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柳琴戏的历史传承及其时代变迁*

2016-02-02

黄河之声 2016年20期
关键词:柳琴样板戏剧目

高 静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浅谈柳琴戏的历史传承及其时代变迁*

高 静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柳琴戏是我国的民间传统戏曲之一,流行于苏北鲁南地区,其本身有着独特的价值。柳琴戏虽然被列入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戏曲在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较多的问题。社会发展使得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戏曲被更多的人所遗忘,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主要从柳琴戏的发展起源及其历史地位进行分析,通过阐述柳琴戏的独特艺术特征,展现其艺术之美,最后就柳琴戏的历史传统和时代变迁分析,进一步揭示社会力量对艺术形式的影响。

柳琴戏;历史传承;时代变迁

我国地缘辽阔,不同地方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柳琴戏就是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它是一种地方戏曲,这种戏曲的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最早是灾民用于谋生存口口相传的一种曲种,这种曲种的独特之处在于人们可以自由的哼唱。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就成就了当今的柳琴戏。柳琴戏又被人们称为“怡心调”,与其他的戏曲相比较,柳琴戏有着其独特的特征和魅力。因此,也是在传统文化中流传较久的文化。

一、柳琴戏的起源及其艺术特点分析

(一)柳琴戏的起源分析

柳琴戏又被称为拉魂腔,是汉族戏曲剧中的一种。因为其演奏的主要乐器是柳琴,所以被人们称为柳琴戏。其主要是由流行于民间的戏曲肘鼓子和拉魂腔两种形式组合而来的,这种戏曲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主要在山东、安徽以及河南等地区的边境进行传播,尤其是在江苏和山东两地的影响较大。柳琴戏的最初演奏形式是以双人清唱或者是单人的形式进行演奏,艺人往往是手持主板或者是梆子敲打节奏,所唱的内容都是来源于民间的故事,篇幅的长短不受限制。起初,柳琴戏的演唱都是艺人自己拍打节奏,不仅没有乐器作为伴奏,艺人也没有专门的道服。随着不断的改进,柳琴戏演奏中出现了专业的艺人,并且在角色上也有了一定的分类,有小丑、旦角和小生三种角色。之后,随着女艺人的出现,柳琴戏演奏的道服也有了一定的变化,柳琴戏的雏形拉魂腔慢慢的走向成熟。

(二)柳琴戏的艺术特征

柳琴戏的主要特征是腔调优美、旋律多彩。在伴奏方面比较随意,并且没有固定的演唱方式,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员不会受到伴奏的限制,可以自由发挥。柳琴戏中的事件叙述都表现的自由洒脱,淋漓尽致。此外,柳琴戏的结构组合比较自由,由于唱腔后常常有众人帮和,因此也被称为满台腔。柳琴戏还没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在于男性和女性的腔内经常会出现附近调制的关系,调出来的大的特殊音色,小切分节奏。其主要的构成部分有基本腔、色彩腔以及民歌小调三种。

二、柳琴戏的发展历史分析

柳琴戏从明清时期的起源到后来的发展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历史。下面主要按照时间的顺利来叙述柳琴戏所经历了的发展阶段。

(一)抗战时期(作为宣传曲目广为流传)

柳琴戏作为一种民间戏曲,寄托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某种情感,由于其曲风自由,很多人将某种期望寓于其中进行传唱。抗日战争时期,人们的身体上和心灵上都受到一定的创伤,生活更是难以言说。普通老百姓只能通过某种口号表达自己对战争的厌恶及对和平生活的期许。柳琴戏适时融合了大量的抗日剧目被人们唱响,这时的柳琴戏主要流传于淮海解放区,一方面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通过与抗战曲目的融合使得柳琴戏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定名与其发展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柳琴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首先是柳琴戏的定名。1953年,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门同市文教局以及拉魂腔的艺人商量之后,以戏曲的伴奏乐器柳琴作为依据为戏曲正式定名。1954年9月的华东戏曲观摩演出中,柳琴戏通过传统的剧目参演形式,柳琴戏的名称被广泛的使用。20世纪60年代,柳琴戏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由于这一时期,戏曲上出现了较大的改革,柳琴戏作为一种地方剧种也被纳入到改革的戏曲范围之中,在改革的潮流中得到了更好地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点,在柳琴戏定名之后,戏班由原来的拉魂腔班社制改成了剧团。柳琴戏的演出组织由原来的私有制民间班社逐渐转变成为所有制剧团。

第二点,改革中的柳琴戏有了艺人培训班,主要组织艺人学习中央一级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的文件,贯彻改人、改戏、改制的原则,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柳琴戏艺人的思想觉悟和政治修养。

第三点,涌现了大量的剧团新剧目,柳琴戏的排练也开始走向正式轨道,表演的舞台也是焕然一新。此外,柳琴戏的音乐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变,在剧目方面更是出现了大量的剧目。这一时段柳琴戏的迅速发展在社会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文革”时期(地方剧种受到冲击)

“文革”期间,柳琴戏的发展受到样板戏的强烈冲击,所有的戏团在这一时期开展学习移植样板戏,并且将样板戏的移植作为地方戏曲改革的必经之路。由于样板戏的出现,柳琴戏戏团和大量的合并,一些戏团开始改唱京剧。柳琴戏的很多演出剧目受到禁锢。在样板戏的移植过程中,京剧这一成熟的戏剧对传统的地方戏剧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催化作用,使得地方戏剧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样板戏的移植也使得柳琴戏的音乐中引入了板式的概念。虽然样板戏的推广对柳琴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培养了大量的柳琴戏优秀艺人,使得柳琴戏的演员阵容不但壮大。

(四)改革开放(生存遇挑战)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柳琴戏的原有剧团先后恢复改制,剧目创作不断活跃化。1979年,柳琴戏在京城唱响。传统剧目解除禁制之后,大量的柳琴戏又开始出现在舞台上,1980年初是柳琴戏发展繁荣的高峰时期。之后,柳琴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出现了新的文艺娱乐形式走上舞台,有歌舞、电声、卡拉OK等,这些艺术形式对柳琴戏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人们将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新型的艺术上,柳琴戏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少,柳琴戏的剧团也陷入了艰难的发展处境。时至今日,柳琴戏的发展仍然没有改变当初沦陷的局面。

三、柳琴戏的转型和变迁

20世纪50年代戏曲改革推行之后,柳琴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从演员到剧团,从剧目到音乐,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变化。

(一)柳琴戏剧目的变化

在戏改开始之后,剧目的改革在整个柳琴戏改革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对传统剧目的改编,这一工作是戏改的中心。旧社会的艺人在音乐方面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少,通常都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音乐的传承和演唱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批新的文艺工作者,这些人员加入到柳琴戏的音乐整理和创作中,他们同演员密切合作,促进了柳琴戏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柳琴戏工作者首先对柳琴戏的音乐进行整理和记录,先后出版了不同的剧中音乐书籍。20世纪60年代,柳琴戏的音乐完成了定腔上谱的工作,促进了音乐的协调统一。

(二)柳琴戏唱腔的变化

柳琴戏的唱腔经历了从固定板眼到新腔创立再到新型演唱会形式的发展变化。

柳琴戏的固定板眼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的唱腔主要是戏曲改革和样板戏移植的产物。中国传统音乐习惯用板眼标记旋律的节拍,其中强拍为板,弱拍为眼,根据不同的扮演组合可以分为不同的节奏形式。而柳琴戏的骨干曲调当时只有强拍没有弱拍,所以属于有板无眼的形式,其音乐只是速度上的不同变化。因此,在记谱的过程中,无法根据速度的变化进行板眼的分割,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的戏曲改革形成了阻力。

20世纪60年代末,柳琴戏移植京剧样板戏,无论是伴奏形式还是幕间曲都照搬了京剧的形式,但是唯一没有发生变化的就是柳琴戏的戏腔,因此,这就需要加强柳琴戏的戏腔和京剧伴奏形式之间的衔接和融合,由此出现了板眼划分。划分之后的柳琴戏板眼主要有散板慢板以及二行板等。这样一来,柳琴戏的花腔调门就被划分到固定的板眼之下。有了板眼的划分一定程度上为柳琴戏的音乐记写提供了方便。柳琴戏的唱腔基本音乐构成主要是上下乐句的形式,这对柳琴戏是否为板式变化体的辨别造成了困扰。为适应音乐剧种的发展,文艺工作者不仅对柳琴戏进行了定谱和记录,同时还根据需要创立了大量的新唱腔,对柳琴戏的传统唱腔进行了补充。后来,文艺工作者将多样化的演唱形式用于柳琴戏的演唱当中,出现了多个演唱角色的新型演唱形式。

(三)柳琴戏伴奏音乐的变化

柳琴戏的音乐伴奏变化经历了乐队的编制和扩充到主奏乐器的改革等多个变化阶段,艺人们对移植的样板戏进行了反思。20世纪50年代前期,柳琴戏的专职乐队逐渐形成,同时也增加了多种乐器。20世纪60年代,柳琴戏进入样板戏的普及浪潮当中,对地方剧种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20世纪70年代,柳琴戏音乐工作者通过对京剧的学习和借鉴,迅速掌握了板式的概念,并且在柳琴戏的演奏当中用到了京剧的演奏形式和记谱方式,促进了柳琴戏的发展。

四、结语

柳琴戏是一种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剧中,和其他的戏曲相同,柳琴戏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较多的困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政府部门以及文化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柳琴戏的重视,并且不断发扬壮大,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1] 杜景茂,侯长侠.柳琴戏的渊源与演变[J].艺术百家,2011,Z2: 260-261.

[2] 张敏.从《墨子》透视柳琴戏的当代发展[J].艺术评论,2013,08: 105-107.

[3] 孙临平.沂蒙情长恩深重--观现代柳琴戏《沂蒙情》[J].艺术评论, 2013,Z1:68-69.

[4] 宋希芝.山东柳琴戏发展传承与振兴研究[J].戏曲艺术,2012,02: 60-65.

[5] 闫辉.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的保护与传承[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2,03:40-44.

[6] 赵峰.山东柳琴戏艺术特色及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基金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柳琴戏教育保护的体系化构建研究》研究成果(2014SJB391)

高静(1975-),女,山东济南人,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猜你喜欢

柳琴样板戏剧目
一曲柳琴戏,最美拉魂腔
舞台剧目
柳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柳琴戏音乐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以2010-2020 年为例
红灯记(根据现代京剧样板戏改编)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电影意识形态批评方法下复观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进校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