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影响饲料行业发展因素的思考

2016-02-02全国畜牧总站中国饲料工业协会闫奎友

中国饲料 2016年24期
关键词:畜产品畜禽生猪

全国畜牧总站中国饲料工业协会闫奎友

工作研究

新常态下影响饲料行业发展因素的思考

全国畜牧总站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闫奎友

回顾“十二五”期间,我国饲料工业经受住了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畜产品消费持续低迷等一系列重大考验,坚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渠道优化原料供应,依靠法治和科技两个力量推动转型升级,全面完成了饲料工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跃居世界前列的历史性跨越。2015年全国饲料产量2亿吨,产值7810亿元,连续5年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第一饲料生产大国。形成了饲料加工业、饲料原料工业、饲料添加剂工业、饲料机械工业为主体,饲料科研教育、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统计服务等为支撑的结构齐全、功能完备的现代饲料产业体系,在发展现代畜牧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繁荣农林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城乡居民动物产品供应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饲料行业发展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与畜牧业、水产养殖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实现了“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目标任务,为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新常态下饲料行业发展的新特点

近年来,饲料生产增速明显放缓。1992—2012年,饲料产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8.5%。2013年,全国饲料总产量19340万吨,比2012年下降0.6%;2014年,全国饲料总产量19727万吨,比2013年增长2.0%;2015年,全国饲料总产量20009万吨,比2014年增长在1.4%。从全球近三年的发展速度来看,也是呈现增幅趋缓的态势。2013、2014、2015年的全球饲料产量分别为96042万、98012万、99557万吨,增速分别为0.7%、2.1%、2%。我国饲料工业发展速度与全球饲料工业发展基本保持一致,呈现出低速增长的态势。这与我国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密切相关。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可以看到,中低速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结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转向是饲料工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新常态”特点呈现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低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中国饲料业正处在投资和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

当前,饲料工业积极适应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趋势。众所周知,饲料工业是连接种植业和服务养殖业的中轴产业,是农业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本身具备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特点。每年40%~50%的原粮直接用作饲料,同时带动下游畜牧业3万亿元、水产养殖业1万亿元、草牧业8000亿元产值,再加上加工业,为我国GDP增长做出了不小贡献。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时,要进一步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也就是说,“一味靠规模带来的红利正在逐渐消失。”未来饲料行业企业要由简单粗放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精雕细琢的内涵式发展,要加大科技投入、掌握核心技术、把饲料产品做精做细,不断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更多的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重塑价值链,回归客户价值,实现利润增长上谋篇布局。

二、影响饲料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畜产品消费需求放缓消费回归理性,消费需求总量进入平稳增长新状态。节日消费对畜产品价格的影响有些“失灵”,常出现“旺季不旺”。挤压出了泡沫性消费,包括浪费性消费和过度性消费。由于宗教信仰、健美减肥、素食主义等因素在增加,人口老龄化加快,畜产品消费量增速放缓。“二孩”政策需求尚待释放。《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认为,人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78克,其中,优质蛋白质比例占45%以上。因此,未来畜禽水产等优质蛋白质的需求仍将增长,但是,消费需求在放缓。

2.畜产品向需求导向转变畜产品供求从总体上进入一个总量基本平衡,呈现结构性短缺、阶段性过剩并存的新状态。总体看,我国居民畜产品需求已跨越满足“数量需求”阶段,进入“消费导向”新阶段。现阶段,牛羊肉总产量相对过剩,猪肉供给处在阶段性紧平衡。2016年一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2244万吨,同比下降3.1%,其中猪肉产量1466万吨,下降5.9%。从2015年3月份以来,活猪价格累计上涨50%,猪肉价格上涨33%,创下3年内新高。

3.畜禽生产周期性深度调整畜牧业的生产结构调整,并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需要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近10年,我国生猪价格一直呈现3~4年的波动周期。过去两个周期,价格波动有加剧,且周期出现紊乱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与疫病和政策有关。如2006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2007年生猪价格暴涨)和2011年初的流行性腹泻,导致大量生猪死亡,加剧了供给缺口的扩大,导致价格大幅上涨。而2009年实施能繁母猪补贴,直接导致了母猪补栏非正常上升,导致行业亏损周期加长一年。

4.国内外畜产品价格倒挂我国生猪竞争力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养殖成本比美国高40%左右。畜产品市场处在价格严重倒挂、差距不断拉大、进口产品冲击的状态。2015年,牛肉进口25.6元/千克,国内64元/千克,牛奶收购价新西兰2.2元/千克,中国4.0元/千克。2015年,中国进口猪肉155.5万吨(包括猪副产品77.6万吨),增长12.9%;牛肉进口49.48万吨;增长56.5%;羊肉进口22万吨,下降18.5%;禽肉进口40.9万吨,下降13.2%。其中,自欧盟进口猪肉120万吨(其中,鲜肉70万吨,杂碎等50万吨),增长36%。以肉类为例,2000年以来,肉类净进口量从63万吨增加到222.6万吨,占国内产量比例从1%增长到2.58%(2015年)。

5.生产区域布局调整加快畜牧业生产布局发生了新变化:生猪生产南压北扩,沿江沿海、长三角、珠三角等水网地区减量,向粮食主产区(中原、华北、东北等)、西北部、偏远山区转移;蛋鸡生产“北减南增”,河北等传统产区减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发展加快。现在从整体趋势上看,南方养殖规模在不断地压缩,北方不断地扩展,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资源贫瘠地区向资源富集地区转移。京津冀、南方水网地区实施生猪污染治理,合理划定限养和禁养区域,引导生猪向玉米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生猪规模养殖加速发展,华南、西南地区猪肉比重下降,东北、华北地区将稳步上升。“十三五”期间猪肉产量年均增长1.2%,较“十二五”下降0.4个百分点。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5%。综合考虑各地区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禀赋、消费偏好和屠宰加工等因素,《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确定了生猪生产的区域布局,将全国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四个区域,要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分类推进,协调发展。

6.饲料与养殖业协调发展农业部公布的《全国饲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为需求进入低速增长期的饲料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方向。在产业布局方面,明确饲料工业加快发展区、稳定发展区、适度发展区三大区域。要求进一步优化饲料工业布局,顺应养殖业结构调整和“粮改饲”、草牧业战略发展新要求,促进不同区域饲料加工业与养殖业协调发展。《规划》要求年产10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集团达到40个,其饲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达到60%以上。饲料企业与养殖业融合发展程度明显提高,散装饲料使用比例达到30%。2020年,工业饲料总产量预计达到2.2亿吨。

7.生产方式发生新变化2015年畜禽生产规模化水平提高较快,受环保压力加大、资源约束趋紧影响,全国约有500万养猪户退出。中小规模散养户的退出不断加快,一体化和专业化的农牧集团扩张加快;从结构上看,中小散户将逐步退出,家庭农场与中大型规模养殖场是未来的两大主体。2014年,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比重为41.8%,比“十一五”提高了7.3个百分点。500个生猪调出大县出栏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考虑到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消费偏好和屠宰加工等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农民就业增收,规模养殖应以适度规模为宜。要按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

8.畜产品消费升级加快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必须调整畜产品消费结构:中国第一轮畜产品消费的增长,是“要吃饱”带来的需求机会;现在中国是“要吃好”带来的需求机会。未来10年,猪肉消费量增多,猪肉产量占肉类产量比重将从2014年的65.14%降至2024年的64.9%。禽肉、水产品的比重会上升。热鲜肉65%、冷鲜肉(冷冻肉)10%、小包装分割肉10%、肉制品15%比例在发生变化。美国冷鲜肉消费量22%,加工产品消费量78%,全部为冷链运输。更加关注畜产品品质、质量安全、营养健康等,更加关注“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通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畜产品更受欢迎。消费者选择的空间更大,更加追求质量和品质。整个畜产品消费进入到多元化和更加注重营养安全的新状态。

9.养殖效益遭遇多重挤压畜禽养殖利润空间遭遇到养殖综合成本“地板”的抬升,同时,受国外畜产品价格打压,我国畜产品不可能无限制地推高价格,可能会出现“天花板”效应。畜牧业的发展要向管理、科技、规模要效益。对畜牧业生产成本的控制更加关注。要大力推进畜禽养殖规模标准化、畜产品加工精深化、动物卫生安全生产制度化、畜产品质量安全化、畜牧业科学管理与信息化等工作。

10.“粮改饲”试点稳步推进发展牛羊等反刍动物,要考虑草畜平衡,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草原的生态作用。2014年10月,汪洋副总理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加强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草原生态的政策措施,首提“草牧业”概念;2015年6月,全国现代畜牧业建设工作会提出,要突出抓好草牧业发展,包括牛羊等草食畜牧业、饲草料产业、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三个部分。做好大力发展牛羊肉生产、大力振兴中国乳业、挖掘饲草料资源潜力、积极推进“粮改饲”试点工作、切实做好草原这篇大文章。

11.环保力度进一步加大畜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加大,养殖密度较大的传统产区大幅削减养殖量,给“保供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1个省区市计划两年内完成清拆任务,预计影响3600万头以上生猪出栏,不利于生猪产能恢复。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2017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2016年底前完成。大力支持畜禽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改造和建设。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散养密集区要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自2016年起,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到2020年,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75%以上。

12.产业升级迫在眉睫新的行业准入条件的实施,推动了饲料产业素质的提升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2015年,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生产企业6772家,比新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其配套制度实施前减少1/3以上。随着《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等制度的不断落实和经营利润的摊薄,必将淘汰一批规模较小、工艺落后、经营管理水平低下、产品质量偏低的饲料企业,大型企业、优秀企业将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2015年全国饲料工业统计数据显示,年产50万吨以上的企业48家,饲料产量1122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6.1%。其中,年产100万吨以上的企业32家,饲料总产量1013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0.6%,产业集中度多年持续提高。

13.一体化进程加剧饲料工业的发展要与生猪、草牧业等发展规划相对接,饲料工业发展要适应畜牧养殖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大型农牧企业在布局饲料板块的同时不断调整规模,大幅度切入下游养殖板块和相关领域,实现纵向或横向扩张。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加强全产业链的把控,从而实现抵御资金风险、食品安全风险等功能。

三、饲料行业的转型升级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由饲料生产大国向饲料工业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我国饲料工业仍然是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农业部发布的《全国饲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饲料工业发展将实现由量变向质变转换。据预测,未来五年肉、蛋、奶的年增幅将维持在1%上下,饲料需求增长不如以往强劲,再加上养殖综合技术的进步,工业饲料年增幅约为1.9%,保持低速稳健发展势头,这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规律。同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对饲料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玉米、豆粕、鱼粉等大宗饲料资源约束趋紧。此外,到2016年底,我国加入WTO十五年保护期已满,随着全面削减关税和取消出口补贴,农产品将受到进一步的冲击。因此,转方式、调结构是饲料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饲料工业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成长壮大,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饲料工业在市场化发展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在国际竞争中总结和积累了大量经验,科技创新动力强劲,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突击队,农牧业绿色发展的排头兵,也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行者。未来,饲料业的发展要不断适应养殖业发展的新要求,实现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融合发展,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

10.15906/j.cnki.cn11-2975/s.20162405

猜你喜欢

畜产品畜禽生猪
生猪中暑的诊断及治疗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入伏后,怎样防止生猪中暑
畜产品价格多数上涨
生猪 广西生猪自成一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