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哮喘

2016-02-01刘兴安宋效清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6年9期
关键词:肺气半夏气道

刘兴安 宋效清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K1科,沈阳 110032;2.中国医科大学99期临床一系)

哮喘

刘兴安1宋效清2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K1科,沈阳 110032;2.中国医科大学99期临床一系)

文章介绍哮喘的中医治疗及预防方法。

哮喘;治疗;预防;中医

哮喘是呼吸道慢性疾病之一,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 胸闷或咳嗽。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全球罹患哮喘人数逐年增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儿童病人尤为突出。根据世卫组织估计,2005年有3亿人罹患哮喘,增长速度很快。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临床上将哮喘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急性发作期,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等药物能够快速缓解症状,使病情得以控制。而缓解期的治疗,西医仍以抗炎、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为主,哮喘治疗主要为使用吸入疗法进行局部抗炎,但其存在价格昂贵、其毒副作用明显,病人难以长期耐受,尤其是儿童病人,脏腑功能发育未全,对药物的吸收及解毒功能低,长期使用对其身心、身体健康、发育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中医对哮喘的研究,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尤其对缓解期的防治疗效显著,且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较之西医的治疗有明显的优势。中医本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从改善病人的体质入手,注重整个环境的变化,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治疗某一局部的病变。中医学认为哮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多与体质、遗传、环境、饮食、情绪等有关。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历代医家认为痰饮伏肺是哮喘发作的重要病理环节,痰饮贯穿哮喘发作的始终,中医学对于哮喘的治疗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1 病因病机

1.1外邪侵袭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如《临证指南医案·哮》说:“若夫哮症,亦由出感外邪,失于表散,邪伏于里,留于肺俞。”或因吸入烟尘、花粉、动物毛屑、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降,津液凝聚,痰浊内生而致哮。

1.2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寒饮内停,或嗜食酸咸甘肥,积痰蒸热,或禁食海膻发物,一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壅塞气道,而致诱发。《医碥·哮喘》曰:“哮者……得之食味酸咸太过,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即发。”故古又有称为“食哮”“鱼腥哮”“卤哮”“糖哮”“醋哮”者。

1.3体虚病后 素质不强,则易受邪。如幼儿哮病往往由于禀赋不足所致,故有称“幼稚天哮”者。若病后体弱,如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导致肺虚。肺气不足,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阴虚阳盛,热蒸液聚,痰热胶固,均可致哮。一般而言,素质不强者多以肾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为主。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如朱丹溪说:“哮喘专主于痰。”痰的产生主要由于人体津液不归正化,凝聚而成,如伏藏于肺,则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因跟中诱因如气候、饮食、情志、劳累诱发,这些诱因每多错杂相关,其中尤以气候变化为主。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发,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证治汇补·哮病》说:“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若长期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在平时表现肺、脾、肾等脏气虚弱之候。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则痰浊内蕴,肃降无权,并因卫外不固,而更易受外邪的侵袭诱发;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输于肺,反而积湿生痰,上贮于肺,则影响肺气的升降;肾虚精气亏虚,摄纳失常,则阳虚水犯为痰,或阴虚虚火灼津成痰,上干于肺,加重肺气之升降失常。由于三脏之间的相互影响,可致同病,表现肺脾气虚或肺肾两虚之象。

2 治疗措施

2.1辨证论治 哮喘是由于痰饮留伏,遇诱因而发。发作时痰气交阻,肺气失于肃降,表现为邪实之症,反复发作气阴耗损,肺、脾、肾渐虚,则缓解期表现为肺、脾、肾三脏俱虚的症状。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中医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2.1.1 发作期

2.1.1.1冷哮证 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治宜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以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麻黄、干姜、射干、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大枣、甘草)加减。

2.1.1.2热哮证 喉中哮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以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花、苏子、白果、甘草)加减。

2.1.1.3寒包热哮证 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弦紧。治宜解表散寒,清利痰热。以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麻黄、石膏、杏仁、生姜、半夏、甘草、大枣)加减。

2.1.1.4风痰哮证 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治宜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以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加味。

2.1.1.5虚哮证 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咳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黏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治宜补肺纳肾,降气化痰。以平喘固本汤(党参、黄芪、胡桃肉、沉香、脐带、冬虫夏草、五味子、苏子、半夏、款冬花、陈皮)加减。

2.1.2 缓解期

2.1.2.1肺脾气虚证 气短声低,喉中时有痰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补土生金。以六君子汤(党参、白术、山药、薏苡仁、茯苓、法半夏、陈皮、五味子、甘草)加减。

2.1.2.2肺肾两虚证 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凉,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治宜补肺宜肾。以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熟地、山萸肉、胡桃肉、人参、麦冬、五味子、茯苓、半夏、陈皮)加减。

2.2针刺疗法 哮喘发病源于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脾主升清,肺主肃降,肝主升、主疏泄,肾主纳气,哮喘的针灸治疗关键在于调理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经络都有其相联络的脏腑,通过对特定穴位、经络的配伍针刺以恢复人体气机正常的升降出入,从而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

2.3灸法 灸法借药物的芳香温通之力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治疗各种寒性疾,《灵柩·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素问·异法方宜论》云:“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2.4穴位贴敷疗法 与西医不同的是,传统中医提倡“治未病”,以养生第一,防病第二,治病第三。《丹溪心法》曰:“凡久喘之症,未发时宜扶正气为主,已发用攻邪为主。”三伏贴、三九贴正是中医“缓则治其本”和“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最好体现。

3 中医对哮喘的预防

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呼吸肌,改善肺换气功能,预防日后形成肺气肿;其次,有助于减轻支气管和小支气管的痉挛,改善肺部血液循环,使支气管内的黏液稀释,容易排出,从而减轻气喘。支气管哮喘的体育锻炼包括发音训练、矫正呼吸( 主要是腹式呼吸,加强呼气)、放松练习、健身运动(最适宜是游泳)等。但在体育锻炼时须注意几个问题:①哮喘频繁发作,体力比较弱时不宜进行。②不宜一次较长时间剧烈运动(应≤5 min),这会引起气管缩窄,增加气道阻力,以致加重气短和喘息等症状,而短时间(1~2 min)的间歇剧烈运动则能减轻气道阻塞。③做操前应清除鼻涕,使鼻道畅通。如需作较长时间的健身运动,为预防运动引起气管痉挛,可在运动5 min后吸入气管扩张剂。④在做操过程中如胸闷或气急,可暂休息片刻。

防寒保暖。防寒保暖可保持人的脏腑组织功能的正常运转,维持其各自的功能活动,预防支气管哮喘的发作。病人要密切注意天气的变化,根据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情况增减衣被。春天注意防风,夏天注意防暑,秋天注意防燥,冬天注意防寒。劳动或锻炼出汗后要及时更换内衣。

避免诱因。诱发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的因素很多,从内外两个因素来看,寻找外在诱发因素具有重要意义。①避免吸入具有刺激性的气体、冷空气、灰尘;②避免接触动物毛屑、螨虫、花粉;③避免参加激烈的运动和防止过度疲劳及情感刺激;④避免摄入易致过敏的食物(如蟹、虾)和药物。

推拿按摩。经常推拿按摩有效的经络和穴位,调动机体对血液成分、器官和组织的调整,使人体机能由不正常恢复到正常水平,祛病强身。推拿按摩的部位主要是上肢内侧,穴位有尺泽、列缺等。

服用中药。支气管哮喘反复频发,正气必虚,故在平时缓解期,应培补正气,从肺、脾、肾三脏着手调治,采用补肺、健脾、益肾三法。属肺虚证型的用“玉屏风散”加味,属脾虚证型的用“六君子汤”加味,属肾虚证型的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参哈散加味。

穴位敷贴。中药穴位敷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治疗哮喘的方法。一般在每年夏季三伏天时,选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等药按比例研成细末,加生姜汁调成糊状,做成合适大小贴敷在患儿双侧肺俞、定喘、膏育等穴位上,每年数次不等,3年为1个疗程。此方法疗效确切、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安全性好、临床应用性强。经现代医学相关的研究表明,中药穴位敷贴可起到缓解支气管挛、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等作用。故能较好地防止哮喘的发作,减少发作次数。

食疗。利用食物性味协调机体功能,用来防治疾病。常用的食疗方有治疗肺虚之虚喘的桂花核桃冻、治疗脾虚之虚喘的党参淮山猪肺粥、治疗肾虚之虚喘的虫草炖肉等。经常选用这些食疗方法,可益肺健脾补肾,达到扶正固本之目的,从而减少哮喘的发作。

R25

A

1672-7185(2016)09-0028-04

10.3969/j.issn.1672-7185.2016.09.011

2016-08-18)

猜你喜欢

肺气半夏气道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处暑
——保养肺气 春捂秋冻
浅谈喉咳肺气虚证
人到中年补肺气
84例儿童气道异物诊治分析
半夏入药多炮制
调畅气机在咳嗽病中的应用
芎归六君子汤减少COPD大鼠气道黏液的高分泌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半夏入药多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