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广西侗族琵琶歌的文化价值与传承发展*

2016-02-02王灿然卢笛

黄河之声 2016年16期
关键词:侗族琵琶民俗

王灿然卢笛

(1.六盘水市北大培文学校,贵州 六盘水 553000;2.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试论广西侗族琵琶歌的文化价值与传承发展*

王灿然1卢笛2*

(1.六盘水市北大培文学校,贵州 六盘水 553000;2.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琵琶歌是广西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形式,兼有曲艺和民歌的双重特点,它集弹、唱、说、表于一体,艺术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因侗族特有的乐器——侗琵琶伴奏而得名,在侗族历史长河里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在广西侗族民间音乐的继承、传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广西;侗族;琵琶歌;价值;传承;发展

琵琶歌是侗族民间传统艺术的瑰宝,主要流传于贵州、广西、湖南等省的侗族地区。广西侗族的琵琶歌主要分布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及融水、龙胜等地。与贵州、湖南的侗族琵琶歌相比而言,广西侗族琵琶歌有其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是广西侗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广西侗族的历史传统、民族文化、伦理道德、性格心理、艺术追求、审美喜好、民俗风情等,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亟需被了解、保护、继承和发展。

一、广西侗族琵琶歌的艺术特色

琵琶歌是广西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形式,兼有曲艺和民歌的双重特点,它集弹、唱、说、表于一体,艺术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极具艺术魅力,因侗族特有的乐器——侗琵琶伴奏而得名。侗族琵琶和汉族琵琶不同,其形状与汉族的三弦相似,按照体型分为大琵琶、中琵琶、小琵琶三种,体型越小音区越高,反之音区越低。广西侗族琵琶歌主要以中音琵琶为主,琴头呈梯形,张四弦,演奏时,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小牛角或竹制拨片弹弦。

广西侗族琵琶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有:1.表演形式上,集弹、唱、说、表于一体,传统表演中以男歌手自弹自唱的形式最为常见,现在也有男性弹琵琶女性演唱,或男女一起弹唱的形式。表演时多采用坐唱的形式,有时也可以在行进走动中弹唱。2.演唱程序和内容上,按照传统演唱程序,依次分为开堂歌、劳动歌、世态人情歌、情人歌、历史事件歌、叙事长歌、散堂歌,唱词内容涵盖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历史事件、劳动生产、宗教信仰、世态人情、家庭婚姻、风情习俗等面面俱到,演唱时常常依曲即兴填词,唱词押韵特色表现在按照侗话押腰韵和句内韵。3.曲调风格及表演者方面,大致可分为抒情风格琵琶歌和叙事风格琵琶歌,前者指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的弹唱,内容篇幅比较短小,大都是即兴创作,一般用小琵琶伴唱,歌声和琴声亲切委婉,悦耳动听;后者是指歌师在侗族鼓楼或办喜事人家中当众弹唱,一般用中琵琶伴唱,歌声和琴声低沉柔和,浑厚感人。4.体裁类型上,广西侗族有的琵琶歌是只弹唱不加说白,称“嘎常”,还有更多的琵琶歌则是有唱词、有说白,说唱结合,散韵相间,称“嘎君”,这种叙事性的琵琶歌题材广泛,情节和人物丰富,演唱、表演、弹奏都很讲究。5.地方特色上,广西侗族琵琶歌有按照地理环境来划分的特点,比如根据河流来命名,住在浔江边上的人唱的琵琶歌称为浔江调,住在榕江边上的人唱的琵琶歌称为榕江调,两地音乐风格不同。

二、广西侗族琵琶歌的文化价值

(一)历史价值。广西侗族琵琶歌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研究广西侗族的风情习俗、世态人情、家庭婚姻、历史事件、劳动生产、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比如,琵琶歌中的开堂歌对侗歌的起源及其流传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述,具有歌史价值。千百年来,广西侗族人民之所以具有尊老爱幼、宽以待人、乐善好施、诚实守信、热情好客等多方面的传统美德,这与琵琶歌当中的事态人情歌的繁荣和广泛传播有极大的关系。琵琶歌在广西侗族社会精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二)文学价值。广西侗族琵琶歌的唱词是广西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侗民族的文学造诣,不仅题材内容广泛,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无所不包,而且充分的揭示了侗族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境界。歌师在编创各类琵琶歌时借物实写,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的艺术作品。广西侗族琵琶歌的歌词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进行编创,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综合运用,营造出意与象、情与境两相融合的艺术氛围与效果,具有颇高的文学价值。

(三)道德教化价值。侗族人民是勤劳善良、追求真和善的民族,广西侗族琵琶歌中有不少反映这方面内容的,思想性较高的题材,例如,《十二月劳动歌》、《七十二艺歌》等劳动歌曲通过记述稻作、渔猎、种棉、织布、砍伐等多种生产过程和技术工艺,歌颂侗族人民勤劳朴实、艰苦创业的传统美德,教化民众;《莫忘父母恩》、《女儿之歌》、《劝告头人之歌》等世态人情歌都有很好的道德教化的功效,它们不是以严肃的面孔进行说教,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风趣感人的事例使人受到教育和感染,从而达到劝世的目的;《十二月情歌》、《病危的情人》、《唱给被拆散的情人》等情歌,则宣扬了坦诚、真挚、忠贞不渝的美好爱情。

(四)审美价值。首先,歌与乐结合的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和魅力,广西侗族琵琶歌就属于典型的歌乐结合的形式,自然淳朴、真挚感人的人声演唱和悦耳动听的侗琵琶弹奏完美结合,给听者以很好的审美享受。其次,广西侗族琵琶歌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交相辉映,体现了自然、人、音乐之间的和谐之美。广西侗族人民从小就生活在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保留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他们崇尚和谐,创造出了具有和谐之美的琵琶歌。“饭养身,歌养心”,琵琶歌滋养了侗家人的美好心灵,促进了整个侗族社会的友好、和睦、和谐。

(五)抒情和娱乐价值。侗族是一个歌的民族,他们爱歌如命。侗族地区的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欢唱歌,唱歌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抒情方式和娱乐方式。琵琶歌是广西侗族人民最主要的、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和精神食粮。琵琶歌演唱时主要是自弹自唱,而且侗琵琶携带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唱,深受年轻人喜爱。侗家青年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琵琶歌就是帮忙牵红线的月老,青年男子在晚上会带着琵琶到鼓楼里姑娘家中,通过弹唱表达爱意,通宵达旦,直到天明也不舍离去,这种行为被称为“行歌坐夜”或“行歌坐月”,充分显示了广西侗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浪漫情怀,琵琶歌正是他们尽情娱乐、传情达意的真实写照。

三、广西侗族琵琶歌的传承发展

(一)传承现状

广西侗族琵琶歌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传承规律。传统的广西侗族琵琶歌有歌而无谱,以口传心授、耳濡目染为传承特点,传承方式主要有家庭传承、师徒传承、社会民俗活动传承三种。但在现代化的今天,传统的传承方式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广西侗族琵琶歌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以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为例,据笔者调查,从家庭传承来看,当地年轻的父母大都外出打工,他们受现代思潮的影响,生活方式、习惯和审美心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都不怎么唱琵琶歌了,孩子只能从祖父辈的老年人那里才能听到,家庭传承的氛围不浓,而有些老年人又去世较早,导致传承的断代。从师徒传承来看,变化更为显著,改革开放以来,当地人民为了摆脱贫困,发展经济,外出务工和经商的人越来越多,受到外来流行文化、现代文化的影响,喜欢唱琵琶歌的人越来越少,向歌师拜师学艺的年轻人就更少了,导致歌师也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目前在林溪乡,30岁以下的歌师已经没有,40岁左右的只有几个,60岁左右的也仅有一个,照这样发展下去,林溪乡侗族琵琶歌的歌师将会寥寥无几。歌师的减少乃至消失,对当地琵琶歌的传承有着重大影响,这将会直接导致琵琶歌的消亡。从民俗传承来看,过去在林溪乡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侗族民俗节日,如农历二月二的“赶春社”、二月十五和三月三的“采桑节”、六月六节等,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或集会,在这些场合,琵琶歌是必不可少的,参与活动的人们众多,他们在日积月累的耳濡目染中,自然而然就爱听和会唱琵琶歌,才能出现年轻人弹唱琵琶歌“行歌坐夜”的现象。但近年来,这样的风俗活动在林溪乡逐年减少,活动规模也在不断缩小,参与的人数也在下降,“行歌坐月”这种传统的恋爱形式也已经很少见了,民俗活动传播、传承琵琶歌的功能已大为减弱。

(二)发展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的严酷现实下,广西侗族琵琶歌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发展它,继承这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一些发展建议,供大家探讨。

第一,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植。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制定政策、条例,出台一些保护广西侗族琵琶歌的鼓励性政策和切实可行的奖励条例,各级文化部门或市县、乡镇和村寨要贯彻执行;建立保护和培养传承人的专项制度和专项基金;设立广西侗族琵琶歌的培训基地,聘请有关专家学者,选拨优秀歌师、歌手,有偿的请他们授课或举办讲座;组织人员编写和出版广西侗族琵琶歌的著作、曲集;定期组织琵琶歌歌友交流会,邀请青年人交流学习;经常组织琵琶歌演唱比赛活动,对参赛选手及指导歌师予以荣誉和奖金鼓励,吸引社会上更多人对琵琶歌的兴趣;政府也可以通过高科技、信息化、数字化等手段,运用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方式推广广西侗族琵琶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知名人士、演艺明星等参与到琵琶歌的发展和市场化运作中,扩大广西侗族琵琶歌的市场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将其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第二,用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形式,让侗族琵琶歌在校园中得到传承和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广泛的传承人和受众。有意识、有选择的把广西侗族琵琶歌编写在音乐教材中,带入侗族地区的学校课堂中,乃至全广西、全国的中小学校音乐课堂中,此外还可聘请侗族琵琶歌民间歌手担任学校教师,面对面的直接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发掘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提高青少年的音乐素养,还可以加深他们的民族情感,强化他们的民族精神,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祖国未来要靠青年人,只有从小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才得以传承发展下去。

第三,家族传承发展也是侗族琵琶歌当代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途径。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变迁,家族中亲子之间的传承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式,所以广西侗族地区的儿童家长首先要提高自己对琵琶歌的喜爱程度和弹唱水平,才能在生活中向自己的孩子传授,多带孩子参加有关琵琶歌的活动,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爱上学习琵琶歌,这样不仅能使优秀的侗族琵琶歌代代相传,还有利于亲子之间关系的融洽。

第四,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创新与发展。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为了使广西侗族琵琶歌可持续性的稳步发展,要做到保留传统但不保守,勇于创新但不脱离根本,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和改造,以适应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和审美认同。例如,广西侗族琵琶歌的传统是男性自弹自唱进行表演,形式略显单调,不利于搬上舞台,对此可以在男性自弹自唱基础上,加入女性演唱,或配合舞蹈动作,以增强美感和可观性。三江县林溪乡的琵琶歌歌手杨群能,就在演唱形式上做了一些创新,他在自己编创的琵琶歌曲目中,加入女声唱段,并与湖南通州的一名女歌手进行组合,起到很好的表演效果。

第五,利用民俗活动,发展广西侗族琵琶歌。群众性的民俗活动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广西侗族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很丰富,但由于经济的发展,这些民俗活动已不再像过去那么繁荣,人们需要重新认识民俗活动的重要性,把农历正月节、二月二“赶春社”、三月三“采桑节”、“行歌坐月”等广西侗族传统民俗活动重新恢复起来,这些都是琵琶歌赖以生存的土壤。除了民间自发组织,政府文化部门也可以给予不同程度的扶持,让这些民俗活动能够一直延续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唱琵琶歌,促进其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1] 董艳,王军.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

[2] 吴浩,李燕玲.侗族琵琶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2.

[3] 董晓萍.田野民俗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彭兆荣,邵志忠,黄蔚.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研究课题《社会变迁中广西民间曲艺发展及传播研究》研究成果(13CMZ001)

王灿然(1995-),女,贵州六盘水市北大培文学校教师;*通讯作者:卢笛(1978-),女,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侗族琵琶民俗
民俗中的“牛”
琵琶老店琵琶声
民俗节
漫画民俗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琵琶仙·寒窗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