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构建
2016-02-02白天明
白天明
(山西工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音乐欣赏》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构建
白天明
(山西工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政策导向的背后其实是中国社会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意见》出台的目的是引导地方高校多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落实关键应着眼于应用型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音乐欣赏;应用型课程建设;改革创新
一、课程基本情况介绍
《音乐欣赏》是音乐表演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第六学期开设,32学时,实施小班教学。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音乐欣赏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提高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具备独立撰写音乐作品赏析短文的实践能力。
二、课程原有实施情况
原先该课程主要依据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师个人经验进行备课,课上基本是以音乐欣赏理论和作品知识背景为讲授重点,“一言堂、大满贯”情况凸显,中间配以作品观赏和问题互动,作业多为继续加强作品欣赏,考试以知识再现和作品赏析相结合的方式开卷考核。
三、课程教学问题反思
(一)教学关系出现失衡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做好的事情,教师在备课阶段没有充分从学情入手设计教学活动,没有较好地贯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此外,教学活动的载体是教材,从主客体关系分析,教材是客体,面对教材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是主体。即教学是依照课程大纲范围,以教材为载体的双主体参与的教育实践活动。这样以来,我认为科学合理的教学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共同研究教材内容基础之上的为实现课程目标而进行的探究性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原先的教学关系更多凸显了教师意愿,忽视了学生基础,从设计之初就缺乏了双向探究的顶层设计。
(二)教学组织缺乏创新
原有的教学偏向理论讲授,整个组织过程比较传统,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单一,探究性学习不足,评价机制也未能真正发挥实效。所以,教学组织需要创新设计,需要以学生乐学、想学、学会为主线设计整个教学组织。
(三)教学实践锻炼不足
不论声乐表演还是器乐表演,具备独立赏析作品的能力是表演学习的基础。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配合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内化。原先没有充分考虑,致使理论和实践联系不够紧密,为此,充分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才是当务之急。
四、课程教学改革构想
(一)创新教学模式改革
我设想的模式称之为“栏目式教学”,这个想法源自“星光大道”的启发。音乐欣赏课正好与之有着许多契合,如果我把课堂教学仿照这样的模式运作,应该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才有可能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将原先理论讲授为主的课堂设计为突出实践参与的栏目活动,并为栏目取名“知音对对碰”。2.按照课程教学周期分设周赛、复赛及决赛三个赛程。3.将每班分为五组,每组6-8人,设队长1人,余者为队员进行小组对抗赛。4.比赛分设四个对抗环节即“乐耳倾听”、“乐想乐美”、“乐文博览”、“乐情话意”5.制定出比赛规则及评分标准。6.教学活动设计一课一主题,以下便是16教学周32课时的主题活动安排。
序曲、中国汉族民歌、中国少数民族民歌、外国民歌、流行歌曲、合唱、声乐套曲、声乐作品荟萃、中国民族器乐-独奏篇、中国民族器乐-合奏篇、电声乐与爵士乐、交响乐、歌剧与音乐剧、音乐舞蹈史诗、器乐及综合艺术作品荟萃、尾声。
(二)构建音乐欣赏方法体系
俗话讲:“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享受高品质的音乐艺术需要拥有一把开启音乐之门的钥匙。我从人类母语学习中获得启示,总结出一套“音乐欣赏四步法”。具体表述如下:“听”即聆听,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专注细致地听辨感知作品的表现和变化是欣赏的起步阶段。聆听重点是音乐的情绪、旋律、节奏、调式、织体、结构、体裁、题材、表现形式等;“想”即想象,欣赏作为音乐三度创作的一环,没有想象的参与创作将会大打折扣。想象重点是艺术形象、意蕴、故事情节与精神内涵等;“读”即品读,为使欣赏更加丰满准确,接近作品真实的内涵表达,听者还需从乐谱及其他文字资料中挖掘作品诞生的原貌及发展历程。品读重点是乐谱、作品史料、艺术家传记、相关研究论文、艺术评论等;“表”即表达,音乐作为表情艺术,需要通过某种可感的方式进行情感表达,欣赏者可以通过口述、撰写评论、甚至艺术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传递出个体生命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共鸣和理性思考。
这套音乐欣赏方法体系具有四个显著特征:1.符合音乐欣赏认知心理的发展过程;2.教学组织具有很强的操作实践性;3.音乐欣赏理论体系和行动体系可实现较好融合;4.教学成效可获得提升且具有一定的教学应用推广价值。
(三)构建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
1.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3)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
2.音乐欣赏能力测量的基本过程:(1)笔试:现场撰写音乐作品赏析短文。(2)面试:视唱、即兴表达、表演等。
3.课程全期成绩分值比例:平时成绩占50%,考试成绩50%。
[1] 张玉琴.应用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大舞台, 2015,04.
[2] 杨倩.传媒院校西方音乐史课程应用型教学改革初探.艺术教育, 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