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当代竹景研究概述

2016-02-01张德顺王留剑刘鸣顾小平

中国城市林业 2016年6期
关键词:竹类园林评价

张德顺王留剑刘 鸣顾小平

1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 200092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浙江富阳 311400

问题讨论

我国当代竹景研究概述

张德顺1王留剑1刘 鸣1顾小平2

1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 200092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浙江富阳 311400

我国竹景历史悠长,风雅独具。文章以近30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与竹景联系紧密的历史发展与相关研究进展;概述其在发展历史、竹景文化、竹景营造和竹景评价研究等方面的成果,从而分析总结竹景研究的主要问题,探寻未来竹景研究的主要趋势。

竹景,竹文化,概述

我国幅员辽阔,竹子分布广泛,是世界上竹种最丰富的国家。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年)结果显示,全国竹林面积601万hm2,占森林面积的2.89%,其中毛竹林占我国竹林面积的74%,福建、江西、湖南、浙江4个省的毛竹林面积约占全国的78%[1-2]。

在中国园林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以其独特的气质在中国园林景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竹的使用,可以使园林别具一格,达到“园以景胜、景因园异”的意境。从上林苑、庐山草堂到寿山艮岳、寄畅园,无不用竹。此外,网师园的“竹外一支轩”、沧浪亭的“翠玲珑”和“倚玉轩”、留园的“碧梧栖凤”、拙政园的“梧竹幽居”、个园的“春山”等,都点缀和丰富了我国的古典园林,培养了中国人独特的园林情趣[3]。

针对风景园林范畴的竹景而言,研究的内容包括竹文化内涵分析、竹景或竹园规划设计案例、竹的评价体系和竹研究的发展趋势等。为了全面研究竹景,本文以近30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于2016年7月1日搜索到自1986年以来在中国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竹景的论文合计3 273篇,对竹景的研究脉络与核心内容进行了分析、评论和总结。

学界对竹景的概念没有正式的明确,对一些相关论述进行总结得出竹景主要包括以下3个特点:一是栽植有竹子,体现其生物多样性的园林景观;二是蕴含竹文化,展示竹与精神生活的关系;三是以竹材作景观材料,体现其广泛应用。简言之,所谓“竹景”,即主要由竹亚科植物参与构成的景物。本文所研究的范围指在园林中经人工营造形成的竹景,事实上包括含有竹的各类园林景观、古典园林、城市公园、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地以及风景名胜区等的竹景观与竹园。

1 竹景历史研究

竹在中国历来已久,从历代典籍的记载中均可发现竹的身影。《穆天子传》载:“天子西征,至于玄池,乃树之竹,是曰竹林。”可见早在周朝时期就开始关注竹林。春秋时期《晏子春秋》载:“景公树竹,令吏谨守之,公出。过之,有斩竹者焉。公以车逐,得而拘之。”表明东周就已成规模经营竹子,一用于观赏,二用于生产。东晋《拾遗记》中记载:“始皇起虚明台,穷四方之珍,得云冈素竹。”意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兴土木,从山西云冈引竹种到咸阳建“上林苑”,这是我国历史上用竹造园最早的文字记载,距今已有2 100多年的历史。西汉哲学著作《淮南子》载:“丘陵坂险不生五谷者,植以竹木。”东魏史籍《洛阳伽蓝记》载北魏高阳王雍宅:“其竹林鱼池件禁苑,芳草如积,珍木连阴。”南北朝时期,诞生了世界第一部竹类专著《竹谱》,载道:“旧笋已成竹,新根未行时,植竹。”该书对后来竹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人们研究竹子的参考资料[4]。明末的《园冶》对传统园林中竹景作了经典总结,将其概括为“竹坞寻幽”“结茅竹里”“竹里通幽”“梅绕屋,余种竹”“寻幽移竹”和“移竹当窗”等[5]。清《广群芳谱》载:“宋时,内苑种竹,一、二年即茂盛。”竹在古典园林艺术和文学创作中充当了重要的植物载体。

据如上史料可知,用竹造景同步于周朝时期古典园林的发端。汉代竹应用于早期园林的“囿”和“苑”,如上林苑、湛园等;六朝时期竹则广泛用于造园,有著名御苑华林苑;唐宋时期竹景造园进入大发展和全盛时期,并在园林中再现自然的竹景,如辋川别业、庐山草堂等;明清时期趋于成熟并体现“雅”风格,借园林竹景抒情言志,明代拙政园、寄畅园、豫园和清代的江南园林狮子林、留园、网师园都有竹景。另外沧浪亭内乔木修竹,万竿摇空,滴翠匀碧,沁人心脾,园主人的绝句“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欲暖弄微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鸿相对鸣”直抒其中静趣。

21世纪以来,还有关于扬州[6]、苏州[7]、南京[8]和徽州[9]等地植竹造景的历史研究。另有一些关于竹景史的研究,包括关于竹景的发展阶段、深入求证和人竹关系研究。如竹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史中的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发端、确立、完型、高峰和延续5个阶段[10]。有关文献针对竹史研究的4大盲点即《禹贡》竹区、司竹监、种竹、竹林利用进行了发掘、整理与考证[11]。以宋代以来江南地区人竹关系为中心的生态研究,揭示出不同人群在江南地区生态基底上塑造生态景观的不同选择和活动,反映出以竹为中心的对自然的认识和管理能力[12]。当代园林中,竹景广泛而常见,除街头绿化、居住区绿化以外,大片的风景竹林有安吉大竹海、蜀南竹海、宜兴竹海等;竹专类园有成都望江楼公园、北京紫竹院公园和杭州植物园的竹园等。

2 竹景文化研究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关于竹文化研究的文献渐多。最初有人以《竹谱》为出发点,结合史料论述了我国早期竹文化的形成[13],抑或将竹的生长特性和自然形态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君子之德、处士之风和淡雅之美结合起来[14]。竹子一直被当成高尚、美好、幸福的象征,存在于中华文明当中[15]。系统的竹文化研究始于1993年出版由何明和廖国强著作的《中国竹文化研究》一书,该书全面阐述了竹文化的概念及其内容。继而关传友所作《中华竹文化》一书,分上、下两篇从物质和精神两大领域论述了竹文化的广泛影响和应用。之后,何明和廖国强的《中国竹文化》一书出版,其文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兼而有之。

竹的文化内涵,是中国独享的文学意象和审美情怀。除文学以外,与竹相关的历史名人、绘画、手工艺、民间传说和典故、节庆活动,皆因其所表现的“竹符号”而引人入胜,其中“竹”是核心要素,此外还应包括当地的地脉、文脉等背景,包含了自然、历史、人文以及社会要素,这些共同组成了竹文化[16]。竹文化并非高高在上的精神格调,一双竹筷、一间竹阁、一座竹桥、一支竹笛、一柄竹扇、一根竹笔、一首竹诗、一幅竹画,无不弥漫着绵绵竹韵,透露着恬然竹意。“竹文化”的概念实际上比“竹景”大得多,它几乎概括了与竹有关的生活、生产、军事、科技、文学、艺术、宗教等各领域的事物。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集诗文、绘画、建筑、花鸟、水石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具有高超的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竹常以主要题材被历代造园家们用于园林点缀。园林竹景的意境创造常依托于文化,如君子比德、历史典故、诗情画意和诗画书印等,以竹景为载体表达诸如此类的文化来激发人们的兴趣[17]。应用园林竹景,通常也为了表达一定的竹文化,如将刚正之节、虚心向上、柔韧精神、孝义精神内涵融入到竹景当中[18]。竹文化及其景观构建,试图将我国特有而深厚的竹文化底蕴通过景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进一步传承并弘扬[19]。园林竹景是一种载体,通过竹景表达或反映出竹文化,而竹文化是竹景的灵魂和符号。竹景之于文化,如同山石之于意境。园林建筑、园林楹联匾额、园林造景、园林雕塑和景观小品、园林设施等都是可以营造竹景意境从而传递竹文化的景观表现形式[20]。

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的生物形态特征深深隐喻着竹的文化内涵,如挺拔秀丽的竿、坚韧硬朗的节、四季常青的叶、中空虚心的腔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契合,被人格化,象征着虚心谦和、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操行以及柔韧、孝义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强烈作用,才支撑着竹景文化层面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3 竹景营造研究

作为一种植物造景要素,竹的生物特征在造景中寓意无处不在,直秆傲骨、劲节虚心、四季常青、随处而安,竹的优美姿态和深厚文化内涵是古典园林营造竹景的重要基础[21]。当代竹景营造的研究显现繁杂不成系统的状态,主要包括3大重点研究内容,即造景手法、文化表达和空间格局。《园冶》对竹景作过经典总结,现代公园以竹造景需要借鉴古典园林的艺术手法,并“因地制宜”对整体地形进行适当的改造[22]。园林竹景的布局,需要服从一定的美学构景原则(可入画、具规模、富层次、拟自然),并融入多种观赏性要素创造出一幅组合美景[23]。根据载体的形式不同,竹景既可当作主景(如竹林、竹径、竹篱),亦或配景(点缀式、隐蔽式、障景式),也有盆景(如凤尾竹、箬竹、鹅毛竹、菲白竹)[24]。除此之外,还包括园以竹胜、景以竹异的专类竹园,其集自然于人文为一体,创造一种雅静、清幽的气氛,如成都望江楼公园、浙江安吉公园、北京紫竹院等公园[25]。就竹本身的观赏价值而言,它具有姿态美、色彩美、意境美以及时空序列美,不同姿态亦可形成独特的功能,如地被竹、绿篱竹、绿径竹、盆栽竹、主景竹、点缀竹等[26]。充分运用园林艺术手段,结合园林竹种密集丛生、秆型多异、色彩多变、体态多姿等观赏特征,使之成为景中之景、景上添花,达到上层成景、中层框景或地被镶景[27],从而扩大竹景的进深,丰富竹景的空间层次。园林竹景不仅是观赏对象,同时也参与园林空间的组织与引导,将植物、构筑物、山石、水体等进行“移情组合”,创造出粉墙竹影、竹石相宜等配置模式[28]。然而,传统园林竹景在当下存在3方面局限性:一是造景手法过于强调竹子的单体美;二是审美取向过于注意意境的升华;三是对竹的生态功能认识不足。为了满足尺度广阔、内容丰富、功能齐全、技术发达、审美多样的现代园林需要,竹景在表达方式、文化内涵和生态功能方面有必要进行拓展[29]。

竹与建筑的景观配置,是园林竹景常见的一种组合。竹与建筑的配置主要有以下3种:1)竹与组群建筑:创造一种竹林环绕和掩映下“结庐竹里”的清雅、幽静的氛围;2)竹与单体建筑:引导视线、协调空间或者柔化边界;3)竹与游廊:制造一幕连续动态、步移景异的空间序列[30]。竹既是景,又是一种优良的景观材料。如位于杭州西湖十景之一“花港观鱼”,临水而建的竹结构观鱼廊榭,便是游人休憩观鱼的最佳胜地。我国对竹的经营利用历史悠久,但是缺乏完整系统的竹建筑设计。

以欣赏竹种为主要特色的植物专类园是一类特殊而重要的竹景,称为竹专类园。竹专类园的规模介于风景竹林和竹类小品之间,重在收集和保存竹类植物种质资源、展示竹种的亲缘关系和生境,同时也承担游憩与科研的功能。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竹专类园有成都望江楼公园、君山湘妃竹公园等。打造竹专类园是一个包括相地、因自然、借文化的过程,如沐川中华竹博园被打造成为具有种质收集、科学研发、科普教育、文化展示和游憩体验等功能的生态旅游园[31]。

4 竹景评价研究

20世纪90年代之前,与竹相关的评价研究出现了竹材的经济效益评价或竹林的生产力评价[32]。2000年后,散见一些与竹景相关的评价研究,如竹的生态功能评价、资源评价等。传统的评价方法是根据经验进行文字描述,近年来,由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竹景的评价研究,学者们各有侧重。就具体内容而言,主要包括旅游或景观资源评价和观赏性评价等。

竹景作为旅游或景观资源来评价,一般要达到一定的规模。评价对象虽然是大片的竹海,且周边的自然环境良好,但是此类型的评价与竹关系不贴切,一般将竹海当作资源对待,竹的特性未能成为评价重点。如选取资源价值、景点地域组合、旅游条件作为3大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对九龙竹海森林公园和大湖竹种园进行综合评价[33]。2003年5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依据此国标,可将竹类旅游资源分为3个主类(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生态环境)、7个亚类和53个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采用AHP法,建立了竹类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的评价体系,其中包括资源价值、资源影响力和资源开发条件3个评价项目、12个评价因子[34]。《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标准》(GB/T18005-1999)对四川省峨城竹海森林公园的风景资源进行评价,其中综合评价分值(满分为50)由风景资源质量分值(满分30)、区域环境质量分值(满分10)和风景旅游开发利用条件分值(满分10)相加得到[35]。

也有一些学者对竹景进行观赏性评价,即以所谓的视觉美学的角度进行评价。观赏性是最直观的感性评价,最简便的就是组织群众进行直观评价,例如忽略竹的种名、生物学特性、产地等信息,根据观赏竹的外形特征进行笼统评价,以10分制将观赏竹分为5个评分等级[36]。然而这种方法的主观因素干扰较大,评价结果不具有客观性,较难反映出真实情况。为使评价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比性,就要设定评价准则及其权重,最后确定指标、加权累积得到评价总值。例如运用模糊数学法对湖南常用的15个观赏竹种的观赏性进行定量评价,将整体形态美、竹秆美、枝叶美、色彩美和质感美作为评价指标[37]。以上评价指标的选取相对狭隘,只将竹进行评价,未照顾周围环境,不够称之为“竹景”。对竹的观赏性评价相对全面的研究:调查广州、东莞、惠州3个城市的公园或小区的观赏竹,以适应性、生长特性、观赏性、致敏性作为准则层,设定指标进行评价[38];另有以济南市趵突泉公园引进的南方竹类为对象,从成活保存率、生长状况以及耐寒性3个方面对竹进行整体评估分级,然而此评价大致为适应性评估,与观赏性则联系不够贴切[39]。

有的竹景评价研究偏综合性评价,能够较全面地概括竹景的价值组成,主要是针对某一地点或者某一类用地作为研究对象建立竹景评价体系,科学性、实用性尚且值得推敲,然而在当前研究进展下,对于评价体系的探讨是有益的尝试。如上海20个城市公园绿地中观赏竹分析及其观赏性评价体系[40]。也有对竹类公园竹景进行评价研究,分析比较众多评价方法,再选择心理物理学方法针对市内和郊外2类公园的不同特征分别订立评价体系[41]。还有调查竹在杭州的47个公园绿地中的应用情况,并采用AHP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其中选取视觉、生态、文化和服务作为评价准则层[42]。

此外,基于竹的植物学特性,有一些研究对此展开选择或评价,主要目标是为繁殖或者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有学者对福建华安竹种园和三明植物园竹园竹种的生态适应性、水土保持潜力、放氧量、观赏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和选择[43]。另有学者等针对南京地区城市绿化竹种要求,选择生长和抗性指标评价了南京林业大学竹种园55个竹种的生态适应性[44]。还有学者分析了云南省竹类的多样性,并探讨其竹类多样性评价体系的构建[45]。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近30年来,我国竹景研究逐渐走向丰富和成熟。主要成就表现在:1)研究成果呈现持续上升的状态;2)从事竹景研究以风景园林学科为主,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组合模式;3)针对竹景研究的关键词条繁多,如“竹文化”“竹景”“竹园”“竹景观”“竹类植物”“风景竹林”和“竹种应用”等;4)针对竹景研究的主要方向涉及3大层面:竹文化表达、竹园规划设计实践和竹景综合评价;5)中国各个城市的竹园规划工作的开展,从实践层面促使了理论研究的前进。

5.2 需要解决的问题

1)横向研究发展宽泛,纵向研究深度失衡。目前来看,我国对竹景进行研究的领域众多,框架宽泛未成系统,研究成果集中于竹文化和竹景营造,其中关于竹景的分类、空间布局、群落结构和功能效益的研究有待加深。关于竹文化的论述较多,其原因是竹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充当了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同时很多学者在研究“竹景”时,往往着眼于古典园林的竹景,而对竹景在当代中国的建设与深化少有论及。

2)竹景文化研究到达瓶颈,重复研究现象严重。比较竹景文化的相关研究发现,大多成果沿用了前人的成果,原创性很难加强。对于风景园林同行者而言,值得区分的是,园林竹景之文化并非竹文化,这是理解的误区,大谈竹文化容易使得竹景文化的概念流于宽泛肤浅。唯有在竹景当中所呈现的文化,才能上升为一种无竹即失的“人竹合一”的人文意境。

3)竹景评价任重道远,评价体系尚未确立。竹景评价,应当是一种客观而全面的评价,不可就“竹”而论“竹”,只评价其竹形、竹秆、竹叶、色彩和质感,此只可称评价“竹子”而非“竹景”。值得一提的是,区别对待不同生境下的竹景建立评价体系的研究方法是积极的尝试。若能将不同生境下的竹景纳入同一个评价体系诚然最佳,但评价体系制定的难度则大大增加。这是一个关于不同生境下的竹景到底有没有可比性的问题,这需要非常慎重。

5.3 未来研究趋势

未来竹景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竹景的分类、竹景群落和竹景综合评价等方面。同时,有必要传承古典园林竹景的灵魂,进一步延续、弘扬我国悠久灿烂的传统竹文化,并在客观条件下因地制宜地付诸实践。

1)明确竹景内涵,加强系统研究。明确竹景归属于风景园林学的范畴,竹景的本质价值在于竹景的空间格局和园林意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动态演绎过程。学者同行们在拓展思维与视野的同时,更应当汲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并且立足竹景的内涵与生境,研发和开拓符合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氛围,而不失中国竹韵的竹景系统研究。同时,竹产业发展到哪,就把竹文化传播到哪。因此,也应继续推进竹林产业,促进竹类产业间联动发展。

2)阐明竹景价值,完善竹景评价。竹景的综合评价,既要兼顾美学角度的审美特征的评价,还要兼顾其竹文化的表达,涉及到评价因素难以量化且评价结构复杂等问题。目前大部分的竹景评价体系在价值组成层面拥有基本共识,即生态、美学、实用3大价值,但缺乏对竹文化和经济效益的衡量,区别大尺度的竹海和小尺度的竹石小品。竹景的价值还需要进一步阐明和概括,完善和充实。

3)延续竹景文化,提高创新能力。当下的科技文献层出不穷,想要准确地、全面地掌握有代表性的、科学严谨的文献之难度也与日俱增。而中国古典园林竹景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古典园林竹景的优良传统在现代园林竹景中仍具有新的生命力,应当继承和延续传统竹景文化,不拘于形式,大胆创新,领会竹景精神实质,揣摩其匠心意境,吸取其营养,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1]李智勇,王登举,樊宝敏.中国竹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04):50-54.

[2]刘珉.多角度解读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J].林业经济,2014(05):3-9,15.

[3]周芳纯.20世纪竹业的回顾和21世纪的展望[J].竹子研究汇刊,1999,18(04):1-4.

[4]王建.世界第一部竹类专著:竹谱[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2(01):25-28.

[5]关传友.中国竹子造园史考[J].竹子研究汇刊,1994,13 (03):53-63.

[6]关传友,何秋中.扬州园林植竹造景史考[J].竹子研究汇刊, 2007,26(02):56-59,62.

[7]关传友.苏州园林植竹造景史考[J].竹子研究汇刊,2008,27 (01):59-62.

[8]关传友.南京植竹造景史考论[J].世界竹藤通讯,2009,7 (04):44-47.

[9]关传友.徽州竹史考探[J].世界竹藤通讯,2012,10(04):36-39.

[10]何明.中国竹文化小史[J].寻根,1999(02):13-16.

[11]温太辉.竹史四考[J].竹子研究汇刊,1987,6(02):1-7.

[12]张蕾.宋代以来江南地区竹的生态史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13]王乾.《竹谱》和我国早期竹文化[J].古今农业,1988(01): 53-58.

[14]王建.竹的文化意蕴[J].人文杂志,1990,4(04):123-126.

[15]何養明.中國竹文化叢談[J].今日中国(中文版),1991, (07):54-60,63-64.

[16]王富德,张义丰,李群伟.中国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06):1750-1753,1863.

[17]李宝昌,汤庚国.竹文化与竹子造景的意境创造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0,30(03):58-61.

[18]曾显.竹类植物与竹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与实践[J].现代园艺,2013,12(06):140-141.

[19]叶菲.竹文化及其景观构建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20]范卓敏,翟敬宇,冯小虎,等.竹文化景观表现形式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12,10(05):23-29.

[21]金荷仙,华海镜,方伟.竹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运用[J].竹子研究汇刊,1998,17(03):66-69.

[22]李宝昌,张彦广,张涵,等.竹子公园规划设计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00,15(增刊1):91-94.

[23]陈荣定,钱志潮,史久西.竹类植物景观美学剖析[J].竹子研究汇刊,2004,23(3):56-61.

[24]陈双林,洪宜聪,范弘达.竹与中国园林绿化述评[J].福建林业科技,2000,27(04):52-55.

[25]朱红霞,王铖.论竹与园林造景[J].河北林业科技,2005 (4):155-157.

[26]邹宽生.论竹子的观赏价值与园林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 2005,30(05):82-85.

[27]张新明.景观竹种的观赏特征及其在现代园林造景中的设计手法[J].世界竹藤通讯,2011,9(03):25-28.

[28]陈永生,吴诗华.竹类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3):176-179.

[29]刘静怡,王云.竹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与发展[J].上海交通人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6,24(1):94-98

[30]陈天国,冯小虎.观赏竹与建筑景观配置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13,11(05):27-32.

[31]王超,陈其兵.对地域条件与竹文化的综合因借:沐川中华竹博园景观规划[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2]廖军,张卫栋,薛建辉,等.竹阔混交林混交类型的综合评价[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2,24(03):346-349.

[33]黄辉,陈国成.模糊综合法在永安竹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的应用[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01):146-149,152.

[34]蔡碧凡.竹类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J].竹子研究汇刊,2011,30(03):37-42.

[35]向绍杰,温立平.峨城竹海森林公园景观资源分析与初步评价[J].四川林业科技,2012,33(04):111-114.

[36]郑清芳,连巧霞,郑蓉,等.观赏竹的园林应用、分类及评价分析[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2,22(04):295-298.

[37]曾宪文,彭重华,梁智娇.模糊数学法在竹子观赏性评价中的应用[J].竹子研究汇刊,2009,28(03):29-33.

[38]欧坚泉,周俊辉,钟勉丽.珠三角观赏竹类景观应用调查与评价[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07):29-31,36.

[39]谷涛,苏健,范小莉,等.济南市引种竹类的观赏性评价分级[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4,11(03):39-43.

[40]马海艳.观赏竹在上海城市公园绿地中的应用调查与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41]孙晓睿.竹类公园竹景观评价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1.

[42]茹华莎.杭州公园绿地竹类植物应用及评价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4.

[43]邱尔发.我国南方城市竹子绿化及其竹种选择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

[44]骆仁祥,张春霞,刘国华,张金池.南京地区园林绿化竹种生态适应性评价[J].林业科技开发,2012,26(03):42-46.

[45]阳斐,辉朝茂.云南竹类多样性及其评价研究现状[J].世界竹藤通讯,2014,12(01):32-35.

Research Review on Contemporary Bamboo Landscape in China

Zhang Deshun1Wang Liujian1Liu Ming1Gu Xiaoping2
(1.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2.Research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Forestry,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Fuyang 311400,Zhejiang,China)

The paper analyze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bamboo landscapes and relevant research progres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published within nearly 30 years.It outlined the achievements made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culture,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bamboo landscape.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study on bamboo landscape were then analyzed and the major trend of the future research was also prospected.

bamboo landscape,bamboo culture,review

10.3969/j.issn.1672-4925.2016.06.001

2016-09-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应对气候变化的园林植物选择机制研究:以上海为例,项目编号:31470701);上海市高峰学科计划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重点项目研发基金(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主与开放课题,编号:2015KY06)

张德顺(1964-),男,博导,教授,IUCNSSC委员,中国植物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景观学原理与方法、生态与园林规划设计等。E-mail:zds@tongji.edu.cn

猜你喜欢

竹类园林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2种主要蚜虫在园林植物上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
竹材在现代家具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