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学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2016-02-02孙良孟蕾
孙良++孟蕾
摘 要 分析人文素质教育在建筑学教学中的意义,并从教学体系、学校氛围、课程设置等方面分析建筑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高等学校要从转变育人理念入手,切实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育;建筑学教学;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075-02
20世纪中期,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提出:“建筑师的知识要广博,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最根本的他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1]
在梁先生的建筑学办学思想中,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和艺术等社会人文学科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反映了我国第一代建筑教育家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然而,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科类专业长期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建筑学教育也未能例外。我国教育界已经意识到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各种原因,当前人文素质教育多流于“时尚和招牌”:只要求学生了解极为浅显的文史哲知识,缺乏全面和深刻的思考,没有把人文素质教育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相结合[2]。在这种背景下,结合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状况,认真思索人文素质教育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和问题,具有十分迫切的意义。
1 人文素质教育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教育学界对人文素质的具体定义尚存争议。张宏斌从人文和素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人文素质的内涵进行界定[3]。林绍雄认为应从人文素质内部的分类把握人文素质的整体内涵:“人文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4]本文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出发,从文化修养、艺术品位、社会能力以及人文关怀等方面,分析其在建筑教育中的作用。
文化修养 建筑师的文化修养从小处讲涉及设计作品的价值认同,从大处讲关系到城乡建设的文化传承。由于社会整体文化氛围的影响,当前我国多数建筑作品仅能做到满足基本功能的需要,无暇顾及建筑文化价值的实现,甚至出现诸多失去文化价值而追求“奇奇怪怪”的建筑形式。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可以通过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也可以通过日常的举手投足反映出来,而建筑师的文化修养必然会通过他的作品体现出来,由此可见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意义。
艺术品位 正如许多批评者所言,今天我们的城市建筑,一是千楼一面,二是质量极差。建筑品位的下降,就使城市品位下降[5]。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包含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等多个方面,然而建筑师的艺术品位的高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建筑学在专业培养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艺术品位的培养,但是多数学生在入学前是没有美术基础的,仅靠短时间的美术学习较难提升艺术品位,这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社会能力 建筑的设计和实施离不开建筑师、工程师、业主、管理部门和施工部门等多方面的通力合作,是一个连续的社会决策过程。建筑师仅有好的创意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社会的力量将其付诸实施。社会能力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建筑学在专业教学中较少涉及社会能力的培养,需要得到加强。
人文关怀 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和需要,是建筑理性的根本体现[6]。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应尊重人、关怀人,以人为主体,才能体现出建筑创作的人文关怀。目前,建筑创作过程中对“不在场的人”的关怀主要依靠设计人员的经验和职业直觉,依靠建筑师对未来使用者的行为和感受的主观研判。建筑师如果没有较强的人文素养,是无法形成这种职业自觉的,“以人为本”容易成为一句空谈。因此,提高建筑师的人文关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人文素质教育在建筑学教学中的问题
近代兴起的专业技术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但专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同时,使人自身的培养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培养逐渐被“才”的训练所取代。我国工科类高等教育因袭西方专业技术教育模式,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环节,特别是在工科大学内更为突出。建筑学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虽然占有一定的优势,然而距离专业的需求仍有不少距离。现有的教学体系、学校氛围和课程设置等方面都需要做出进一步的改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教学体系 高校建筑学教学体系可以简单分为技术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个不同的序列。其中,技术素质教学包括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和建筑构造等,课程门次多、分量重,大多数课程为必修课、必选课,在教学中占有主要地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政治、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素描、色彩、建筑环境心理学等,以及部分选修课程,门次少、分量轻。
学校氛围 目前我国建筑学专业多数设置在工科类高校中。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经过百余年的办学,目前已经形成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法经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虽然新校区环境优美、设施良好,但由于缺少人文地标和历史积淀,学校整体的人文环境氛围有待进一步的培育。
课程设置 中国矿业大学面向工科类专业的人文素质课程包括通识课程和公选课程等,经过较长时间的建设,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目前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科学与技术类、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体育艺术类、创新创业类、矿业特色类等六大类公共选修课,但受仍存在规模不够、体系不全等问题。此外,人文素质类课程设置还存在与专业教学之间的结合较为薄弱的问题。
3 提升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方法建议
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格的完善,而不仅仅是培养某种人。高等教育应从顶层设计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地位的一般规律,从全人格培养、从学生全面发展角度,建立比较全面、系统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7]。和其他工科类专业相比,建筑师的培养需要更加浓郁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熏陶。不仅通过专业课教会学生“做设计”,更重要的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体现出人应有的尊严和价值。endprint
评估体系和专业规范的导向 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学评估和《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是建筑学教学的两大“指挥棒”。教学评估重视专业教育质量、专业教学过程以及专业教学条件的建设。其中专业教学质量是评估的核心内容,共四大类34款,包括建筑设计、建筑相关知识、建筑技术以及建筑执业知识等。在这些项目中,大多数条款是关于技术素质教育质量的,关于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内容较少。《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详细列出建筑学专业的知识体系,其中规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约144学时,仅占总学时数的5.6%,学时的配置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远远不够的。
综上所述,建议在评估体系和专业规范中适当增加人文素质培养的比重,增加相应的取证点,发挥评估和规范的导向作用,督促教学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
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 专业教学是建筑学教学中比重最大的环节。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容易让学生接受[8]。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可以与人文素质教学结合的课程包括设计类课程以及理论类课程两大类。其中设计类课程主要通过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和设计辅导的过程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这种一对一或一对多小范围的具体指导,是开展渗透型教学的理想时机。
人文气氛的营造 当前各高校已经意识到人文气氛营造的重要意义。除了设置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外,还通过专题讲座、展览和文化活动等丰富人文形式,将优秀的人文气氛渗透到校园文化生活中。学院每学期都会举办人文讲座系列,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开展讲座,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此外,学校和学院还鼓励学生组织内容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努力营造人文气氛。
参考文献
[1]林洙.建筑师梁思成[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6:
97-98.
[2]杨旭明.重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5(2):22-24.
[3]张宏斌.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辽宁:大连海事大学,2012.4.
[4]林绍雄.新加坡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特色及其经验借鉴[J].东南亚研究,2009(1).
[5]城市建筑能否讲点艺术品位?[EB/OL].http://blog.people.com.cn/article/1/1346490423612.html.
[6]张今杰,林艳.建筑理性的重建[J].嘉兴学院学报,
2005(11):27.
[7]曹占伟.国内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思路及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13(20).
[8]刘戈,詹健.浅谈建筑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新建筑,2006(3):118-1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