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

2016-02-03张立新孙世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实证研究

张立新+孙世玲

摘要:生涯适应力是生涯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国内把它界定为个体因应生涯角色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是获得生涯成功的关键。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对生涯适应力的概念演变及界定、生涯适应力的理论建构及测量、生涯适应力的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梳理和论述,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展望,在生涯适应力未来的研究取向上,建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注重生涯适应力的文化差异性,还要关注生涯适应力在生涯咨询实践与干预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涯适应力;理论建构;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93-03

一、生涯适应力的概念演变及界定

生涯适应力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Super提出的生涯发展理论。Super在其生涯发展理论中提出了“职业成熟度”的概念,在随后的生涯发展研究中,“职业成熟度”逐渐被“生涯成熟度”所代替。后来,Super及其理论后继者Savickas等人认为使用“生涯成熟度”来解释个体的生涯发展是可行的,但它不能很好地解释入职人员的生涯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处理生涯问题时,个体会更多的依据自我认知层面的内容和自身对外界的探索,而入职人员会更多地考虑自身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性。因此,他们提出了“生涯适应力”这一概念。

Savickas(1997)把生涯适应力定义为“个体对可预测的生涯任务、所参与的生涯角色以及生涯改变或生涯情境中不可预测的生涯问题的因应准备程度”。[1]之后,生涯适应力成为研究热点并被不同研究者界定。Savickas & Porfeli(2012)认为生涯适应力是“个体应对生涯中的任务、问题、转折并与环境交互作用时所需要的心理资源,是个体应对当前和未来生涯任务和生涯转折时的一种心理社会建构”[2];国内赵小云(2010)认为生涯适应力是“个体因应生涯角色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3];马逸伦(2012)认为生涯适应力是“个体面对生涯角色及生涯环境改变时与之保持协调一致的能力”[4];张夕汉(2014)在研究中将生涯适应力界定为“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生涯或者生涯转变的关注程度、自信心、好奇程度和控制力的一种综合能力。”[5]

从生涯适应力的概念演变和界定可以看出,生涯适应力强调生涯发展过程中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体现着个体在生涯发展过程中主动去适应新的、不断变迁的生活环境的能力。在千变万化的现代化生活中,个体必须主动调节并应对各种事件,以寻求自己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和谐与平衡,这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所以生涯适应力比生涯成熟度更能贴切解释当今时代的生涯发展特点。

二、生涯适应力的理论建构及测量

Savickas(2005)经过不断修正与改进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涯适应力四维理论建构模型,它包括生涯关注(指个体对他自己未来生涯能够有所关注)、生涯控制(指个体相信他们对于建构自己的生涯是可以自我决定和负起责任的)、生涯好奇(指个体的好奇态度)和生涯自信(指个体对自己生涯问题解决能力的信心及其自我效能信念)四个维度[6]。此模型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认可和探究。

赵小云(2011)对Savickas提出的生涯适应力四维理论建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发现此模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跨文化的适应性,但有所不同的是他在此基础上修订的中国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结构多了两个维度,即生涯调适(指个体在面对和处理生涯发中的议题时藉由某种信念、态度或行为来弹性应对以获得积极感受或建设性行为)和生涯人际(指个体在生涯发展中不仅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能够有效地处理好人际关系)[7]。虽然不断有其他研究者在文化差异性的角度上对生涯适应力的建构模型进行修正和探讨,并编制适合本土文化的测量工具,但它们的理论原型都离不开Savickas的四维建构理论。在近十几年的生涯适应力研究中,Savickas的生涯适应力四维理论建构模型一直被世界推崇和引用。

生涯适应力测量工具的编制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2011年,国内赵小云在Savickas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编制了适合大陆学生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2012年,美国、意大利、中国等十多个国家的职业心理学家组成国际研究小组,该小组以Savickas的四维理论建构观点为基础,经过四年的探讨和施测,编制了国际版“生涯适应力量表”,该量表在不同国家施测后得到了很好的信效度。但值得一提的是:生涯适应力测量工具的编制需要考虑跨文化因素的影响和被试群体的适用性。所以,近几年来研究者们大都站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开展生涯适应力研究,研究群体也从大学生、高职生等在校生群体拓展到初入职人员或企业员工等职场群体,这推动了生涯适应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生涯适应力的实证研究

(一)生涯适应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1.人口学变量因素。人口学变量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年级等。(1)性别。Rottinghaus等(2005)和Hirschi(2009)研究发现生涯适应力水平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8][9],而邓碧会(2008)和赵小云(2011)研究发现生涯适应力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显著优于女大学生[10]。(2)年级(年龄)。Rottinghaus等(2005)和邓碧会(2008)研究认为年级高的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也偏高;但Hirschi(2009)研究指出生涯适应力的年级(年龄)影响并不显著;赵小云(2011)研究发现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发展水平是呈曲线变化的,大二和大四是生涯适应的低谷期,大一和大三生涯适应水平较高。可见,不管是性别因素还是年龄因素,其对生涯适应力的影响还没有达成统一意见,尚需进一步探讨。

2.家庭因素。家庭因素通常指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教养方式、居住环境,父母影响等。(1)家庭社经地位。吴淑婉(2008)研究认为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个体其生涯适应力及其各层面的发展水平也高[11];Hirschi(2009)研究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并不影响生涯适应力的发展;赵小云(2011)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呈“V”型关系,即高社会经济水平和低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体其生涯适应力水平显著高于中等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体的生涯适应力水平。(2)家庭教养方式。赵小云在研究中指出生涯适应力在父母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中的大学生其生涯适应力发展水平最佳,溺爱型和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中的大学生其生涯适应力水平最差。(3)居住环境。刘慧(2004)在研究中指出城市青少年的生涯发展更为成熟[12];但赵小云研究发现生涯成熟度在城乡上差异并不显著。(4)父母影响。江小燕(2008)研究发现依恋关系与大学生生涯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13];谢雅萍(2008)研究发现大学生感觉到的父母支持越高其职业成熟度越高[14]。家庭因素对生涯适应力的影响研究还比较匮乏,需要进一步深入和探讨。

3.人格特征因素。Rottinghaus(2005)和吴淑琬(2008)用大五人格对生涯适应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人格特质中的开放性、严谨性、外向性和亲和性对个体的生涯适应力有正向预测作用,而神经质则完全相反。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发现用其他人格特质问卷来进行的有关生涯适应力的研究,所以个体人格特征对生涯适应力的影响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二)生涯适应力的后效因素研究

综合以往研究发现,生涯适应力的后效研究变量主要有:个体健康、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离职倾向、工作绩效、职业承诺、认知加工特点等。Hirschi(2009)研究发现生涯适应力与个体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并且生涯适应力水平能够预测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这验证了早先人们提出的观点,即积极的生涯定向和较好的生涯准备能够预防问题行为的产生并且提升个体主观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减少消极情绪。于海波、郑晓明(2013)研究发现企业员工的生涯适应力不仅与工作绩效显著正相关,而且与离职意向显著负相关[15]。贾燕燕(2013)研究发现生涯关注对职业承诺有显著正向预测,生涯好奇对职业承诺有显著负向预测[16]。张夕汉(2014)研究发现生涯适应力的得分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的认知加工特点,即影响着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注意偏向。生涯适应力的后效因素研究空间还很大,需要研究者们进一步关注和探索。

四、总结

(一)研究现状

虽然国外提出生涯适应力的概念比较早,但其理论内容得到深入推广和探讨也只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加上国内对生涯适应力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生涯适应力在国内外生涯理论研究领域中是一个新颖点。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我们发现以“生涯适应力”为题裁的研究文献比较少,国内与其有关的研究内容更是屈指可数,生涯适应力的研究空间还很大。

(二)研究不足和展望

1.理论内容方面。生涯适应力最完整最被接受的理论建构当属Savickas 2005年提出的四维理论模型,在其四维理论基础上,国内外研究者们相继展开了比较深入的探索,但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生涯适应力的理论研究还存在以下三方面不足:一是生涯适应力维度建构还不够明确,建构内容的文化差异性考虑略显不足。二是生涯适应力的相关研究很多,但并不系统。三是生涯适应力的许多研究结论还未形成统一意见,需要进一步明确和探索。

2.研究方法方面。目前国内外研究者们主要采用文献探讨法和理论分析法对生涯适应力进行研究,其实证研究特别是实验研究和干预研究还很欠缺。在现有研究中,很多研究是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探讨生涯适应力的,其研究工具大都建立在Savickas的四维理论建构基础上,这导致研究结果不能有效体现职业生涯在环境以及文化差异性方面的特点;而且,生涯适应力的研究多数以在校生群体为被试,被试单一,这导致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未来的研究中,建议研究者们拓展研究对象范围,积极关注那些面临生涯困境或生涯转换的职场人员,并注重多种研究方法结合,以便有效对生涯适应力的结构作进一步交叉验证,丰富生涯适应力的相关理论。

3.研究应用方面。生涯适应力的理论研究应该为个体的生涯发展提供思路和指导。目前国外生涯适应力的研究取向已从最初的注重理论探究逐步转向关注生涯咨询实践和辅导,但其研究深度还不够。相比而言,国内生涯适应力的实践研究比较匮乏,本土化特征不明显,生涯咨询与实践、生涯干预等研究还存在很大探索空间。所以在未来的研究方向上,生涯适应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应该进一步融合,不仅要继续拓展其理论研究内容,还要注重其在生涯咨询实践与干预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Savickas,M. L.  Career adaptability:An integrative construct for life-span,life-space theory.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7,(45):247–259.

[2]Savickas,M. L. & Porfeli,E. J. 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Construction,reliability,and measurement equivalence across 13 countri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2,(50):661-673.

[3]赵小云,郭成.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09):1503-1510.

[4]马逸伦.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及生涯辅导研究[D].广西大学,2012:3-4.

[5]张夕汉.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及其与认知加工特点的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2-3.

[6]Savickas,M. L..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areer construction. Career developmentand counseling,2005,(32):45-70.

[7]赵小云.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8]Rottinghaus,P. J.,Day,S. X.,& Borgen,F. H.The Career Futures Inventory:A Measure of Career-Related Adaptability and Optimism.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2005,(13):3-24.

[9]Hirschi,A. Career adaptability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Multiple predictors and effect on sense of power and lif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9,74(2):145-155.

[10]邓碧会等.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状况及相关对策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4):59-63.

[11]吴淑婉.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编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嘉义大学辅导与咨商研究所,2008.

[12]刘慧.大学生职业生涯阻碍因素之比较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05-108.

[13]江小燕.大学生依恋关系与生涯发展的相关研究[D].华东师大教科院,2008.

[14]谢雅萍.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27-33.

[15]于海波.郑晓明.生涯适应力的作用:个体与组织层的跨层面分析[J].心理学报,2013,45(6):680-693.

[16]贾燕燕.企业员工生涯适应力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实证研究
旅游景区营销管理一般模式及实证研究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
地方院校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状况实证研究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简述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