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新石器文化述论

2016-02-01孙国军康建国

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房址夹砂器形

●孙国军,康建国

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新石器文化述论

●孙国军,康建国

一、兴隆洼文化

1982年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距今约8000~7000年,属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的遗存。主要分布在辽河流域和大凌河流域。其遗址相对较多,主要有查海、金龟山、白音长汗、盆瓦窑、南台子、西寨、东寨、上宅等,分布范围北起松辽分水岭,南到燕山南麓,东起医巫闾山,西抵大兴安岭。

兴隆洼文化的遗迹有房址、聚落。房址多为圆角方形半地穴式建筑。聚落有环壕、非环壕两种。其生产、生活工具有石器、骨器、陶器、玉器和蚌器,主要以石器为主。石器的代表性器具有打制的肩锄形器、磨制的斧形器,此外还有琢制和压制石器。骨器主要有骨锥、骨鱼镖、骨匕形器和骨刀等,此外,还出土了一支能发出四种音列的骨笛,对于研究音乐史和乐器史具有重大的意义。陶器为手制砂质陶,陶色以灰褐和黄褐为主,普遍饰有复合纹,胎壁厚重,质地松软,制作水平不高,最典型的特征是盛行平底筒形罐和之字纹。玉器有工具类,如玉匕,还有装饰类,如玉玦,从出土的大量渔猎的石器、骨器以及动物骨骼可以看出,兴隆洼文化的经济结构中,渔猎经济占主导地位。从敖汉兴隆沟遗址发现的粟、黍作物炭化遗存、陶器制作水平的低下以及房址和聚落形态来看,农业在这一时期业已出现,并成为一种补充性的经济活动。

兴隆洼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遗址总面积4万平方米,环壕半地穴式内外房址158座,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始聚落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被考古界赞誉为“中华远古第一村”。

遗址墓葬多为居室葬,共30座。居室墓位于居住面之北临穴壁或四角,为土坑竖穴墓,另外还有1座人猪合葬墓。

二、赵宝沟文化

赵宝沟文化是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高家窝铺乡赵宝沟聚落遗址为代表。关于赵宝沟文化的年代范围,目前有三种观点:杨虎认为是公元前5200~4470年左右[1],刘国祥认为距今7000~6400年间[2];索秀芬则认为是公元前5500~4500年间[3]。其主要遗址有赤峰市敖汉旗小山、南台地、翁牛特旗小善德沟、林西县白音长汗等10多处。小山遗址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东南边缘宝国吐乡兴隆洼村。出土陶器、石器、胡桃楸果核等。遗物具有鲜明的特征,如尊形器上的猪首蛇身图像,头部由猪、鹿和鸟首的形象混合而成,猪首下作蛇身,鹿首和鸟首右侧纹饰,类似羽翼。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的龙崇拜具有重大意义。南台地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新惠东约30公里的教来河左岸的南台地村,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地表约有40余个半地穴式的房址。出土有尊形器、高足盘(器盖)等。其中5件尊形器、1件高足盘、1件器盖饰有鹿首神兽、鸟纹等纹饰。

赵宝沟文化的聚落遗址规模,大致可以分成大中小型三类。房屋均为长方形或方形半地穴式建筑,房屋按照使用功能来看,大致有公共性活动场所、居住性房屋和具有祭祀功能的房屋。其生产、生活工具有石器、陶器,还有少量的骨器和蚌器。石器主要以磨制石器为主,种类较多。石耜是赵宝沟文化最典型的器物,扁平正锋,材质为板岩和硅质灰岩,坚固耐用。陶器以夹砂陶为主,陶色以褐色为主,少数黑色,还有泥质红顶钵。典型的陶器为筒形罐。普遍饰有压划或压印的纹饰。另有一些人面像、异形陶器等特殊器类。

从赵宝沟文化遗址内出土的马鹿、野猪、狍等动物骨骼以及鱼骨、软体动物贝壳可以看出,赵宝沟文化的经济结构中存在渔猎经济。

三、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发现较早,20世纪初即先后有日本学者鸟居龙藏、瑞典人安特生、加拿大人步达生、法国神甫桑志华、古生物学家德日进等在赤峰境内进行野外考古调查和遗址发掘。红山后出土的文物引起了日本考古界的关注,1935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对红山后遗址进行发掘,发掘了墓地和第一、第二住地址。后由于战争的原因,红山文化的考古工作几乎停滞。一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初,才有所进展。除国外学者,中国学者也对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贡献颇多,如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佟柱臣等,先后对赤峰城东到红山嘴之间和赤峰、凌源等地进行考察,都有重大发现。1954年尹达对红山后遗址进行仔细分析和探讨,红山文化由此得名。

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其分布范围大体是以赤峰为中心,西起河北省的张家口,东到辽河中游,北达大兴安岭,南抵天津北京的广大地区。其文化遗迹有房址、窑址、大型石砌祭祀遗址、“女神庙”址、积石冢群和石砌围墙遗址等。其生产生活工具有石器、骨器、角器与陶器,其中以石器为主,石器又分细石器、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石器中数量最多的是叶形石耜,是一种最富特征性的农业生产工具,也是红山文化的标志之一。陶器以手制砂质褐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并有少量泥质灰陶与黑陶。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渔猎业也占重要地位。

红山文化遗址发现较多,比较著名的有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魏家窝铺遗址、喀左县东山嘴遗址、牛河梁遗址等。魏家窝铺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是大型环壕聚落遗址,房屋排列有序,且数量众多。喀左县东山嘴遗址位于赤峰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城子镇东山嘴村。石砌建筑群址是东山嘴遗址的主要内涵。基址部分保存完整,整体布局对称分布,具有我国传统建筑特色,这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属首次发现。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西部建平县与凌源县交界处,由女神庙建筑遗址、祭坛、积石冢群以及其他土石构筑物组成。牛河梁主梁北山丘顶有女神庙,其中出土许多人物泥塑造像。另外还有分布广泛的积石冢,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史前宗教场所。

四、富河文化

因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的富河沟遗址而得名。其分布范围北起松辽分水岭,南不越西拉木伦河和西辽河,西始于查干木伦河流域以东,东止于东辽河和西辽河交汇处。关于富河文化的年代,索秀芬认为,大约在公元前5500~3000年间。

富河文化的文化遗迹主要有房址和坑灶,房址多为方形和圆形半地穴式建筑,房址内有坑灶。其生产生活用具有石器、骨器和陶器。石器有大型石器和细石器两类,有锄形器、斧、石叶等。骨器的数量较多,其种类有锥、镞、针、匕、鱼镖、鱼钩等。陶器均为夹砂陶,烧制水平不高,主要有黄褐色和灰褐色。有筒形罐、圈足碗等。陶器纹饰以压制、橄印、贴附制成,纹饰种类有之字纹、附加堆纹、划纹、编织纹、坑纹等。

从出土的房址和农业生产石器以及鹿等动物的骨骼来看,富河文化的经济形态有定居农业和渔猎采集。

五、小河沿文化

因发现今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小河沿乡而得名。主要分布在辽西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和中部地区。其年代范围大概在公元前3640~前2667。遗址主要有赤峰市敖汉旗南台地遗址、翁牛特旗石棚山墓地,克什克腾旗白音长汗遗址和河北阳原姜家梁遗址。

小河沿文化的文化遗迹有半地穴式房址建筑、灰坑、墓葬等。其生产生活工具有石器、陶器等。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打制的器形较大,以敲砸器、亚腰石锄、大型石斧、磨谷器、圆形盘状器为主。磨制的器形小,刃部锋利,以铲、刀为主。陶器制作粗糙,器形不规整,表面多有纹饰,器座上有镂空做法。以夹砂褐陶最多,另有少量夹砂红陶和灰陶。其次是泥质红陶,也有一些砂质与泥质黑陶和泥质灰陶。另有猪、狗头雕塑品出土。

从房址、出土器物等表明,小河沿文化的经济生活形态应是定居生活,从事农业而兼营狩猎业。

六、小河西文化

因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木头营子乡木头营子村小河西、孟克河西岸而得名。其文化遗址主要有敖汉旗小河西、西梁、大新井、马架子等。索秀芬、郭治中先生推断小河西文化年代开始时间早于距今8200年。

小河西文化的文化遗迹有半地穴式房址、灰坑、窖穴和土龙等。其生产生活用具主要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等。陶器均为手制,以夹砂陶为主,制作方法为贴塑和泥圈套接法,制作水平不高,陶质疏松,陶色不纯,多呈褐色,少量为红色、黑色。绝大多数陶器为素面,纹饰少见。器型单一,以筒形罐为主。石器有打制、磨制、琢制、压制等,器型有石球、锄形器、石铲、环状器、敲砸器、饼形器、斧、锛、凿、磨盘、磨棒、石杵、臼形石器、石杯。蚌器残破。

七、西梁文化

因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双井店乡井沟子村西梁遗址而得名。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

西梁文化遗迹为半地穴式房址、灰坑等。其生产生活用具主要有陶器、石器和骨、角、牙、蚌器等。陶器多为夹砂陶,黄褐或灰褐色。纹饰为条形附加堆纹和压划线纹组成的复合纹饰,这也是西梁类型文化面貌的显著标志。器类较单一,以筒形罐最多,另有平底盂、杯等。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有锄形器、斧形器、压削石器、纺轮、环、管等。另有骨、角、牙、蚌器等。

从制作粗糙的石器来看,当时的生产水平比较低下,结合骨、角制品和出土的马鹿、狍、牛、猪、貉、兔、蚌等动物碎骨分析,西梁文化应以渔猎型经济为主,农业迹象并不明显。

八、查海文化

1982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辽宁省阜新县蒙古族自治县沙拉乡查海村西南约2.5公里处发现查海遗址,其现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年代大致为距今7500~8000年。查海遗存的内涵特征十分鲜明,它与同一地区、同一时期的兴隆洼文化相近但又有明显区别,故以“查海文化”命名。

查海文化的文化遗迹有房址、灰坑、墓葬。发现房址55座,房址分为大、中、小三种,均为圆角方形半地穴式,排列密集有序。其生产生活用具有石器、陶器、玉器。石器中铲状器、斧、敲砸器和磨盘、磨棒等所占比例较大。陶器均为手制,火候较低,以夹砂陶为主,另有少量泥质陶,陶色以灰褐为主,也有较少红褐色。器物组合以直腹罐、鼓腹罐与斜腹罐为主,陶器纹饰丰富,“之”字纹和以勾连纹母题为特征的几何纹与斜线纹为主。玉器分装饰品与实用工具两类,出土有玦、管状珠、匕状器和斧。

查海遗址。该遗址1982年发现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色拉乡查海村西南约2.5公里处,年代为距今7600±95年,面积约10000平方米,出土有半地穴式房址、墓葬等遗迹。聚落址规模较大,房址以风化岩开凿为房基,布局密集,房址呈南北或东西向成行排列,其形制、特点较明显。遗物有陶器、玉器,还有石器、猪骨,鹿骨及农作的碳化物等,其中以浮雕龙纹、蟾蜍纹陶片最为珍贵。

出土有玉匕、玉管、玉环、玉玦等玉器。其中玉玦尤其精致,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的真玉器,堪称“世界第一玉”。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查海遗址位于红山文化分布区内,时间比红山文化早一个阶段。“有最早的龙纹陶片、最早的玉器,是红山文化的根系”。

九、新乐文化

发现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陵以西,因其遗址中心区在新乐工厂宿舍院内,故称新乐文化。按地层关系和文化内涵可分为新乐上层文化和新乐下层文化。

新乐上层文化距今约3000年,以石器和陶器为主,石器有直背弧刃穿孔长形石刀和磨制较粗的石斧、磨棒、石锤、石镞、石杵等。陶器为素面夹砂红褐,均为手工制作,质地粗糙,没有纹饰,有鼎、鬲、钵、罐等。

新乐下层文化目前只在沈阳地区辽河和浑河流域以及新民县境内发现。其年代距今7245±165年。新乐下层文化的遗迹主要有房址。房址大小不一,多数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半地穴式,较为密集。其生产生活用具主要有石器。石器以细石器数量最多,占全部石器的二分之一,其次为磨制石器,占三分之一,打制石器最少。细石器以石叶最多,其次为各种尖状器和石镞;磨制石器有斧、锛、凿、镞、磨盘、磨棒等;大型打制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石铲、网坠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最多,另有少量泥质陶。陶器火候较低,胎质疏松,但胎壁均匀,造型规整,可能已使用慢轮制陶。另有煤精制品、木雕艺术品、石墨、赤铁矿石、炭化谷物、炭化果壳等物出土。煤精制品的发现,使得新乐文化遗址成为我国迄今发现使用煤最早的一处遗址。

十、牛场遗存

牛场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牛场村,其文化遗物主要有石器、骨器和陶器。石器有刀、斧、刮削器、镞、凿、磨盘、磨棒等;骨器有针、鱼钩、凿等。从陶质来看,大致有夹砂粗陶和泥质细陶两种。皆手制,平底,侈口,壁厚,素面少纹饰,火候较高、坚硬。表面稍加修整,制作粗糙。器形有陶罐、杯、盅、碗等。遗骨种类有鱼、猪、龟、鹿、羊、獾、狍等。最多的是鱼骨。

十一、亚布力遗址

亚布力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尚志县亚布力镇东北1.5公里的岗地上,1985年6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处遗址进行了发掘,其年代据推测下限不晚于距今4000年。

其文化遗迹仅有房址1座,为半地穴式,平面略呈长方形。出土器物有石器、玉器和陶器。石器多为磨制,部分打制。器形有亚腰形石锄、石片刮削器、斧、锛、镞、磨盘、磨棒和磨石等。陶器均为手制夹砂陶,黄褐陶为多,少许红褐陶和灰褐陶。火候较低,陶质疏松。大都带有纹饰,主要为压印绳纹和戳压篦点纹。器形主要有罐、碗等。玉器有玉锛、玉凿、玉佩饰等。

十二、茑歌岭下层文化

茑歌岭遗址位于黑龙江宁安县境伯湖南端东岸,1963年进行发掘。根据地层堆积情况和出土文物的异同,将文化层分上、下两层。下层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这类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牡丹江流域,在图门江和绥芬河流域也有发现。其年代距今约4000年。

茑歌岭下层文化遗迹有房址,为圆角方形和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其生产生活工具有石器、陶器等。石器多系打制,有肩、束腰石锄和石斧等。磨制石器很少,大多磨制不精。陶器均手制,以砂质红陶为主,也有少量粗黑陶。能辨别器形的仅有罐、碗等。这些居住遗迹和生产工具,反映了原始农耕的特点。

十三、阿善文化

阿善遗址位于内蒙古包头市区东15公里的阿善沟门东,遗址面积约5万多平方公里。根据阿善遗址地层迭压和遗迹间的打破关系,以及对文化遗物的分析,文化遗存分为一、二、三期。

阿善一期文化,遗存发现甚少,未发现遗迹。其生产、生活工具有石磨盘、石磨棒、石球、磨石、砍砸器等。陶器均手制,以泥质红陶具多,夹砂陶次之。火侯低,器形有锛、盆、罐、重唇小口瓶等。

阿善二期文化,文化遗迹有房址、窖穴。房址为半地穴式,呈正方形。窖穴多为方形圆角直壁状。其生产工具有石器、陶器等。石器主要有磨壳石斧、磨盘、磨棒、石镞等。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彩陶不多,器形有折服钵、曲腹钵、小口双耳罐等。

阿善三期文化,文化遗迹有房址、窖穴。房址分为半地穴式和槽沟结构的地面建筑两种,整个居住区周围都筑有石围墙,窖穴多方形圆角,呈斜壁覆斗状。生产生活工具有石器、骨角器和陶器。石器主要有磨制石斧、打制石斧、有孔长方形石刀、单孔石铲、长柳叶型石镞、镶石片刃的有柄骨刀等,骨制亚形器增多。陶器以泥质灰色篮纹陶及磨光陶最具特色。

十四、庙子沟文化

因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新风乡庙子沟村南的西坡上而得名,距今约5500年左右。其文化遗迹主要有房址、灰坑、窖穴、墓葬。房址为圆角、长方形、浅地穴式建筑。灰坑主要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少数为椭圆形和圆角方形。墓葬在房址周边,有多人合葬、单人墓葬和双人墓葬。

其生产生活工具有石器、陶器、骨器和少量的玉石、蚌螺类装饰品。石器有磨制石器、极少量的琢制石器和细石器。陶器分夹砂、泥质和砂质三大类。火候不均,色泽不纯,器表和内胎往往呈现几层颜色。以红褐陶为主,灰陶和红陶次之,少量黑陶。多素面磨光或饰绳纹,彩陶数量不多,以红彩为主,双耳罐最为典型。

十五、老虎山遗址

因1980年发现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的乌兰察布盟南部凉城县西南永兴镇正北5公里的老虎山南坡而得名。1982和1983年先后两次进行发掘。根据地层堆积及出土文物等,可将老虎山文化遗存分为一、二两期。

一期文化遗迹有房址、灰坑和墓葬。房址为圆角、方形、半地穴式建筑,灰炕有圆形桶状和不规则状两种。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和陶器等。石器可分磨制、琢制(细石器)和打制三类。器形有石斧、石刀、石镞、刮削器等。骨器有骨针、骨锥等。陶器以手制为主,分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类,以红褐和灰褐陶为主,灰陶次之,还有少量的磨光黑陶。纹饰以篮纹为主,其次是素面、绳纹、附加堆纹和极少数方格纹。器形有罐、盆、豆、瓮、缸等。

二期文化遗存的文化遗迹有房址、灰坑和墓葬。房子多为平面呈“凸”字形半地穴式白灰面建筑。在房址正中有圆形或圆角方形地面灶,灰炕有圆形和不规则状两种。墓葬只发现3座,均为小型竖穴土坑墓。遗址四周还有石墙建筑。生产生活工具有石器、骨器和陶器等。石器可分磨制、琢制(细石器)两类。有石斧、石锛、石刀、石环、石镞、刮削器等。骨器有骨凿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灰揭陶为主,泥质灰陶和泥质黑陶的数量有所增加。制法以手制为主,模制和轮制的数量增多。陶器的纹饰,仍以篮纹为多数,绳纹的比例增加,附加堆纹发达。器形有罐、鬲、豆、甑等。

十六、朱开沟文化(第一段)

因1974年发现于内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正北10公里的朱开沟村而得名。1977、1980、1983年和1984年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四次发掘,发掘面积约4000平方米。综合文化层堆积及出土器物的情况,其文化遗存可分为五段三期,其中,第一段为龙山文化晚期阶段。

朱开沟遗址第一段的文化遗迹有房址、灰坑、墓葬。房子都是圆角方形半地穴式,地面抹白灰面。灰坑有圆形袋状、圆角方形和椭圆形灰坑三种。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生产生活用具石器、骨器和陶器。石器有长方形有孔石刀、石凿、石磨棒、磨石等。骨器有骨镞、骨凿、骨针等。陶器多为手制,模制者较少。有夹砂灰陶、泥质灰陶、夹砂褐陶、泥质褐陶和泥质黑陶五种陶系。以灰陶为主,褐陶和黑陶次之。陶器的纹饰,以篮纹为多,绳纹略少,此外还有方格纹、弦纹、刮划纹和压印纹等。

十七、西园遗址

因发现于内蒙古包头市东郊沙尔沁乡西园村东而得名。该遗址是1983年包头市文物管理所调查时发现的,1985年和1988年先后两次进行了遗址发掘。根据地层和遗迹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出土遗物的综合研究,可将西园遗址分为三期。

第一期遗存较少,仅有少量陶器。时代相当于仰韶文化早中期。陶器均手制,分泥质和夹砂陶两大类,其中泥质陶占多数。烧制火候较高,质地坚硬。泥质陶以红陶为主,另有少量灰陶。器形有钵、罐、盆等。

第二期遗存有房址、灰坑。室内绝大部分都有柱洞。灰坑有圆形、圆角方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四种。其生产和生活用具有石器、陶器、骨器等。石器有磨制、琢制等。陶器均手制,分为泥质、砂质和夹砂三大类,其中泥质为主,还有较少红陶、橙黄陶和黑陶。纹饰以素面最多,另有篮纹、绳纹。此外还有磨光陶,纹饰有附加堆纹、弦纹等。器形主要有钵、罐、瓶、缸等。时代大约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骨制品仅见骨针和针筒。另有各种环类和骨簪等装饰品。

第三期遗存有房址、灰坑、墓葬、陶窑等。房址居住面和墙壁均抹一层白砂泥。灰坑仍是圆形、圆角方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四种,直壁穴为多,少数袋形坑。其生产生活用具主要有石器、骨器和陶器等。石器有磨制、琢制的锛、纺轮、磨棒等。骨器有刀、锥、凿等。陶制品仅见刀和纺轮。陶器仍可分为泥质、夹砂和砂质陶三大类。泥质陶较二期有所增加,夹砂陶、砂质陶相对减少。时代大约相当于龙山文化早期。纹饰仍以素面为主,但相对减少,篮纹有所增加,彩陶基本不见。器形主要有钵、罐、瓶、碗、盆等。装饰品有环和骨簪等。

十八、白泥窑子遗址

1958年发现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清水河县喇嘛湾乡白泥窑子村附近。其文化遗存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中,第一、二、三种类型属于新石器时代,第四种类型大约相当于夏至早商时期。

第一种文化的文化遗迹有房址、坑灶、窖穴,房址平面呈方形,浅地穴式。其生产生活工具有石器、陶器和骨器。石器有打制、磨制。器形主要有敲砸器、磨盘、石片等。陶器有泥质红陶、夹砂红陶。骨器主要有骨锥。

第二种文化的文化遗迹有房址、窖穴和防护沟。其生产生活工具有石器、陶器和骨器。石器有大型石器、细石器。陶器有泥质橙黄陶、泥质灰褐陶和夹砂灰揭陶,均手制,多见泥条盘制的痕迹。纹饰有彩绘、绳纹、篮纹、方格纹和附加堆纹等。器形有瓮、钵、碗、瓶、盆、杯等。

第三种文化的文化遗迹有房址、窖穴。其生产生活工具有石器、陶器和骨器。石器有大型石器和细石器。陶器均手制,烧制火候低,主要有陶刀、陶纺轮、陶饼、陶环等。

第五种文化的文化遗迹有房址、窖穴。房址为长方形浅地穴式。其生产生活工具有石器、陶器。石器有砍伐器、盘状器。陶器系手制,有泥质和砂质红陶为主。主要器形有鬲、罐、三足瓮、小口宽肩瓮、盆、碗、瓶等。

十九、大口文化

大口文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沙圪堵镇。根据文化堆积情况的不同,可分为大口第一期文化和大口第二期文化。

大口第一期文化的时代,相当于客省庄二期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前2000年。出土遗物较少,主要有石器、骨器和陶器。石器、骨器等出土数量不多,陶器均手制,火候较高,主要有高领罐、矮领罐、盆、碗、器座等。

大口第二期文化的遗存有房屋遗迹、窖穴、成人墓葬、瓮棺葬。出土器物有石器、陶器、骨器。石器有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主要有斧、铲、锛、刀、尖刻器等。骨器数量较多,而且磨制精致。骨器既有生产工具和武器,也有生活用具和装饰品。主要有凿、镞、锥、针、匕等。陶器系手制,烧制火候较高,质地坚硬。除少量陶器素面和磨光外,其他以篮纹和绳纹最常见。另有少量的附加堆纹、划纹、锥刺纹、方格纹等。器形有袋足瓮、鬲、折肩罐、大口尊、深腹罐、盆、碗等。

二十、转龙藏文化

转龙藏文化遗址位于包头市东河区东门外刘宝窑子河(古称博托河)出口处的右岸,1954年和1958年曾两次试掘。可能属于转龙藏类型的遗址还有伊金霍咯旗巴尔吐沟,准格尔旗二里半等。

其生产生活用具有石器、骨器、陶器三类。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另有磨制石器。器形主要有石刀、石叶、石核、石镞、刮削器、尖状器等。骨器有少量骨铲、骨锥和有孔陶刀等。陶器系手制,有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和褐陶等。纹饰主要是篮纹、绳纹的图案。

二十一、宁夏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宁夏地区发现的有些新石器时代遗址,由于缺少原生的地层,又未经大规模发掘,故其文化内涵的全貌、与周边文化的关系、年代先后等诸多问题尚不明确。主要有高仁镇、沙坡头等遗址。

宁夏地区遗址出土的生产生活用具有石器、陶器等。石器以细石器居多。种类有尖状器、刮削器、石叶、石核、石镞、石钻、磨盘、磨棒、石斧、石锛等。陶器有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夹砂灰陶和彩陶,以夹砂红陶为主。器形多钵和罐。

大量石器的出现,表明狩猎、采集等经济形式的存在,陶罐等的出现,则反映了农业经济的存在。

二十二、新疆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穆舜英、王明哲和王炳华总结,新疆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可分为三类:第一种是以出土大量细石器为特征。主要有哈密县三道岭、七角井等遗址,器物有石器、陶器。第二种是以较大型的磨制石器为特征。主要有喀什、阿克苏等地。器物中,石器基本都是磨制,有镰、斧、杵、磨盘等。陶器都是夹砂陶,有罐、杯等。第三种以出土彩陶器为重要特征。遗址有哈密五堡水库、克拉玛依市和额尔齐斯河畔等遗址。新疆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表明当时的经济形态中,狩猎经济与农业经济都已出现。

综上所述,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的新石器文化具有显著特点:文化遗迹很多都具有房址、坑灶等,生产生活工具主要有石器、陶器和骨器等,其中,石器以打制、磨制为主,制陶业不发达,这反映其经济生活以渔猎为主。遗迹中有出土农业工具等,也表明农业的发展。另外,遗址中所发现的动物骨骼大都是野生动物,说明畜牧业出现较晚。

〔1〕杨虎.辽西地区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考古文化序列与分期[J].文物,1994(5).

〔2〕刘国祥.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概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3〕索秀芬.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本课题受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名栏建设“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项目资助(NJMZ03)

孙国军(1963—),男,安徽砀山人,赤峰学院教授,学报主编,长春师范大学名誉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历史、专门史研究;康建国(1979—),男,内蒙古赤峰市人,硕士学位,赤峰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北方民族史方向研究。

猜你喜欢

房址夹砂器形
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房址分析
山西吕梁德岗遗址
内蒙古中部发现8000余年前的16座房屋遗址
铸件夹砂缺陷原因分析及对策
江苏新沂钓台遗址发掘简报
浅论北宋汝窑瓷器的风格特征与审美价值
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的社会形态
—— 以岱海地区为例
消失模常见夹砂夹渣缺陷的解决
浅谈消失模铸造夹砂缺陷解决的一些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