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祭典千年回顾
2016-02-02方光华
□ 方光华
黄帝陵祭典千年回顾
□ 方光华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陕西黄陵县是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1961年,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号称“天下第一陵”。2006年,黄帝陵祭典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县被命名为中国黄帝祭祀文化之乡。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一、绵延数千年的黄帝陵祭奠
从黄帝逝世时起,就开始了祭祀黄帝活动,据《竹书纪年》记载:黄帝去世后,他的大臣左彻就开始对其进行祭奠。此后,对黄帝的祭祀逐渐成为国家制度,迄今已有5000年历史。
《国语·鲁语》记载:有虞氏、夏后氏都曾经祭祀黄帝。
《史记》记载:元封元年(前111年)汉武帝曾经亲率10万大军北征朔方,返回路上,祭黄帝于桥山。
《册府元龟》卷174载: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鄜坊节度使臧希让上言,坊州有轩辕黄帝陵,请置庙,四时享祭,列于祀典,得到代宗批准。
宋太祖曾经下诏为黄帝陵置守陵五户,命“春秋祠以太牢”。开宝年间(968-976年),坊州刺史李昉奉诏将轩辕黄帝庙从桥山西麓迁到向阳的台地。
明朝建立,朱元璋于洪武四年(1371年)让礼部“定议”,将全国的35位“合祀帝王”按一人一处的原则,明确上陵祭祀的地点,其中,黄帝的致祭场所被确定在当时的中部县,即今黄陵县,规定在每年仲春和仲秋的朔日,遣使致祭。
明成祖、宣宗、代宗、英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熹宗都曾经遣使致祭。
清朝260余年间,共遣使祭轩辕黄帝陵26次。清世祖顺治1次,清圣祖康熙10次,清高宗乾隆9次,清仁宗嘉庆3次、清宣宗咸丰3次。多在皇帝登基、寿诞、立太子、平叛等重大国事活动时,遣使祭告黄帝。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确定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每逢清明,都要派官员到黄帝陵致祭。
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在桥山同祭先祖。毛泽东亲笔起草了著名的《祭黄帝陵文》。祭文56句,用8句概括黄帝的伟业,其余均写中华民族的现实遭遇和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看法,呼吁各党各界求同存异,同仇敌忾,共御外侮。
1980年以来,黄帝祭祀形成了清明公祭、重阳民祭的制度。每年清明公祭典礼,都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海内外炎黄子孙代表上万人参加。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朱镕基、李瑞环、刘华清、李岚清、温家宝、姚依林、田纪云、吴官正、李长春、贾庆林等先后到黄帝陵拜谒、祭奠黄帝。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中国国民党原副主席、海基会原董事长江丙坤先后回黄帝陵寻根问祖,拜谒、祭奠黄帝。
二、弥足珍贵的黄帝陵祭祀遗产
黄帝陵陵寝所在的桥山,是我国最大的古柏群。桥山古柏总面积89.2公顷,共有柏树83000余株,树种有侧柏、雀柏、亚柏、麻花柏等,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柏达三万余株,由唐至北宋以来人工栽植。在众多古柏中,有一株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树高21米,下围11米,中围6.5米,上围2.5米,为黄陵群柏之冠。
桥山夜月、沮水秋风、南谷黄花、北岩净石、龙湾晓雾、凤岭炊烟、汉武仙台和黄陵古柏被称为“黄陵八景”。
轩辕庙内现存有祭文碑刻46通,大都是皇帝亲自颁发的祭文。最早的是明代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年)祭黄帝陵的祭文,其内容如下:
“皇帝谨遣中书省管勾甘,敢昭告于黄帝轩辕氏:朕生后世,为民于草野之间。当有元失驭,天下纷纭,乃乘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荷皇天后土眷佑,遂平暴乱,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四年矣。君生上古,继天立极,作烝民主,神功圣德,垂法至今。朕兴百神之祀,考君陵墓于此。然相去年岁极远,观经典所载,虽切慕于心,奈秉生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亦异。仰惟圣神,万世所法,特遣官奠祀修陵,圣灵不昧,其鉴纳焉。尚飨!”
在祭文中,朱元璋说他本是草野之民,当元朝失德之时,他投身卒伍,平定天下,已有四年。黄帝生在上古,继承上天意志,当了万民之主,神威圣德,为后世楷模。虽然距离黄帝的年代已太遥远,但通过考定,确定黄帝陵墓之所在,特派官员来祭奠并整修陵墓,希望圣灵接受他的诚意。
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成祖永乐十二年(1414年)、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祭文都保存在轩辕庙内。
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四十二年(1703年)、四十八年(1709年)、五十八年(1719年)的祭文也都保留在轩辕庙内。
轩辕庙内还保存了关于陵庙保护的碑刻。其中最早的是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的《栽种松柏圣旨碑》。碑文记载宋仁宗赵祯诏令坊州在桥山栽种松柏,坊州依圣旨栽种松柏1400余株,并免除寇守文、王文政、杨遇等三户差役粮税,令其守护桥陵。它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关于保护黄帝陵的碑石。
还有元泰定二年(1325年)刻立的《禁伐黄陵树木圣旨碑》,记载元泰定帝颁发圣旨,保护轩辕庙建筑、禁伐桥陵树木,并免除宫观、寺院所属地税、商税,对破坏桥陵之人,官府加重处罚。此碑亦为国内现存唯一的关于黄帝陵的元代碑刻。
此外还有近现代的各种题词。如1942年,民国政府首脑蒋介石为黄帝陵亲题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1956年3月,爱国华侨陈嘉庚上书中央建议整修黄帝陵庙,毛泽东请周恩来对黄帝陵进行保护维修,并委托郭沫若为黄帝陵祭亭手书“黄帝陵”三个大字。
江泽民为黄帝陵题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李鹏为黄帝陵题词“弘扬黄帝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李瑞环为黄帝陵题词“纪念人文初祖,凝聚民族情缘”。
1997年香港回归,1997年清明节在轩辕庙院内落成香港回归纪念碑。1999年澳门回归,于2000年清明节在轩辕庙院内落成澳门回归纪念碑。两碑分别由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何厚铧亲笔题写。
三、万众瞩目的黄帝陵整修
唐代以来,对黄帝陵和轩辕庙都有所整修。
1990年以来,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等同志就如何做好黄帝陵的保护建设工作作了专门批示,陕西省人民政府还成立了黄帝陵基金会。1992年通过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审定批准的《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大纲》。
1992年4月4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肖克为黄帝陵整修工程奠基。整修工程共分三期。一期工程至1997年末基本完成。主要包括陵冢区和庙前区的整修,着眼于保护好黄帝陵冢,修筑登陵山道和陵北的龙驭阁,优化庙前区环境。二期工程于2004年3月竣工,主要是新建祭祀大院和大殿。新修的祭祀大院占地10000平方米,可供5000人举行祭祀活动,祭祀大殿在总高6米的三层石台上,为40米见方的石造建筑。第三期工程内容包括在轩辕庙东侧建设轩辕纪念馆、建设从高速路隧道黄陵出入口到达庙前区广场的黄帝陵引道,优化黄陵古城规划和环境。
为更好的保护黄帝文化遗产,2008年,陕西省政府决定在原有《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大纲》的基础上,规划建设黄帝文化园区。2014年2月,通过了《黄帝文化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黄帝文化中心建筑设计方案》。
黄帝文化园区规划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空间结构为“一轴、一河、一环、八区”。一轴为轩辕大道,一河为沮河及其两岸开放空间,一环是“陵、城、山一体”的遗产景观环境,八区包括黄帝陵祭祀片区、文化园旅游服务片区、古城历史文化旅游服务片区、东湾景区、城市生活商业综合片区、西部门户片区和两个外围山体生态保护区。2015年6月15日已正式开工建设。
黄帝陵已经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筑梦、铸魂的民族圣地。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邮编:71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