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医庄一夔生平补遗与考证*
2016-01-3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203丁洁韵徐贻珏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203) 丁洁韵 徐贻珏
清代名医庄一夔生平补遗与考证*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丁洁韵徐贻珏1
摘要:庄一夔历来被视为清代中期儿科名家,但其生平事迹却记载寥寥。经过笔者考证,可知庄一夔出生于明清时期的江南望族——毗陵庄氏,族人们驰骋官场,通过联姻与各大家族支脉相连。他本人虽未参加科举考试,但也非一介白衣,曾担任过荆州吏目,并因貤封得到了不低于从六品的官衔。庄氏家学渊源,早年学儒,却因身患疾病而走上通医之路,虽未开业行医,却医名卓著,在儿科和外科方面尤为精妙,著有儿科慢惊风专著《福幼编》和痘疹专著《遂生编》,影响深远。除此之外,他的文字功底深厚,留有诗集《摘录班斧集》,立意高远,时人评价颇高。
关键词:庄一夔生平补遗考证
1作者单位:常州市中医医院(江苏,213004)
在中医儿科的发展史上,有一位不可不说的名家——庄一夔,他被视为清代中期儿科温补派的代表人物,尤其在慢惊风和痘疹两门,庄氏的医案常常被收入必读之列。他撰著的《福幼编》和《遂生编》自乾嘉年间刊行起就不断地被翻刻再版,至今仍是中医珍本;他开创的逐寒荡惊汤和加味理中地黄汤至今仍具临床价值。如此一位医史留名的人物,他的生平资料在《中医大辞典》、《中国医学大辞典》等诸多涉医的工具书中却是语焉不详,甚至连生卒年份都失于考证,含糊其词。本文即对庄一夔的生平事迹予以补遗和考证。
生平官职
1.关于生平
《毗陵庄氏族谱》的有关信息如下:庄一夔,字在田,号让斋。生于乾隆八年(1743年),卒于道光七年(1827年),享年85岁。该族谱同时记载了庄一夔妻妾儿女的情况,原配邓氏、继配江氏和侧室金氏共为其生育了三女一子,儿子金铭为太学生,乃侧室所生。三个女儿都是继配江氏夫人所出,分别嫁给了汪埴、杨鹤举、高钟龄。庄氏逝后,葬于安徽六安的南门外[1]。
考查毗陵庄氏的资料,方知这个家族是著名的江南望族,从明万历到清光绪年间,庄氏子弟在甲乙榜上代代有名,共出状元、榜眼、传胪各1名,进士35名,举人82名,贡生54名,太学生难以计数,因此宦迹遍布天下,无怪乎被称为“进士生产工厂”(艾尔曼语)[2],“大江以南,山川秀美,人文荟萃,毗陵庄氏家世尤盛”(王熙)[3]的评语也是非常贴切的。
因此,庄一夔确实可谓家世煊赫,其本人也非一介布衣。
2.关于官职
庄一夔的官职官衔,目前可知的有以下几种:湖北荆州吏目、儒林郎、直隶布政司理问、承德郎。在此进行逐一考证。
湖北荆州吏目这个官职应该是庄一夔的实差。有关记载不仅可见于清《六安州志·仕籍》、《毗陵庄氏族谱》等处,也被《中国历代名医传略》等引用,并且在其本人和外甥崔龙见的文字中也可得到证实。庄一夔曾经供职于湖北荆州衙门,担任州吏目,大约为掌管刑名的低级办事员,在当时为从九品。光绪《武阳志馀》评价其工作能力为:治事精详[4]。目前并未找到庄一夔参加科举考试的证据,所以从具体的情况分析,庄一夔的身份应该是知府崔龙见的属员。
儒林郎和直隶布政司理问儒林郎的官职可以视为虚差,在清代是从六品的封赠,庄一夔即因貤封而得,他在《摘录班斧集》中郑重写道:“嘉庆元年,胞弟(庄)一鹤直隶藩理问任内,恭逢庆典,为一夔呈请貤封儒林郎。”[5]这一记载同时解释了庄氏名下儒林郎和布政司理问的官职来历,殊为可信。庄一夔的弟弟庄一鹤在担任直隶布政司理问期间,因为恰逢庆典而得以请旨貤封兄长。貤封制度原本只适用于父系直系亲属,到清代扩大至母系直系,乾隆之后更是扩大到了旁系,庄一夔因此才有机会得到了源自弟弟的官衔。为此,庄一夔还特意写下了《貤封志喜》的七律诗来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
承德郎承德郎的记载仅见于《毗陵庄氏族谱》,此为正六品的封赠,比之前嘉庆元年得到的儒林郎又加了半级。但是目前尚未发现其他佐证,姑且记之。
综上,庄一夔生活在清代中期,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他出身名门,家学渊源,虽然身负官职,却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进入官场,而仅仅是作为外甥崔龙见的属员得以进入官府办差,担任州吏目,工作能力强。他名下的儒林郎、布政司理问的头衔则是藉由弟弟庄一鹤貤封而来。族谱中记载的承德郎因为没有其他佐证,暂时无法确认。就此可以认为,庄氏应该是不低于从六品的官吏身份,这也正是名门望族的荫庇之功。
医学成就
从中医史的角度看,庄一夔的身份历来都是儿科名家,因为他最著名的两本传世之作——《福幼编》和《遂生编》都是儿科专著。但从其个人经历的角度来看,“儿科名家”这个定义却并不贴切。
1.习医之路
庄一夔早年学儒,福建分巡汀漳龙道海庆称其“因童年多病,初读儒书,即究心岐黄”[4],湖北襄阳府通判高举亦云:“庄君昔曾患病,日久不愈,遍访名师,兼以身试。十余年来,甫能就痊,盖真得岐黄真谛。”[4]由此可知,庄一夔学医因为自身患有疾病,通过研读医书、拜访名医、亲身实践等多种方法,乃得大成。然而,他并不以行医为业,海庆认为“(庄氏)非习医谋食者比”[6],高举也表示起先“不知(庄)更为医中圣手”[6]。由此可见,庄一夔的学医之路,经历了读书、跟师和自我实践的过程,而最终成为了一个通医儒人。
2.儿科成就
庄一夔的最高医学成就还是在儿科,他的医名也伴随着他的著作海内传扬。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庄氏的第一本医学专著《福幼编》刊刻发行。这是一本小儿慢惊风的专著,庄氏在书中将慢惊风的病因病机、症状体征、错误治法、正确思路等分析得细致入微,将自己的两张经验方从药物的组成、剂量、炮制方法、服用注意以及加减运用都一一铺陈明白,以致于不懂医学的人也可以直接检索运用,挽救危重患者。20年后,到了嘉庆二年(1797年),庄一夔的第二本医学专著《遂生编》撰成。他自述“二十年来经验确凿,方敢笔之于书”[7],可见其落笔之谨慎。麻、痘、惊、疳,号称儿科四大症,而庄一夔敢于对其中两种进行著述,并且根据现实反馈来看,书中所记载的方法是行之有效,屡试不爽的。因此,“深于岐黄之学”[4]的评价并非虚妄。对于自己多年的心得,庄氏并未秘藏不宣,而是选择公之于众,字里行间万分小心,描述说理唯恐不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两书皆篇幅短小,力求精炼,流传翻刻非常便利,由此也能看出庄氏的济世情怀。
3.外科圣手
此外,庄一夔在外科方面也有独到之处。毕沅曾记载道:“毗陵庄在田先生……凡对口发背及一切痈疽,辄与之方,莫不应手而愈,楚人称之为神外科。”[8]高举则记录了庄氏治愈七恶具备的发背、腰疽患者以及同时患有瘰疬和对口的老年女患者的事例。可惜庄氏于外科方面并无著作存世,现今只有从时人的文字中管窥一二。
综上,庄一夔因幼年多病,故而学儒兼学医,最终成为通医儒人。他医术精湛,既不墨守陈规,也不沽名钓誉,在儿科和外科方面尤为精到,所撰儿科专著《福幼编》和《遂生编》影响深远。
文学造诣
庄一夔本是学儒之人,但是有关他的传记和医著序跋中却无只言片语提及他的文学造诣。所幸,中国国家图书馆保留了一本《摘录班斧集》,这本书是庄一夔的诗作选集,展示了他高超医术之外的另一面,其形象也因此而更加丰满。
《班斧集》是由庄一夔自己遴选的二百首诗作编成的诗集,又从中选取了部分作品予以刊刻发行,命名为《摘录班斧集》,即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本。其中的《琵琶三十咏》应是他最得意之作,特别为其写了小序,说明诗作由来,并且逐步将和韵吟咏之作扩充至30首来显示自己的笔力。海庆评价其“无一处重复,尤为前人所未及,而立意清新,炼字工稳,竞似美玉无暇,天衣无缝”[5],崔龙见则评“层次井井,总以四韵出之,毫不勉强。满拟续貂,竟无处落笔”[5]。他的《咏美人》组诗得到了袁枚的评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咏美人八字尽之。无一语重复,无一字借用,曲绘其美,非揣摩纯熟,曷能臻此化境。”[3]庄一夔的文字功力于此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庄诒孙.毗陵庄氏增修族谱[O].清光绪元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
[2](美)艾尔曼著.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6.
[3]庄治孙.毗陵庄氏增修族谱·序言[O].清光绪元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
[4]庄毓鋐,陆鼎翰.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光绪武阳志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646.
[5]庄一夔.摘录班斧集[O].清嘉庆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6]庄一夔.保赤全编[O].清同治六年则古昔斋刻本.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
[7]刘忠德.等主编.中医古籍临证必读丛书·儿科卷[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92.
[8]严世芸主编.中国医籍通考·第3卷[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2:4402.
Supplement Study and Textual Research: Renowned Dr ZHUANG Yi-kui's Lifetime in the Qing Dynasty
DING Jie-yun, XU Yi-ju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ZHUANG Yi-kui was known as a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ediatrician in the Qing dynasty. However,there was few records about his lifetime. Through the author's textual research,ZHUANG was born in Pi Ling ZHUANG's family, which was a loyal one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Qing dyansty. The family members had occupied in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by marriages among several celebrated families. Although he didn't participated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he was still a formal official by undertaking Jingzhou offices with no less than six class rank. ZHUANG switched to learn medicine due to his own disease,despite he had studied Chinese classics at his early age. But he still earned good reputation by his skills without having his own clinics,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pediatrics and dermatology. His famous works, FuYouBianand SuiShengBian, had influenced lots of doctors. There had been splendid comments in his poet work, ZhaiLuBanFuJi, for his excellent writing base and profound conceptions.
Key words:ZHUANG Yi-kui; lifetime; Supplement; textual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K8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737(2016)02-0047-03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预算内项目“上海地区《福幼编》(含合刻本)馆藏情况调查及庄一夔生平研究”(编号:2012JW84)
收稿日期:(2015-12-07)