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2016-01-31査文武
査文武
(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畜牧兽医局祁山动物检疫所,安徽 黄山 242700)
羊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査文武
(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畜牧兽医局祁山动物检疫所,安徽 黄山 242700)
羊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羔羊及幼龄羊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常发生于冬、春季节,多见于数日龄至6周龄的羊,临床上,败血性多发于2~6周龄的羊,两种类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短期内可引起羊大批量死亡,本病目前在全国呈现散发性地方流行,是危害羊的主要疫病之一,给我国养羊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2015年11月,祁门县某羊场羊发生一起腹泻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经临床诊断、细菌分离培养、细菌形态学观察等,最终确诊为羊大肠杆菌病,并且通过药敏试验筛选出头孢噻呋等敏感药物,为羊场迅速采取治疗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现就这一起羊大肠杆菌病的诊断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及症状
2015年11月,祁门县某羊场的羊开始发病死亡,该养殖户共饲养238头湖羊,发病羊多为羔羊,病羊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拉稀,食欲差,精神沉郁,发病1~2d后死亡,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的特征。发病期间,养殖户曾用青霉素、链霉素进行注射治疗,但无任何效果。
2 剖检病变
病死羊腹腔、胸腔、心包腔均有大量积液,内有纤维素样物;心外膜有少量出血点;肝脏充血,质脆;肺脏充血,有少量出血点。肠道及肠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肠道内容物呈脓液状,肠壁薄呈透明状。
3 实验室诊断
3.1 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
无菌采集病死羊的具有明显病理变化的肝脏组织,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置于恒温培养箱内,37℃培养24h,观察细菌生长情况。结果在鲜血琼脂平板上生长出中等大小的边缘整齐、圆形、表面光滑湿润的灰白色菌落,无溶血现象。挑取可疑单菌落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h后,结果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生长出粉红色菌落。对分离培养的可疑菌落进一步进行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观察,结果分离的可疑菌落为革兰氏阴性菌,两端钝圆的短杆菌。
根据羊场发病情况、临床症状、解剖病变和细菌分离培养及镜检结果,综合分析本次疾病确定为羊大肠杆菌病。
3.2 药敏试验
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对分离大肠杆菌进行药敏试验,选取头孢噻肟、氨苄西林、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复方新诺明等9种常规药物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大肠杆菌对多数常规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不敏感,耐药性高;对头孢噻呋、氧氟沙星、恩诺沙星等药物高度敏感。
4 讨论
羊大肠杆菌病是羊养殖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在大多数国家均普遍流行,给养羊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羊场发病情况、临床症状、解剖病变和细菌分离培养及镜检结果,综合分析本次疾病确定为羊大肠杆菌病。本次疾病的发生可能与近期气候变化有关,由于近期连续降雨降温,羊场的饲养管理差,羊舍潮湿、污秽,而且饲料饲喂不足导致营养不良,致使羊群抵抗力下降,从而导致大肠杆菌病在羊群中流行。
通过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是加强孕羊的饲养管理,确保新生羔羊吃到足够的初乳,做好羔羊的保暖工作,改善羊舍环境卫生,定期消毒,对羊舍每周彻底消毒1~2次。病羊全部进行隔离治疗,通过药敏试验筛选的头孢噻肟药物进行肌肉注射,另外辅助静脉注射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补充体液和能量,最终控制了羊大肠杆菌病。此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因此建议养殖户在冬春季节来临前,加强羊舍的饲养管理,保障羊舍的环境卫生,同时加强相应疫苗的免疫接种,从而避免该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