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雍正治吏】说开去
2016-02-01王军龙
□ 王军龙
从【雍正治吏】说开去
□ 王军龙
据史料记载,康熙末年,吏治腐败,国库空虚,执政根基已然不稳。雍正继位后,宵衣旰食、严饬吏治,终于使国库逐渐充盈,吏治局面极大改善,有“雍正一朝,无官不清”之称。时值从严治党、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如何“为担当者担当”已成为各级组织部门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组织部门不妨从“雍正治吏”的经验做法中披沙拣金,或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不拘一格降人才”,助勇于改革者脱颖而出。某年山西遇灾, 山西巡抚隐瞒灾情,未敢上报。田文镜到京直言不讳、详述灾情,自此被雍正赏识。再如,李卫并非科举出身,不通文墨,却不畏权贵、敢作敢为。在他任户部郎中期间,某位亲王对所缴白银加收一部分作为库平银。李卫屡谏无果,于是公开指明库平银是非法收入,最终迫使其作出改变。雍正对此印象深刻,即位后对其大加重用。
在狠抓反腐、加速改革的当下,选拔任用一大批公道正派、敢于担当的好干部,对于加快形成更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和真抓实干的创业氛围,无疑具有关键性作用。作为组织部门,既要广征民意,做到吃透情况、兼听则明,又要勇于打破条条框框,大胆提拔、不拘一格,辩证、全面地综合评判,将真正能够严于律己、表里如一、敢闯敢试的好干部选出来,切实做到慧眼识才、才无不知、知人善任。
“在其位,谋其政”,向冲锋陷阵者授之以权。某年朝廷考核,直隶巡抚李维钧对吴桥县令常三乐的评价有二:一是操守廉洁,二是懦弱不振,并建议平调其他部门。吏部审核时认为:并无实据,平调不妥。双方争执不下,于是向上请示。雍正得知后,竟然朱笔一挥:撤职!理由是,县域乃社稷基石,责任重大,常三乐在其位不谋其政,本就是失职渎职,还要等着出大事吗?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如何让敢于担当者有位、上位,让庸碌无为者挪位、丢位?组织部门应严格按照中央《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要求,研究制定实施细则和具体办法,建立完善庸懒散人员退出机制,力求消除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怪象。只有将干部队伍中作风不正、表里不一、能力不强的“滥竽充数”者坚决淘汰出局,才能使敢于担当者有位可居、有权可用,从而真正营造出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用人环境。
“大树底下好乘凉”,为公而忘私者遮风避雨。雍正四年,田文镜在河南推行“摊丁入亩”政策而触动权贵阶层的利益,遭到御史谢济世等大臣弹劾。雍正深知田文镜为新政改革不遗余力、雷厉风行,更坚信他并不会为己谋私,因而没有理会对田文镜的指控,反而将谢济世罢黜。可以说,田文镜最终在河南推行新政成功,与雍正的坚定支持密不可分。
改革越到攻坚期,改革的难度就会越大。作为组织部门,必须坚持对担当者的高度信任和强势支持,一以贯之、一抓到底,而不能瞻前顾后、知难而止。尤其是当其遭遇非议时,更应主动发声、澄清事实,为担当者撑腰打气、遮风避雨,确保同向发力、久久为功。惟其如此,勇于担当者才能行之愈笃、斗志弥坚,改革才能真正乘风破浪、玉汝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