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期教育体制面临的挑战——以素质教育实施为探讨视角

2016-02-02任艳茹

黄河之声 2016年13期
关键词:教育体制素质教育素质

任艳茹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社会转型期教育体制面临的挑战——以素质教育实施为探讨视角

任艳茹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文章以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为观察视角,分析了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高考对推行素质教育的影响程度;探寻并阐述了在后高考阶段的高等教育中影响素质教育顺利进行、影响学生学习态度和就业状况的主客观因素。

素质;教育;体制;学生

尽管我国大力倡导并开展素质教育已有很多年,但基于教育体制本身的局限性和我国国情的特殊性,进展却相当缓慢,效果也差强人意。无论是初等、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在推行素质教育上都面临着种种困境的挑战。由于诸多困境短期内无法根本摆脱,使得各层级学校的素质教育无奈之下只能在形式上大张旗鼓;而在其内容实施所取得的成效上却乏善可陈,亦即能改善和扭转现状的实质性的东西还很匮乏。这种长期缺乏有效破解素质教育困境举措的现实状况,必然会导致各层级学生的素质教育一直在低层次上、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境地中徘徊。这种不尽人意的素质教育状况必然会引发社会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不满、对高考的过度焦虑、对高等教育的质疑、对学生就业的担忧,如此等等。

一、高考前素质教育遭遇窘境的根源

多年来,我国在中小学阶段,素质教育的讨论一直在沸沸扬扬进行着,而素质教育的落实却一直在谨小慎微的尝试着。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其一,高考是迄今为止人们所公认的唯一较为公平的国考;其权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二,由于高考的不可替代性,使其对学生的未来人生和对其家庭的影响都至关重要;对学校的名望、地位、影响力也举足轻重。所以在高中阶段,高考的考试模式基本上就是学校的教学模式;高考的考试内容基本上就是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而高考的影响力和传递效应居然能延续到学前教育,甚至是幼儿教育。所以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过程很不顺畅也很不均衡,个性的塑造和发展都会不同程度的有所缺欠和缺憾。其三,由于初等、中等教育的范围和内容与时代进步的要求差距比较明显,各种评价体系和模式过于单一和功利,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今后的全面发展。迫于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初等、中等教育也在不断探索改革的新举措和突破口。但由于学生进入大学深造的途径和模式已经被固化了几十年,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高考制度带来的诸多弊端,但现有的国情和现存的教育体制,如果不在顶层设计上进行根本改变和逐步完善,人们几乎就只能依赖现行的高考教育模式进行运转。而每年所谓的中学教改,无非也就是把素质教育融进应试教育的一种与时俱进的谨慎尝试。由于它的植入根基既不能脱离学生的高考,又不能避开时代的要求,因此这种既非脱胎换骨、又有可能不断打造出新的升级版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人格塑造以及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培养,总给人一种浅尝辄止的印象,而且往往会陷入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

由此可知,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教育环境,一直处在一考定终身的令人惶恐不安、甚至是不堪重负的氛围之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的念头长期处在萌芽阶段,未能及时得到引导和开发。至于培养发展一些有益身心、有益未来的各种素质与能力和各种兴趣与爱好,更是纸上谈兵,无从兑现,基本上都被各种与升学有关的加强班和所谓的“兴趣班”取而代之。

二、在大学推行素质教育遭遇的困境

按理说,在大学推行素质教育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大学教育也本应当成为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但现阶段我们的大学基本上是大而不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遭遇各种困境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当然这和社会转型期各大学忙于扩招和急于升格有一定关系;和各大学的办学理念、人才定位、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能落实到位有一定关系;和各大学的文化积淀、人文精神、学校风气和学术氛围、教师队伍建设达到的水平、教师的敬业精神以及施教与管理水平有一定关系。

鉴于以上在大学推行素质教育经常遇到的问题,人们似乎能够理解在大学中所发生的一些似是而非的教育教学现象。下面以大学课堂教学为例来说明在大学实施素质教育为何遭遇窘境,根源在哪里。

那些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对所在学校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但没过多久,失望和不满就写在脸上,也会显露在日常教学和大学生活里。在不少学生眼中,无论是专业学习还是日常生活,大学应当是富有学术自由和能够不断挑战自我的地方;也应当是招纳仁人志士和汇聚名师名家的地方;当然更是焕发青春活力、追求卓越、追求真理、以及激发无限创意、开创未来生活的地方;而并非是固有观念中的简单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地方。

事实上,大学的素质起码应当如此,大学课堂的教学水平也应当无愧于在座的每一位学生。但令许多学生们感到困惑和遗憾的是,不少大学的课堂教学仍然是老就的传统教学模式,读着PPT讲课的老师不在少数;满堂灌的教学现象比比皆是;对学生的课堂感受不闻不问。课堂教学不但缺乏时代感和现代气息,而且还缺乏起码的教学活力和教学热情。老师的教学水平、人文情怀、治学态度、人格魅力等,和大多数学生想象中和期待中的落差比较大,教学过程很难让学生心悦诚服;不少学生上课的感觉很不好,总觉得是在浪费时间,浪费青春。如果没有考勤拴着,没有平时测验捆绑着,没有考试制约着,没有文凭在头顶上悬着,可能愿意去上课的学生不会有多少。

一学期下来,甚至几个学期下来,学生和老师就这么相互将就着。学生对如此的大学课堂教学已经习以为常;有些学生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但不管怎样,学生从来不敢在考试上轻言放弃。至于在课堂上学没学到知识、哪些素质提高了都另当别论,重要的是必须要通过考试。但究竟学生掌握了多少,能掌握多少,上升的空间究竟有多大,光从试卷上的分数来判断是很难知晓的。如果很多专业课和课程设计都以这样的方式开始和结尾,那么学生专业知识缺欠、素质不够、能力不足,常常被用人单位质疑就不足为奇了。

毋庸置疑,我们大学课堂教学缺少应有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气息,缺少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亮点和教学特色,缺少能唤起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欲的精心教学设计,学校和教师缺少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沟通环节,缺少彼此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的友好情谊。由此可知,要想在大学顺利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课堂教学环节就是关键所在。如果在这一环节上出了问题,再好的愿望也无济于事。如果我们的大学想要做大做强,软硬实力都不可或缺。首先,国家教育的投入不能少,科研项目也至关重要。其次,开展富有成效的素质教育也势在必行。另外,必须拥有能让学生感到充实的校园文化生活,必须拥有能让学生感到骄傲的教师队伍、以及充满学术气息和活力的大学课堂。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一些大学在素质教育方面让众多对大学充满美好期待的莘莘学子们大跌眼镜;在人才培养的标准上饱受社会争议和责难;在人才个性发展过程中备受国人关注和期待,其深层次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行业长期受到社会大环境是非曲直的不断冲击和碰撞,难免会导致办学理念的扭曲和人才培养过程的变形,短时间内难以正本清源,使得人才培养过程在简单粗放、似是而非、左右为难的徘徊中艰难前行,致使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水平难以得到保证和提高,也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同与接纳。

其次,我们的大学在履行自身职能和使命时,经常会受到来自各方不应有的干扰和阻碍,使得我们的很多大学在发展的各个阶段缺乏应有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对真理的坚守。各发展阶段之间也因此缺乏必要的精神文化传承;使得学校文化底蕴的积淀不够丰厚、扎实,并导致校园的学术氛围不够活跃和浓厚,学术精神也不够完善和纯粹,从而造成各种承载能力和各种包容性、各种视野都比较有限。这样的大学氛围和大学教育似乎很难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可;当然,社会用人单位对不容乐观的大学教育不断提出的种种质疑、以及那些不绝于耳的微词和诟病也在所难免。

三、任重道远的大学素质教育

一些大家熟知的985和211高校,文化底蕴丰厚,师资力量雄厚,治学态度严谨,育人理念和方法新颖独特,素质教育开展得相对比较好。在充满人文精神的关照下,多数学生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升华;面临各种困境时,敢于直面对待;解决问题时,有能力、有勇气、有智慧;融入社会后,适应的广泛性、充足的就业信心和实力、广阔的视野、人文的情怀,这些素质和品质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独具个性色彩的人生追求,会使这些高校的毕业生在人生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当然,对于大多数一般普通高校读书的各年级学生,并非就业前景黯淡;也并非没有成功和幸福的人生。不少学生对本校素质教育的开展持保留态度,主要是认为形式大于内容,有本末倒置之嫌。一些高校的素质教育容易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而趋于形式化和功利化,甚至流于表面和浮夸,学生的获得感、成就感很低。而当学生真正进入社会寻找工作时,很可能会导致学生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而对心仪工作岗位丧失竞岗的信心和勇气。从表面上看是缺少岗位必备的素质与能力;从根源上分析,是学生的人格不够完整,展示自我个性不够鲜明,彰显优势缺乏信念的支撑,并且伴有负面的自我暗示。

如果在校期间,素质教育开展得不好,水平不高,导致走出校门的学生既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又缺乏适应社会变化所需要的各种知识、素质和能力。同时在信心不足、勇气不够的面试中很可能会浪费不少的就业机会。如果缺少必要的疏导和启发,加之就业压力的逼迫,很多学生会在自怨自艾中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甚至会丧失应有的人格和做人的尊严。这些都十分值得我们一些高校去深刻反思由于自身素质教育开展得不好和人文精神关照得不足而带给学生的种种缺欠和遗憾。

这些年,社会用人单位设置门槛时常有歧视之嫌,也有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平和不稳定的因素,甚至会倒逼我们的中等应试教育更加坚挺,择校情结日益加深,并使得应试教育的根基更加稳固,变革起来愈发困难重重。但饱受质疑的普通高等教育和那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就业门槛,却在着实折射出当前我国高等素质教育开展得不够普及也不够顺畅、开展程度更是参差不齐的现状。

总之,目前素质教育在各层级学校的开展仍屡遭窘境,前景依然不容乐观。改变现状一方面需要国家的日益强大,能不断增加教育的投入;一方面还需要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制度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这不但是转型期教育体制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全社会的共识。■

猜你喜欢

教育体制素质教育素质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朝鲜族教师教育体制发展问题研究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