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探析

2016-02-02田青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国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

田青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9)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探析

田青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9)

摘 要:最近几年,全国人民都在探讨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实现这样一个“中国梦”必须依靠软实力。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一环。儒、释、道三家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文人精英文化和民间口头文化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关键词: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梦

最近几年,全国人民都在探讨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实现这样一个“中国梦”必须依靠软实力。软实力包罗万象,其中经济建设能力尤为重要。中国社会从积贫积弱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令世界震惊和瞩目的成就,比如,短短20年里中国的高铁建设从无到有,里程数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总和还要多。但仅仅是经济建设的成就还不足以让国人和世界人民对中国产生足够的认同和敬佩。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2001年出版的《治国方略》中说到:“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西方政界和学界对中国的这种判断引人深思和忧虑。因此,除了经济建设能力,目前从国家领导人到学界都强调,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软实力中最为关键和最独特的。

1 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启示

1.1三根柱子

中国传统文化,归结起来就是“三根柱子两层楼”。“三根柱子”即儒、释、道。儒是儒学,代表人物是孔孟;释是佛学,佛教从公元前后传入中国至今2 000多年历史,早已中国化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道即道家、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所谓“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在构成中国人的人格方面各有分工,缺一不可。现在很多人只谈儒,不谈佛、道,从历史和文化上看都是片面的。一些人甚至将传统文化等同于国学,把国学等同于儒学,又把儒学简单理解为《弟子规》《三字经》等。这些内容当然属于传统文化,但只是传统文化的表层。

宋人苏轼所说的“儒道兼综,显隐皆可,用舍由时,行藏在我”,得到了历代知识分子的尊崇和认可。这16字讲究儒、道互补,天下有道则显,处逆境则隐。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更进一层要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言是做学问,成一家之言;立功就是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最难是立德,是君子圣人之事,非常人所能做到。儒家思想告诉人们要积极入世,开创功业,实现个人价值,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深刻影响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然而,每个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是好的,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很多人年轻时雄心壮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到中年尤其是步入老年之后,个人所做和能做的事情与当年所想尚有很大距离,不免产生感伤绝望之情。在这种情况下,道家思想又拯救了人们失落的心情。

道家讲无为,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可以理解为: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车毂中的孔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它强调无中生有,无有大用,正是道家思想的精髓和核心。道家的“无为”思想对积极入世和进取的儒家是必不可少的补充,它弥合了儒家急欲进取而不得志的落差。

拙作《禅与乐》研究禅宗和音乐的关系,其中有一副配图是齐白石的头像和荷兰画家梵高的自画像并列在一起。这样做的用意正是要体现“奔流到海不复回”和细水长流的融合。同样是闻名世界的画家,齐白石是白须飘拂,仙风道骨的形象,梵高则因自割耳朵头缠纱布,面带阴气和幽怨。中国多数艺术家尤其到晚年,深受道家思想影响,韬光养晦,平心静气,因此大有长寿之像,颐养天年。因此,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中国人从少年到晚年的一生都起到关键性的影响。

著名的佛教领袖和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曾振聋发聩地说:“佛教是文化。”这短短的5个字强调了佛教不是迷信而是文化,需要学习。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无所不包、无处不在。

首先,中国的语言文字很多来自佛教经典。比如“世界”一词最早出现在佛教的《楞严经》中,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只有“天下”的概念。佛教传入之后,我们才知道“世界”比“天下”的范围更广阔,大则“大千世界”,小则“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其内涵更加丰富、深刻和符合实际。此外,“相对”“绝对”“因果”“究竟”“功课”“作业”等日常用语都源于佛教。

其次,中国历代著名的诗人、学者和艺术家都受到佛教的熏陶和影响。王安石说过:“成周三代之际,圣人多出儒中,两汉以下,圣人多出佛中。”唐代“诗圣”杜甫有诗言:“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李白也有“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到近现代,康有为、梁启超、李叔同、苏曼殊、八指头陀等著名的文人学者最终都皈依佛法。

第三,佛教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死观。中国传统文化最原始的根,一是秦文化,一是楚文化。楚文化信巫好鬼,但最终没能成为影响全国的文化。周秦文化包括孔孟,后来占据统治地位,都把生死与灵魂有无的问题排除在思考之外。孔子曰:“不知生,焉知死?”直到佛教传入,中国人才开始相信人有灵魂,有前世今生。鲁迅《阿Q正传》里的阿Q具有典型的佛教思想,他在面临砍头时还因为签字时画的圆圈不够圆而遗憾,并且还在刑场上唱道:“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现实中还有谭嗣同,在面对变法失败后,仍然慷慨激昂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阿Q“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和谭嗣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精神正是深受佛教不怕死、相信人生轮回的影响。

第四,佛教对中国当今的旅游事业有重要贡献。中国绝大多数旅游景区都少不了佛教寺庙、雕塑和画像等。敦煌、云岗、龙门3大石窟都与佛教有关。四川乐山大佛用100年时间建成,而“人生不满百”,是什么力量让这些佛教艺术家去做一件自己今生肯定看不到的作品呢?这就是信仰之力,古代艺术家和匠人怀着对佛的信仰和崇敬之情建造佛像,他们的心是与佛贴近的。反观当代,人们在造像时关注的是材料的成本和回报,急功近利,全是俗念。艺术绝对是心灵的折射,一个俗不可耐的工匠所做的佛像怎么可能有超脱空灵的精神呢?

1.2二层楼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二层楼”,即由文人创造的精英文化和底层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通俗文化,尤其是口头文化。精英文化包括孔孟老庄,唐诗宋词元曲等,其共同载体是汉字。底层文化常常被忽略,但其广大,其高远,其丰富,其精彩,都超出许多人的想象。中国传统戏剧、音乐等都产生自民间,其载体是语言,经过口耳相传代代流传。昆曲就是其中的代表,并作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农民子弟没有读书认字,却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知道勤俭持家和孝顺父母,甚至在国家危难时刻还会挺身而出,“精忠报国”。他们的日常生活不仅仅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还会讲杨家将、岳飞的故事,知道赵子龙、关云长、梁红玉和秦桧,并且从这些故事中习得忠孝廉耻、仁义理智信。他们正是从说书、看戏和传统节日中学习到生动的历史知识、深层的道德感和“中国人”的自我认知。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每个中国人保持其基本人格,健康度过一生,并用同样的方式教育后代,从而保持了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基本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的传承。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义重大。

2 三个数字看中国

要理解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的关系,必须明白3个数字:“五千”“一百”和“三十”。

“五千”是概数,指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它支撑塑造了中国人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一百”指的是1915年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问世至今有100年历史。以《新青年》为阵地,当时的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这100年是中国人讨伐自己的传统文化,一切学习西方的100年。鲁迅和胡适等人一致认为中国文化非改不可,而仅有辜鸿铭等极少数学者能够在反对大潮中表达不满,但终究无济于事。诚然,中国传统文化到了满清民国时期,就像一艘在吃水线下面沾满贝壳、破渔网的船一样,开不动了。船上面的东西也太多,载不动了,需要清理打扫。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中说:“中国人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所以,当时对传统文化都采取打翻在地的态度。

这100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伤害是巨大的,文化大革命更是登峰造极。现在很多人不理解红卫兵的疯狂举动,但是从深层的思想根源看,“文革”与“新文化运动”是有内在联系的。

当然,新文化运动和文革中的“打砸抢”、破四旧不同,“文革”初期的行为是完全疯狂和反文化的,而新文化运动是想打倒旧文化、建设新文化,有破有立。比如,新文化运动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用简体字代替繁体字。从历史的发展脉络看,100年以前,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阻力,甚至是敌人,必须除之而后快。现在,在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土地上,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动。昆曲代表作《十五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人民日报还发表了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但是,从当时来看,活是活了,但鼻子上插着氧气瓶,是躺在病床上的活,真正的活是从2001年开始的。现在昆曲艺术枯木逢春,演员人数倍增,剧场增加,呈现出繁荣景象。这种进步是文化的进步,是国家和政府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一百年来中国人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转变。

第三个数字是“三十”,即30年的改革开放。中华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积累和创造,历经一百年来的打击、抛弃和破坏,到今天,30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文化复兴的物质条件。改革开放的前20年,各级政府的所有精力都在经济建设上,中国绝大部分人纷纷下海经商,股市繁荣,直至出现出国潮、经商热和各地的建设热。然而,改天换地之后却“山乡巨变”,变到中国所有的城市几乎都一模一样,失去了原来的文化符号。在这20年里出生的一代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脱节。肯德基和麦当劳等西方快餐饮食遍布大街小巷,大中小学教育十分关注英语水平,传统中医被冷落……这些现象都是改革开放头20年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后果。

在这3个数字里,“五千年”是创造和积累,“一百年”是批判,“三十年”既为文化的复兴创造了物质条件,却也因为极力学习西方,努力和国际接轨,培养了一代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脱节的青年人。这批年轻人在精神上和西方年轻人在思想、审美、追求、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上都同质化了。不过,对这种现象也不必过度担忧和指责。一位著名的学者说过:“我们这代人,年轻时穿西装,说英文,拿着文明棍,过了五十岁,又重新穿上长衫,拿一本《离骚》。”随着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眼界的扩宽,人们会有一种文化上的回归。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很多都经历了同样的心路历程。

改革开放30年的后10年,是历史上传统文化最受优待的10年,是重新重视传统文化、接续历史、文化自觉的黄金10年。习总书记上任后,先是到了曲阜孔庙讲儒学对当代中国的作用,后又在访问欧洲德国时讲传统文化,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台上还专门用5分钟时间讲佛教文化。从五四运动到今天这一百年来,这是唯一一个中国国家领袖如此鲜明、坚定和明确地提到传统文化是复兴中华民族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本人从本世纪初开始致力于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具体工作。这十几年中,政府、学界、艺术界,包括民间各种力量一起扭转了前20年所形成的一切以西方标准为标准,把自己的文化当成土的、落后的、封建的、迷信的的看法。以昆曲为例,2005年昆曲参加北京民族宫举办的第一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并于次年走出国门到日本参加“国事演出”,受到极大的欢迎和追捧。越来越多的人从昆曲中领略了中国古典艺术之美,进入到我们祖先曾经鲜活生动的感情世界。

3 结束语

5 000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骄傲的本钱;100年来对旧传统的反叛让我们得以暂时离开家园眺望山那边的风景,有了比较和开阔的视野,也留下了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的“新传统”;30年的改革开放既为复兴传统文化打下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进一步在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中把传统文化更迅速地推向悬崖。只有充分认识和总结这3个数字里所包含的全部内容,找到我们自信与自豪的支点,抛弃自卑与自残的思想与行为,在不断的反思中前进,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动态信息

Analy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IAN Qing
(Chines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national people are exploring how to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China dream”,andmore andmore people realize that the realization of such a“Chinese dream”must rely on soft power.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ft power.Confucianism,Buddhism,Taoism three culture constitutes the co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essence,form the potential of the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The literati elite culture and folk oral culture has formed themain cont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complement each other,should not be ignored.

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Chinese dream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田青(1948-),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中国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