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艺术形成发展的三个时期
2016-02-02张春芳黑龙江省北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黑龙江北安164000
张春芳(黑龙江省北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黑龙江 北安 164000)
评剧艺术形成发展的三个时期
张春芳
(黑龙江省北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黑龙江 北安 164000)
本文以评剧形成发展的三个时期入手,力求探索民间地方戏曲剧种从孕育、形成到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和特点。其得到的启示为:一是都脱胎于本土的某一种民间说唱、民间歌舞等艺术形式;二是从母体艺术到初具戏曲形态,一般都有一个过渡形式(评剧称“拆出”);三是剧种形成初期,均带有母体艺术的浓重特征;四是在形成至成熟和发展过程中,都善于吸收先成熟的剧种及相邻兄弟艺术形式的精华,以完善自己。这四点,则是民间戏曲剧种形成与发展普遍规律的具体体现。
莲花落;唐山落子;“奉天”落子
中国戏曲剧种史显示,任何一个民间地方剧种的孕育、形成和发展,都是循着其自身内在的衍变规律,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向前演进,从而使其逐渐成熟,成为在艺术上达到尽善尽美的传统戏剧形式。而其发展的阶段性和时期性,则是它的主要特征,评剧即是这种特征的典型代表和主要体现者。
一、莲花落时期
评剧是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戏曲剧种。
莲花落即“落子”,又称“莲花乐”,源于唐、五代的“散花乐”,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示歌曲,宋代始流入民间。元明以来,渐有写景和叙事之作,其最兴盛时为清乾隆之后出现了职业艺人,并与民间另一种形式“什不闲”合流。其表演者为一旦一丑,初为徒歌,自击节子板自唱,且歌且舞。一场节目一般由以下段落组成:一、击鼓开场;二、报四喜(由击鼓者面向观众朗诵四句即兴喜歌);三、表演“单口”;四、“对口”或“拉场玩艺”压轴。演出曲目有《杨二舍化缘》、《小王打鸟》、《西厢》、《安安送米》、《王小二赶脚》等。著名艺人有金菊花、成兆才、孙凤鸣、孙凤岗等。
莲花落的曲调较简单,多为上下句结构,有平调和悲调之分,另有(哭柳子)、(云里翻)和(海底捞月)等专用曲调。
二、唐山落子时期
1910年(一说1909年),莲花落班社进入唐山演出,深受群众欢迎。此时,成兆才等艺人对莲花落的表演进行了改革:一是将曲目中的原第三人称的叙事体,改为第一人称的代言体,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二是吸收蹦蹦的音乐素材,创造行当唱腔。三是吸收河北梆子唱腔中的(导板)、(尖板)、(搭调)、(安板)等板式的音乐成分,创造了(慢板)、(二六板)、(大安板)、(小安板)、(尖板)等新的板式,提高和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四是搬用了全套河北梆子乐队、器乐曲牌和打击乐,采用板胡为主奏乐器,故被称为“平腔梆子戏”。五是学习戏曲的表演程式,发展脚色行当,增强了刻画人物的艺术表现手段。
此时,正值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评剧第一代剧作家成兆才创作的《杨三姐告状》,久演不衰,成为最负盛名的评剧代表作。此一时期为男旦时期,著名演员有月明珠、金开芳、倪俊生、开花炮等。代表性剧目有《开店》、《开嗙》、《杜十娘》、《安安送米》、《杨三姐告状》、《占花魁》等。
1913年前后,成兆才、月明珠等为首的“京东庆春班”,以平腔梆子戏的名义进入天津演出,一种新的戏曲剧种,以崭新的风貌接受了观众的考验而一举成功。此时期在音乐上的成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月明珠调)的产生。应该说,(月明珠调)是平腔梆子戏时期音乐中具有剧种音乐标志性意义的唱腔曲调,是以莲花落音乐中的(喇叭牌子)为基础,以(东路二六板)的旋律、调式为依据创作的一种唱腔曲调。现今的评剧主要唱腔(正调),即是在(月明珠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二是倪派生腔(二六板)的出现,是此一时期富有特色的一种行当唱腔曲调。
三、“奉天”落子时期
1923年左右,“唐山落子”时期的演员赴东北各地演出,以沈阳(旧时称“奉天”)为艺术的活动中心,称为“奉天落子”。此一时期出现了花莲舫、李金顺、芙蓉花、筱桂花、刘翠霞、白玉霜和喜彩春等女演员。其中,以李金顺的影响、成就最大,与白玉霜、刘翠霞和筱桂花等四人,被誉为当时评剧的“四大名旦”。1928年,李金顺以时装新戏《爱国娇》轰动东北名城哈尔滨。
此一时期,由于大量女演员登上评剧舞台,遂促进了本剧种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表现为:一、(慢板)腔的创新。首先,结构上彻底突破了原上下句各两个分句的规范,形成了三分句的乐句结构,并产生了新的句型和小“垫头”。其次,旋律上出现了以刘翠霞为代表的善走高音域的腔调,以及以白玉霜为代表的常以走低腔(低旋律)取胜的曲调。第三,在演唱速度和板式运用上,更突出演员的艺术个性。如白玉霜演唱的(慢板)速度为 =60-80,很慢,独树一帜,演唱之后一般不接(垛板)。而筱桂花和刘翠霞在演唱(慢板)之后,则必接(垛板)。第四,在唱腔旋律进行中,常出现四、五、六、七度等大跳音程。二、(哭迷子)腔的发展。在吸收了皮黄腔的乐汇后,使其更完整,突出了戏剧性效果。三、(搭调)的丰富多彩。刘翠霞的(搭调),由于借鉴了河北梆子(搭调)的形式,其中融入了角调式莲花落“散唱”的部分音调,从而使(搭调)的曲调,更为绚丽多姿,无论从功能和艺术表现上,都远远超过河北梆子的(搭调),使之成为评剧音乐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四、风格的多样性。如李金顺的高亢粗犷、明亮新颖;白玉霜的低回婉转、细腻真切;刘翠霞的挺拔激越、柔美抒情;爱莲君的柔婉华丽、妩媚多姿等。五、乐队完整齐备。此时期由于增加了许多新乐器,故使其成为一个各声部基本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民族乐队,大大提升了艺术表现力。
张春芳(1968—),女,黑龙江省北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二级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