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社会教育机构承载的思想内涵*——论法国音乐教育的自由、平等与博爱精神
2016-02-02艾佐
艾 佐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法国社会教育机构承载的思想内涵*——论法国音乐教育的自由、平等与博爱精神
艾 佐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自由(liberté)”、“平等(egalité)”、“博爱(Fraternité)”源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理念。这几个概念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本文以此为核心,参考法国当地音乐教育现状,结合笔者留学法国学习音乐的亲身经历,集中探讨法国音乐教育体制与音乐教育活动所蕴涵的自由、平等与博爱精神。以期为中国的音乐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法国;音乐教育;自由平等;博爱
法国大革命随着巴士底狱的攻克让整个欧洲的民主浪潮不断高涨。可以说“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1]此次大革命所展现出来的思想根源即:自由(liberté)、平等(egalité)、博爱(Fraternité)。
一、法国音乐教育的平等精神
法国大革命和英美的革命都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创制试验,但法国人的革命和盎格鲁-萨克森人的革命在取向上有明显的差异:后者侧重于追求自由,前者则侧重于追求平等。[2]平等是多个主体之间和谐共存的关系。英国思想家洛克认为人们在自然权利中,平等是最重要的,所有人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人们在自然法的范围内活动一切权利和管辖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理应排斥特权,排斥以强凌弱,秉持平等的理念。法国的音乐教育体制与音乐教育活动强烈体现出这种平等精神。
法国现有音乐教育机构的设置情况如下:全法有两所高级音乐学院,34所公立地区音乐学院(CNR),105所公立音乐学校(ENM),225所市级音乐学校(EMMA)。两所高级音乐学院,一是巴黎音乐学院(ConservatoireNationalSuperieurdeMusique,即CNSMP),一是里昂音乐学院(ConservatoireNationalsupeirieurdeMusique,即CNSMD),它们是法国最高级的音乐学府,其中巴黎音乐学院是全球最著名的四大音乐学院之一。CNR通常有1000-2000个学生。EMMA和ENM不仅级别低于CNR,规模也小于CNR,如ENM通常只有500-1000个学生,而EMMA也只有100-200个学生。EMMA和ENM的主要任务是向CNR输送人才,而CNR的学生只有通过极其严格的考试才能进入巴黎音乐学院(CNSMP)和里昂音乐学院(CNSMD)。
为了能够在师资配置上体现平等原则。法国音乐学院的专业老师自主的流动性非常大。一个老师可以在不同的学校担任教学工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共享,而对学习音乐的学生来说,也是享有平等接受教育权利的体现。在梅兹国立音乐学院我的中提琴老师,就同时在斯特拉斯堡国立音乐学院担任教学工作。这与中国的情况不同,教师被允许跨学校任教。由此可见这种制度不仅说明了法国人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平等精神,而且更加体现出法国人对艺术的追求。
二、法国音乐教育的自由精神
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人的个性、思维、言行、世界观、生活方式等,都应该是自由的。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人生来就是自由的”认为放弃自由就是放弃做人的资格。孟德斯鸠则把自由看作是一个人的“无价之宝”,认为自由权利是“不能出卖的”。
首先,入学年龄上体现的自由精神。在公立CNR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第二两个阶段分别为4年,第三阶段为3年。第三阶段毕业就相当于国内的研究生毕业。不过,这些阶段没有年龄限制(巴黎音乐学院和里昂音乐学院除外),也不必从第一阶段开始依次往上读,只要在每年5、6月份的考试中通过等级考试,就能直接进入相应的等级去学习和深造。法国国立音乐学院(CNR)只开设音乐课,没有文化课,音乐学院仅仅是学习音乐的地方,只要是热爱音乐的学生,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不管你多大年纪,都可以根据你的专业水平考入相应等级的学校。很多在综合大学读书的学生或者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同时还可以在国立音乐学院(CNR)学习音乐。在这种学制下,法国音乐学校经常出现10岁、18岁和40岁的人同在一班上课的情况,也没有人会议论年纪大的人还来学低等级的音乐课。直至今天,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在法国上视唱练耳课时发现自己和十几岁的小孩、四十几岁的中年人同桌学习并讨论问题的情景。我作为来自中国的学生,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让我形成了严重的“老幼尊卑”观念,所以看到这种情景就无法掩饰自己的惊讶和羞涩,而周围的同学,无论中年人还是小孩子,都在一丝不苟地学习,整个场面显得自然和谐。随着在法国学习时间的增长,我也逐渐对此习以为常。当然,入学年龄方面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学习要求的降低。法国国立音乐学院每个阶段的考试都是非常严格的。先要参加每年的阶段考试,顺利通过后方可参加晋级考试,而晋级考试中只有拿金牌以上的考生才能晋级。如果阶段考试没有通过,经补考又不及格的,只有一次重读这一阶段的机会。如果之后考试仍没通过的,必须更换专业,并要重读这一阶段。在这种严格的教育体系下学习,真正有能力的人才会脱颖而出,像维尼亚夫斯基、圣桑、拉罗等一代代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音乐家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其次,专业选择方面体现的自由精神。在法国音乐学院就读的学生,可以同时或先后选择三个专业。比如学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可选择声乐专业为第二专业,再选钢琴为第三专业。也就是说,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第一专业外,选择第二、第三专业完全是由学生本人的兴趣与爱好来决定的,而不是“规定”与“必须”。而且选修第二或第三专业课,学生不需多付学费,只是在使用乐器时交纳一定的乐器使用租金。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自由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再次,教师的选择及聘用方面体现的自由精神。法国音乐学院对老师教学工作的要求非常严格。管理者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来监督老师的教学工作:一是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度,二是每学期学生的考试通过率。如果这位老师的学生都不愿意跟其学习,或学生对他的教学方法争议较大,或每学期学生的考试通过率没有达到一定要求,合同期满后校方就不会续聘他/她。所以在法国,学生不需要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老师教得好可以一直跟着他学下去,如果觉得教得不好可以更换老师,如果更换老师后还是觉得不好,则可以换一所学校。这是音乐学院赋予每个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法国现代音乐教育的体制与方式充分体现了自由理念,不论长幼,不管出身,只以能力衡量等级。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这种自由的思想与体制充分的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掘他们的最大潜能,让他们摆脱思想上的限制在音乐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三、博爱精神与法国音乐教育
1793年4月24日,罗伯斯比尔在国民工会上的报告主张将“博爱”加进人权宣言:“……委员会还完全忘记了博爱的义务,这种义务把所有人,所有国家,把他们的权利和相互援助联系在一起……”3博爱,是人类善良秉性的升华,是伦理道德的根基,也是真诚慷慨的奉献。它不仅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实践;它不仅仅是爱,更是海纳百川式的包容和接纳。自由和平等是法国人通过革命要争取的“权利”和“天赋”的人权,而博爱则是革命所赋予的一种“义务”或“使命”。并且激励着法国人和全世界人民以兄弟友爱般的情谊联合起来,团结互助。这种思想同样在法国音乐教育的体制与活动中得以延续。
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经常会有各种音乐会,如每年都有老师举行的学生个人专场专业汇报,每个老师的学生不管是低阶段的,还是高阶段的,都有演出的机会,每个人都享有自己的舞台。在这里,高水平的音乐作品与表演固然会得到观众的欣赏,而水平较低的学生的表演同样会得到支持和鼓励。法国音乐教育在这里充分展示了她的博爱精神——无论年龄长幼,无论水平高低,都得到支持鼓励。
法国音乐教育的博爱精神,还体现在对任何一种表现方式都采取接纳的态度上。法国音乐教育活动中,无论何种乐器,无论是否科班出身,从不厚此薄彼,唯以音乐的表达与传播为目的。这里没有民族音乐与古典音乐的互相排斥,没有正规乐团对乡村音乐的打压,也没有论资排辈,不分三六九等。不管主流与非主流,音乐都是神圣的、美好的,音乐教育都是使其发扬光大,广泛流传。
法国音乐界对外国留学生也展现出法国音乐教育的博爱精神。据统计,目前在法国的留学生有26.5万人,占全法注册大学生的14.7%。法国对留学生与本国学生一样实行免费教育,在生活方面也同样给予一定的补贴,而且还允许留学生勤工俭学。对比英美等国的留学生政策,法国的留学生待遇是令人羡慕的。在法国,学习音乐的人都能体会到,音乐是无国界的、无种族的。对此,我作为一名来自中国的留法学生,是深有体会的。国家的政策、学校的制度、老师的孜孜教诲、同学的友善帮助,无不让我感受到备受关爱。比如在法国读音乐学院的留学生不需要读一年的语言预科,可以直接进入音乐学院读书,因为他们认为学音乐的学生主要是在专业上的追求,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学习专业,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单纯的语言学习当中。这个政策对于我们学习音乐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我刚到法国时,法语水平虽然比起在综合大学读书的留学生来说不算好,但是足够上专业课和视唱练耳、合奏课之用,便无需再花时间专门学习法语,所以在专业上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倾其全力学好专业。对外国留学生而言,没有那么多的限制,本国人享有的所有待遇外国留学生一样都有。这就充分展现了法国整个国家的博爱精神。
法国的音乐教育建立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基础之上。整个法国社会的音乐教育以之为准绳践行着自己的使命。同样这种相对科学的教育资源配置思路对于现阶段我国音乐教育有着很好的借鉴。音乐是无国界的,对于音乐的追求也是无国界的,然而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历史渊源的不同所形成的音乐教育机制就会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表现为显性的现象,更多的是客观社会之上的价值判断。某种特定的现实会产生特定的价值观念的,相反这种特定的价值观念会对现实社会产生反作用。法国的历史与现实选择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指导思想。在这个思想下形成了具体的音乐教育机制。相比在我国在很多机制并不完善,特别是音乐教育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音乐教育还有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参考本国实际。另一方面学习与借鉴好的文明成果也是很有裨益的。面对自由、平等、博爱的音乐教育环境,中国是否可以建立一种“大同”思想为基础的借鉴他国优秀成果的新的音乐教育机制呢?希望本文可以抛砖引玉,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提供某些参考,并引发关心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深入思考良策。■
注释:
① 华特森.乔治三世时代.牛津,1960:361.
② 高毅.从法国大革命看法兰西民族的一种文化特性.历史教学,2008,4.
③ 陈崇武.“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究竟是何时提出.历史研究,1978,12.
[1] 菊芳.浅谈法国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及其当今教育体系的特点.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01.
[2] 胡丽玲.20世纪法国的音乐发展状况.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03.
2015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普罗科耶夫小提琴作品演奏中的美学思想研究》研究成果(15YBB057);2015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法国中提琴教学法用于中国中提琴教学研究》研究成果(15C0855)
艾佐(1983-),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小提琴、中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