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海最早的地域名称是交阯还是南交?

2016-02-02

岭南文史 2016年3期
关键词:尧帝颛顼交趾

韩 强

岭海最早的地域名称是交阯还是南交?

韩 强

岭海亦称岭南,指称的历史上最宽地域范围“包括广东(含港澳地区)、海南、广西大部分地区和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及以北地区。”[1]约为秦汉时南越国范围,与汉武帝所置交阯刺史部统一监察的九郡面积相当。这一地域最古的名称是交阯还是南交,有不同见解。

一种见解是:岭海最早名称应是“南交”。此立论多以《尚书·尧典》为据。屈大均说:“论地名以南交为古,论事以宅南交为古。”[2]仇巨川将南交列入广州(曾为本地域最宽范围的政制名称)沿革第一条:“尧帝 南交 按:《尧典》曰:“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属扬州南境。”[3]

第二种见解以同为战国时代的《韩非子·十过》所引为据:“尧有天下……其地南至交趾。”[4]即将本地域称为交阯。这两种见解不同,但均述尧帝时事。

第三种见解以《史记·五帝本纪》为据。司马迁将岭海地域名称推至更古:“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这条记录显示交阯之称早于南交。

对《尚书·尧典》、《韩非子·十过》、《史记·五帝本纪》三条史料如何处理和取舍,存在两个问题:立论当以儒家为据还是秉承学派平等的原则?引史而立论应怎样选择和处理信史?

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独尊儒家,是导致依儒家经典为据将南交作为最古地域名称的主因。屈大均说:“南交者,粤也,陶唐之南裔也,故举南交而可以概粤矣。……交趾自高阳时已砥属,而尧名为南交,故论地名以南交为古,论事以宅南交为古。”[5]陶唐或唐尧即尧帝,初居陶丘(在今山东定陶西南),后徙于唐(今河北唐县),故称陶唐氏。高阳即颛顼,20岁于高阳即帝位,故称高阳氏。[6]对屈氏此说,仇巨川的理解是“史称颛顼之地,南极交阯。今之省会本古南交,固已早入帝籍,姑始唐尧者,引经为据耳。”[7]即是说虽然交阯在高阳时已砥属,但屈大均是引儒家经典为据,才认为明确的地名始自尧帝时所称“南交”。仇巨川所说“史称”应是上引《史记》之述。《尚书》是儒家五经之一,在中国传统封建时代因独尊儒家而产生学术上的权威性。屈大均不以《韩非子》为据,虽依《史记》所载承认“交趾自高阳时已砥属”,立论却不以为据,而只据《尚书》,就或与儒家正统思想相关。仇氏虽强调了《史记》之说的存在,但其“沿革”第一条还是以尧帝时“南交”为本地域最古名称,即认儒家经典而非司马迁和韩非子之说为正宗,与屈大均思想倾向是一致的。韩非是法家一个重要代表,司马迁撰《史记》思想倾向是儒道兼容。在现代的观点看,学术上儒家经典与法家韩非和道家应是平等的。在这一问题上,以学统正宗而忽视韩非子述尧帝时用的是“交趾”之称而非南交,并不合理。

第二个即选择和处理信史的问题,关键还在于其含义和年代的辨析。

其一,认为《尚书》成书早于《史记》,这可能是人们选择相信《尚书》,倾向于认可尧帝时称南交,南交是岭海地域最古名称的一个重要理由。但史载都存在是否著书时以当时的称谓指称前代的问题。司马迁所说交阯是颛顼时的名称还是汉代所称,难以考订;同一时代人述前史地名,既有南交,也有交阯之称。简单认定《尚书·尧典》之称南交最古也难以服人。《尚书·尧典》所称南交和韩非子所称交阯是尧帝时所称还是战国时所称,同样难以考订。但一个重要的事实是《韩非子》成书早于今传《尚书》。《尚书》相传原有100篇,为孔子编纂并作序,但已佚。汉代流传古文和今文两种《尚书》版本,也于西晋战乱中散失。今传世之《尚书》是经清代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考订的,学界多倾向于认定它大体恢复了汉代《尚书》的基本面貌。所以引述《尚书》的记载不能说成是孔子所言,将之视为汉代学者的说法比较合理。屈大均等不以《韩非子》而反以《尚书》为据,大概还有上述儒家正统观念主导的缘故。

其二,南交和交阯是否同一概念。今学术界对这两个概念未做辨析,时而称交阯,时而称南交,混同使用。其实上引史载已透露出其区别。韩非子“尧有天下……其地南至交趾”和《史记》载颛顼时“南至于交阯”之说,都可以作两种理解:一是点概念,属狭义理解;二是面的概念,包含点在内,是广义理解。

作为狭义理解,交阯只是岭海地域中一个小区域或一个点。今学界就有将交阯指为其中某一具体地点的。如李权时认为:“当时中国最南方的领域直到交阯(即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8]历史上不乏此类理解。如将汉代交阯部刺史所在治所称之为交阯。“建兴二年、吴黄武三年 广州 因吕岱言交阯治远,乃分合浦以北为广州,交阯以南为交州。”[9]就是将刺史部治所在地羸偻称为交阯。汉武帝平南越国后即将其地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郡,此时交阯仅指称其中一个郡所辖区域。

而广义的理解,交阯与南交指称地域范围相同。从中国的天下观看,南所至交阯虽可看成一个点,却也可指称一个广大地域。汉武帝在岭海地域所置九郡中有交阯郡,但九郡又都属交阯刺史部这一监察区。所以交阯又可做广义理解,指称本地域即九郡地域之和。《韩非子·十过》有“尧有天下……其地南至交趾”之说,既可以作交阯是某个地点理解,也可以理解为整个岭海地域。《史记》所述颛顼之功业“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都是大的地域指称。只不过这种描述确实带有含糊性,又可做狭义解。这类含糊性和概念的多重含义,在中国古文中普遍存在。南交之名由来,后人一般解释出自交阯,因为在最南边,所以称为南交。蔡沈曰:“南交,南方交阯之地。”此论含交阯是整个地域名称之意,后人理解为:交阯之地因为在南方而称为南交,已有先称交阯而后才称南交这样的含义。“①古地区名。泛指五岭以南。《韩非子》、《尚书大传》都说帝尧之地,南至交趾(阯)。因地在南方,故又称南交,《书·尧典》:‘申命羲叔,宅南交。’”[10]如果“南交”中的“交”字当时确是指“交阯”而不是指其他意思,再结合韩非子“南至交趾”之说和《史记》颛顼时“南至于交阯”之说,都统一起来做广义的理解,似可认定交阯为最古名称。

其三,广义与狭义理解涉及到语言概念的发生规律。人类先认识外延较小、内涵较少的概念,然后才产生外延较大、内涵较多的概念。有交阯然后取名南交,似更符合这一规律。屈大均“其称曰交趾,交州之趾也”,就是将交阯看作一个点,交州是个面。逻辑与此同。先有“交阯”然后才有“交州”之名也是符合沿革史实的,即历史与逻辑是统一的。《辞海》“交趾”条“因地在南方,故又称南交”,合乎语言概念发生规律,遗憾的是没指明先有颛顼时的交阯概念,然后才产生尧帝时的南交概念,这使两者的前后关系、因果关系和概念种属关系未能一以贯之、清晰显现。

其四,对信史的选择重要的一个根据是名称与事迹的关系。有事而无名,自然没有名称认定的问题。有名而无事,名则无所依,不如有名亦有事之史可信。有名亦有事,名与事统一是史学的一个原则。

屈大均不以韩非子“尧有天下……其地南至交趾”为据,可能认为其论并无名与事的统一。他认定南交最古虽与儒家正统有关,但还另有理由,即认为高阳时本地域虽已砥属,但没有确定的治理本地域的事迹,而尧帝派人“宅南交”既有名,亦有事:“而尧名为南交,故论地名以南交为古,论事以宅南交为古。”以名与事兼有作为名称最古的依据有其合理性。“宅南交”不仅意味着此地已服属,是尧帝的属国,还含有其他人文含义。

但仔细分析《史记》所载颛顼“南至于交阯”,也有事作为依据,即上引《史记·五帝本纪》中高阳氏“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屈大均必读过《史记》,所述“砥属”应含以上任地、象天、制义、教化、祭祀、平定四方而使之服属等意。这与尧帝时“宅南交”之“事”即“平秩南讹、敬致”的意义大体无二致,都不是明确的政治管辖,而主要是推行礼数教化于本地域的化外之民。只不过羲叔在本地域居住或驻扎,似乎其统治更为明确,古华夏与本地域的政治关系更为紧密些。在五帝中尧帝是第四帝,颛顼为第二帝,对本地域治理处于初级阶段,管理比起尧帝时松散一点是可以想见的。本地域与五帝时古华夏的关系都比较松散。按司马迁所载,第一帝黄帝征天下不顺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11]可见他还未使岭海砥属,故未见对岭海地域的命名。砥属关系最早只能溯至颛顼帝。砥属的意思,《史记·五帝本纪》云:“日月所照,莫不砥属。”王肃曰:“砥,平也,四远皆平而来服属。”意思都比较模糊。日月所照之地皆砥属,带有含糊的意味和歌功颂德的夸张。王肃的解释则较《史记》所载略为明确些,指“四远皆平而来服属”。仇巨川说南交“固已早入帝籍”,所指高阳时本地域与华夏应是服属关系。所以说,高阳时既有“交阯”之名,亦有教化等砥属之事。

综上四点,结合学派平等的原则,我倾向于论名以《韩非子》所载“交阯”为古,论事以《史记》所述颛顼帝之“事”为古。颛顼帝所做之事与本地域名称交阯是统一的。因在最南边而后人包括尧帝时由交阯之名指称本地域为南交。交阯作为本地域最早名称汉武前衍化为南交,汉武时作为统辖岭海九郡的地域名称,东吴时称为交州,并在典籍中绵延至今,历五千年。这充分说明以自然-人文名称[12]命名地域有着悠久历史和旺盛生命力,显然强于种族性名称和纯粹的政制区划名称。这是当今人们选择本地域文化主概念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注释:

[1][8]李权时、李明华、韩强主编:《岭南文化(修订本)》,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2][5]屈大均:《广东新语》,本文引自《屈大均全集(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页。

[3] 仇巨川纂,陈宪猷校注:《羊城古抄》,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2页。此按与后面所引不同,当为今文与古文《尚书》的差异或转抄有差。空格遵原版。

[4]趾也作阯,以下引文遵原版,正文统一用“阯”字。

[6]《大戴礼记·五帝德》。

[7][9]仇巨川纂,陈宪猷校注:《羊城古抄》,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306页。

[10]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347页,交趾条。

[11]《史记·五帝本纪》。

[12] 韩强:《先秦本地域自然-人文名称辨析》,《岭南文史》2011年第4期。

(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猜你喜欢

尧帝颛顼交趾
论宣德“弃置交趾” 中明朝的政策变化及影响
传说中的交趾国
房县磬口漫谈
秦人的祖先
黑色帝王颛顼
尧造围棋 教子丹朱
秦人的祖先
试论北宋、西夏和交趾的联动关系
尧帝的神话传说
赵氏的祖先造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