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籍载张仲景事迹与《张仲景传》的辑成

2016-02-02贾利涛

唐都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医圣仲景张仲景

贾利涛

(晋中学院 文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历史文化研究】

古籍载张仲景事迹与《张仲景传》的辑成

贾利涛

(晋中学院 文学院,山西 晋中030619)

汉末名医张仲景,汉魏史书未立传,关于其生年事迹的记载均湮没无存。两晋之后,关于张仲景事迹的资料渐次增多。年代愈是晚近,张仲景的材料愈是丰富。唐宋时,张仲景的相关记载在不断累积的基础上具备了人物小传的形态。明清时形成了多种事迹完备、内容翔实、形式完整的《张仲景传》。通过梳理古籍所载的关于张仲景出生、学医、功名、交游、行医、著述、授徒、逝世等方面的事迹,可以得见《张仲景传》均是以民间传说为基本素材,对传说材料进行选择、改造,以此裁辑成史传形式的《张仲景传》。

张仲景;古籍记载;《张仲景传》;民间传说

《伤寒杂病论》在中国医学史上享有“群方之祖”的地位,其作者张仲景是声名隆盛的医家,然而张氏史书无传,颇令人不解。刘知几说:“当三国异朝,两晋殊宅,若元则、仲景,时才重于许、洛,何桢、许询,文雅高于扬、豫;而陈寿《国志》、王隐晋史,广列诸传,而遗此不编。此亦网漏吞舟,过为迂阔者。”[1]他直接批评修《三国志》的陈寿“过于迂阔”,乃至于“才重于许、洛”的张仲景也没有收入进来。不独《三国志》无张仲景传,《后汉书》亦没有立传。至于史书无传,理由很多,材料不足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医学家在古代地位不高也是经常被强调的一个因素,金人赵秉文就认为“以其方技使无闻也哉,汉书不传张仲景,唐书不传王冰,识者尚有遗恨”[2]。

两晋之后,关于张仲景的资料渐次多了起来,后人不断将新出的材料补充到张仲景传中来,时间越后,张仲景的资料越趋完备。现根据可见记载,对张仲景的基本事迹稍作梳理。为叙述方便,依照模糊的先后顺序,但此顺序绝非年谱式的考证。对于仲景事迹,仅考索记载与否,不证求谬真。

一、出生

主要包括张仲景的姓名字号、出生(或生活)时代、出生地。理论上讲,《伤寒论》卷首所题的“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述”和序文所署“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可以较为清晰地说明张仲景姓张名机字仲景,汉代人,出生在南阳。又可依据《伤寒论序》中提到的“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的说法,得知张仲景是后汉人,活动在建安年间。现在对于张仲景的出生情况,上述几点基本属于共识。

然而,现在可见最早的《伤寒论》版本不过宋元,远非王叔和撰次时的原貌。虽不至于像清人姚际恒在《古今伪书考》中说的那样:“《伤寒论》汉张仲景撰,晋王叔和集此书,本为医家经方之祖,然驳杂不伦,往往难辨。读者苦不得其旨要,予友桐乡钱晓城煌谓此书为王叔和参以己说,故真伪间杂,致使千载蒙晦。”[3]王叔和是否在《伤寒论》中掺杂己说,甚或托张氏之名,时代久远,争讼无果。宋元人刻书时根据当时人的认识,给《伤寒论》加上若干字,成为“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述”模样,亦未可知。

张仲景实有其人,姓名籍贯争议较少。甘伯宗《名医录》云:“张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4]序3。这种说法,从宋时的《医说》《历代名医蒙求》到元《文献通考》,再到明《医史》,再到清《古今医史》,代代转引,作为定论。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基本无异议;生卒年近人考据甚繁,古人持后汉末期为定论;出生地为南阳,基本无异议。清人陆懋修(九芝)《世补斋医书》作《补后汉书张机传》曰:“张机,字仲景,南郡涅阳人。”[5]46不知何据。张仲景是南阳人,千余年几无改易,近人十数年间顿生张氏里贯十余说,乃至具体到县到乡到村到巷[6],可谓用力过甚。

二、学医

张仲景师从同郡的张伯祖,并且医术后来超过了其师。此事迹唐前未见,唐时书《名医录》已佚,宋人引唐人书始有此论。

林亿校正《伤寒论》序引《名医传》云:“(张仲景)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4]序3

宋张杲《医说》亦说:“受术于同郡张伯祖”,并另引《张仲景方序论》说:“张伯祖,南阳人也,志性沈简,笃好方术,诊处精审,疗皆十全,为当时所重,同郡张仲景异而师之,因有大誉”[7]27。

大概同时的宋周守忠《历代名医蒙求》引《名医大传》“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于伯祖。”[8]

后来的明《医史》、清《古今医史》亦作此说。

三、功名

张仲景举孝廉,并官至长沙太守。是否举孝廉,《名医录》前未见载。是否仕至长沙太守,宋元刊本《伤寒论》卷首题“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述”和序文所署“长沙太守张机仲景”或可为据,但却同样面临证据过于晚出的问题。

林亿校正《伤寒论》序引《名医传》云:“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4]序3《医说》《历代名医蒙求》均作此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言:“伤寒论十卷,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撰”[9]。说明他看到的《伤寒论》便是带有“长沙太守”字样的题名。至少在宋代,张仲景“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的说法已经基本得到公认。明《医史》、清《古今医史》亦从此说。

逮至明清,河南(尤以南阳)、长沙等地方志均有张仲景任长沙太守的记载。《补后汉书张机传》所言更详:“灵帝时,举孝廉,在家仁孝,以廉能称;建安中,官至长沙太守,在郡亦有治迹。”[5]46

四、交游

张仲景交游的事迹并不多,只有何颙一事。“何颙妙有知人之鉴。初,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颙谓之曰:‘君用思精密,而韵不能高,将为良医矣。’仲景后果有奇术。”[10]

事迹来自《太平广记》,原书言引自《小说》,当指《殷芸小说》,该书已散佚,今人将何颙条根据《太平广记》辑入《殷芸小说》。又有《太平御览》述何颙事曰引自《何颙别传》,该书先亦不可见,并不可考。

《历代名医蒙求》《医史》亦载此事。《补后汉书张机传》略述云:“总角时,同郡何永(即何颙)称之,许为良医,果精经方。”[5]46

五、行医

张仲景行医的事迹是最多的,曾在京师行医,并被称作名医。重要的行医事迹有四,分别是穿胸以纳赤饼、诊王仲宣、诊汉武帝、诊老猿。

1.在京师为名医,于当时为上手

刘知几说“若元则、仲景,时才重于许、洛”,《医说》言:“(张机)在京师为名医,于当时为上手,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加之也”[7]26。《医说》此言,前半部分引自《仲景方论序》,后半部分引自《针灸甲乙经》序,是掐头去尾的拼合版。

后来引述者不乏其人。

2.穿胸以纳赤饼

此句出自葛洪《抱朴子内篇》,意思不可解。原文是:“越人救虢太子于既殒,胡医活绝气之苏武,淳于能解颅以理脑,元化能刳腹以澣胃,文挚愆期以瘳危困,仲景穿胸以纳赤饼,此医家之薄技,犹能若是,岂况神仙之道,何所不为?”[11]

从上下文来看,“仲景穿胸以纳赤饼”应当是与扁鹊救治虢太子、胡医救治苏武、淳于开颅、华佗刳腹、文挚救危困一样的医疗事迹,这样的事迹具有神奇的特点,而且在当时广为人知。据字面推断,“仲景穿胸以纳赤饼”大概是类似于开膛后贴药于病患处之类的手术。这句的背后应当隐藏着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很早已失传了。后来关于张仲景的事迹中,也绝少提到“穿胸以纳赤饼”的事了。

3.诊王仲宣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载:“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含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仲景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此二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12]2

此事后人引用甚多,几乎凡言及张仲景事迹处,必有诊王仲宣事,以为仲景医术高超之显例。

4.诊汉武帝

《医说》引《泊宅编》的一则“仲景治渴”事迹如下:

提铸钱朝奉黄久病渴极疲瘁,予每见必劝服八味丸,不甚信。后累医不痊,谩服数两遂安。或问渴而以八味丸治之,何也?对曰:“汉武帝渴,张仲景为处此方。盖渴多是肾之真水不足致然,若其未至于消,但进此剂殊佳,且药性温平无害也。”[7]115

明赵献可《医贯》亦从《医说》此说,清徐大椿《医贯砭》在此事迹下评曰:“仲景是汉献帝时人,与武帝相去二百余年,明明可考,乃造岀此语,何耶?赵氏所谈,无往非梦,而此则又梦之最不经者”[13]。

由于明显的时代错误,这则事迹最少为张仲景作传者瞩目。

5.诊老猿

这个事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有仲景为老猿治病,后有仲景得二古琴。

张仲景入桐柏山采药,遇一病者求治。仲景诊之曰:“子腕有兽脉,何也?”其人曰:“我峄山穴中老猿也。”仲景出囊中药畀之辄愈。明日,其人肩一巨木至曰:“此万年古桐也,聊以为报。”仲景斲为二琴,一曰古猿,一曰万年[14]。

《广博物志》《青莲舫琴雅》《太古正音琴经》均有载。《广博物志》言引自《古琴记》,后书已佚。这个事迹看来在明代广为人知。

六、著述

今存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中有言:“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及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辩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15]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12]2《太平御览》引高湛《养生论》云:“王叔和,性沉静,好著述,考核遗文,采摭群论,撰成《脉经》十卷。编次《张仲景方论》,为三十六卷,大行于世。”[16]3198后世经籍志及医史皆从此说。

七、授徒

张仲景授徒之说当起于《仲景方序》,原文已不得见。

《医说》引仲景方序曰:“杜度不知何许人也,仲景弟子。识见宏敏,器宇冲深,淡于骄矜,尚于救济,事仲景多禁方,遂为名医。”[7]27

《太平御览》引仲景方序曰:“卫汎好医术,少师仲景,有才识。撰《四逆三部厥经》及《妇人胎藏经》《小儿颅囟方》三卷皆行于世。”[16]3198

八、逝世

张仲景去世时间、去世地点等已不可详考。后人将仲景奉为医圣,并祠墓纪念,可作为张氏去世后的一些外围事迹。

金代刘完素将仲景称为“亚圣”,是把张仲景看作最接近医圣的人,但却没有明确提出张仲景是医圣。真正把医圣名号戴在张仲景头上,逮及很晚的明清。

考诸古籍,明清之前,虽然张仲景的医学成就越来越得到重视,但还没有达到一个“封圣”的高度。即使在明代,有了将张仲景奉为医圣的倾向,但并没有十足地确定下来。例如明代人李中梓在《删补颐生微论》中说:“仲景东垣共称医圣”[17],孙承恩又在诗里把扁鹊称为医圣(《扁鹊墓》:“医圣从闻术有神,千年冢骨已飞尘。荒原落日西风里,犹有纷纷乞艾人”[18]。到了清代,张仲景医圣的称号才确定下来。《古今医史》说:“后人赖之(仲景)为医圣。”[19]魏荔彤《伤寒论本义》:“故后世称为医圣。”[20]所以说,到清代,张仲景是医圣的说法才普遍开来。

至于出土带有“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字样的所谓晋碑,纯属无稽,不足为证。

从上文的梳理可见,张仲景的事迹分别出自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记载的详略也各不相同。整体而言,时代越晚近,张仲景的事迹越丰富、越系统。搜集整合这些事迹,成为补史书所阙张仲景传的基本素材。明清以来,较有代表性的《张仲景传》有明李濂《医史》中的《张仲景小传》、清王宏翰《古今医史》的《张机》、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的《补后汉书张机传》,今人黄竹斋的《医圣张仲景传》。其中黄氏所传综合了清以前张仲景传研究成果,考据周详,引证广泛,叙述严谨,为近代张仲景传的范本,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拟将上文所列事迹与黄氏《医圣张仲景传》略作比较。见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但凡古籍中出现过的有关张仲景的记载,绝大部分都可以作为张仲景的事迹列入张仲景传中;无论这个事迹出现的时间早晚,都被看作张仲景传的重要材料。但是,也有一些记载被排挤出张仲景传,例如穿胸以纳赤饼、诊汉武帝、诊老猿这三个事迹,理由当然很简单,穿胸以纳赤饼事语焉不详,不知所云,只好舍弃;诊汉武帝事时代差错得太明显了;诊老猿的事迹是杜撰的故事,不能当作史实看待。如此说来,后世的众多所谓张仲景传,对古籍记载中的张仲景事迹做了适当的取舍,去掉了明显不符合史实的内容,将剩下的内容串联起来作为张仲景传。后人不断充实起来的《张仲景传》有向正史人物列传靠近的倾向,从形式到内容都依照史传的标准。越是到晚近,越是有将这些出现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事迹按照张仲景人生轨迹重新排列的倾向。陆九芝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他作《张机传》本就是为了“补后汉书”;现代人根据这些层层相叠的记载来推定更为细致的张仲景年表。历史上逐渐进入张仲景传,并逐渐固定下来的张仲景事迹一定是史实吗?或许事实恰恰相反。师从张伯祖事、何颙事、王仲宣事等种种事迹并无充分的史料支撑,而且均出自轶闻杂记,是不折不扣的传说,只不过出现的年代较早,并披着历史的外衣而已。因此,历史上乃至今天无数的《张仲景传》,都不是史学意义上的“传记”,而是民间文学性质的“传说”。

[1]刘知几.史通[M].四部丛刊初编·史部(第54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13.

[2]赵秉文.任子山圹铭[G]∥赵秉文.滏水集:卷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0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202.

[3]姚际恒.古今伪书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5:28.

[4]林忆.校正《伤寒论》序[G]∥中华医书集成:第2册.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

[5]陆懋修.补后汉书张机传[G]∥杨士孝.二十六史医家传记新注.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

[6]刘世恩,等.仲景里贯十二说[C]∥国际张仲景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2004:59-62.

[7]张杲.医说[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42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8]周守忠.历代名医蒙求[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34.

[9]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北京:中华书局,1985:368.

[10]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1665.

[11]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101.

[1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影印明刻医统正脉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13]徐大椿.医贯砭[M]∥徐大椿医书全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45.

[14]李日华.六研斋二笔[G]∥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649.

[15]张仲景.伤寒论[M]∥中华医书集成(第2册).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序2.

[16]李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7]李中梓.删补颐生微论[G]∥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4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537.

[18]孙承恩.文简集[G]∥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1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318.

[19]王宏翰.古今医史[G]∥续修四库全书(第103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24.

[20]魏荔彤.伤寒论本义[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序12.

[责任编辑贾马燕]

Zhang Zhong-jing’s Stories from the Record of Ancient Books andthe Writing of Zhang Zhong-jing’s Biography

JIA Li-tao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Jinzhong University, Jinzhong 030619, China)

In the history books of Han-Wei Period, there was neither biography nor any life story about Zhang Zhong-jing, a famous doctor at the end of Han Dynasty.However, after the Jin Dynasties, the record of his life story was gradually on the rise.Since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nformation about him accumulated to such an extent of biographical works.By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Zhang Zhong-jing’s Biography had been completed with rich stories, detailed content and full forms.By sorting out his stories recorded in the ancient books, such as his birth, study of medicine, official ranks, travels, medical practice, books, teaching and death, it can be found that most of the materials are based on folk legends, so it is necessary to select and revise Zhang Zhong-jing’s Biography.

Zhang Zhong-jing; record of ancient books; Zhang Zhong-jing’s Biography; folk legend

K825

A

1001-0300(2016)02-0097-05

2015-11-25

贾利涛,男,河北武安人,晋中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

猜你喜欢

医圣仲景张仲景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仲景食品首发过会面临经销商流失等多重风险
新媒体环境下将中医药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途径研究※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信仰
培养“仲景学子”的几点思考
少年医圣
善良的打劫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
加强仲景医药文化建设 打造仲景国际医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