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治理——传统文化助推中国式治理探微

2016-02-01魏崇辉王聪会

创造 2016年1期
关键词:礼治中国式精英

文/魏崇辉 王聪会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治理——传统文化助推中国式治理探微

文/魏崇辉 王聪会

中国式治理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必须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展开。

西方国家的治理模式过分强调各种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倡导权力多元化但有着过度削弱国家主权和主权政府权威的风险。尽管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它也不可能代替国家和市场对大多数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还有“治理失效”的可能。中国式治理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必须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展开。

一、为何要转向治理:现代“治理”的缘起与适用

1989年世界银行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此后“治理”便广泛地被应用于政治发展的研究中,成为一个流行词。治理一词的适用范围很广,可用于社会、公司、政府等各种组织或团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被首次提上新一轮的改革日程,受到广泛关注。从全球发展来看,治理是当今社会谋求发展的趋势,基于我国目前社会现状,治理确实为我国社会转型阶段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

“治理”一词提出后,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理论层面上对治理这一概念的界定各有不同。英国学者罗伯特·罗茨曾经从不同的视角给予治理以不同的内涵: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指的是国家削减开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作为善治的治理,指的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作为自治网络的治理,指的是建立在信任与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全球治理委员会发布的《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报告对“治理”作出了较为权威的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基本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质言之,我们所探讨的“治理”,是要创造一种新的方式或者是说秩序,从政府权力独掌到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合作,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从权力集中到权威弱化、权力分散,使得责任共担。“治理是一种内涵更丰富的现象。它既包括政府机制,同时也包含非正式、非政府的机制,随着治理范围的扩大,各色人等和各类组织得以借助这些机制满足各自的需要,并实现各自的愿望。”治理是相较于以往行政模式的进步,是基于民主平等的基本内涵,寻求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的运行机制。这一机制中,通过多元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能够更加有效地表达各方诉求,为公共利益的实现保驾护航,同时也是在更好地实现政治生活中的“善”和“正义”。一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政治学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但是,不仅仅我国提出治理所面临的当前社会现状与西方国家大不相同,同时,中西方对于对“正义”的理解也存有差异。中国人理解“正义”需要顾及“人的全部与整体”。因此,如果要适用治理于中国社会,必须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在治理中的生存空间。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治理中的生存空间:基于礼治的精英治理为例

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治理文化,这些治理文化以自身特有的结构形式出现,奠定了当下塑造中国式治理的基础。长期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传统文化隐含着人与人之间以至整个社会运行中处理问题的规则、理念、秩序乃至人们遵循的信仰。传统文化在中国独特的生存状态成为了当代中国治理的重要因子,也将继续影响未来中国的治理文化与治理结构、治理秩序。一方面,传统的治理模式可为我国当前创新治理提供原始基础和启示借鉴;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包容和谐等理念是现代治理过程中所需的重要理念支撑。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这些生存空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同时也是我们向前迈进探索新道路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固然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文化也要求紧跟时代符合改革潮流,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被不断批判以致不再有以往的独尊地位,但长期以来的传统文化并没有被完全割裂。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中,传统文化并没有整体衰亡,它以碎片化的形态分散于社会生活中,在社会自治领域中,其所包含的人际准则、家庭和宗教文化等习俗在城乡都生存了下来,并以零散的方式镶嵌在社会自治体系中,与法治治理体系等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的关系,在法律所不及的地方,传统文化仍然是调整人们关系、处理社会问题的重要力量。

具体而言,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合于礼就是说这些行为规范是做得对的,合适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行为规范。礼和法不同的地方是维系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样有形的权力机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在当今农村偏远地区,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法基本上都是习惯习俗争端以温和方式加以解决,降低了处理纠纷的成本。凡是在中国本土经验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治理方式和治理理念,都能为我们所接受,而且能够开花结果,因而本土经验非常重要。礼治是长期以来基层治理的本土经验,现代化治理过程中应对这样的社会自治做出积极回应。礼治为治理提供了一种规则规范,有助于搭建一种公众认同的治理秩序。

中国文化的语境下,礼治起了重要作用。而礼治发挥重要的基本渠道是精英治理。基层乡土社会中的政治精英、经济精英与文化精英长期以来影响与引导基层的治理手段与治理结构。此处的所谓“精英”更多指称的是一种或多种资源的占用者。当前,基层社会中这种精英治理依然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邻里家族之间出现纠纷时通常会找这些有威望的人出面调解;涉及整个村庄集体利益的问题也会在这些人的带领引导下共商对策。这实际上体现出一种社会结构力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农村治理运行过程中的外在表现。它和现代化治理并不违背,相反,精英治理方式为现代化治理提供了范式基础。可以在这种人们普遍认同的治理方式的基础上加以引导,降低治理的成本,减少了引入治理机制的阻力。基层精英作为传统社会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载体如何在当代多元参与型治理中传承与发展,有没有可能形成一种新的类似于乡绅这样的治理角色,也值得探索,集聚在城市的社会精英退休后回乡或者到社区,将是很宝贵的现代治理资源。如今农村居民自治中仍有这样的传统,一方面,治理规范和原则方面,在不触碰法律底线的范围内,人们习惯于以传统的“礼”为规范和标准解决争端;另一方面,治理结构方面,一个村庄中年长名望高的人或是资源占有量大的人享有很高的威望,在治理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乡土社会中“礼治”和“卡里斯玛”型精英治理普遍存在。另外,在城市或者城郊发达的农村地区,传统文化中的习俗碎片依然镶嵌在人们身上,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人们处理问题的选择依然是以常理常识作为行为准则。

三、传统文化助推中国式治理的可能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传统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传统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同样地,治理方式也无法复制。在西方范式和中国经验的紧张关系之间,如何建成中国特色的治理体系是一个重要问题。西方国家的治理理论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更重要的是要挖掘传统文化助推中国式治理的可能路径。

首先,从传统文化出发,树立文化自信,以“中国话语”构建治理体系。依托传统文化,从现实出发,构建一个共同的“中国话语”,将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民间治理传统及其表达方式与现代治理结合起来,给予其合法身份和地位,发挥其应有作用。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在于其所具有的解释能力,它可以填补法律之外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空缺部分,给人们一种“合理”向“善”的价值解释。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核是一套价值系统,其中需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政治思想研究位于传统和当代语境的关节点上,需要为中国的政治选择和治理体系设计及提供理论阐释和价值基础,以“中国话语”吸纳治理中的传统文化。

其次,基于礼治的精英治理是我国长期传统文化中保留并延续下来的治理手段,挖掘传统文化中类似的可资利用的资源,加强其与现代治理模式构建的契合,是我们所面对的重要问题。中国文明在近代社会变迁过程中一度遭受普遍怀疑和严重抨击。但是,历史证明中华文明有极强的兼容包容能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历史证明但凡反叛过去数典忘祖,一味地要推倒重来的行为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当下塑造中国式治理也是如此。任何外来治理资源只有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社会转型、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迅猛发展的当下,实现传统资源、本土经验和民间习俗等等治理资源的现代转型,是形塑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式治理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礼治中国式精英
中国式民主
它们都是“精英”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浅析中国之传统“礼治”文化
儒家的礼治传统与基督教的法治传统之比较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中西传统法律文化差异性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