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姑恶”意象
——以陆游“姑恶诗”为例

2016-01-31周欣媛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8期
关键词:唐婉陆游意象

周欣媛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浅析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姑恶”意象
——以陆游“姑恶诗”为例

周欣媛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姑恶鸟是主要生活在南方的一种水鸟,在中国古代民间,关于它的化生流传之说非常之广。随着苏轼、陆游和范成大等为代表的一批宋人分别将“姑恶”这一意象纳入自己的诗歌创作范畴以来,“姑恶”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母题,其意象主旨大多不离姑婆关系。陆游《剑南诗稿》所存“姑恶诗”十四首,除了被公认为与唐婉被逐的原因有关之外,在陆游诗歌中,“姑恶”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也是随着具体的客观环境和诗人的心态等方面的变化而变化的。

姑恶鸟;陆游的姑恶诗;主题意象

姑恶鸟别名又曰“苦鸟”,北方人则称之为“苦哇鸟”,又叫“苦娃子”。可见在民间,人们对它的称呼总离不了一个“苦”字,这也和它性喜在夜间发出“哭哇——哭哇”的鸣叫声有关,也就因此而得名。《本草纲目》云:“今之苦鸟,大如鸠,黑色。以四月鸣,其鸣曰苦苦。又名姑恶,人多恶之。俗以为妇被其姑苦死所化。”人们关于它的民间传说故事也非常之多,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和《本草纲目》中提到的一致,说这种鸟是一个被恶姑家虐待折磨而死的怨媳妇的化身,她化身为鸟后经常在夜间草丛里穿梭,胆怯怕人,不断发出单调苦闷的“姑恶——姑恶”的叫声,这一传说和此后以“姑恶”为母题的作品所主要表达的意象基本一致,是苦媳妇的哀怨和控诉。宋人苏轼是最早写“姑恶诗”的代表,他在《五禽言》诗之五云:“姑恶,姑恶。姑不恶,妾命薄。君不见东海孝妇死做三年干,不如广汉庞姑去却还。”显然在此,苏轼是为苦媳鸣不平,诗中用典,将东海孝妇和广汉庞姑进行对比,旨在说明封建时代姑婆关系的复杂性,以期达到生动通俗的效果,具有较为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还有一类传说恰恰是和之前苦媳妇的哀怨控诉形成对比的,相传是一个以蚯蚓喂食盲家姑的不孝妇所化,正因如此,不孝妇死后就变身成为“姑恶鸟”,白日躲在河边或者低洼草丛间,只有夜晚才出来捕蚯蚓为食。这则传说显然具有讽刺性,将不孝妇的丑恶形象放置在姑恶鸟身上,从而将这种外形头尖嘴长的水鸟人性化,使其赋予一种形象化的表征,我们似乎可以从这种水鸟口中发出的“哭哇——哭哇”声中感受到一个不孝妇无力的挣扎。范成大作《姑恶诗》亦有所不同,其诗自注云鸟声凄厉。“客有恶之,以为此必子妇之不孝者,”诗人由此作诗曰:“姑不恶,妇不死。与人作妇亦大难,已死人尚言如此。”尽管也有同情苦媳的成分,但范成大在这里指出之所以造成“姑恶”,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为此必子妇之不孝者”。这和上文中提到的不孝妇以蚯蚓喂食盲姑的传说故事表述了同样的意思。但是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际上,不论是传说故事还是范成大的《姑恶诗》,都是在说明姑尊妇卑的等级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姑婆关系中婆婆具有一定的威望地位,这也是为了维持家庭的稳定和睦。只是在以儿子为中心的婆婆和妇人这样一个三角关系中而言,苦媳始终处于一个弱势地位,这也是“姑恶诗”不断出现,引起后人众说纷纭的一个原因。

陆游是被公认为写“姑恶诗”最多的宋代诗人。据《剑南诗稿》载,其有关“姑恶”或者在诗中明确提到“姑恶”意象的诗歌就达十四首[2]。陆游最早的一首,也是最明确提出“姑恶”这一意象并被后世学者竞相评论的“姑恶诗”就是《夏夜舟中闻水鸟声甚哀若曰姑恶感而作诗》(《剑南诗稿》卷14):

“女生藏深闺,未省窥墙藩。上车移所天,父母为它门。妾身虽甚愚,亦知君姑尊。下床头鸡鸣,梳髻著襦裙。堂上奉洒扫,厨中具盘餐,青青摘葵苋,恨不美熊蹯。姑色少不怡,衣袂湿泪痕。所冀妾生男,庶几姑弄孙。此志竟蹉跎,薄命来谗言。放弃不敢怨,所悲孤大恩。古路傍陂泽,微雨鬼火昏。君听姑恶声,无乃遣妇魂?”

从原文看,这首诗讲述了一位苦媳妇的不幸遭遇。该女子自幼便生长在深闱中,天真不谙世事,但是也知道该如何尽心尽力地侍奉公婆,然而婆婆却不为之动容,更不幸的是公婆希望早日抱孙以享天伦之乐,但是自己却迟迟无法达成这点愿望,最终被谗言诋毁以致被逐出家门,也不敢有丝毫怨言。诗歌的最后写道在古路道旁的荒草丛中,伴着微雨和冥冥鬼火,那一声声凄厉的“姑恶—姑恶”鸣叫,不正是这位薄命媳妇的冤魂所发出的哀怨吗?

分析了原文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笔者在这里认为这首诗中“姑恶”意象的表征是很明确的,和前文中提到的现在被一般学者公认的这是苦媳妇对公婆的抱怨和指责的意味具有一致性。以清代李元春和近代顾佛影等为代表的大多数学者皆对此诗进行过评价,认为和唐婉被逐一事有关。为此笔者在这里也进行一些个人想法的讨论来进一步印证和完善这一观点:

首先,诗中提到的被逐苦媳的经历和唐婉被逐经历颇为相似。陆唐爱情悲剧已被众人知晓且被传为一段千古佳话,这在宋人的笔记中有所涉及,南宋陈鹄的《耆旧续闻》、刘克庄的《后村诗话》和周密的《齐东野语》都有片断记载。根据前人的笔记记载以及后人对陆游爱情诗歌的整理考察可知:陆游在二十岁时就与唐婉结为夫妻,伉俪情深,虽然唐婉聪明懂事一心只孝顺公婆并忠心于丈夫,但是陆游的母亲担心他因此而荒废学业又急于抱孙,便提出休妻之举,被迫之下陆唐的爱情悲剧也就因此产生。唐婉被逐经历和前文诗歌中苦媳的经历颇为相似,两人皆为孝顺懂事的乖巧媳妇,但终究还是深受谗言诋毁和被逐之害。回望中国封建宗法社会,封建礼教对妇女有所谓“七出”的规定,即:一、无子;二、淫佚;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这七条,只要犯了任何一条,都要被休弃。大多数媳妇尽管小心谨慎倾力而为,但是仍然会遭到姑婆甚至丈夫的质疑而被无情休弃。中国人向来重视子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诗中提到“所冀妾胜男,庶几姑弄孙,此志竟蹉跎,薄命来谗言。”明确说明了下文中苦媳被逐的主要原因,知道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会出现以唐婉和此诗中以苦媳妇为代表的大多数遭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年轻妇女了,从而也能了解关于“姑恶”的民间传说故事和“姑恶诗”产生的渊源。所以笔者认为陆游写此诗意在指明对当年迫于父母压力之下休妻之举的痛恨和无奈,而陆游生活在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克己复礼”的南宋时期,重视人伦纲常也是最主要和基本的内容,若说直接将这种对母亲的不满表达出来实在也为不妥,甚至是一种不孝,因此他只好将多年郁积在内心的苦闷情绪通过对一个苦媳悲惨遭遇的描述来暗指曾经的妻子唐婉,再加之夏夜草丛中姑恶鸟不断发出凄婉单调的叫声使诗人思绪纷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由姑恶鸟联想到的由“姑恶”来表达对前妻的哀悼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众所周知的《沈园二首》和《钗头凤》也足以看出诗人对前妻深厚的感情。“《齐东野语》曰:‘翁居鉴湖之三山,晚岁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又赋二绝云:(引诗略)。盖庆元已未也。’庆元已未为公元1199年,是年陆游七十五岁。《沈园》乃诗人触景生情之作,此时距沈园邂逅唐氏已四十五年,但缱绻之情丝毫未减,反而随着岁月之增而加深[3]。”诗人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六十八岁时所写的《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词壁间,偶复一到,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可见诗人对沈园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也是他与唐婉离异之后唯一的相见之处,对沈园的反复描写和留恋也是对他和唐婉伉俪情深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在今后的生活中,对前妻唐婉的怀念和曾经迫于无奈的休妻之恨在陆游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了解了这一背景,因此也足以说明《夏夜舟中闻水鸟声甚哀若曰姑恶感而作诗》这首诗暗指唐婉了,而对于前妻的怀恋所引发的休妻之恨进一步激发了诗人的痛楚,于是在诗文的最后,他为苦媳更是为暗指的唐婉发出不平之冤:“君听姑恶声,无乃遣妇魂?”

综上两种原因,笔者认为这首诗是借“姑恶”来暗示对唐婉遭遇的愧疚和无奈也是情理之中的,那么诗人想表达的意思也是再明白不过了。

除此之外,还有几首诗笔者认为也是与唐婉被逐有关。

《夜闻姑恶》这首被写于开禧二年(1206)的诗作里,已是八十二岁高龄的陆游写道:

学道当于万事轻,可怜力浅未忘情,

孤悲忽起不可耐,风雨溪头姑恶声。

从字面意思来看,“可怜力浅未忘情”表明诗人叹息自己无法忘却旧日的恩情,可能有暗示无法忘记唐婉的意思,所以有“孤悲忽起不可耐”的愁绪,而最后一句“风雨溪头姑恶声”则较为有力地证明了对于前两句的猜测。在这里“姑恶”意象的产生有两个原因,笔者认为第一是如之前提到的是诗人有意为之,暗示唐婉;第二是诗人为情感表达创造一个合适的氛围,试想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原本失落怅然的情绪再加上“姑恶”一声声的鸣叫,诗作想传递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

陆游在《夜雨》一诗中又留下一句“姑恶独何怨,菰丛声若哭”。这里明确写道一个“怨”字,一个“哭”字,耐人寻味。不禁使人联想到他在《夏夜舟中闻水鸟声甚哀若曰姑恶感而作诗》中的最后一句“君听姑恶声,无乃遣妇魂?”两句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怨”和“哭”两字中可以猜想这是陆游在表示自己对唐婉的哀悼,“姑恶独何怨”用姑恶鸟的鸣叫联想到被逐之妇的苦闷和冤屈,而这种鸣叫声又恰似哭声,诗人暗指被弃之妇发出的哀怨。那么在这里,“姑恶”的意象又回归到最初的讨论,笔者认为这里又是诗人借“姑恶”意象指代唐婉被逐。

对于陆游的其他“姑恶诗”,有学者认为一部分还是与唐婉被逐有关,还有一部分认为是陆游通过“姑恶”这一意象来寄托自己在政治上的得失。钱仲联先生认为《夏夜舟中闻水鸟声甚哀若曰姑恶感而作诗》的创作与陆游在政治上的得失有关[4]。笔者在阅读陆游其他有关“姑恶”意象的诗歌过程中发现,陆游“姑恶诗”的创作指向不仅仅是与唐婉被逐有密切关系,有一部分也是与诗人所处的特定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和诗人借禽鸟抒怀也是不无联系的,在下文中将会具体举例说明。

陆游一生仕途坎坷,倾尽心血作为一个爱国志士却没能得到重用,多次提出抗金主张却被朝中大臣挤兑,当他六十五岁回到江阴(今浙江绍兴)安度晚年时,也写了大量描写家乡风光和反映乡村生活的诗作。宁宗庆元五年(1199)夏,已是七十五岁的陆游写了一首题为《夜闻姑恶》的诗:

“湖桥东西斜月明,高成漏鼓传三更。钓船夜过掠沙际,蒲苇萧萧姑恶声。湖桥南北烟雨昏,两岸人家早闭门。不知姑恶何所恨,时时一声能断魂。天地大矣汝志微,沧波本自无危机。秋菰有米亦可饱,哀哀如此将安归。”

此时诗人已重回江阴,怀着报国无门的失落和惆怅,面对寂静的夏夜不免会有感触。“三更”提示诗人还没有入睡,心绪纷乱;这首诗的创作时节是在夏季,作者生活在江阴(今浙江绍兴),正属于长江三角洲南翼,那里气候温和湿润,山清水秀,环境很适合姑恶鸟居住,而姑恶鸟这种禽类习惯在炎热的夏季转移到长江两岸的低洼矮草丛中生活,并且雄性姑恶鸟有时也会在夜晚发出“姑恶--姑恶”的声音来吸引异性的关注,根据动物的生理特点决定的,“蒲苇萧萧姑恶声”正表现了这一点。诗人在炎热的夏季夜不能寐,心绪烦乱,思绪万千,寂静的夏夜只有矮草丛间的姑恶鸟还在鸣叫,引起了诗人的注意,触动了诗人的情感。所以笔者认为这里的姑恶鸟意象和唐婉被逐一事并无直接的关系,再如诗人提到“天地大矣汝志微,沧波本自无危机”这一句,应是感叹天地之大而自己穷极一生却仍未施展自己的才华,有壮志未酬之意,那么将“姑恶”直接归入到抱怨姑婆关系和表达对唐婉的思念之情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之意。

和上文中提到的陆游于开禧二年(1206)写的同题为《夜闻姑恶》的诗作相比,这首诗显然和唐婉被逐没有直接性的联系。

在陆游的其他诗作里也有提到关于描写“姑恶”的内容:

《夜坐水次》:“房星纵,心星横,北斗高挂南斗倾。蓼根熠熠萤火明,苇丛哀哀姑恶声。我倚胡床破三更,溪风吹衣月未生。玉门关,拂云城,何时连营插汉旌?白头书生未可轻,不死令君看太平。”

“何时连营插汉旌”表明诗人虽生在家乡,却一心只念国之战事,而后两句“白头书生未可轻,不死令君看太平”显然一个爱国之士跃然于纸上。并且诗作题目为《夜坐水次》,既然说明环境是在夜晚,且在水边,那么诗人能听到姑恶鸟的鸣叫声也是及其普遍的事,由姑恶鸟的鸣叫引发的情绪也在情理之中。那在这里“姑恶”只是诗人为渲染诗境氛围而作,并无其他特指的含义。

且看《溪上夜钓》中的一句:“露湿茭丛姑恶哭,烟深沙渚鹭鸶寒”,“露湿”对“烟深”,“茭丛”对“沙渚”“姑恶哭”和“鹭鸶寒”相对。笔者认为在这里的“姑恶哭”也是为与之后的“鹭鸶寒”形成对仗。最后两句“登临每叹乾坤大,强健犹应岁月宽。作意清吟未须厌,如山残稿後人看。”诗人也是在感叹天地之大,岁月流逝。

综上所述,在陆游的“姑恶诗”中,也有一些和唐婉被逐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不能一概而论。

“姑恶诗”在古典诗词中的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姑恶”意象的出现和发展丰富了诗歌内容的表现领域。在陆游的“姑恶诗”中,有一部分确实是与唐婉被逐有着直接的关系,它们寄托着陆游对前妻的无尽思念,但是还有一部分诗歌要在具体考察诗人的客观生活环境和诗人的心态等领域进行探究。可以说陆游“姑恶诗”的思想内涵是多变的,不能一概而论。

[1]繆钺.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2]傅璇琮.全宋诗[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游国恩,李易选注.陆游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叶全妹.浅论陆游姑恶诗[J].文艺生活,2012.

I206

A

此文系作者参与的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项目“比较视阈下的西北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31920160043)。

周欣媛(1992-),女,土族,甘肃临夏人,兰州大学文学院2015级古代文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唐婉陆游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意象、形神
钗头凤
名人吃喝那些事儿
除夜雪
初夏绝句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如今说来都是错
——叹陆游与唐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