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思考
2016-02-03陆雪松张志强
陆雪松+张志强
摘要: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加强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教育引导、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加强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丰富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等四个方面做了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38-02
新媒体在为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一方面,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十分繁杂,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选择信息的能力、是非辨别能力、自我调控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高校承担着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重任,承载着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功能,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情况,探索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方法与策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能力,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1]
一、加强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教育引导
1.坚定科学的理想。新媒体环境带给大学生最大的困惑是理想信念问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通常更乐于接触轻松活拨的话题,而标榜实用、效率等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极易吸引大学生,造成主流价值的缺位。大学生要树立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主要从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载体三个方面着手。就教育内容来说,大学生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教育内容;就教育形式来说,深入分析学生认知习惯与思想实际,围绕信息热点不断创新形式;就教育载体来说,将理论通过迭代更新的技术端口,以动态的、趣味性、可视化的方式展现给大学生。
2.注重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良好的媒介素养养成是促进新媒体受众和从业者良性互动的重要因素。媒介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第一,进行媒介素养的教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既要充分发挥媒介的正面影响,又要有效地避免其负面影响。大学生对网络和媒介的接触时间超过了任何课程的学习时间,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要早抓、抓早,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摆脱过度依赖媒介、对各类信息价值判断能力下降的状况。第二,大学生创新使用媒介方面技能的培养。要鼓励支持大学生与兴趣相投、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通过新媒体组成兴趣小组,进行双向或多向的交流探讨,共同探寻。
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全国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1.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新媒体时代,提供优质的网络资源,提高用户体验成为网站建设的基础问题。一要兼收并蓄,提升网站内容的综合性。应拓展相关学科专业学习端口。在技术层面上通过提升技术、资金投入,使校园教育官网支持立体化多媒体内容的呈现。二要贴近实际,增强网站服务性。网站建设要紧贴学生实际需求,提供诸如学习辅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类型内容,在功能性上起到权威发布、及时引导的作用,增加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契合度。三要拓展外延,实现网站互动性。设置专门用户体验反馈、意见征集信箱,推出网站手机版,链接官方微博等,提高网站欢迎度和用户粘性。
2.注重手机新媒体功能的利用。《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基础数据部分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1.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2]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着重滴入式渗透:一是手机短信的使用。手机短信的私密性很强,双向的信息传递较为封闭,可通过手机短信开展定制化对点投入的思想教育工作。二是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使用。充分利用手机应用可以将课间休息、排队等候等零散时间串联起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层面也可以考虑开通手机报或手机微博公众平台专项服务,允许学生置评、交流,在轻松氛围下提高学生参与度,扩大正能量影响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心。
3.加强新媒体平台信息管控。加强信息监管是强化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信息监管:一要搭建校园信息监管体系,积极应用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加强校园局域网管理和网络运行的安全,及时过滤不良网络信息,制定新媒体信息预警机制,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管控。二是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过硬、机动灵活的新媒体信息舆情观察队伍,静态收集信息,动态引导舆论,外围搭建青年网络志愿者外聚校园影响力。
4.完善平台转出机制。要发挥好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必须完善好话题的转出机制。在做好平台发布的同时,更要做好线下活动的开展,形成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多维度交替补充传播。此外,注重线上多平台的优先级设置,针对不同平台的功能性特色,发布有良好平台适应性和信息服务实现能力的信息,提升影响力、号召力。
三、加强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仍在继续深化。“时移事易,事移备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应根据新变化做出调整,从增强媒介素养入手,在新媒体浪潮下主动出击、占据先机,让教育工作成效出奇制胜。
1.注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对新媒体背景下教育主体工作者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规律、新方法的内在迫切要求,是新媒体背景下有效进行大学生想道德观念指导的重要窗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务必要完成思想观念转变,了解媒介知识和使用方法、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价值并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知识和技巧,学会利用新媒体表达自己、推介观念,将教育工作与新媒体实现“并网”建设,增进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
2.注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多部门联动。当前宣传工作应该加强多部门联动,一线编辑人员观念固化,导致当前高校学生普遍对新媒体平台依附性较差。但是与之对应的,一些从事文字工作较多的部门对宣传工作没有较多的接触,各部门之间缺乏联动。
3.注重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门内部分工。在企业管理当中,项目部的组建遵循下列原则:组织结构科学、合理;有明确管理目标和责任制度;成员应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或相关经验;保持相对稳定,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4.注重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信息来源渠道。在当前的大学生新媒体宣传工作中,新媒体从业人员获得的基本上都是二手材料,第一手的信息获得有困难。为改变这个僵局,新媒体从业者应该全程参与整个活动。
四、丰富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宣传工作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当前新媒体背景下,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进行宣传教育、传播信息、解惑释疑、树立形象。同时要紧紧围绕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创新载体,内容上力求精细化、板块化设置,在表现形式上力求鲜活生动,在语言运用上适当引入新媒体的语言,传播政策、沟通信息。
1.语言精练接地气。宣传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把“讲道理”和“讲故事”结合起来,听大学生所言、讲大学生能懂,使科学理论与大学生无障碍“零距离”接触。其次是讲实话。大学生思想独立、不喜说教,反感抽象的理论灌输,如果说教与他们的内在感受不一致,更易产生逆反心理。
2.精心策划,挖掘典型。要深入课堂、宿舍一线,围绕时代主题和社会发展趋势,围绕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在大学生身边人、身边事中寻找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提升校园正能量的新视角、新元素,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在促进校园和谐中起示范和引领作用,在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中宣传党的政策、弘扬时代精神。
3.突出原创,增强说服力。宣传工作要挖掘新闻事件的思想意义和精神内涵,要发挥专家学者的智力优势,引导校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宣传工作。在充分运用内部智慧资源的同时,一方面在日常发布新闻和收录理论文章时,注意在标题上、提要上下功夫,做好日常宣传工作。同时要寻找更适合理论宣传特点的报道形式。结合实际,按照“三贴近”的宣传工作思路,不断推出具有高校特点的、体现大学生思想现状的原创性报道,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把看似枯燥的宣传学习工作做实做深做活,增强宣传教育的说服力。[3]
4.注重细节,确保宣传效果。宣传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关注敏感点、找准切入点、抓住关键点、突出闪光点。要树立为大学生服务的思想,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想大学生之所虑、所需、所急”,充分借助贴吧、微博、QQ等新媒体载体,深入学生生活,把握住大学生的思想脉搏,运用大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宣传教育、解惑答疑,才能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入情入理、可亲可信、打动人心。因此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送到课堂、宿舍、实验室和实习工地,追求宣传思想工作与大学生之间的“零距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情感,最终达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静.新媒体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1,(9).
[2]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
[3]赵秀红.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拦路虎”还是新机遇[N].中国教育报,2011-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