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对策研究

2016-02-03刘薇薇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就业质量校企合作毕业生

刘薇薇

摘要: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在各类高校中得到普遍应用。尤其是高职类院校,更需要引入企业参与教学和管理,开展校企合作,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本文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2014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如何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校企合作;毕业生;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30-03

一、校企合作基本情况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京交院)是以路桥、汽车等交通类专业为主,同时涵盖机械、建筑工程、交通管理、电子信息、艺术等专业的公办高职院校。南京交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适应市场设专业,校企合作建专业、因托行业强专业”,积极推行“二结合一融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改革,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企业参与或部分参与各专业的教学、实习实训等人称培养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办学水平,提升了学生就业质量。

南京交院的校企合作基本模式包括:一是校外实训基地模式。将教学过程中的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安排到对接的企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二是“订单式”培养模式。选拔优秀学生单独组班,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校负责对学生的理论课教学与辅导,企业负责学生的实习实践培训。三是企业专家兼职教师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指导、培训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聘请企业专家、杰出校友就专业方面的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开展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

目前南京交院各专业均以不同形式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学院委托第三方麦克思公司,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对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岗位、薪资、对口率等各个就业相关指数开展全方位的跟踪调查。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就业现状

(一)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高

南京交院2014届毕业专业有38个。不包含升学、入伍等特殊情况,签订就业协议的平均协议就业率为77.36%,其中就业率最高的是公路监理,就业率为96.2%,最低的专业是园林工程技术(园林景观设计),就业率为44.74%。

考虑到升学、入伍等因素,将此类因素列入总就业率来算,南京交院2014年届毕业生总就业率为99.14%,其中最高的专业就业率达100%,最低的为92.16%。

总体来看,作为高职院校的南京交院协议就业率以及总就业率较高,均位于江苏省同类院校前列。

(二)工作单位以民营企业为主

南京交院2014届54.31%的毕业生就职于民营企业,12.69%的毕业生就职于机关事业单位,11.92%的毕业生就职于国有企业,4.85%的毕业生就职于外资企业。

2014届有28.47%的毕业生就职于规模大于300人的企业,23.98%的毕业生就职于规模小于50人的企业。毕业生留在南京工作的比例为47.81%,在苏南四市就业的比例为19.15%,在苏中三市的学生比例为23.79%,在苏北五市就业的比例为9.25%

可见,南京交院毕业生工作单位以民营企业为主,且倾向于在苏南苏中地区就职。

(三)工作满意度较高,但各专业不平衡

2014届毕业生中65.49%的同学觉得现有工作符合职业期待。其中认为现有工作符合职业期待最高为97.6%,最低为27.5%,不同专业的职业期待度相差较大。2014届毕业生就业岗位满意度为79.69%。其中毕业生对就业岗位满意度最高的超过99%,最低的仅为47.2%。2014届毕业生在开始第一份工作之前,收到3份以上录用通知的比例为55.36%。

(四)专业对口率高于平均水平,但仍有待提升

2014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最高为100%,最低为59.4%,平均专业对口率为90.17%,高于江苏省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综上,南京交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工作满意度、专业对口率、工资水平均高于江苏省同类院校平均水平,位于前列。但是以路桥、汽车、机械、交通类等为主的专业各项指标较高,部分电子类专业指标略低。毕业生的工作单位以苏中苏南地区为主,学生更倾向于在大中型城市工作。学生的职业规划不够理性与科学,亟须正确职业观、价值观的引导与教育。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就业存在的问题

当今校企合作在各类院校中都成为普遍的教学模式,只不过合作的方式与深度不同。在此背景下的学生就业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虽然就业率总体来看还是较高的,但是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规划等就业质量问题依然是现在毕业生就业方面的主要问题,也是难点问题。

(一)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学生职业能力有待提高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纵观目前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合作方式,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开发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教学过程较少,参与程度较弱。没有做到全程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与制定,学校的教学、培养、实习实训模式仍然以学校为主体,培养的学生不能完全满足企业行业的实际需求。

大部分专业的企业参与度都是不够的,有的仅是接纳学生后期的实习,对于学生前期的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没有任何形式的参与,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较为薄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或所学程度不足以运用到实践中去。校企合作项目深度不够,直接导致学生职业能力不高。学生职业能力不高体现在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动手能力也不强,创新能力较弱,对于新的环境新的任务不能很好很快地衔接上。

(二)职业规划意识有待强化教育

从调查数据看,有近一半的专业毕业生认为所任职工作仅达到其职业期待的百分之六十及以下。也就是说,一半专业的学生所任职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并不是他所想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大,职业理想、职业规划错位。

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我认知,对自我了解不够,定位不准。同时存在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学生对社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不了解,就业期望值偏高,职业定位职业选择盲目。学院开设了就业指导、职业规划课程,各院系也经常有计划地开展职业指导相关的讲座与培训。但是由于学生实践环节较少,对社会与企业的认识匮乏与偏颇,仅仅理论授课,纸上谈兵,起不到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本应有的作用。没有实践中的锻炼与身体力行,学生对于课堂的内容也觉得乏味与枯燥,产生不了共鸣。学校亟须借助校企深度合作,加大对学生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的教育,帮助学生做认清形势,做好职业定位。

(三)职业素养仍需进一步提高

“职业素质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而要想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首先必须提高学生和学校两方面的认识。”[1]但研究显示,“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有三成多的学生对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知”。[2]可是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并不了解,认为只要有专长、专业技能过硬,就业就没有问题,而不注重敬业精神、责任心、团队精神等综合职业素养的发展。同时存在一定的就业心理问题,情绪控制能力较低,缺乏人际沟通能力,缺乏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适应能力较弱。

因此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是当务之急,也是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仅靠就业指导老师的引导是完全不够的,需要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教育以及环境的潜移默化。

四、校企合作模式下就业质量提升的对策

(一)健全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构建高效、有序的校企合作体系,就需要加强建设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用更为长效的模式、更高效的体系来促进、保障校企合作的稳步发展。一是要完善利益驱动机制。校企合作模式中,关键问题是如何培养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企业是相对被动的一方,需要激励,需要有一定的利益来驱动。学校要积极主动,要多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主动为企业提供便利。二是完善激励机制。校企合作的正常运行既需要激发学校和企业双方领导的积极性,也需要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和学校师生的主动性,更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社会舆论,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三是完善保障机制。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建立相应的适合校企双方情况的合作管理制度,建立培养一支高效率的带队指导教师队伍,保障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

(二)开发动态课程,提升就业能力

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对于学生的培养,对于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至为关键。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参考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开设课程。专业课应根据企业的岗位职位需求,安排系列课程,因需设课,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结构比例,避免理论课过多挤占实践课程的学时。选修课要根据具体的岗位职能需求适当的拓宽知识面,学生可通过选修课的学习,选择多领域、多方向的课程,拓宽视野,增加知识面。同时,课程体系设置也要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技术能力更新,岗位职能需求的新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到课程建筑中,保证教学与实践能够契合,防止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

(三)进一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教师是办学的主体,一所高职院校如果没有一批教学理念先进、学术功底深厚、实践操作熟练、不断追求创新的“双师型”教师,就很难提高办学质量。[3]高职院校要发展,要坚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1.可聘请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学校的老师是教学的主力,但是仅靠学校原有教师不足以满足学生实习实训技能的培养,需要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行业的联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提升在校教师的“双师”素质。学校定期将专业课教师分派到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实践学习和训练。对教师直接参与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技术改进等实践活动釆取激励手段、制定奖励政策;通过增加校内实践课程的比重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为提高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创造条件。

(四)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要加强就业,按照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对学生开展动态就业指导工作。大一年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帮助他们厘清理想与现实,了解自我了解职场,明细目标,确立前进的动力;大二学生开展就业指导,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相互渗透,全面深入进行就业指导;大三学生临近就业,开展系列就业指导讲座,邀请校友、企业专家进校面对面与学生交流。

开展创业教育,“依托第一课堂的系统讲授、第二课堂的自主活动、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三个载体,把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方法和创业素质的培养落实到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创业教育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创业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将创业教育内容纳入就业指导、思政课等必修课程内容中;二是有效发挥第二课堂在创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创业案例分享、创业者讲述创业历程、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创新创业型社团等第二课堂的活动,拓展学生创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三是充分利用第三课堂在创业教育中的优势作用,积极与文鼎广场、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等合作开展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集各方力量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帮助,使学生在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中的实习实训锻炼等方面都有所得、有所收获,让学生在专业技能和责任心、团队精神等职业素养方面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红梅,王喜枝.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与对策[J].河南农业,2012,(4).

[2]刘家玲.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2,(22).

[3]朱春辉.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0).

猜你喜欢

就业质量校企合作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