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景园林专业“素描风景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2016-02-01王丹丹宫晓滨

中国林业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风景园林教学研究

王丹丹 宫晓滨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



风景园林专业“素描风景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王丹丹宫晓滨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素描风景画”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特色精品课程。针对“素描风景画”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教学中存在的选课人数逐年减少、课程内容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提出了改革措施:首先应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其次应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第三,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第四,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素描风景画”课程实施改革后,教材建设取得了成效,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优秀学生作品不断涌现。

关键词:风景园林;素描风景画;教学研究;课程建设

一、风景园林专业“素描风景画”课程教学的现状

风景园林是园林学院的重点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素描风景画”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特色精品课程。目前,“素描风景画”课程作为选修课面向全院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开设,共有4个教学班。虽为选修课,但与必修课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培养风景园林专业综合型人才不可或缺的专业课程,无论是开设时间还是教学模式都领先于其他兄弟院校。

“素描风景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结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审美情操与艺术修养,能够自如地运用素描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与技巧进行一系列风景园林艺术设计的创作活动。素描风景画是与园林设计直接融合的一门独立的绘画艺术,“素描风景画”也是衔接美术基础课和专业设计课之间的重要过渡课程[1]。

二、风景园林专业“素描风景画”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选课人数逐年减少

“素描风景画”课程作为选修课面向风景园林专业的4个教学班开设,课程设置在本科三年级的上学期。从近年学生选课的情况看,选课人数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根据教务处选课规定,凡选课人数不满25人的课程将停开,而“素描风景画”课程逐年下降的选课人数,使该课程也面临着停开的境况。究其原因,首先按照教务处规定,考核环节的优秀率不能超过40%,而选修“素描风景画”课程的学生往往都是班级里的优等生,学习成绩较为优秀。因涉及到学分和保研问题,这样的课程规定影响了一部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使很多优秀的学生望而却步;其次这门课要求学生在选课前需具备综合的造型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及逻辑分析的能力,较高的学习要求也使很多学生知难而退。

(二)课程内容有待完善

目前,“素描风景画”课程教学内容仍沿用孟兆祯先生的研究成果,学生只能依据承德避暑山庄及其他中国传统园林的复原图纸资料进行透视图和效果图的绘制。虽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传统教学内容已较为成熟,但是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很难适应新时代教学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保留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素描风景画”课程教学内容急需补充西方传统和现代园林的经典实例,使“素描风景画”课程基础教学与后续的园林设计类课程尽快接轨。

(三)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园林学院美术教研组承担了“素描风景画”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于该教研组的教师大多毕业于美术学院,属于纯艺术专业的教育背景,缺少园林设计类的专业知识。因此,目前能承担“素描风景画”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仅有两名。师资力量的不足影响了该精品课程的建设。

(四)教学手段单一

“素描风景画”课程仍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主要以“教”为中心,用板书、范画等作为媒介,通过课上讲解、示范、辅导的形式完成教学。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风景园林专业“素描风景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设置应紧扣教学大纲,突出中国传统园林的绘画性表现,以专题形式,帮助学生梳理中国传统园林优秀的设计思想和作品。

1.精讲中国传统园林的经典案例

“素描风景画”课程侧重的是中国传统园林和园林绘画领域的研究,因此,对于传统园林案例可以根据园林类型、尺度、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分类,通过教学成果的汇集逐步建立起该课程的案例库。中国传统园林典型案例涵盖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风景名胜区园林等,实际上是对“中国古典园林史”理论课程的延伸,也是为后续的“南、北方综合实习”课程作铺垫。

中国传统园林经典案例精讲的重点主要围绕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圆明园进行,分别选取这三处园林中适宜绘画创作的区域景点进行重点讲解,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玉岑精舍、山近轩、秀起堂、青枫绿屿、碧静堂,颐和园的赅春园、味闲斋、看云起时、绮望轩等,教师的讲授内容应包括园林设计的立意、布局,园林中的楹联匾额的解析,园林建造的历史背景等,并结合现场考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教师的现场绘画示范,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园林绘画的创作过程。

2.串讲优秀的现代园林设计作品

现代园林中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它们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园林精髓方面具有着参考价值。因此将现代园林设计作品引入“素描风景画”的课程内容,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例如上海世博会沿江公园的“亩中山水园”,其造景设计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思维,又融合了中国当代园林精神。还有北京园博园中的“流水印”,它用现代的园林设计手法,诠释了传统的曲水流觞的文化内涵。将这些优秀的现代园林设计案例引入“素描风景画”课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

“素描风景画”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它需要教师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穿插进行。因此,在基本的教学框架下,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可以灵活调整教学节奏,在40学时的课程教学中,适当增加实习采风的课时量,将现有的4学时的实习采风调整至8~12学时。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加强对实景的感受,增强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在现场调查的同时可以画速写,构思草图小稿,多角度对场地进行推敲,这样的实习采风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园林设计能力。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优秀的中外优秀园林作品进行赏析,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素描风景艺术的思考和讨论。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利用声音、图像、动画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园林设计作品的各部分的艺术特征,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素描风景艺术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表现技法和艺术审美品位的提升。

(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1.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素描风景画有着自身的创作规律。教师首先要根据平面图、立面图等的各项技术要求,为学生讲解图纸内容,之后,让学生根据复原图纸,遵循写实主义的基本规范和设计要求,客观地进行描绘。具体来说就是充分遵照“造园逻辑”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在分析和研究园林三视图的基础上,对遗迹现场进行认真考察,在感性和理性方面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2],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设计表现能力,为今后的设计课程建立一个良好的空间思维意识。

2.培养学生的绘画表现力

绘画可根据场景的需要采取多种表现形式,绘制效果图的艺术手法和技巧多种多样,学生应在传统结构素描表现的基础上,增加多种表现技法,如利用水彩、钢笔淡彩以及马克笔等工具[3],使绘画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不同的绘画材料产生的图面效果和艺术效果也各不相同,通过尝试各种风格的表现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的创作热情。

四、风景园林专业“素描风景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一)教材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通过近年的教学实践和改革,“素描风景画”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课程教材《园林素描》在第二版的编写过程中,增加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素描创作作品、教师绘画作品的演示步骤和优秀学生作品及点评。教材建设成果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临摹参考。随着教学的进行,教材建设会取得更多的成果。

(二)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通过课程改革,加强了学生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创作手段等综合技能的培养,学生在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以及绘画表现能力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教师通过示范讲授完整的风景绘画创作的程序、内容和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图纸、空间想象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后续的设计课程中表现了突出的创新设计能力和卓越的绘图表现功底,为学生的升学、就业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三)优秀的学生作品不断涌现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作品。这些作品内容有的取材于古典园林设计作品,有的取材于现代园林设计作品。“素描风景画”课程教研组将优秀的学生作品分类整理,建立起“素描风景画”课程的作品案例库,并定期举办展览交流。这些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系列作品使“素描风景画”精品课程不断得到完善。

资助项目:2014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北京历史上的公共园林对当今城市园林建设的影响”,项目编号RW2014-01。

参考文献

[1]李雄.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7(12):1-5.

[2]宫晓滨.中国园林水彩画技法教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4):7.

[3]姜喆,宫晓滨,陈相道.“素描风景画”课程的拓展与更新[J].美术大观,2010(12):165.

(责任编辑王伟)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风景园林教学研究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