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徐时栋的治学精神及治学方法

2016-02-02林坤

南都学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治学文集藏书



晚清徐时栋的治学精神及治学方法

林坤

(宁波大学 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南阳师范学院 图书馆, 河南 南阳 473061)

徐时栋(1814—1873),字定宇,一字同书,号柳泉,学者称“柳泉先生”,晚清诗人、学者、著名藏书家。徐时栋一生博览群书,在当时文坛有很高的威望,“主四明坛坫三十余年”,并有大量著作留存。购书藏书亦是徐时栋的喜好之一,“十龄外即喜聚书”,故居烟屿楼藏书六万卷。

今人对徐时栋的研究大多限于徐时栋的藏书活动,但是徐时栋的学术贡献远不止于此。和同时代的藏书家相比,徐时栋在经史方面的成就显著,且思路大胆、观点新颖,“其论史独推史迁,班范以下则条举而纠之,多前人所未发”。在封建社会的晚期,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岌岌可危的困境,徐时栋却能够在四明文坛独树一帜,反映了其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

一、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治学精神

青少年时期的徐时栋就喜购书、读书、藏书,且爱书如命。他曾经给自己定下一条这样的藏书原则:勿卷脑、勿折角、勿捶揭、勿爪伤、勿夹别纸、勿作枕头、勿巧式装璜、勿率意涂抹、勿出示俗子、勿久借他人。故居烟屿楼曾藏书六万卷,但在1861年,太平军攻入宁波时烟屿楼所藏之书或遭劫掠或被烧毁。“后迁城西草堂,藏书益富,学亦益进”,但不幸的是城西草堂所藏之书在同治二年(1863)亦因火灾大多被毁。这一次对徐时栋打击很大,但他还是没有泄气。1864年,他在城西草堂的旧址上重建新宅,继续收藏书籍。经过几年的收集,藏书又恢复到以前的规模。

晚年的徐时栋重病在身,即使如此他仍未放弃读书、写作。他在《五十七岁小像记》中曾自述“盖四十年来苟无事,故吾手中未尝一日而释卷也”。梳理《烟屿楼文集》中所收集的著作可以发现,其中有关徐时栋生命的最后三年所做的文章相对于以前并没有减少,尤其是在1871年其著述算是他一生当中较多的一年。在辛未年(1871),徐时栋著有:《西河杨氏谱序》(收录在《烟屿楼文集》卷一),《封振威将军谷亭黄公六十双寿序》(收录在《烟屿楼文集》卷三),《周茹香六十寿序》(收录在《烟屿楼文集》卷四),《先义行府君事略》(收录在《烟屿楼文集》卷十四),《周氏世德记》(收录在《烟屿楼文集》卷十五),《重修鄞大里黄公庙碑记》(收录在《烟屿楼文集》卷十八),《徐氏先德碑铭》(收录在《烟屿楼文集》卷二十),《跋熹平石经存字十六首》(收录在《烟屿楼文集》卷三十四),《跋旧搨虞恭公温彦博碑十一首》(收录在《烟屿楼文集》卷三十五),《陆东岑像赞》(收录在《烟屿楼文集》卷三十七)。徐时栋逝世于同治十二年(1873)十一月八日,就在他去世这一年当中仍有几篇文章,如:《亡妻朱叶两孺人葬记》(收录在《烟屿楼文集》卷二十二),《户部郎中慈溪葛君墓碑》(收录在《烟屿楼文集》卷二十三),《翰林院编修同年周君哀辞》(收录在《烟屿楼文集》卷三十八)。其中“集中朱叶两孺人墓志铭为先生病中绝笔”,真正是一生笔耕不辍。“临殁,执其友董沛手郑重相委,语不及私。”徐时栋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治学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二、经史兼顾的史料观

浙东史学一直秉承经史并重、义利双行的学术思想。徐时栋作为鄞县人,深受浙东史学的影响。从《烟屿楼文集》中也能明显地看出徐时栋经史兼顾的史料观及研究方法。

首先,从《烟屿楼文集》的体例编排上看完全是按照史书的体例来编排的。40卷的《烟屿楼文集》是徐时栋留给后人最完整的一部著作,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40卷的文集内有传、记、书、表、志、论、说、略等卷目,俨然是一部史学著作。

其次,从《烟屿楼文集》所著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徐时栋在经史方面都有研究,且主张经史兼顾,反对“舍经就史”的片面研究方法。葛祥熊在《烟屿楼文集》序中有过这样记述:“先生之言曰古文之根底六经尚已,然非旁涉乎子史及有资考证掌故之书以尽其变而博其趣,则体不备,非泛滥于古今名人家之集,含咀其精华而遗弃其糟粕,则词不粹而气不充。”而好友陈劢也曾赞誉徐时栋“叙事似子长,物体似子厚,持议似子瞻,其他诗歌浩落自喜乐府,入汉魏之室尤其至也”。陈劢夸赞徐时栋记述史书的风格类似司马迁,描述事物方面类似柳宗元,持论评说类似苏轼。从陈劢的赞语中也能看出徐时栋治学过程中经史兼顾的研究方法。

三、重视资料辨伪和考证的治史态度

读《烟屿楼文集》时,发现徐时栋特别重视资料的辨伪和考证,分析其中有两大原因。一是徐时栋受父亲影响,从小即养成严谨的性格和治学态度。在《先考义行府君家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顾虑事常慎重周密,其训儿曹必以小心谨慎”,可见,徐父要求徐家兄弟从小就要谨言慎行。二是徐时栋受乾嘉考据学风的影响。 其著名的史学代表作《徐堰王志》就是徐时栋根据对周秦古书和《史记》等资料辨伪和考证而作,对此,陈劢在《内阁中书柳泉徐君墓志铭》中明确写到“吾浙徐氏多祖堰王,汉以后记载每有贬词,王墓在鄞钱志,疑之,吾据周秦古书及史记正义以匡其失,成徐堰王志”。

徐时栋论史大胆,观点新颖,证据确凿,他在文章中曾自嘲自己的学术观点是“骇人听闻”。他治学不墨守旧解,就连最受他推崇的《史记》中如有记载不实,他也会通过各种资料对其进行驳正。例如,他认为《史记》中记载的夷齐让国这件事是司马迁寄愤之作,真实的历史是根本不存在夷齐让国一说。他明知“汉至今二千年,士大夫莫不无智愚贤贤不肖,知夷齐让国事,当此而欲辟其说而废之,未有不掩耳孩走者也”。但他通过种种论证分析,使自己“骇人听闻”的观点立有一席之地。

四、贯穿五常理念的历史观

徐时栋经史兼顾的史料观使其养成以经解史的治学路径,在他的著作中可鲜明地体会到经学与史学的巧妙结合。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徐时栋坚持以儒家道德理念为评判标准,以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为价值取向。这一点在《烟屿楼文集》中徐时栋也多次提到过。1863年徐时栋为八十岁的范雨叔先生作寿宴之词时,曾明确表示他之所以乐意写寿词,主要有五个原因:“先生以世宦子孙身厕华朊在贵介之列,乃夷犹今古视人世名位煊赫壹不足以动其心宜寿一也。……钱榖出入主自先生,先生谨身节用未尝以苟苴请谒

累其兄,清廉八年于外萧然归橐宜寿二也。始娶李孺人卒而继之以仇,仇孺人生邦棠而病,啜粥糜卧床箦者逾四十年,先生相敬如宾不蓄姬妾……宜寿三也。待人甚和,贩夫贱子必礼貌之,无疾言遽色,与时辈商榷经义尚论史事,或故执一解,持一说难先生,先生颔而受之,虽固知其不可勿辩也。尝日毋多言,多言损气宜寿四也。身不谒当道,名不入公府,足不履市井,数十年来风俗凋敝叫嚣奢靡之习盈乎,目机械变诈之巧盈乎耳,先生节朴敦厚不改往昔……宜寿五也。”从文中可以看出正是由于范雨叔先生始终践行着仁、义、礼、智、信,所以徐时栋愿意为他作寿词,并进一步褒奖他。

徐时栋所称赞的人物都是君臣之间有礼义之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孝,兄弟手足之间有至亲之悌,夫妻之间有挚爱之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善的道德楷模。如他曾称赞王筠叟先生“在朝廷为人瑞,在乡党为人师”,赞美陈馀山先生“循循勤施,所至问疾苦救灾患修废举坠凡百,就理又皆为之兴书院育其俊秀而亲教之,士民相见举欣欣然若家人父子”。

徐时栋在世仅有六十年之久,但却经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王朝腐败、政权衰落、外敌入侵、农民起义是他所生活的时代主题,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他所藏之书也两次被焚。即使如此,他藏书和治学的热情从未曾受到动摇,居家著书不辍,最终使他藏书益富,学亦益进,“上自经训,旁及子史,百家靡不究览”。徐时栋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正是对“浙东学术博采、创新、求实、重史、爱国等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治学文集藏书
《熊铁基文集》出版
从《中庸》治学观浅谈党史学习的方法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郭汉城文集》简介
天一阁藏徐时栋藏书题跋考释
分期付款
珍惜每一本藏书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民主与科学文集
恩格斯军事治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