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思考

2016-02-02李思霞

理论观察 2016年1期
关键词:国家认同解决路径基本特征

李思霞

[摘 要]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任务是在尊重多元的民族认同的基础上构建国家认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现实路径,即塑造文化价值体系,培养国民文化自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经济有效发展,加强资源公正分配;树立政府良好形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本文针对当前新形势下的民族问题,从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产生根源、解决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族问题;国家认同;基本特征;根源;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 — 0030 — 04

从广义上说,民族问题的外延和内涵都非常广泛,涉及民族、宗教、经济、国家等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从狭义上说,民族问题指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产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1〕(P186)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事关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及精神支持。

一、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

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十二条”中概论了民族问题的五大特点。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是“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2〕“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综合来看,笔者认为当前民族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一)普遍性

民族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涉及民族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全世界约有3000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多民族的主权国家。有民族的地方就有民族问题,二者相伴相生,不外乎出现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内部两种层面的民族问题,而且当今世界各地的热点事件,大都与民族问题有关,如巴以冲突、俄罗斯的车臣问题、7.5新疆事件、墨西哥的恰帕斯问题等,这些都说明了民族问题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二)长期性

民族本身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群体,这就决定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民族从产生到消亡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按照公有制原则结合起来的各个民族的民族特点,因这种结合必然融合在一起,从而也就自行消失,正如各种不同的等级差别由于废除了它们的基础——私有制——而消失一样”。〔3〕(P379-380)从中可知民族融合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社会,即在这个阶段民族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实现民族融合、消亡。而到达共产主义社会路途遥远,这就决定了民族问题的解决时间很长。另外,民族问题大多数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根深蒂固,它的形成、发展和解决均与民族意识调控趋势相符,解决难度大,这就是民族问题长期性的原因所在。

(三)复杂性

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体现在“多个交织”方面,一是经济与政治问题交织,马恩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阶级矛盾从本质上说是由阶级利益引起的,政治主张的分歧及经济纠纷都会造成民族问题。如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如不及时解决贫困问题很容易从经济发展问题演化为政治问题,影响社会安定。二历史与现实问题交织,民族问题很多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而现在某些民族的现实问题是历史问题的延续,如“西藏独立”问题、“东突厥斯坦”问题。三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互交错,民族问题往往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牵扯到一起,宗教意识、心理也会对民族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加剧了族际间的隔阂和纠纷。

(四)国际性

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其容易超出一国的范围,成为国际性问题。虽然生活在不同国度,但民族情感、民族意识仍把他们捆绑在一起,若一国发生民族问题,必须引起其他国家同一民族的注意。“殖民地问题基本上是民族问题”,〔4〕(P135)黑人和白人,帝国主义的“文明”奴隶和“不文明”奴隶也深深打上了民族问题的烙印。〔5〕(P51)在历史进程中,帝国主义曾奴役过没有权利的民族和殖民地,如德国纳粹大屠杀,屠杀了约600万犹太人,1100万斯拉夫、吉普赛和塞尔维亚平民和700多万苏联平民,造成历史悲剧。在现阶段,有些国家出于自身的政治需要,随意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一些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与国外敌对势力相勾结,进行分裂破坏活动,以致引起地区性民族冲突、国家间战争。

(五)重要性

民族、宗教无小事。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是由民族问题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决定的,民族问题关系到过去、现在及将来国家的发展。“国家的统一,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6〕(P250)民族问题也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对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民族认同、民族情感与民族问题有着天生的必然联系,一旦社会问题升格成民族问题,会给人民带来难以弥合的创伤,降低对这个国家的认同。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问题突出,不仅其自身的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受到影响,而且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民族问题的解决,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六)敏感性

如今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感日益加强,对自身的平等权利、地位及民族关系问题关注度及敏感性提高,使得民族问题更加脆弱,一点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他们的不满及敌视,甚至“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强烈冲突。如河南中牟的回汉冲突事件,广东韶关的汉维工人冲突事件。且在全球化日益发达的今天,激发民族问题的因素激增,其不可预见性不断提高,民族问题突然爆发的可能性日益增强。此外,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某些微不足道的琐事都很可能经过互联网的传播、转发和评论,引起极大的反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可见,民族问题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了解民族问题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全面把握问题的核心和实质,为有效解决民族问题奠定基础。

二、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民族问题的表现形式有经济利益不平等、政治冲突、文化碰撞、军事对抗等多方面。〔7〕(P16-19)那么产生这些民族问题的根源在哪呢?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大致分为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科技因素。

(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表现为民族差异。民族差异指由于各个民族在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的不同,使各民族产生对外分界和对内认同的观念,并打上族性的烙印。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差异造成事物间的矛盾,这些差异在民族社会中普遍存在,具有稳定性,且这些民族差异蕴涵着民族意识、民族精神,一旦有条件,它就会在民族交往接触的过程中,轻易地改变并可能引起抵制情绪、激化矛盾,成为产生民族问题最直接、最基本的诱因,我们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在“文革”期间,我国因深受苏联影响,在民族政策方面不恰当地忽视民族差异和民族特色,使得很多民族学家被打倒,科研工作停止进行,致使民族学学科建设受到很大冲击。“如果认为可用从上面下命令的方式一下子实现民族差别的消灭,实现各民族的融合——就是帮助帝国主义者,断送民族解放事业,这样的政策无异于同化政策”。〔8〕(P298)这一论述精辟地揭示了民族差异影响民族问题发展的重要性,企图用强硬的手段消灭民族差别是不行的,必须尊重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这一事实。

(二)社会因素

民族问题的产生也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民族历史意识、经济利益不平等、政治失误及民族认同危机四个方面。

1.历史意识

历史是连续不断的,每个民族都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本族群的祖先记忆、历史上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感情底蕴。包括对其他民族的记忆和印象,感受到其他民族对本民族的和善亦或仇恨,进而以具体的内容世代相传,称为历史意识。这种民族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会通过社会行为方式唤起本族群的历史记忆,对民族关系造成影响。同时,也会留下相关民族间的记录,一些冲突记忆或者利益纠纷等等的历史斑痕,历史意识和历史斑痕相互交织,就会形成对某一民族的友好或仇恨的印记,可能在某个时候由于某件琐碎的小事便会演变成现实的民族冲突。〔9〕如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由于历史中造成的种种鸿沟,结下了深仇,直至今日约旦河沿岸地区仍充满战乱,双方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执政失误

执政党由于自身问题或主观认识欠缺等原因导致的政策性失误、处理不当等容易产生民族问题。一政策性失误。错误的政策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可分为宽容平等型和歧视极端型,若实行的是民族歧视政策如民族同化、民族灭绝政策必然引起族际间的歧视,加大民族仇恨与矛盾,进而抗争不断,而国家为了维持秩序,必以各种方式进行压制和打击,结果就是争斗此起彼伏。二即使再多么完美的民族政策,民族问题也不可能杜绝,很多时候需要事后的处理。有些国家甚至会采取武装镇压的粗暴方式,给民族关系造成极大影响。若处理不当,不仅目前的民族问题得不到完善解决,且会成为下一轮潜伏的民族矛盾发生的隐患。三执政党为了满足政治需求,延长专制政权的寿命,实行“霸权主义”。有些国家少数民族参政机会很少,甚至不承认某一少数民族的存在,政治权利保障机制薄弱,引起众多纠纷。

3.经济利益不平等

经济生活是有关民族生存及发展的物质源泉和动力基础,族际间必然发生经济上的联系和往来,也会发生经济利益纠纷。在当今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遗传下来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仍然是一切不满和摩擦的根源”。〔10〕(P200-201)民族差距与城乡差距、工农差距的存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造成民族不平等,产生民族问题。在大多数国家,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落后于主体民族,国家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够合理。如我国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568845亿元,民族地区生产总值59322亿元,只占10.42%,人均生产总值占全国平均数的78%。〔11〕从中可知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还呈现继续拉大的趋势。族群的利益需求失衡,容易在心理上产生相对剥离感和不公平感,从而造成民族关系紧张。

4.民族认同危机

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国家认同,指国民对本国家的文化、制度、价值、利益和身份的一种自觉的认可和接受”,〔12〕(P14)即忠君爱国。全球化日益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非国家组织开始分享国家政治权力。且全球化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使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变迁迟滞、社会流动性较慢、理性力量(如国家意识)不充分具备、传统宗教与文化风俗氛围浓郁的民族出现了困惑与迷茫等种种不适应的自然反应,〔13〕(P3)必然会从他们熟悉的传统文化、族裔联系以及宗教中寻找认同、庇护或归属,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各种地方性认同高于国家认同的现象,国家不再是认同的最终落脚点,出现“认同性危机”。如非洲大部分的国家都有众多部族,属多族体结构,其政治特点在于部族化,部族认同高于国家认同,以至于经常爆发部族冲突与仇杀。据统计,从1990—2000年,非洲共发生16次政变,目前仍存在12宗武装冲突,卷入的国家近20个,650万人沦为难民。〔14〕(P76)

(三)科技因素

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良莠不齐,其传播速度、普及性、参与性都很高,互联网的这些特点使得一旦出现某些事件,就容易导致“逆维基效应”,瓦解事实真相。“网上冒烟网下燃”通俗地表明网上流传的一些热点话题也可能演化为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使社会的阴暗面被无限制地放大,激化矛盾。并且当前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些热点话题恰好迎合了那些内心不信任的、不安全感人的心理弱点,产生极大反响,最终摧毁社会信任体系,并严重损害政府形象。如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胡图族人就是利用电台来沟通消息屠杀图西族及胡图族的温和派,最后导致80-100万人死亡,占卢旺达总人口1/9,占当时世界总人口1/5000以上,造成了重大灾难。

三、民族问题的解决路径

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在于,在尊重多元的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建构国家认同,〔15〕(P1-5)推进公民国家一体化建构,强化“公民”意识,逐渐淡化“族民”意识,培养超越地域、宗教、族群身份的公民。国家认同是将国家共同体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为国家维系自身的统一性和连续性提供重要保障,其核心内容是文化认同建设和政治认同建设。

(一)文化认同建设

文化认同指个体对自身所属的文化体系自发形成的一种文化情结,〔16〕(P1)表现为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文化认同是连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是维持国家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

1.塑造文化价值体系,培养国民文化自觉

应塑造国民共享的文化价值体系,超越自已狭隘的文化认同,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共性的被世界认同的新文化,形成开放的认同观念与相应机制,最终达到从文化认同的核心层面的变化——文化自觉,即人们在认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化感情、意识及信仰体系的变化,即费老所倡导的“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形成能够为国民广泛认同的共同文化价值体系。人类间新的文化共同性能够避免这些不同的认同之间因相异特性而发生的矛盾甚至冲突,消除文化差异,日益战胜意识形态分歧,不同文明、制度能够和平共处,从而构建人类新的“和而不同”的文化格局,最终形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兼容并蓄的多元一体格局。

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应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国家认同的载体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并通过人的思想行为体现出来,以此增强国家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加强民族团结政策教育,弘扬以爱国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公民”意识,为社会秩序提供内在的精神支持。突出现代传媒的教育功能,创新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机制等,使爱国主义融入每个国民的心中。要强化社会教育,巩固学校、家庭教育的成果,促进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化。另外应加强现代媒体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强化公民的网络道德意识,将公民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而紧迫的基础性工程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二)政治认同建设

政治认同指个体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主观意识上,此是他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中的一位和团体。〔17〕政治认同是多民族国家维持政治稳定和发展的保障,社会公众只有对政治输出感到满意,在产生认同感的基础上,才能忠于一个政治组织或政治信念。

1. 促进经济有效发展,加强资源公正分配

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促进民族经济的有效发展,经济问题是其他一切问题的基础,经济发展有利于政治认同的维护和加强,是获取政治权力认同的重要物质保障。首先应采取特殊优惠政策和一定的制度安排,大力发展民族经济,缩小民族差距,努力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延缓贫富两极分化。同时加快地区间的经济互动,促成统一的市场体系。其次应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利益分配的公正性,不断调整主体民族的利益与少数民族利益的分配,确保少数民族的利益能够得到重视与解决。

2. 树立政府良好形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政府应有所作为,通过塑造、提升政府形象来加强政府对公众的公信力和凝聚力,以取得公民对国家、政府或政治价值的认同。首先政府应运用自己掌控的社会传播系统来传播自己认可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意识形态及时有效地把民众的精神凝聚起来,让民众在思想观念上自觉地拥护本阶级的统治,以此确立现行统治秩序的合法性,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必要时利用社会传播手段与民众互动,以此培养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威的认同。其次政府应该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完善治理体系,优化社会管理制度设计,保障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参政机会。最后政府应该不断推动公共服务普及与均等化,以此取得国民对国家政治建构的认同。

综上所述,历史背景与现实国情使得当前面临的民族问题特别复杂。在处理民族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在政策设计时需要有高屋建瓴的历史感悟,在操作中如何把握方向和拿捏分寸也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实践经验。

〔参 考 文 献〕

〔1〕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京举行〔OL/EB〕.http://www.mzhb.com/zhuanti/2014biaozhang/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0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斯大林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5〕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1924年4月初)列宁主义问题〔M〕.1973.

〔6〕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7〕齐爽.关于民族问题及其解决路径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

〔8〕斯大林全集(第1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9〕民族问题.可参考百度百科“民族问题”〔OL/EB〕.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zlHEkNyBlf5JQkYlCISvA2sg

Hxqe9Aw465f4cKLbyxIu1JDH05hG937cNLtHRtVzN0RdxR_

QZlx9oJmpI3.

〔10〕斯大林全集(第5卷)〔Z〕.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1957.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 〔OL/EB〕.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4/indexch.htm.

〔12〕俞可平.论全球化与国家主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01).

〔13〕李俊清.现代国家建构的逻辑与现实———基于现代国家建构历程的民族问题透视〔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02).

〔14〕乌小花.当代世界民族宗教问题与世界和平〔D〕.中央民族大学,2004.

〔15〕沈桂萍.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02).

〔16〕 雷勇.论跨界民族的文化认同及其现代建构〔J〕.世界民族.2011,(02).

〔17〕罗森堡姆.政治文化〔M〕.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4.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国家认同解决路径基本特征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数字版权管理与合理使用权利冲突的解决路径
浅析“柔、屈、颤”在藏族舞蹈中的运用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管理研究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百年中国文学运动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