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声部合唱教学的设计与再设计
——以《念故乡》为例
2016-02-02高君飞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朝晖初级中学浙江杭州310000
高君飞(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朝晖初级中学,浙江 杭州 310000)
二声部合唱教学的设计与再设计
——以《念故乡》为例
高君飞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朝晖初级中学,浙江 杭州 310000)
从目标确定上的重过程、重体验,到教材处理中的挖掘创造性因素,再到教法学法的设计与再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无不闪烁着“关注学生”的理念。由“教师教”转而为“学生学”,由“学习演唱二声”转而为“用音乐性演唱”,在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我们都可体察到教学设计的别有用心。最后音乐的完整演唱和乐器的配器无不把课堂推向了更高层次,这样的课堂教学即是普通课堂应有的起点,又是扎实课堂的归宿。
二声部;合唱教学;设计;再设计
音乐教学设计是根据音乐学科特点,从系统的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执教者、学习者、教学目标、课后评价等各方面的因素,分析课堂音乐教学问题和需求,设计解决其中值得改进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加以实施并由此评价和修改,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念故乡》这首二声部合唱歌曲以前曾教过多次了,这么一首经典耐人寻味的名曲在课堂上却总是感觉很枯燥,既不能以情感生,亦不能“以声服生”。这一次在精心设计和磨课后,突然发现原来合唱教学课堂可以变得如此高雅并富有趣味,使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功体验。
再设计教学案例描述:
学唱A段低声部旋律
师:清唱低声部旋律a段,请同学们一起来体验。(提醒坐姿,肢体律动,纠正音准,关注学生,视情况多唱,多指导,指导要充分到位。充分唱完美后进行A1学唱)。
师:我们再来唱一唱最后的A1部分。(讲清楚两段的区别,相似但结尾不同)。
师:同学们都唱得都非常值得点赞,我们跟着伴奏来哼唱吧。(放全段伴奏)。
机动安排:随学生情况机动指导:提醒位置,起伏的旋律通过律动手势帮助达到音准的效果。
备注:解决位置就是带领学生无数次的反复和聆听,利用身体或学生体验。
师生合唱——引出高声部
师:同学们,现在我有个挑战的想法,我很想加入高声部的演唱,你们那么多人,我只有一个人,看我能不能抵挡你们强大的声音风暴,来吧,祝你们挑战成功!(生跟着低声部录音一起演唱,老师演唱高声部)。
师:刚才我们初次尝试了二声部合唱,我们来听听,两条旋律声部融合在一起会有怎样的效果呢?(听师的高低自录)。
设计意图:通过语言的形象捕捉,引导学生运用柔美、连贯、圆润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念故乡》。
部分学生加入高声部演唱(播放完整的伴奏录音,加入风铃和碰铃)。
师:我一个人的声音太单薄了,我想邀请几位同学和我一起演唱高声部,哪些同学自告奋勇,愿意和我一起来演唱呢?
完整合作
师:(跟钢伴或伴奏演唱,请学生加入乐器风铃和碰铃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学习用准确、和谐、统一的声音表达音乐特定的情境。
教师始终把音乐与体验结合在一起,通过导入的肢体音准辅助到后面二声部教学的音准把握,时刻能为学生的准确演唱做好扎实的铺垫,并且是有效而灵动的,创设了轻松而简单的辅助教学,达到了非常明显的音准效果,有趣而不枯燥,条理十分清晰,过度自然、环环相扣,课堂的整体效果好,学生对二声部的难点演唱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普遍学生的参与度较高,难点也得以有效解决。对本课的每个活动设计都是扎实而有效的。
一、整合教材,是一堂好课的基石
《念故乡》这首二声部合唱歌曲始终都是二声贯穿全曲,A段与A1相似,低声部旋律有很强的旋律性,学生能够基本掌握。B段低声部与高声部是一个三度音程的平行进行模式,对于学生来说这首熟悉的歌曲要想最短时间内达到一种歌唱雏形,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B段高低声部三度叠加音程进行,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抗干扰因素。在第一次试教下,全部演唱低声部发现时间不够,B段花时长且不能很好掌握,如何灵活运用教材成为这堂课的突破口。
(一)创造性理解教材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
教学过程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呈现。第一次试教后,发现学生普遍具有唱好、唱准的能力,但也有个性差异等,并从普通班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制定了:能够用柔美、连贯、圆润的声音演唱A段二声部歌曲《念故乡》;结合柯尔文手势、趣味视唱乐谱等方式参与体验音乐活动,从而较和谐地唱好二声部,体验和声的艺术表现力及歌曲的意境美。设计教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二)不能为教教材而教教材,而是以教材为重要的而非唯一的课程资源
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为教材的作用在于能作用于学生充分发展,能有效激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第一次试教后改变导入设计环节,把原本《我的祖国》复习聆听改换成德沃夏克的钢琴作品《幽默曲》,使学生在一开始能在较为轻松愉悦的音乐中,运用体态律动无痕感知音乐的音高走向,自然而亲切,学生普遍乐于接受,态度积极,促其获得方法,提高技能。
(三)应注重激活教师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而非奴隶
需要教师去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去内化,去升华。《幽默曲》旋律轻松诙谐,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那如何让课堂从心动到互动,教师可以将音乐旋律行进设计成简单的辅助体态律动,通过音乐律动内化为系列实用的教学手段,这样一堂课才能如有源之水。
课后,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这样的课,说这样的音乐课不但不枯燥,还很有趣味。与以往的课大不一样。其中有一位同学说:“这样的课让我学会了很多音乐知识,也很有演唱的欲望,牢牢吸引了我,有滋有味。”
二、以生为本,是一堂好课的核心
在二声部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强的牵制行为,课堂中的学生都是被强扭着走,学生学习被动且不生动。“一堂好课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头脑不是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及时点燃的火把。”新课程强调以学定教,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始终应该是第一位的。如何改变这堂课中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成为再次设计的动力。
二声部歌唱教学难度较大,不仅要扎实演唱低声部,更要站稳高声部,对各种各样的演唱难免会出现训练枯燥的局面,如何让学生唱准唱好,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本文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要转变理念,摒弃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
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学生成为朋友,彼此尊重,互相平等。课堂上耐心倾听学生的反馈,在出现问题时多从学生角度考虑,学生自然真正能和你走在一起了。一个“前设计”不足,一个堂课的不足,需要我们去反思,以便通过调整有所改进,只有注重教学设计及反思才能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增长。
(二)体验活动要多样性且兼具贯穿性
在导入中设计了生动柔美的体态律动,用简单的肢体律动,使学生感受音高在身体部位中的发生变化的微妙体验,学生大部分乐于参与,积极性较高,这样的设计是有很好的辅助学唱功能的,在低声部学唱中。
(三)以生为本的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时的帮唱教学环节中,我想邀请几名学生与我一起演唱,发现大部分孩子有一定的拘束性,我最后选择学生民主推荐,这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互相推荐,并且选出来的学生都具有代表性,我相信还给学生思考、讨论、选择的权利,鼓励并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发言,可以使得学生敢于发言,勇于表现,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在本课时中,学生的参与率达100%。具有相当的广度。有一定的后效持续性。
三、激发想象,是一堂好课的灵魂
课堂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持之以恒的追求。因此,“一堂好课,应让学生受益一生,而非受益一时”。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内心参与度即内心世界,关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不是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体验性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的灵动性所在,通过体验,一些学生能脱颖而出,在促进学生整体成长的过程中,也有激励个性发展。本课时十分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引导学生对二声部和谐音色的体验,感知背井离乡后人物内心的情感体验,更有对作品人文性的升华体验,提升作品对人的审美性的培养。课堂上,学生不仅要用动脑,动耳,动嘴,更要用体态进行表演,即用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我们在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的直接体验,也应该鼓励学生对作品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念故乡》演唱技能不难把握,但却难以通过演唱表达深沉的思乡情感。所以我在课堂上强调一种人文性的体验,比如讲述作曲背景,在谈及“背井离乡时,学生通过音乐感受到了音乐的震撼,那么此时为下一步的学习还会那么难以进行吗?学生不仅能够很好的掌握音准及音色的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声音表达作曲家所要呈现的音乐意境,水到渠成,一气呵成,效果非常显著。
这样的二声部合唱教学设计,自始至终都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比如对音乐的律动体验,师生互动演绎,学生独特的见解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既体会到了音乐的生动形象,又感受到了作品所展现之美。
[1]新课程教学设计——音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2]新课程教学设计——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3]曹理.缪裴言,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选评(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4]张开军.音乐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