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旋律中的民族之美——柴科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音乐美学浅析
2016-01-31闫乃珍
闫乃珍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如歌旋律中的民族之美——柴科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音乐美学浅析
闫乃珍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摘要】《第一弦乐四重奏》是柴科夫斯基室内乐创作的经典代表作之一,优美如歌的旋律,材料技法的统一,无不体现了其古典与浪漫融为一身的音乐创作才能。通过四个乐章的结构排列,将其对俄罗斯民族优美自然风光的描写与浓厚的爱国之情完美地融合在音乐的创作中。本文从音乐美学角度的分析为切入点,对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弦乐四重奏》进行音乐的结构和功能、音乐的价值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柴可夫斯基音乐作品的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
【关键词】音乐美学;音乐的结构和功能;音乐的价值
《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不同于柴可夫斯基创作的另外两首室内乐作品,其采用了自己收集的民歌作为旋律发展的主题,更体现了他运用“纯音乐”体裁创作的能力。笔者就从音乐美学的角度为出发点,试着从其中音乐的结构和功能、音乐的价值两方面对《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进行细致的探索和分析。
一、《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结构和功能
(一)严谨的结构布局
1.结构中的逻辑手段——表现
音乐结构中的逻辑手段即表现,是一种非实用意义上的暗示、象征和表情,是表现意义上的逻辑手段。之所以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那飘扬如歌的旋律会让听众感动不已,是因为心灵的碰撞而产生的共鸣,即我们所说的音乐的表现意义。
听完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笔者认为四个乐章的主题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第一乐章谈话式的音响进行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思考者对人生的倾诉、沉思继而做出勇敢决定的情景。当第二乐章优美如歌的旋律飘进听众的耳朵、沁入审美者的心灵时,似乎每一个听众都能联想到自己的民族与故乡,进而引起听众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当我们还沉浸在由乐思带来的种种回忆时,第三乐章快速明朗的基调瞬间拉回了我们的思绪,饱含欢快跳跃的音乐线条就像是人们经过沉思之后做出的伟大决定,继而以极大的热情结束于最后一个乐章!
2.结构存在的物质形态——音响
音乐结构中的物质形态指的是构成音乐客观存在的方式即音响。音响与表现是相辅相成的,其主要由音响的基本要素、音响形式美的法则和音响的表现手段三方面组成,下面,笔者就结合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浅谈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1)基本要素
音响的基本要素包括力度、速度、节奏、节拍等,其中,音色是音响中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基本要素,体现了物质形态内部质料的基本特征,是象征情绪变化的综合性因素。柴可夫斯基作为民族音乐家的典型代表,其音乐创作中体现了浓厚的斯拉夫情节,把自己忧国忧民的爱国因素嵌合于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而作曲家呈现给我们的最后的音响无一例外都是由其基本要素构成的,笔者将首作品的基本要素简单总结为核心音色、速度、节拍、音区四点。
第二乐章是著名的《如歌的行板》,采用了乌克兰民歌《瓦尼亚坐在沙发上》作为音乐发展的主题。在缓缓的行板中,作曲家把音区安排在了最能和听众进行对话和交流的中声区,如第一部分中的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小提琴原本明亮、委婉的音色特征在作曲家中音区与弱音器演奏效果的处理上,使其完美地诠释了情调凄婉、抑郁却又不失恬淡、平静的内在音乐形象的乐思要求。而在本乐章的中间部分,作曲家则采用了大提琴来承担核心音色的主导者,在大提琴拨奏的固定动机背景下,使得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的对话、诉说得以实现,宛如泪珠滴落般的主题音调直沁人心、感人泪下,进而预示了这部分高潮的到来。
2)形式美的法则
音响的形式美的法则指的是音响结构中布局是否具有和谐、比例、对称、多样、统一等原则,笔者将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中形式美的体现简单归结为曲式结构、演奏技法、调性与织体四方面。
在柴可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创作中,四个乐章的乐思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每一乐章独立结构的安排外,作曲家把全曲乐思的发展在末乐章中做了进一步的总结与升华。如第四乐章中,作曲家采用了篇幅较长的奏鸣曲式,其音乐形象是多变而富于对比性的。本乐章主部的不仅回顾了第一乐章中平静的乐思,还在第三乐章舞蹈性质乐思的基础上加上了速度、声区的变化(中音区提到了高音区),像是一首欢乐的青春赞歌。而副部则呼应了第二乐章中民歌主题的材料写作手法,用一支宽广的富有俄罗斯风格的音乐作为主题,在强有力的和弦进行中以饱满的热情结束了全曲!
3)表现手段
音响结构中的表现手段是指作曲家所采用的作曲技法。
上述中我们提到的全曲的结构安排,四个乐章的排列及结构运用仍采用了海顿创立的典型四个乐章的写作原则,第三乐章谐谑曲也借鉴了贝多芬四重奏的变化和发展等,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柴可夫斯基无论对西欧古典乐派还是浪漫乐派的成果借鉴中都带有自身独有的创造性。如第一乐章的速度安排,其并没有采用古典和浪漫所惯用的快板,而是采用配合表现平静、压抑乐思要求的中板,而这种手法贯穿了这部作品创作的始终。
3.结构的深层内涵——精神意义
音响结构中的精神内涵是针对物质形态而言的,是作为物质形态的音响通过表现的作用而体现出来的音响以外的各种含义,即我们所说的意义!可以说柴可夫斯基的这部弦乐四重奏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还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其音乐在精神气质和民族风格上典雅、细腻,真实反映了当时俄罗斯民族的时代风貌。
(二)以审美为核心的功能体系
关于音乐的功能,各专家和学者说法不同,笔者运用的是王次炤老师《音乐美学新论》中非倾向性功能、审美功能和倾向性功能三点试着对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作一简要的分析:
1.《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中的非倾向性功能
音乐以情绪的方式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天然需要,就是音乐的非倾向性功能。柴可夫斯基的这首《D大调弦乐四重奏》这部作品中的自然音响带给每一位听众不同的审美体验就是其非倾向性功能的体现。
2.《D大调弦乐四重奏》中的审美功能
我们欣赏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从作曲家角度出发,其融入了俄罗斯本民族的音乐元素,这体现在四个乐章的各个部分,如第二乐章中《瓦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民歌主题,第三乐章中俄罗斯舞蹈元素的运用,以及末乐章中俄罗斯宽广气息的民歌旋律发展手法等。然而从欣赏角度来看,影响最大的却是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这种审美效果的形成反映了我们对作曲家所处时代、国家及生活经历的认识和了解,即我们下面即将要说的音乐的倾向性功能。
二、《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价值
上述我们已经提到审美价值的基本概念,笔者认为其核心是通过作品建立起审美受众与社会本质之间的桥梁。柴可夫斯基的这部弦乐四重奏就具有高度的音乐审美价值,其不仅体现了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的素养与技能(结构中已简释),直观感受到柴可夫斯基音乐抒情性与戏剧性的创作特征,更为重要的是让我们通过联想、探索与分析认识到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是19世纪下半叶沙皇专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三、结语
通过对柴可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音乐美学浅析,使我了解到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本体分析之外另一方面的知识,然而这种美学角度的分析是建立在对音乐本体的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之上的,笔者目前对于两者的融会与贯通能力还十分欠缺,只希望通过对柴可夫斯基这部室内乐作品的探索与浅析,可以给其他音乐学习者提供一个了解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的不同平台!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5.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1.
[3]钱仁康.音乐的内容与形式[J].音乐研究,1983,1.
[4]赵冬梅.结构严谨、技术纯熟——巴托克《第四弦乐四重奏》的音乐创作分析[J].中国音乐,2014,4.
作者简介:闫乃珍(1991-),女,汉族,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外音乐史学与文化审美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