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反常”行为背后的潜台词
2016-02-02
孩子“反常”行为背后的潜台词
孩子成长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令人不解的反常行为,其隐藏着复杂而又细腻的心理原因,若盲目做出判断或给孩子贴上标签,而忽视孩子真正的心理诉求,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反常”行为1:过度依恋
常见表现:
黏人,害怕孤独,对某个人特别依恋,试图以各种方式占有大人,经常用“讨好+惩罚”的方式控制对方。只关注自己的感受,缺乏体验他人情绪的能力。
故事:
叶叶爸爸因为工作缘故常驻外地,逢年过节才能回家待上几天,妈妈也常常加班或者一连几天外出开会。叶叶是个懂事的孩子,她总是自己检查作业、自己读故事,在书包里装好睡衣和牙刷。叶叶常住在好友婷婷家,两个人亲如姐妹,婷婷总像个大姐姐一样,特别照顾叶叶,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会第一时间和叶叶分享,只要两个人住在一起,一定是同吃同睡同洗澡,不用家长监督,这让双方父母都很省心。
可是三年级时,婷婷转学了,姐妹俩只能从天天见面变成一个月见一次。没有婷婷,叶叶吃不下,睡不好,一遍又一遍地问:“婷婷为什么不跟我商量就转学了?我要婷婷!”婷婷妈忍不住爆发了,她不明白,只不过是一个儿时玩伴儿,怎么对女儿影响这么大?
家长如何救火?
叶叶妈首先要重建与叶叶的亲密。“我很抱歉一直忙于工作而疏忽了你,我以为你能轻松应对这一切,却没意识到你的真正需求。现在,我很想听听你的感受。”妈妈态度的转变,容易让叶叶倾诉:“我讨厌你们总是抛下我,现在婷婷也走了,我怎么办?”此时,家长要以孩子需要的方式陪伴她,直到她的不安有所减轻。第二步,向孩子表示我们愿意提供帮助,“宝贝,我知道你非常难过,妈妈可以做些什么让你开心点吗?”叶叶表示希望妈妈能陪她完成拼图。这样一来,孩子的注意力就从不可控的因素(好友搬家)转变到可控因素(寻找亲人的支持)上了。
最后,要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任务并给予及时奖励,比如,当考试前叶叶减少和婷婷的通话时间,抓紧时间复习时,妈妈要及时称赞,“你真棒,虽然想念婷婷,但你知道现在什么更重要,妈妈真为你骄傲。”当叶叶学会主动为自己的孤独和不安想办法时,她会发现自己并不是“无计可施”和“孤立无援”的,自然有更多的信心应对挑战了。
“反常”行为2:破坏
常见表现:
脾气急躁易怒,常处于无法保持安静的状态,破坏性强,喜欢摔打玩具、毁坏家里的物品或对小动物粗暴。从小教养困难,缺乏相应的反思能力。
故事:
洋洋从小由爷爷奶奶带着,爸妈只有周末才接他回家。洋洋喜欢车,但他的玩法不太一样,他喜欢摔车、砸车,长大一点儿了,他喜欢拆车,所以洋洋的玩具大多是残缺的。上了幼儿园,洋洋的破坏力更大了,他不仅喜欢在家里搞破坏,白天还要去幼儿园把小朋友的水杯和饭碗都扔到地上,等老师收拾好,他再来一遍。为此,老师不知请了多少次家长,爸妈只好一次比一次严厉地批评他,有几次还动了手,可情况却不见改善。洋洋爸妈只好搬去爷爷奶奶家住,每天盯着他。这下洋洋更来劲儿了,爸妈越是说他,他越是上瘾。
家长如何救火?
洋洋爸妈要学的第一课是管理自己的情绪。当洋洋发现自己的坏行为并没有引发家长的额外关注,乐趣就会少很多。相反,孩子表现良好时,要有意增加对孩子的陪伴,以示鼓励。
其次,家长越恐慌,孩子越兴奋,只有自己做到平和处理,孩子才会变得平和。
最后,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找到“例外”。当发现洋洋安静地读着故事书而不像往常那样撕书时,家长要配合夸张的神情说:“我很喜欢你这样认真地看书,可以给爸爸讲讲书里的故事吗?”这种鼓励会让孩子对自己的“好行为”保持较高的敏感性,从而撕下“坏孩子”的标签。
“反常”行为3:攻击
常见表现:
敏感,有强烈的公平需要,不能容忍自己或别人犯错。一旦内心不安,会立刻陷入防御状态。
故事:
入学时,乐天是班里的正义之士,同学间有矛盾,都喜欢找他评理。那时候,乐天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和妈妈长篇大论报告一通,谁把谁的作业本弄脏了,谁借了谁的橡皮没有还,谁碰洒了谁的水杯……妈妈嫌他啰嗦,总是打发他去写作业,或者应付一句,“跟你爸一样爱管闲事,长大了做律师吧。”随着乐天渐渐长大,他不再和妈妈说了,而是把这些细碎的事情写在了日记里。
可升入二年级后,别的同学都混熟了,乐天却因为自己的“正义感”被孤立。大家害怕被他批评,课上不愿意和他分到一组,课后也没人愿意跟他做游戏。渐渐地,乐天从气愤变得愤怒:同桌把他的书碰到地上,他就撕了人家的卷子;有人笑话他跑步慢,他就往人家身上撒土;公开课上,老师没有叫举手的乐天回答问题,下课后他就把教室桌椅都弄乱了;打饭时有人“插队”,他就把对方推倒,一个劲儿地打……
家长如何救火?
若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恐怕一般的说教效果不大。孩子处于“攻击报复”的气头上,你越告诉他大度,他越会斤斤计较。要想减低乐天的攻击性,必须为他的行为赋予一个“正面”的含义:“你想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这很好,这是你认为和别的小朋友最好的相处方式,对吗?”这样可以降低乐天的抵抗心理。接下来,需要帮乐天区分“有效行为”和“无效行为”,即在解决“排队”“卷子”这类事情上,“原谅对方”或者“向家长、老师求助”是有效的,而“报复他”是无效的。对比之下,孩子就会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做法的不妥之处。
其次,乐天的内心较敏感,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练习和攻击有关的对抗性游戏。比如亲子摔跤和球类竞赛等,让孩子通过合理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安,降低在学校攻击他人的可能性。慢慢地,乐天会恢复自己的判断力和克制力。
支招: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
压力不是成人的专利,孩子也会因为家庭环境、学业压力、和同龄人相处等问题感受到压力。只不过,孩子心理发育不成熟,应对困难的方式也相对幼稚,冷静面对,寻找对策。
1.从环境入手,帮助孩子“突围”。他最近受谁的影响比较多,这些行为是模仿的结果吗?他是否正面对一些不利的环境因素(如遭受不公平的对待),才会用不一样的行为来反抗?若是这样,需要家长以平和的态度和有效的行为支持孩子,帮他分析利弊,督促他远离“损友”鼓励他表达自我、挑战不公平的待遇。
2.帮孩子宣泄心中的不良情绪。孩子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的负面情绪,如果能被家长理解,并且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伤害会减少很多。在这中间一定要给孩子信心,这些不良情绪是完全可以被“击败”的。
3.完善父母的养育技能。自己内心的不坚强是否向孩子传递着焦虑?是否在无意间和孩子形成了某种不良的互动方式?孩子遇到困难时,若家长能够以开放的态度,投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和孩子共同面对与探讨,对孩子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从而也对成长抱有希望。
4.提供不同的成长机会,完善孩子的人格结构。家长不要把全部的注意力紧盯在孩子的某些行为上,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通过定期的体育运动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这种寓教于生活的方式,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一定要记得,孩子的行为问题是不良亲子关系的缩影。调整视角,把行为危机看作关系危机,相信你能为孩子做的,还有许多!
编辑/徐金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