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设之构想
——以河南地区为例
2016-02-02丁璐
丁 璐
(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设之构想
——以河南地区为例
丁 璐
(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河南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应以此为内容,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观念,提升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生中的认知度。
地方音乐文化课程;构想;民族民间音乐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规定,各地高校应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课程。河南省民族民间音乐博大精深、资源丰富,故各高校可选择《课程方案》中建议开设的科目,然后将所选择科目开设为选修课,特别是要将河南省民族民间音乐引入选修课中,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突出特色。
一、光辉灿烂的河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1、民歌。根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的记载,河南民歌可以分为号子、山歌、田歌、风俗歌、小调、灯歌、儿歌。号子是劳动人民在从事各种繁重体力劳动时所唱的一种号子,它的曲调和节奏,与整个劳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产生于体力劳动过程之中,又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真实地反映着劳动的状况和劳动者的精神面貌。河南劳动号子的种类很多,有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打硪号子、板车号子、拉件号子、抬包号子、打井号子、打纸浆号子、查鸡蛋号子、推火车号子等。河南山歌主要分布在山区,如:大别山、桐柏山、嵖岈山、熊耳山等山区的一些县、市。山歌演唱形式有一领众和、对山歌和一人吆喝等。河南田歌,主要流行在山区有水田地方及熊耳山区卢氏县一带,其他地方已很少见。有水田地方的田歌,多在犁田、栽秧、薅秧草及车水时唱,卢氏山区的吆劳号田歌,则多在耕田和锄草时唱。风俗歌,指在特定民俗事项活动中传唱的民歌,河南的风俗歌有孝歌、撒床歌、饮酒歌、背药书调、经调。河南小调是数量最多,流布最广,内容最丰富的一类民歌,小调流传在社会各个不同的阶层中,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穷人生活难》、《十月小奴忙》等。灯歌是在元宵节各种文艺活动中所唱的民歌,有高跷调、旱船调、推小车调、跑竹马调、岔伞、花鼓调、花伞、九莲灯、锣鼓唱、锣鼓曲、秧歌、地灯。
2、戏曲。河南是戏曲大省,河南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其中豫剧、曲剧、越调三个剧种分布最广,豫剧几乎各市县都有豫剧团。曲剧发展迅速,除豫东部分地区外其余地区都有曲剧流行,剧团数量占第二位。越调是一个古老的剧种,但是迄今为止仍然有很大影响。
3、曲艺。河南曲艺音乐品种繁多,从演出形式和音乐结构来看,大致可分为牌子曲、锣鼓曲、弦子书、鼓板书四类。牌子曲类有河南曲子、琵琶词等;锣鼓曲类有锣鼓曲、河南花鼓等;弦子书类有河南坠子、渔鼓坠儿等;鼓板书类有河南鼓词、河洛大鼓等。
4、器乐。河南的民族民间器乐曲分为河南民间器乐曲和宗教音乐两大类。河南民间器乐曲包括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板头曲、吹管乐、拉弦乐、弹弦乐;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的管子曲、筹曲,道教音乐的管子曲、筹曲、丧葬锣鼓曲。
二、对地方音乐文化课程的设想
1、教材建设。目前地方音乐文化课程教材的编写非常薄弱。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和教学优势,编写出高水平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教材的编写应注意:重视中国民族音乐理论成果向教材体系的转化[1];重视教材的实用性、传统性、文化性;重视教材中作品的代表性、典型性,应选取旋律优美、朗朗上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启迪的作品;教材的编写应重视作品音频和视频的搜集与整理。
2、课程安排。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这门课程介绍的是全国范围内的民间音乐5大类,由于课时的限制,对于当地音乐文化方面的内容很难涉及。《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第2条和第4条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重视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教学,发展有民族特色的、情趣高尚的艺术教育”,“普通高等学校设艺术选修课,在一些学校也可设艺术必修课或必选课,课程门类由学校自行确定”。[2]因此,地方音乐文化可以看成是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延续,将其列为选修课,可以丰富课程设置,也可以满足不同审美取向学生的需要。
三、课程设置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观念。我们都知道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文化传承。同样,音乐教育也具有音乐文化传承的功能。当今,许多国家都在音乐教育中把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主张以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为根,采用本民族的音乐为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提倡用本民族的母语歌唱,通过传承、熟悉和理解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来培养下一代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厚感情。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地方高校应该充分的深入挖掘区域性民族民间音乐的精神文化资源,树立学生的民族音乐观念。
2、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河南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不仅造就了众多的物质文化遗迹,同样也孕育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河南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共86项,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手工艺术和民俗等,其中民歌、器乐、舞蹈、戏曲、曲艺类共36项。这是河南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原文明的见证,同时也是地方音乐文化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地方音乐文化这个课程平台,可以促进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推广,提高其在大学生当中的认知度。■
[1] 范立芝.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2] 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教社科学(1989)第(003)号[S].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