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2016-02-01张海青
张海青
经历近二十年的化学实验教学,笔者发现实验教学不仅能直观形象地教给学生化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以一次课堂实验为例,谈实验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首先,从课本出发,让学生知道NaOH是一种由Na2CO3和Ca(OH) 2反应制取的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强碱性,敞口放置易与空气里的H2O、CO2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质变。
接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如何保存,同时教师展示出一瓶装有NaOH并用橡皮塞塞紧的广口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橡皮塞而不用平时常用的玻璃塞,让学生明白,玻璃塞的主要成分SiO2易与瓶中NaOH反应,导致瓶与塞之间出现粘连。
然后,在确定了NaOH的保存方法后,进一步分析NaOH在保存中会出现的几种可能。学生经过讨论后基本能确定三种情况:没有变质,部分变质,全部变质。此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化学实验判断在保存中出现的是哪一种情况。
于是,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被调动了起来,大家议论纷纷,讨论、辨析最后达成共识:取少量NaOH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HCl,如果没有气泡产生,则证明NaOH在保存过程中没有变质;如果产生气泡则表明NaOH在保存过程中与空气里的CO2发生反应而变质。至于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取少量NaOH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滴加CaCl2溶液,出现沉淀,继续滴加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如果溶液变红,则表明溶液中存在NaOH 即NaOH在保存过程中部分变质。反之,如果在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红,则表明NaOH在保存中全部生成为Na2CO3。
此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因为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所以成就感很强,探究兴趣更浓。作为教师应抓紧时机,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提出问题:在确定NaOH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的实验中,如果改CaCl2溶液为Ca(OH) 2溶液,我们是否可以达到确定NaOH变质程度的目的。学生众说纷纭。于是,教师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导学生直接用纯净的Na2CO3代替NaOH溶于水配制溶液,滴加Ca(OH) 2溶液至出现白色沉淀,直到不再出现沉淀,停止滴加Ca(OH) 2溶液,进行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于是,判断纯净的Na2CO3中混有NaOH,可实际实验并不是这样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纯净的Na2CO3在实验中出现了含有NaOH的错误结论呢?学生探究的兴趣更浓了。
最后,通过归纳与小结,找出了造成错误的“元凶”,即在实验中不能用Ca(OH) 2溶液取代CaCl2溶液,因为随着Ca(OH) 2溶液的滴加,在原有的溶液中引入了OH-。故而,不论原溶液中是否含有NaOH,都会在滴加酚酞试液后变红,从而得出错误结论。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实验过程中选择试剂时要考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化学科目中一系列的探究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知识,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拓展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作者单位:大冶市教研室)
责任编辑 严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