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鲜使臣眼中的觉华岛形象
——以金堉《朝天录》为中心

2016-02-02尤李

东北史地(学问) 2016年1期
关键词:使臣桃花岛朝鲜

尤李

朝鲜使臣眼中的觉华岛形象
——以金堉《朝天录》为中心

尤李

明末朝鲜使臣金堉汉文化修养颇高,其所作《赠觉华岛学长王纳谏》、《觉华岛阻风次诸葛草庐韵》、《觉华岛》和《回还时觉华岛开洋祭文》等论文频频引用汉文化典故,营造道教或中国民间宗教的意境,是现实与想象交互影响的产物。尽管金堉途经觉华岛,实在后金军队重创该岛之后,但是金堉仍然极力从正面书写和塑造觉华岛的形象,仍然认定明朝系礼仪文化之邦,其“慕华”与“事大”之心未变。

明朝 朝鲜 觉华岛 金堉《朝天录》

在明清时期,中国与朝鲜半岛政权的关系是一种朝贡关系,每年朝鲜定期派遣朝贡使团到中国朝贡。朝鲜视明朝为“天朝”,遂以“朝天”称呼这种出使,而明清朝视朝鲜为“夷狄”,故谓这种使行为“燕行”。燕指明朝的首都北京,又称燕京。

在明朝初期,中国和朝鲜半岛相继出现政权交替现象,这给两国关系带来若干不稳定因素。这种波动状况大约持续30多年,至明成祖时期趋于稳定,两国关系转入正常、稳定发展的轨道。从明成祖至明神宗时代,在具体交往过程中,中朝双方有时也会出现小的芥蒂、矛盾,但是双方一般能以大局为重,予以协调、解决。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在这段时期总体上比较稳定。①

随着时局和两国关系的变化,朝鲜使团“朝天”和“燕行”的路线有多次变动。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明朝迁都北京之后,朝鲜使臣从陆路入贡,朝贡路线逐渐固定,途中经过广宁(今辽宁北镇)。这条陆上贡道延续时间最长,从永乐十九年到万历末年(1620)。②在明朝末年,因为后金在辽东地区兴起,朝鲜使臣朝贡的陆路被堵,不得不寻求海路。这条海路就经过觉华岛(今辽宁觉华岛)。而且,此条海路迂回险恶,朝鲜使臣对此道颇有怨气,屡请变更,但未能成功。③

在明思宗崇祯年间(1628-1644),朝鲜使臣金堉在朝贡途中路过觉华岛,并用汉文描绘该岛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些诗文均收入其所撰《朝天录》中。本文将聚焦于这些出自文化“他者”的资料,以此来管窥朝鲜使臣眼中的觉华岛形象。

崇祯九年(1636)七月十六日,朝鲜使臣金堉出海,④于八月二十一日抵达明朝的觉华岛、宁远⑤作诗《赠觉华岛学长王纳谏》云:

乐浔英才教育之,初心岂在好为师?他年门第登龙榜,始识恩深打掌时。⑥

“学长”可能指觉华岛地区的学官。据研究,明廷在地方府、州、县设立学校、学官,地方学官需要教导学生四书经史。在明初,朝廷崇儒重学,地方学官受重视。从明仁宗洪熙年间(1425)开始,地方学官受人轻视,官职卑微。自明宪宗成化(1465-1487)以后,各地学官多不以训诲生徒为事,而是惟利是图、不知廉耻。到了晚明,更是地方学官缺人,学校败坏不堪,学官制度荡废殆尽。这种情况尤以边地学校为甚。⑦而在朝鲜使臣金堉的笔下,觉华岛的学长王纳谏却热情教诲英才,这恐怕是晚明社会的一个特例。

金堉又作《觉华岛阻风次诸葛草庐韵》曰:

图南未效北溟鱼,浦口停舟送日居。

赖有草庐琼玉字,案中如见贵和书。⑧

其中“图南“为典故名,取自《庄子》。《庄子·内篇》卷一上《逍遥游》如此诠释: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⑨

“图南”谓南飞、南征,后世遂以“图南”比喻人的志向远大。另外,金堉在这首诗中以“琼玉字”比喻美好的诗文,可见他对汉文化的仰慕。

金堉还作《觉华岛》言:

方丈三韩外,开帆驾洪涛。

篙工密逞巧,利涉想蟠桃。⑩

这是将觉华岛比作道教传说中的海中仙山方丈。所谓“想蟠桃”,莫非是幻想天宫中的蟠桃。金堉在这首诗中运用道教典故来渲染觉华岛及附近海域的景观。

金堉在回国途中再次经过觉华岛,于崇祯丁丑(即崇祯十年,1637)闰四月二十三日作《回还时觉华岛开洋祭文》云:

受命西来,已经万寿、千秋之节竣事,东去又作三山双岛之行,为众命,以清斋仰群灵而渎告。伏惟天妃圣母,既著慈爱之仁;海若尊神,又含宽容之德。胜九万以利见济险,惟仰于龙王,击三千而如飞,助顺实赖于风伯,矧兹小星之垂祐,亦曰大功之能全,何畏彼偃溟之鲸,孰侮予横海之鹘?四月维夏,方切欲东之心;北风其凉,愿遂图南之志。伏愿诸圣俯鉴,征忱指示可生之途,俾免仓卒之患乎?生忠信,尚或无愧于神明。此日艰危,庶几不忌于报效。⑪

开洋祭主要在行船之前进行。这份《开洋祭文》中的万寿节指明崇祯帝的诞辰日。崇祯帝朱由检出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二月。这里的千秋节当指崇祯帝的周皇后的生日。周皇后生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三月二十八日。

这份祭文所谓“三山双岛”即指觉华岛及其附近地区。三山喻指道教传说中的海上三座仙山——方壶(方丈)、蓬壶(蓬莱)和瀛壶(瀛洲)。双岛则指觉华岛和桃花岛。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重修《辽东志》称觉华岛在“城东南二十里海中”,桃花岛“在海岸城东十五里,登莱海运船湾泊于此”。⑫清人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曰:“桃花岛,在(宁远)卫东十五里海滨,海舟往来恒泊于此。又觉华岛,在(宁远)卫东南二十里。上有海云、龙宫二寺。”⑬据《明史·地理志》所载,宁远卫之“东有桃花岛”,“东南有觉华岛城”。⑭显然,传世文献均称明代宁远卫附近海域(今辽东湾水域)有桃花和觉华两座不同的岛屿。

《宁远州志·舆地志》云:“觉花(即觉华)、桃花二岛,望之咫尺,而杭无一苇,淼若蓬瀛。”⑮这段文字亦将觉华岛和桃花岛比作传说中海上的两座仙山——蓬莱、瀛洲。在《宁远州志》中,作为“八景图”之一的“海涯双岛”图上显示:觉华、桃花两座岛屿确实近在咫尺。⑯

觉华岛在辽金时期被称为“觉华岛”、“觉花岛”或“桃花岛”。从辽金元时代的文献来看,在靠近今辽宁兴城的辽东湾水域,均只有“觉华岛”一座岛屿,时而又称之为“桃花岛”。⑰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在兴城附近海域,辽代的岛屿只标示觉华岛,⑱金代则有桃花、觉华二岛,⑲元代只标有桃花岛,⑳明代的地图也仅标注觉华岛,不见桃花岛。㉑但综合上引史料观之,到明代,辽东湾水域却有觉华和桃花两座不同的岛屿。桃花岛离海岸更近,是来自山东半岛的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掖县)的海运船停泊的重要港口,担负起沟通辽东与山东地区的海运交通的重任。㉒在明人所修《辽东志》中所收《宁远卫山川地理图》和明人所修《全辽志》所收《宁远卫境图》中,均是地图右边标一“桃花岛”,注曰:“东至广宁中屯卫(今辽宁锦州)杏山驿八十里。”地图左下角注云:“南至觉华岛四十里。”㉓笔者于2011年8月和2014年5月两次登觉华岛实地考察,发现觉华岛呈葫芦形,两头大,中间有一块狭长地带连接两头。笔者推测:明代可能因为海平面上升,淹没了中间这一狭长的通道,从而使一个岛变成两个岛,分别被冠以桃花岛和觉华岛之名。

朝鲜使臣金堉深感觉华岛及附近海域行程险恶,遂向各类神灵祈祷,即《回还时觉华岛开洋祭文》所谓“仰群灵而渎告”。他在祭文中提及行“清斋”。清斋谓举行祭祀或典礼前洁身静心以示诚敬,或指素食。

《回还时觉华岛开洋祭文》还言及向“天妃圣母”祷告。“天妃圣母”又称天后,是民间妈祖信众对妈祖的尊称。按罗春荣先生的意见,妈祖信仰起源于中国东南沿海。这一信仰的主体是林默娘,经过神化之后的她具有能言人间祸福、济困扶危、治病消灾、保障海上平安的神力。由于元代海运的发展、繁荣,妈祖信仰迅速传播至北方地区,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之一。㉔由此看来,金堉虽为朝鲜使臣,却也接受了中国民间盛行的妈祖信仰。

这份祭文又称金堉向民间神灵海神、龙王、风伯、小星祈祷。据吴一焕先生研究,萨尔浒之战(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即1619年)后,辽东陆路完全为后金阻绝,中朝使节交往只好依赖海路。当时海路险恶,人极易身遭不测。使臣们出于相当实用的目的,为求平安和完成使命,遂频繁祭祀海洋。他们祭祀的对象十分复杂,而且经常变化,包括海神、龙王、岛神、天妃、山星神、舟公神、关王庙、三官庙等。事实上,这些使臣可能并无固定信仰,只是临时根据现实需要而选择祭祀对象。㉕金堉出使面临同样的境况,自然也不能例外。这正如他在此祭文中所宣称的祭祀诸神之动机:“指示可生之途,俾免仓卒之患。”金堉谓“生忠信,尚或无愧于神明”,即认定人道德品质高尚,方能获得神灵的庇佑。

《回还时觉华岛开洋祭文》谓“何畏彼偃溟之鲸”,此出自西晋辞赋家木玄虚所书《海赋》中的诗句:“鱼则横海之鲸。”㉖这份祭文中所称“孰侮予横海之鹘”,实源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荔支叹》中的诗句“飞车跨山鹘横海”。㉗鹘本指一种海鸟,此处喻指海船。“飞车跨山鹘横海”意为像飞车跨过千山、像鹘鸟越过大海。《荔支叹》原本描述的是唐玄宗宠杨贵妃派快马从南方西安飞递荔枝的情景,最后荔枝传送到皇宫中竟如新采摘的一般,“风枝露叶如新采”。显然,金堉在这份祭文中娴熟地引用汉人的诗文来衬托觉华岛及周边海域之景色,起到比兴的作用,为个人的情感表达和祭祀活动烘托气氛。

金堉所刻画的觉华岛形象是现实与想象交互影响的产物,他的精神世界深受汉文化影响。这应当和明代大量汉文书籍向东传入朝鲜半岛密切相关。据研究,明代传入朝鲜的大部分汉籍实际均通过朝天使臣之手。朝天使臣在汉籍东传朝鲜过程中大致通过两种途经:其一,朝天使臣作为使节奏请明廷赐书,并将这些书籍带回国;其二,朝天使臣在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求购汉籍,同时接受私人赠书,并带书回国。使臣传入朝鲜半岛的汉籍数量多、范围广,包括经史、各类诗文集、稗官小说、汉译西学书、历书、地理、科技、美术等方面,还有大部头的类书、丛书。部分图书迅速传入朝鲜半岛,而且影响大。㉘金堉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其汉文化修养颇高,能够在诗文中频频引用汉文典故,营造道教或中国民间宗教的意境,也是自然之事。

另外有一点值得注意:金堉出使及回国两次经过觉华岛,实在后金军队重创该岛之后。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正月,后金军队攻打宁远城(今辽宁兴城),遭遇明军守将袁崇焕的顽强抵抗,努尔哈赤遭受了他起兵以来的第一次失败,恼羞成怒,转攻附近的觉华岛,焚烧岛上的明军粮料、对兵民大肆屠杀、抢掠,这是对宁远之败的野蛮报复。明军虽然取得宁远主战场的胜利,却在副战场觉华岛一败涂地。之后,觉华岛经过辽东巡抚袁崇焕的经营,仍发挥一定作用。㉙但是,从明军觉华岛之役惨败至金堉途经此地的短短十年间,觉华岛恐难恢复昔日的状况。从总体趋势和历史大背景来讲,此时明朝的江山已经危若朝露,东北地区的边防亦江河日下,觉华岛原本盛行的佛教文化更是一落千丈。金堉仍极力从正面书写和塑造觉华岛的形象,可见他却然认定明朝系礼仪文化之邦,其“慕华”与“事大”之心㉚不变,依旧全面认同明朝和中原文化。

致谢:本文是楼宇烈先生主持的“觉华岛佛教历史与文化”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得到纳通医疗集团、辽宁省葫芦岛市政府和觉华岛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资助,谨此致谢!

[注 释]

① 张帆:《明朝与朝鲜的关系》,王小甫等著《中韩关系史》(第2版·古代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59-280页。

② ③ 杨雨蕾:《明清时期朝鲜朝天、燕行路线及其变迁》,《历史地理》第21辑,第262-267页、第267-269页。

④ ⑤ [李朝]金堉:《潜谷朝天日记》,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卷16,首尔: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第158页、第173页。

⑥ ⑧ ⑩ ⑪ [李朝]金堉:《朝天录》,《燕行录全集》卷16,第291页、第315页、第325页、第326-327页。

⑦ 陈宝良:《明代学官制度探析》,《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3期,第105-108页。

⑨(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内篇》卷1上《逍遥游》,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3-7页。

⑫ 《辽东志》卷1《地理志》,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本,沈阳:辽沈书社影印本,1984年,第359页,又见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修《全辽志》卷一《山川志》(《辽海丛书》本,第536-537页)。

⑬ (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37《山东八》,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734页。

⑭ 《明史》卷41《地理志二》,山东条,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956页。

⑮ ⑯ 《宁远州志》卷1《舆地志》,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本,沈阳:辽沈书社影印本,1984年,第2412页。

⑰ 如辽道宗大安八年(1092)《觉花岛海云寺空通山悟寂院塔记》(向南辑:《辽代石刻文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51页);金人王寂有诗《觉华岛并引》(王寂《拙轩集》卷1,(清)吴重熹辑:《九金人集》,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10页);王寂还作有《留题觉华岛龙宫寺诗》(《拙轩集》卷1,第10-11页);金人赵秉文有诗《桃花岛回寄王伯宜》(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6,《四部丛刊》本,第8页背,第9页正);《金史·地理志》载:兴中府所属的兴城县有桃花岛(《金史》卷24《地理志上》,北京路条,第561页);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翠峰寺地产记碑》说翠峰寺是“觉花岛海云寺之坟山”(朱子方据李文信抄寄的石刻原文抄本录文,参见朱子方《跋兴城塔子沟出土的两件石刻》,《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动态》1984年第2期,第1页);元人杨弘道作七言绝句《题桃花岛图》(杨弘道:《小亨集》卷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00页)。

⑱ ⑲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6册《宋·辽·金时期》,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5页、第50页,第5页、第50页。

⑳ ㉑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元·明时期》,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13-14页、第52-53页。

㉒ 明代辽东、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详见陈晓珊《明代登辽海道的兴废与辽东边疆经略》,《文史》2010年第1辑,第209-234页。

㉓《辽东志·宁远卫山川地理图》、《全辽志·宁远卫境图》,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影印本,1984年。

㉔ 罗春荣:《妈祖文化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12、53-65页。

㉕ [韩]吴一焕:《海路·移民·遗民社会——以明清之际中朝交往为中心》第1章《明末清初辽东的形势与海路的重启》,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92-97页。

㉖(梁)萧统编,海荣、秦克标校:《文选》卷1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4页。

㉗(宋)苏轼著,傅成、穆俦标点:《苏轼全集》卷3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84页。

㉘ 杨雨蕾:《燕行与中朝文化关系》第3章《燕行使臣和汉籍东传》,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108-115、138-148页。

㉙ 阎崇年:《论觉华岛之役》,《清史研究》1995年第2期,第1-8页。

㉚“慕华”与“事大”反映出朝鲜对明朝的基本文化心态。对这一问题的具体阐释,参见孙卫国《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朝鲜王朝尊周思明问题研究(1637-1800)》第1章《朝鲜王朝对明清的基本文化心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3-62页。

责任编辑:赵 欣

K248

A

1009-5241(2015)06-0080-04

尤李 北京圆明园管理处副研究馆员 北京 10000

猜你喜欢

使臣桃花岛朝鲜
灵渠胡人俑与贡道的外国使臣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介绍
——明清朝鲜使臣汉诗整理与研究(20BWW023)
桃花岛采风
美丽的桃花岛
金庸和桃花岛,因“侠”结缘的一段往事
秋访桃花岛有寄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浅论越南使臣与花山岩画
唯一的要求……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