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名幕乌思道稽考

2016-02-02曹诣珍

殷都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奏折雍正

曹诣珍

(绍兴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清代名幕乌思道稽考

曹诣珍

(绍兴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清代雍正朝时,河南巡抚田文镜府中的幕友乌思道名重一时,被后世奉为“绍兴师爷”的祖师爷。然其人不见载于正史,却为过多的“小说家者言”所笼罩,遂至齐东野语几成信史,而人物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字号、籍贯等都以讹传讹,多有舛误。清代笔记、诗话、野史等所载乌思道轶事多为流传谰语、不足采信。田文镜的奏折虽语涉乌思道,但其中内容的真实性同样须加辨析。清人郑性的诗文集《南溪偶刊》则为后人提供了部分珍贵可靠的乌思道生平资料。

清代;乌思道;幕友;田文镜

清代的幕僚群体在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各级地方主管官吏,自州县到督抚,多会聘请有学之士,助自己处理各类事务,称为师爷,法令文献上则称为幕宾、幕客、幕友、幕僚、西宾等。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乙酉谕吏部:“各省督抚衙门事繁,非一手一足所能办,势必延请幕宾相助,其来久矣。”并令“嗣后督抚所延幕客,须择历练老成、深信不疑之人,将姓名具题。”[1](P89)郑天挺先生认为,这是“幕宾取得法律上正式地位”[2](P128)的开始。雍正朝时,河南巡抚田文镜府中有一位幕友乌思道,名动一时,被后世奉为“绍兴师爷”的祖师爷。虽其生平事迹于正史无迹可寻,但百余年来,从清人的笔记、诗话、野史,到当代著名作家二月河的历史小说《雍正皇帝》,这一人物已为越来越多的传奇色彩所笼罩。而“小说家者言”背后的历史真实究竟怎样,却鲜有学者探究;即便偶有涉及,也是语焉不详,影响甚微。遂至齐东野语几成信史,而人物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字号、籍贯等都以讹传讹,多有舛误。笔者有感于此,拟就相关问题作一系统稽考。

在清人撰述的笔记、诗话、野史等文献材料中,较早提及乌思道的是平步青的《霞外捃屑》和潘衍桐的《两浙輶轩续录》。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二“幕友”条曰:

田文镜幕中邬先生,……越人迄今犹有传文镜请安摺,至奉硃批:“朕安,卿好?邬先生好否?”虽齐东野语,无可取征,然足见邬名动九重,故有此流传谰语也。[3](P145)

平步青为绍兴山阴人,对越中传语自然至为熟悉。他所说的“邬先生”即指乌思道,“邬”与“乌”异体而同声,盖系一人。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卷五则云:

乌王路,名思道,以字行,慈溪人,著《游梁草》。董沛曰:思道参田文镜幕,世宗知其名,于批折中询及“乌先生安否”,中外诧为奇遇。田骄倨,而遇思道甚恭。偶值其博弈,虽要事不敢强也。一日微忤意,思道辞归,疏稿为他人所撰。上曰:“此非乌先生手笔,汝不解文义,岂朕亦不解耶?”田以思道岁修八千金力不能请为辞。上曰:“此等幕宾,虽万金亦值得也。”田乃邀思道,顿首谢过。遂复留,卒老于幕中。[4]

所记轶闻出自董沛。董沛,字孟如,号觉轩,清浙江宁波鄞县人,道光八年(1828年)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卒。光绪十七年(1891年),潘衍桐任浙江督学,续阮元《两浙輶轩录》,董沛辑四明诗上之。其所述乌思道名动九重之事,较平步青的记叙更为详尽,但对于此人之前在田文镜幕府中的具体作为,同样未作叙述。

及至李岳瑞《春冰室野乘·田文镜之幕客》,所记之事则更为完备:

田文镜在雍正朝,为河东总督,得君之专,与李敏达、鄂文端为鼎足,一时大臣,无与伦比。世传其幕客邬某事,颇奇特,因撮记之。邬某者,绍兴人,习法家言,人称之为邬先生。文镜之开府河东也,罗而致之幕下。邬先生谓文镜曰:“公欲为名督抚耶,抑仅为寻常督抚耶?”文镜曰:“必为名督抚。”曰:“然则任我为之,公无掣我肘可耳。”文镜问将何为?曰:“吾将为公草一疏上奏,疏中一字不能令公见,此疏上,公事成矣,能相信否?”文镜知其可恃也,许之。则疏稿已夙具,因署文镜名,上之。盖参隆科多之疏也。隆科多为世宗元舅,颇有机干,世宗之获当璧,隆科多与有力焉。既而恃功不法,骄恣日甚,上颇苦之,而中外大臣,无一敢言其罪者。邬先生固早窥知上意,故敢行之不疑。疏上,隆科多果获罪,而文镜宠遇日隆。已而文镜以事与邬先生龃龉,渐不用其言,邬先生愤而辞去。自此文镜奏事,辄不当上意,数被谴责。不得已,使人求邬先生所在,以重币聘之返。邬先生要以每日馈银五十两,始肯至,文镜不得已,许之。邬先生始再至大梁,然不肯居抚署中,辰而入,酉而出。每至,见几上有红笺封元宝一铤,则欣然命笔,一日或偶阙,即翩然去。文镜益严惮之,圣眷渐如初。是时上亦知邬先生在文镜幕中,文镜请安摺至,有时辄批“朕安,邬先生安否”,其声望见重如此。邬先生一身客大梁,无妻妾子女,每日所得之五十金,持之归,或以施振贫乏,或剧饮妓馆中,必不留一毫至次日也。后文镜卒,邬先生去大梁,他督抚闻邬先生名,争以厚币聘之,而竟不得所在。久之,或言邬先生已被召入禁中矣。[5](P110-111)

与之前的文献相比较,主要增添了乌思道为田文镜草疏参劾隆科多、助其宠遇日隆的传闻,突出人物“颇奇特”的特征,传奇色彩更见浓重。

此类轶闻虽于史无征,却流传甚广。广州中山图书馆所藏清抄本《田文镜奏稿》一卷,前列《乌王露佚事》,所记相类。而晚清至民国的众多野史,如徐珂《清稗类钞·幕僚类》、小横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观·清人逸事》、裘毓麐《清代轶闻》、佚名《贪官污吏传》等,更是广泛记述,内容大同而小异。*《清稗类钞·幕僚类》中关于乌思道的记载共有两则。前一则所记内容与《春冰室野乘》相类,后一则差异甚大,谓“邬先生”为一“沈酣于制艺,对人吶吶,不能作一语”的老贡生,雍正微服游浙时曾饭其家。及李卫督浙,雍正嘱其延入幕,然“百无一能,无奈何,姑奉以厚糈,馆以精舍”。值岁暮,李令邬影写请安折,乃获朱批:“朕安,邬先生安否?”“李大惊,益优礼之。嗣是浙督屡易人,而邬先生者年享千余金,书一请安折,终其身勿替。”所记与其他文献迥不相侔,为流传谰语无疑,不值深辩。且颇具影响,以至于民国以来众多的学术著作,如许同莘《公牍学史》、萧一山《清代通史》、周汝昌《曹雪芹小传》、冯尔康《雍正传》、李永鑫《绍兴通史》等,均有所采录。不同的是,有的学者比较审慎,引述之时或冠以“世传”二字,或评曰“此事有无不可知”;有的则未加辨析,直接以信史视之。

考察清代野史等文献中津津乐道的乌思道事迹,不外乎两件:一、名动九重,以至雍正朱批“乌先生安否”;二、为田文镜撰弹劾隆科多之密折。此二事,正史未见记载,而均与奏折密切相关,因此不妨从雍正朝的奏折制度入手判断其真实与否。奏折,是清代特有的官文书,大约肇端于顺治,推行于康熙,至雍正而大盛,主要用于君臣之间的秘密通讯联系,按内容可分为奏事折、谢恩折、请安折等。而皇帝将旨意用朱笔亲批其上,发还原具折人遵照执行,是谓“朱批奏折”。雍正帝即位后,为进一步强化君权,不仅使具折人和奏事的范围大为扩大,而且进一步加强保密措施,严厉推行朱批奏折缴回制度。即位当月,便严谕内外官员将康熙的朱批奏折封固进缴,同时规定嗣后亲批密旨一律缴进,不得抄写存留。此后,又以呈缴日期迟早不一,再次通饬文武官员,接到朱批奏折后即于下次具折时乘便缴回宫中,不得任意迟延。并进一步规定:凡因事降调或病故之员,其未缴朱批奏折及锁匙折匣,即由本人或家属呈明本省督抚、本旗都统代缴,不得降匿存留,违者治罪。现存雍正朝大量“恭缴朱批”的奏折,充分表明缴回朱批奏折的制度得到了严格执行。当时,甚至有大员因未查参隐匿朱批之人而被处以斩监侯重刑。*参见李国荣:《〈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的编纂及其史料价值》,《清史研究》1992年第2期;刘融:《清王朝的朱批密折制述论》,《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晁中辰:《雍正朝的密折制度》,《文史哲》2002年第2期;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等。而田文镜作为雍正的宠臣和“模范督抚”,对此制度必定尽力执行,不敢也没有必要违拗。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完好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的田文镜密折745通,应容括了其与雍正帝间通讯联系的全部文书,而其中并不见弹劾隆科多之内容,更未见“乌先生安否”之类朱批。因此,野史等所载乌思道轶事,不仅于正史无迹可寻,而且考之于雍正朝的奏折制度以及相关的档案文献,更可判定为流传谰语、不足采信,学者引述之时必须慎之又慎。

事实上,早在民国期间,就有学者对清人关于乌思道的记述提出质疑。由徐世昌主持编辑的《晚晴簃诗汇》卷七十曰:

乌思道,字王路,慈溪人,有《游梁草》。

诗话:旧传王路参田端肃河南巡抚幕,司章奏,迭荷泰陵嘉许,询知其人。会端肃安折至,硃批有“朕安,卿安?乌先生安否”之语。绍兴名法家竞相传诩,谓极幕宾之荣遇。鄞人董沛亦盛述之。光绪间,潘峄琴辑《两浙輶轩续录》,登王路诗,列沛语于小传后。乃雍正硃批谕旨中并无其事。惟雍正四年端肃偶被论劾,辞连乌姓幕宾。端肃覆奏云:乌思道在署仅令查对文移,核算钱谷,并不与闻机要。硃批未置可否。王路之名达天聪殆由于此。百年来乡曲悠泛之口,以讹为真,学士大夫不加考索,漫登载记,展转传播,几成信史,殊可笑也。[6]

邓之诚先生在《骨董续记》中也专列“乌思道”一条,云:

世言田文镜幕客邬先生,善伺世宗意,为文镜具密疏参隆科多,因之文镜宠眷终身,敬礼邬先生,……之诚按:此流传之讹也,文镜幕客乌思道,浙江人,文镜素识,适游食上蔡,因延之入署,并言只令其查对文移,核算钱谷,至于机密大事,进退人才,素不与闻。见朱批上谕文镜所具密奏。[7](P13)

上述两条材料中,都提到了一则很重要的文献,即田文镜于雍正四年(1726)四月二十七日进呈的一份奏折,其中涉及乌思道其人:

臣两任布政使,原无幕友,嗣蒙皇上天恩,畀臣巡抚重任,政务殷烦,必得一人检查簿书;因有浙江人乌思道,系臣素所认识,闻伊觅食上蔡,臣随延至臣署,实非张球所荐。且臣所延之乌思道,不过令其查对文移,核算钱谷而已。至于机密大事,以及进退人材,俱系臣亲自裁决,不但不与之参酌,并不令其与闻。[8]

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在田文镜的幕府中,确有一位“浙江人乌思道”。至于其人之重要性,据田文镜自言,却与传闻大相径庭:“不过令其查对文移,核算钱谷而已”,并不参与机密大事。正是依据此则文献,邓之诚先生等判定野史之记述为流传之讹,历史上真实的乌思道不过是位普通的幕僚。

然而,野史等所载固然为流传之讹,文镜所言却也未必无虚。田文镜此番上折,起因盖为雍正朝著名的督抚互参案。雍正二年(1724年)八月,田文镜署河南巡抚,其后接连参劾多位科甲出身的地方官员。时任直隶总督的理学名臣李绂斥其“身任封疆,有心蹂躏读书人”[9],于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十七日上折弹劾田文镜,其中奏称:

田文镜因此上折逐条辨析。据李绂查知,“乌姓幕宾”乃是上蔡知县张球推荐给田文镜的。而此幕宾必定是颇有威势或影响力,张球方才能“藉此招摇恐吓同官”。田文镜针锋相对为己申辩,则强调乌思道所掌之事只涉及文稿、钱谷,不过是一名普通幕僚;而张球则是才具操守均有足取之人。后经雍正特遣钦差审查,张球为官果然劣迹斑斑,但乌思道其人却未再提起。因此,关于乌思道在田文镜幕府中的重要性,李、田二人是各执一词,后世学者本难判断孰是孰非,自也不应偏听偏信。而查阅陶正靖《晚闻存稿·经史说》则云:

幕宾中之才且良者,十不得一。其余粗习律例,略谙故事而已。而不才之尤者,或蛊惑其官,甚且劫制之,而与吏表里为奸。如往者田文镜之幕宾邬姓者,威行一省,遍布党羽,此中外共知者。[11]

陶正靖,字稚衷,一字晚聞,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生,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乾隆十年(1745年)卒。其所处年代与田文镜大致相似,所述乌思道“威行一省,遍布党羽”,乃至“中外共知”之事,当确然有据,实无编造之情由。据此,再结合李绂之奏章,我们基本可以判定:田文镜谓乌思道不过掌管文稿、钱谷云云,应只是权宜之计、申辩之辞,不足为信;乌思道在其时应确实颇有威势或影响力,乃一代名幕。而在陶正靖看来,乌思道固然为名幕,也实为劣幕之代表。这或许是史实,也或许是因政见不同导致的偏见,因史料的缺乏,已难以考证。至于在那场著名的督抚互参案中,田文镜成功地将雍正视线引向科甲朋党方面,从而使自己占得优势,期间是否由乌思道为其襄赞谋划,同样已不得而知;不过从情理推测,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检阅与乌思道相关的文献资料,可发现这一历史人物的许多基本信息都是混淆不清的:就其姓氏而言,或云“乌”,或云“邬”;就其字而言,或云“王路”,或云“王露”;就其籍贯而言,虽可明确为浙江,但具体到府县则或云“绍兴”,或云“慈溪”(属宁波府),或云“余姚”(属宁波府)。令人莫衷一是。笔者近日在清人郑性的诗文集《南溪偶刊》中发现了5条文献,与乌思道密切关联,殊为珍贵,而从未见学者称引。罗列如下:

酬乌王路

伯仲同春良合德谓春草、春风两先生,祖孙合道巧同名春草名斯道,王路名思道。祗今际会红莲幕,略见施行细柳营王路入田制府幕。慈水风流归旧族,南溪老去与新盟。连篇潮海韩蘓笔,拍掌高歌众耳倾。

送乌王路赴制府幕

风流潇洒更才华,嘉则文长未许夸。往昔河东经略备,来兹福浙运筹赊。飘飘岭笋炎轻度,泼泼滩舠险直挐。祗奈老年新契结,遽然分袂向天涯。

闻王路改赴滇黔

谓是之闽忽向滇,别离愈远愈凄然。算将去路踰三月,卜得归期在几年。老我长为天末望,南人复睹孔明贤。点苍山与飞云岭,胜处新诗万首镌。

题乌王路垂钓图王路

为河东制府田公幕友

曾佐田家又霸齐,持纶雅志在磻溪。知君不屑夷吾并,敬义千秋旨自提。

法庵睿上人五十寿序

邑东花屿湖诸山秀美,蜿蜒层叠,状如青莲既放。昔戴九灵隐居其中,余祖茔在焉。……王路乌子远游归里,与上人一见契合,属余一言因为叙。[12]

郑性,字义门,号南溪,康熙四年(1665年)生,乾隆八年(1743年)卒,浙江宁波慈溪人,清著名藏书家。从上述诗文可知,郑性和乌思道为挚交好友,因此,他所提供的关于乌思道的基本信息当是相当可信的。而依据上述诗文,再结合田文镜的奏折等文献,我们可以确定:乌思道的姓氏为“乌”,而并非“邬”;其字为“王路”,而并非“王露”;他与郑性同里,都是慈溪人,而并非绍兴人或余姚人;又确实曾为田文镜幕友;晚年则并非如传闻般卒老于田文镜幕中,更未被“招入禁中”,而是又曾游幕至滇黔等地。其中《酬乌王路》一诗尤其值得注意。其第一句“伯仲同春良合德”,诗人自注“谓春草、春风两先生”。春草指的是明初慈溪籍著名诗人乌斯道,字继善,号春草,著有《春草斋集》等,《明史》有传。春风则指的是乌斯道之兄乌本良,字性善,因以春风名其斋,人称为春风先生。[13]第二句“祖孙合道巧同名”,诗人自注“春草名斯道,王路名思道”。据此,则清代名幕乌思道实为明代著名诗人乌斯道的后裔,二人姓名仅一字之差,而读音完全相同,故郑性叹为“巧同名”。而后世学者自当留意,不能将二人相混淆。

乌思道亦能诗,《两浙輶轩续录》和《晚晴簃诗汇》均谓其有诗集《游梁草》(梁即大梁,指河南),惜未见传本。仅存《三门砥柱歌》诗一首:

黄河水自天上来,中流特起三门开。三门崒嵂云峰插,百尺玲珑雪瀑堆。朝擎红日撑西走,夜有灵光射星斗。森森奇鬼眼前搏,隐隐晴雷耳底吼。泰山巍峨未可保,此石中立无时倒。根盘不避狂澜搜,枝劲偏经怒涛扫。阳侯让道趋如梭,冯夷欲撼奈力何。鲸鲵敛翅藏深窟,蛟龙不敢相荡摩。两间元气此郁结,太行潼关左右列。天教巨石锁洪涛,从容再向海门泄。[4]

三门砥柱在河南陕县东北,此诗当是乌思道游幕河南时所作。全诗用语精准,气度从容,亦是家学渊源,其来有自。

或又有学者以为乌思道即邬雪舫。如单锦珩先生编著的《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中有“邬雪舫”一条,云:

【邬雪舫】(清)会稽(今属绍兴)人。雍正年间,入河南巡抚田文镜幕。通晓经史,精于公文奏议,胆略过人。为田书写奏折,弹劾雍正母舅隆科多,雍正准奏,隆科多伏法。朝野震惊,而雪舫声名鹊起。从此各衙门争聘“绍兴师爷”,雪舫成为祖师爷。*单锦珩总主编:《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此外,如李永鑫《绍兴通史》,裘士雄、娄国忠《绍兴六百师爷》,冯建荣《一个特殊的幕僚群体——绍兴师爷论》等,也均误以邬雪舫为乌思道。

此段文字中,不仅以野语为信史,更是将乌思道与邬雪舫两个完全不相关的人相混淆。乌思道的生卒年虽不可确考,但他主要活跃于雍正年间则是确定无疑的。而据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补遗》、《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五十二、民国《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1998年《绍兴县志》第三册等文献可知,邬雪舫名鹤征,一名鹤舟,雪舫为字,绍兴山阴人,生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卒于道光三十年(1851年),受学于陈石麟,与陈文述、王衍梅友,为越中“泊鸥吟社”最著名诗人之一,著有《吟秋楼诗钞》三集凡十二卷传世。因此,邬雪舫的生活年代比乌思道要明显靠后,他们是生活在不同时期的两个人,不应混淆。

通过上述文献的爬梳整理,笔者希望,作为一代名幕的乌思道,不再过多地被“小说家者言”所笼罩,有关他的真实历史信息能更多地为学界所了解。

[1]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清世宗实录(卷五)[M].台北:华文书局,1963.

[2]郑天挺.清代的幕府[J].中国社会科学,1980,(6).

[3](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清)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卷五)[M].清光绪刻本.

[5](清)李岳瑞.春冰室野乘[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6]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七十)[M].民国退耕堂刻本.

[7]邓之诚.骨董续记(卷三)[M].上海:上海书店,1996.

[8]世宗宪皇帝硃批谕旨(卷一百二十六之七)[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一)[M].清光绪刻本.

[10]世宗宪皇帝硃批谕旨(卷一百二十六之七)[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清)陶正靖.晚闻存稿(卷二)[M].清乾隆贻清堂刻本.

[12](清)郑性.南溪偶刊 [M].清乾隆七年刻本.

[13](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九十三)[M].清道光刻本.

[责任编辑:郭昱]

2016-09-04

曹诣珍(1977—),女,浙江慈溪人,副教授,古典文献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

K249.2

A

1001-0238(2016)04-0036-05

猜你喜欢

奏折雍正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庭院吉气自何方 一份紫禁城庭院门位相度奏折的图解
雍正:精细典雅
清代奏折解读
雍正:朕终于把自己毒死了
时尚达人:雍正
论如何鼓励自己认真学习
这么痴情的皇帝我也是第一次见
《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的内务府相关的奏折
雍正帝原是“非法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