拓创新,使其真正成为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发展的奠基人,为艺术歌曲在后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对于形成比较单一的学堂乐歌,新音乐体裁的艺术歌曲更能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这一阶段作品较多,影响较大,可以作为音乐创作代表的除赵元任外,萧友梅也是了不起的一个,学校歌曲是萧友梅声乐创作中数量最多的一类,主要记录在《今乐初集》、《新歌初集》和三册《新学制唱歌教科书》中,这些歌曲集的歌曲采用了独唱、齐唱和二部、三部、四部等各种合唱形式,并大量配置了钢琴伴奏,而且以五线谱刊印,音乐表现从旋律、曲式到和声,伴奏等都在合乎规范的较浅水平线上运作,仿作多于创新。质朴,简易、适用是萧友梅学校歌曲的基本特点。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独唱歌曲《问》,它既是借鉴德奥艺术歌曲的风格,又有作者自己的质朴、儒雅气质,曲调深沉舒展又流畅自如。自问世后即被广泛采用为音乐会独唱曲目,是苏萧友梅艺术歌曲创作中被公认的代表作。

三、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发展兴盛时期。

时间进入到20世纪30年代,在前辈辛勤耕耘的基础上,艺术歌曲在中国得到空前发展,新一代艺术家们创作出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黄自和他的艺术歌曲。

黄自(1904-1938)字金吾,江苏川沙人,自幼喜爱音乐,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留学德国,1929年学成归国,终生从事音乐教育。在音乐创作上黄自认为中国原有的旧音乐已失去相当的号召力,但是不能全部否定,旧乐与民谣中流露的特质即民族性表现是不可取消的,然而全盘西化也是不可取的。所以黄自提出学习和使用西洋好的音乐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和整理我国的旧乐与民谣,就不难产生民族化的新音乐了。

黄自的声乐作品中艺术歌曲数量众多,题材丰富,既有表现少年儿童纯真天性的《西风的话》,也有作者说明为“雏形的艺术歌曲”的《雨后西湖》,以及为古典诗词配乐的《花非花》、《点绛唇.赋登楼》等,都是极富民族文化神韵的中国风味艺术歌曲。但黄自自认为真正能代表自己艺术歌曲水平的当属1932年出版的《春思曲》独唱曲集中的《思乡》、《春思曲》和《玫瑰三愿》这三首至今仍为大学声乐教学曲的艺术歌曲。不论是以情景交融的彩绘笔法写作的《思乡》与《春思曲》,还是以直抒胸臆的白描笔法勾勒的《玫瑰三愿》,黄自都在旋律和钢琴伴奏,复调与和声的写作上精雕细琢,使作品血肉丰满,极富感染力和传播性。而他唯一为电影所作的一首《天伦歌》,则是一首将五声音阶与西洋小调音阶相结合,而独创一格的电影歌曲,此歌以独唱、齐唱与合唱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以民乐伴奏,对艺术歌曲在形式上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黄自创作的艺术歌曲,大都有精致的前奏,段落间有短短的间奏,结束时有余味不尽的尾声,和现代艺术歌曲在结构上几乎一模一样,他的作品,句法清晰,结构严谨,歌词的内涵在音乐中表现生动,并具有一定的民族韵味,这些特点对当时的音乐创作有明显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使得艺术歌曲创作在当时取得令人注目的发展。特别是黄自的弟子们都先后推出了各自这方面的作品,如贺绿汀的《恋歌》,刘雪庵的《追寻》和《飘零的落花》,陈田鹤的《山中》和以宋词谱曲的《春归何处》、《江城子》,江定仙的《恋歌》、《岁月悠悠》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受到黄自的影响,然而又有各自不同的艺术个性与独特创造,给人以深得师父艺术歌曲创作真谛,而又别开一新的艺术境界的印象。

中国早期艺术歌曲从萌芽到形成再到发展,经历时间虽然不长,但确涌现出了大量杰出的音乐家和优秀的音乐作品,本文通过三个时代三位大师的创作和作品介绍,了解了前辈音乐家们严谨的制学太度,并且认识到一个真理,那就是艺术作品的“民族性”。民族的才是永久的,只有具有民族性的艺术作品才能长久流传、日久弥新。■

[1] 陈应时.中国音乐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辛汉编.唱歌教科书.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资料室.

[3] 许常惠.中国新音乐史话.台湾乐出版社,1998.

[4] 江毓和.中国近代音乐史(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5] 石磊.中国近代军歌初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6.

《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及其民族化表现》项目研究成果(Mys2014B15)

张斌(1969-),男,绵阳师范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讲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乐歌赵元任曲调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赵元任钢琴音乐创作和语言音调的融合探析
店员嘲笑赵元任
领导者的威信
寄秋声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美籍华人学者赵元任的多彩婚姻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学堂乐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之影响
论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