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流行歌曲产生的背景探析

2016-02-03张伟娜

黄河之声 2016年18期
关键词:乐歌流行歌曲学堂

张伟娜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中国流行歌曲产生的背景探析

张伟娜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流行歌曲产生的背后有其深厚的历史成因。学堂乐歌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奠定了流行歌曲产生的群众基础。“五四运动”为流行音乐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方向。中国流行歌曲的发源地上海是个兼容并蓄的开放港口城市,工商业发达,为流行音乐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中国流行音乐之父”黎锦晖,通过自身的经历和积累创作了我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开启了中国流行音乐的时代。

流行歌曲;背景;探析

中国流行歌曲有近百年的历史,当今成为各阶层喜爱的音乐体裁之一。流行歌曲的产生不是孤立的现象,它的产生有其深层的历史成因。笔者将从以下几个层面对流行音乐产生的背景进行剖析。

一、学堂乐歌是中国流行音乐的雏形

十九世纪中叶,在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扩张的过程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知识分子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提出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改革教育制度。随后各地兴办新式学堂,以乐歌为主的音乐教育逐步兴起,成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发轫,在承担美育教育的同时,还唤起了当时的青少年学生和士兵的爱国热情,这使得人们对当时推行学校教育和学堂乐歌给予了难以想象的热忱,促进了学堂乐歌在社会的广泛流传。

二十世纪初,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先驱,与封建文化体制下的腐朽音乐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以沈心工、李叔同为代表的一批赴日知识分子,直接照搬日本及欧美的歌曲曲调,配上推翻帝制、鼓吹新文化、宣传男女平等的歌词,在学校及社会上广泛传唱,学堂乐歌就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它的出现对封建体制下雅乐形成巨大的反差,预示着中国音乐进入了新的文化转形期。辛亥革命后近10年,学堂乐歌的艺术表达不断丰富和成熟。大家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所发生的复杂斗争缺乏精神准备,反应在学堂乐歌中的题材更注重青少年的生活,回避政治,歌曲听起来更具有亲和力,无论从韵味到文化气息,都隐约看到了流行歌曲的影子。

学堂乐歌与流行歌曲特征较为相近。如李叔同填词的《送别》,选自日本人填过词的歌曲《旅愁》,这首乐歌旋律引用的是西方现代作曲技术,旋律流畅、音域不宽、抒情性强,改编后的歌词精练、朴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歌词浅显易懂,作品意境深邃,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与流行歌曲的特征较为相似。《辛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中讲述,“‘流行音乐’具有很多特点,如能与大众沟通、对乐理和音乐常识全无认识者也可以接受、易听易学易唱、乐曲本身结构简洁而不冗长、通常具有明显的旋律线、伴奏和声简单直接、原本创作的目的是取悦大众、在剧场等公众场所演出或录制唱片等等”。①流行歌曲体现了学堂乐歌的大部分特征,事实上,学堂乐歌已初具早期流行歌曲的雏形。

二、“五四运动”推动了流行音乐的产生

“五四”运动主张大力推行“白话文”、“新诗”、“国语”,崇尚解放思想、强调自由平等、尊重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解放、言论自由和恋爱自由等现代主义人文精神,这些在流行歌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科学与民主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而中国早期的流行歌曲创作者们也总是高举这两面旗帜。”②“五四运动”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推动了流行歌曲的产生。

“五四运动”提出了推广白话文,赵元任谱曲的《叫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赵元任创作的《也是微云》(胡适词)都起到了推广白话文的作用,同时也表达了人民渴望恋爱自由的情怀,歌曲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与“五四”新文化精神相互呼应,流行歌曲的产生也不例外,同样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流行歌曲的产生是“五四”精神在音乐界的又一个具体实践。

三、上海的特殊环境滋生了流行音乐的产生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处于殖民统治的港口开放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性质使它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颇深。上海作为兼容并蓄的国际大都市,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创新立异,革新观念,孕育了流行歌曲产生的土壤。上海的英法美公共租借地占据了上海绝大部分居住区,上海传统的封建意识相对薄弱,西式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深深影响了上海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各国无力东顾,中国工商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工商阶层在中国的地位更加重要,歌舞厅成为工商阶层的娱乐消遣地。灯火通明的霓虹灯,人力车、裁缝店、小菜场、大饼摊、各路生意人间歇的叫卖声回荡在大街小巷,构成了上海街道的繁荣的景象。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里,歌舞厅尤为盛行,比较有名的四大夜总会有:“百乐门”、“仙乐斯”、“大都会”、“新仙林”。“以“百乐门舞厅”为代表的遍及上海各个角落的歌舞厅,活跃着一批代表当时中国最高水准的爵士乐队和驻场歌手,如维也纳舞厅的‘黄飞然乐队’和歌星姚莉等。歌舞厅乐队和驻场歌手的存在,为国产流行音乐营造出积极的成长环境。”③上海引领了音乐发展的潮流。

上海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更加凸显,市民精神状态空虚。如物价涨幅过快、不法分子投机倒把、贫富分化等问题,部分市民感觉生活渺茫和困惑。再加上政局动荡不安,国家面对着被殖民统治的事实,百姓生活在恐慌和不安中。在这种混战的形式下,民众内心的苦闷、压抑的情绪需要排解和释放,极其需要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流行音乐柔声细语的音调,扣人心弦的乐器演奏,与小人物心理贴切的内容,反映了与都市文化相一致的文化情怀。流行歌曲的出现成为一剂良药,极大的抚慰了民众的心灵。正如钱乃荣所说:“歌的内容贴近群众的生活和喜怒哀乐,唱出了市民的种种人生际遇,表达了他们的气息和心生,符合民众的多层次的工作倾诉、休闲情调和浪漫追求。”④流行音乐孕育在特殊时代的土壤中,与广大市民迅速的产生了共鸣。上海的特殊环境给流行歌曲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四、黎锦晖开启了中国流行音乐的时代

黎锦晖(1891年9月5日-1967年2月15日),字均荃,湖南湘潭人。中国近代著名的音乐家,被誉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黎锦晖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受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的熏陶,使得黎锦晖在传统音乐方面有一定的积累。黎锦晖还经常去欣赏国际音乐团体来沪的演出,日积月累,为今后流行歌曲打下深厚的基础。

黎锦晖曾在北大当过旁听生,而北大又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在此期间,他还担任《平民周报》的主编,由此他对“平民文化”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产生了用音乐为平民服务的宗旨。这种思想并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基础。

黎锦晖积极投身于思想前沿的活动中,大胆向新时代迈进,用实际行动抵抗封建文化。1916年到1926年,黎锦辉参与了中国现代第一批白话文国语教科书的编辑和出版,黎锦晖为了加强儿童普通话的学习,在北京谱写了中国第一出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让他的女儿黎明晖成为那个时代第一位登台表演的女性。打破了清末民初女性不得登台表演的禁忌。1927年,黎锦辉开设了“中华歌舞专修学校”,他参考了日本宝冢歌舞团,把“标准人体之美从封建教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1929年,他所创造的“明月歌舞剧社”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歌星和流行音乐作家。他与唱片公司合作,经营了第一代商业模式下的流行音乐发展。他说:“我在北京,受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兼容并包’的影响,主张‘中西合璧、雅俗同堂’;1921年到上海后,为了反对全盘欧化,提倡大众文艺,主张中国音乐应以民族音乐为主流,民族音乐应以民间音乐为重点。我的创作和明月社的活动,都是照这个主张进行的。”⑤黎锦晖在“平民音乐观”和“中西合璧、雅俗同堂”创作理念的指引下,在他成长经历、工作经历和创作经历的积累中,黎锦晖大胆尝试,创作了我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从此开启我国的“流行音乐时代”。

黎锦晖创作的流行歌曲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写男女之间的“家庭爱情曲”,《毛毛雨》的问世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包括青年学生、知识分子、职员等社会各个层面的人士,影响范围很广。《毛毛雨》的曲调带有传统民间音乐的色彩,但伴奏已是西式的乐队,节奏方面也采用了西式的元素。“曾被指责为“黄色歌曲”的《毛毛雨》也蕴含着追求自由、平等的机会,从这首歌的歌词所反映的内涵来看,它所体现的平等、民主的爱情观,预示着都市里一种新的审美情怀的诞生。这种情怀摒弃了封建意识下保守、落后的审美情怀。《毛毛雨》中描写的是一种男女完全平等、两情相悦的爱情,是在工业文明条件下反映出来的新的审美情怀。”⑥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毛毛雨》、《初恋》、《桃花江》、《特别快车》、《知音之爱》等等;这些作品成为人们消遣时间、自娱自乐的佳作。黎锦晖更懂得商业模式对流行歌曲传播的作用,他与唱片公司的合作,促使他在一段时间内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商业模式的运营下,流行歌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今后内地以及港台地区流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学堂乐歌作为现代音乐的开端,传播西洋作曲技术的同时,萌芽了“平民音乐”的思想。“五四”运动作为空前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流行音乐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兼收并蓄的吸收了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却保留着优秀的传统,为流行歌曲的产生孕育了广阔的土壤。生活在上海的黎锦晖,他用多年挣脱封建文化的经历、民族文化底蕴的积累、以及非凡的思想感悟、超群的胆魄,开启了中国流行歌曲的时代,成为当之无愧的“流行歌曲之父”。流行歌曲的产生不是偶然现象,它的产生有其深层的历史背景原因,与时代的思想、地域、人文文化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注释:

① Stanley Sadie 编《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1980年,Volume Fifteen.‘Popualr Music’辞条 第87-121页

② 陈伟,陈正勇.20世纪早期流行歌曲的文学性.社会科学辑刊,2008,01

③ 项筱刚.20世纪20-40年代的中国流行音乐.中国音乐学,2010,01.

④ 钱乃荣.海派文化的十大经典流变.上海书店,2007:34.

⑤ 黎锦晖.我的明月社(上).文化史料丛刊(第三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90.

⑥ 陈伟,陈正勇.20世纪早期流行歌曲的文学性.社会科学辑刊,2008,01.

猜你喜欢

乐歌流行歌曲学堂
寄秋声
音乐教材中流行歌曲教学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学堂乐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之影响
论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中文歌词英译评析——以2014年中国最受欢迎的流行歌曲为例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流行歌曲与高中音乐学习有效融合的策略研究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